?土伏苓(Smilax glabra Roxb.)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藥。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guān)節的作用。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主要價(jià)值
炮制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fā)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shí)干燥。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
肝經(jīng);胃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
解毒,除濕,利關(guān)節。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50克。外用:研末調敷。
藥材基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
品質(zhì)特征
粉質(zhì)均足,顏色自然,藥性穩定、性平;氣味芳香、味甘濃,清熱解毒、滲濕。
功效
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
主治
濕熱下痢、皮膚濕疹、虛汗、急性腎炎、筋骨攣痛、腳氣、膀胱炎、梅毒等。
常用量
50—100克。[2]
不良反應
據河南鶴壁市中醫院報道1例因皮膚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藥后致過(guò)敏,周身皮膚瘙癢,并起散在性大小紅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發(fā)生過(guò)敏癥狀,如再加土茯苓則過(guò)敏癥狀又出現。
功效分類(lèi)
利水藥;解毒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干旱和蔭蔽。砂質(zhì)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生長(cháng)期應經(jīng)常松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炮制方法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fā)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shí)干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根莖近圓柱形,或不規則條塊狀,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cháng)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時(shí)外表現不規則裂紋,并有殘留鱗葉。質(zhì)堅硬,難折斷。切面類(lèi)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中間微見(jiàn)維管束點(diǎn),并可見(jiàn)沙礫樣小亮點(diǎn)(水煮后依然存在)。質(zhì)略韌,折斷時(shí)有粉塵散出,以水濕潤有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下皮為3-5列黃棕色細胞,排列緊密,壁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層散有大形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薄壁細胞徑向延長(cháng);散列有限外韌型維管束,中心分布較密;木質(zhì)部常有兩個(gè)大導管及數個(gè)小導管;韌皮部含少量纖維。薄壁細胞含大量淀粉粒。
性味
甘淡;平
臨床運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癥梅毒的治愈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癡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癥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于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cháng)達2個(gè)月的。
2.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蛑瞥勺⑸湟盒屑∪庾⑸?。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出處
《中華本草》
食用方法
土伏苓煲豬踭湯
材料:豬踭460克、土伏苓40克、生地20克、赤小豆80克。
做法:豬踭出水過(guò)冷河;把適量之水煲滾,放下豬踭、土伏苓、生地、赤小豆煲滾,慢火煲三至四小時(shí),下鹽調味。
土伏苓袪濕湯
功效:去肝火,去濕,清熱毒
材料:土伏苓(一斤),粉葛(一斤),赤小豆(二兩),扁豆(二兩),果皮(1個(gè)),水(15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shí)即可
冬瓜土伏苓袪濕湯
功效 生津消暑、清熱利水。
材料:冬瓜3斤,康仁堂土伏苓袪濕湯料半包,赤小豆少許,扁豆少許,薏米少許
做法:1.冬瓜去籽切塊;土伏苓湯料、赤小豆、扁豆及薏米洗凈。
2.將所有原料放入電砂煲中,加入適量清水煲2小時(shí)即可。
土茯苓綠豆老鴨湯
土茯苓綠豆老鴨湯
材料:老鴨1個(gè),新鮮土伏苓100克,綠豆100克,醋,鹽[3]
做法:1.鴨子先用水加少許醋略浸泡一下。
2.浸好后洗凈,放進(jìn)瓦罐,還有裝土伏苓的袋子加大半鍋水燒開(kāi)。
3.撇去浮沫, 放入綠豆,再大火開(kāi)后轉小火,期間不斷撈掉浮上來(lái)的綠豆空殼,然后煲三個(gè)多小時(shí)后落鹽即可飲用。
小訣竅:
土伏苓并沒(méi)有什么藥材味道,不象很多其他藥材入饌,北方人可能喝不慣,而它不會(huì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喝。
煲湯選材如果想要功效強記得:寧老勿嫩,老雞、鴨、鴿、龜滋補的效力比嫩的要強。
你們可以看到老鴨沒(méi)什么皮下脂肪,適合煲湯,不會(huì )油膩,不過(guò)所需時(shí)間也就長(cháng)。
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人說(shuō)鴨子有臊味,我覺(jué)得不是過(guò)于敏感就是沒(méi)做好吧。鴨子一定要切掉整個(gè)鴨屁股,還有鴨脖子的皮最好也去除,這樣就連帶去掉了很多淋巴結。[4]
土伏苓薏米瘦肉湯
功效 健脾袪濕。
材料:土伏苓30克,薏米30克,瘦肉250克,姜1片,鹽適量
做法:1.瘦肉洗凈后切塊焯水。
2.土伏苓及薏米洗凈。
3.將土伏苓、薏米、瘦肉、姜片放入電砂煲中,加入清水1升煲2小時(shí)。
4.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土伏苓三豆袪濕湯
功效清熱袪濕
材料:土伏苓25克,扁豆25克,赤小豆25克,袪濕豆25克,豬肉1斤,姜1片,鹽適量
做法:1.豬肉洗凈后切塊焯水;扁豆、赤小豆、袪濕豆洗凈用清水浸2小時(shí);土伏苓洗凈。
2.將土伏苓、扁豆、赤小豆、袪濕豆、豬肉、姜片放入電砂煲中,加入1升清水煲2小時(shí)。
3.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5]
文獻論述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fā),久土茯苓則肢體拘攣,變?yōu)榘b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qián),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于陽(yáng)明而發(fā),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lái)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于肌腠,故發(fā)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jīng)》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yíng)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shí)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cháng)于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jīng)》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fēng),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fēng)濕,脾胃健則 營(yíng)衛從,風(fēng)濕去則筋骨利。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luò ),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wù),故專(zhuān)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luò ),關(guān)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中止泄。5、《本草圖經(jīng)》:敷瘡毒。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11、《陸川本草》:治腳氣。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13、《江西草藥》:殺蟲(chóng)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