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沈農本草經(jīng)》記載,下列藥皆有久服輕身延年益壽作用,即:人參、天冬、地黃、白術(shù)、黃藥子、麥冬、獨活、薯蕷、薏苡仁、澤瀉、遠志、石斛、卷柏、防風(fēng)、沙參、枸杞、茯苓、酸棗仁、桑寄生、杜仲、女貞子、龍骨、阿膠、牡蠣、龜版、大棗、鹿茸。我主要從中精選出十味藥來(lái)。
首烏延壽丹
為明朝董其昌所制,后經(jīng)清末名醫陸九芝親身體驗并極力推崇。常服此方須發(fā)能由白變黑,并使人耳聰目明,強腰健腿,精神充沛。
組成:何首烏50克,豨薟草、菟絲子各15克,杜仲、懷牛膝、女貞子、旱蓮草、桑葉、黑芝麻、桑椹子、金櫻子各10克,金銀花、生地各5克。研末制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10~15丸,每日3次。
功效:滋腎養肝,益精血,抗衰老。
適用范圍:適用于40歲以上稍勞動(dòng)即感疲乏、腰膝酸軟者;用腦后頭暈、耳鳴者;脈搏和血壓容易波動(dòng)者;四肢筋骨不舒,類(lèi)似風(fēng)濕而實(shí)非風(fēng)濕者;雖無(wú)癥狀但有動(dòng)脈硬化或者心律不齊者;中年早衰,房勞久疾等虛損病患。陽(yáng)虛便泄、畏寒者慎用。
六味地黃丸
為宋代名醫錢(qián)乙所創(chuàng ),最早記載于《小兒藥證直訣》中。錢(qián)乙創(chuàng )此方目的在于治療小兒的“五遲”,后來(lái)隨著(zhù)歷代醫家對六味地黃丸認識的加深和使用經(jīng)驗的積累,人們發(fā)現本方具有良好的滋補肝腎的作用,對于腎虛傾向的人群具有良好的養身保健功能。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功效:滋陰補腎。
適用范圍:對于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盜汗有特效,無(wú)明顯毒副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有利于延緩衰老和養生保健。對骨質(zhì)疏松癥也有預防作用,還可預防老年性癡呆。
龜齡集
龜齡集的歷史悠久,享譽(yù)海內外。創(chuàng )制于明代中葉,朱元璋的八世孫朱厚驄(嘉靖)做了皇帝,廣集長(cháng)生不老藥,方士邵之節和陶仲文從宋代張君房所編纂之《云笈七簽》中的許多滋補藥品中,取長(cháng)補短,加以增刪,并采取“爐鼎升煉”的技術(shù),制成了號稱(chēng)可以長(cháng)生不老的“仙藥”獻上,取名“龜齡集”——取靈龜長(cháng)生不老之意。嘉靖服后,果然身體健康,連續生子。邵、陶因而受賞,龜齡集遂成為“御用圣藥”。
組成:人參、鹿茸、海馬、枸杞子、丁香、穿山甲、雀腦、牛膝、鎖陽(yáng)、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杜仲、石燕、肉蓯蓉、甘草、天冬、淫羊藿、大青鹽、砂仁等。
功效:強身補腦,固腎補氣,增進(jìn)食欲抗衰老。
適用范圍:用于腎虧陽(yáng)弱,記憶減退,夜夢(mèng)精溢,腰酸腿軟,氣虛咳嗽,五更溏泄,食欲不振等。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孕婦禁用;傷風(fēng)感冒時(shí)停服,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大補陰丸
為朱丹溪所創(chuàng ),記載于《丹溪心法·補損五十一》中,后世在運用上多有發(fā)揮,成為補陰的名方。
組成:熟地黃120克,知母(鹽炒)80克,黃柏(鹽炒)80克,龜版(制)120克,豬脊髓160克
功用:滋陰降火抗衰老。
適用范圍:用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對由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造成的骨蒸潮熱、遺精盜汗、頭暈目眩、腰膝酸軟以及性功能障礙有較好的療效?,F代也用于神經(jīng)衰弱、肺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糖尿病等屬陰虛火旺者。此方尤適于抗虛火導致的衰老。
八仙長(cháng)壽酒
組成:由人參、檀香、玫瑰花、茯神、枸杞、蓮子肉、龍眼肉、白豆蔻等組成,泡酒服用。
功效:益氣養神抗衰老,開(kāi)胃健脾,固陽(yáng)滋陰,氣血雙補。
適用范圍:食前飲,能和胃氣,食后飲,可消宿谷??捎糜谄⑽柑撊?,氣血不足的情況。
歸脾丸
始載于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用于治療思慮過(guò)度,勞傷心脾,健忘等。至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對本方有所發(fā)揮,它既載明原方所治諸證,又增補了治療脾不統血而妄行的吐血、下血。明代薛立齋《校注婦人良方》,在原方中增加了當歸、遠志兩味。從此一直沿用至今。
組成:黨參、白術(shù)(炒)、黃芪(炙)、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甘草(炙)。輔料為蜂蜜。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適用范圍: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mèng),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尤適于延緩脾虛導致的衰老。
八珍丸
載于《正體類(lèi)要》,薛立齋原謂:“治傷損等癥,失血過(guò)多,或因克伐血氣,耗損惡寒,發(fā)熱煩躁等癥”。本方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二為一,張秉成說(shuō):“夫人之所賴(lài)以生者,氣與血耳,而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化出也”。八珍湯中八味藥皆為補氣養血之珍品,故曰“八珍湯”。
組成:人參30克,白術(shù)30克,白茯苓30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白芍藥30克,熟地黃30克,炙甘草30克。
功效:益氣補血抗衰老。
適用范圍: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wú)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適于氣血兩虛引起的衰老。
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又名八味丸、附桂八味丸,是名醫張仲景代表方之一。首載于《金匱要略》一書(shū)。是一首適應范圍廣而療效好的常用方劑。它的功能是溫補水中之火——腎中真陽(yáng),即古人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組成:熟地、山藥、肉桂、丹皮、茯苓、山茱萸、附子、澤瀉等組成。
功效:溫補腎陽(yáng)。及對抗腎陽(yáng)虛導致的衰老。
適用范圍:用于腰膝酸軟,肢冷尿頻。虛勞腰痛、消渴、老年喘咳、腳氣、妊娠轉胞以及大熱煩渴、口腔糜爛諸癥,只要確屬腎陽(yáng)虛微者,都可用本方治療。也用于腎經(jīng)虧損,脾胃虛寒,腰酸足軟,小腹拘攣,遺精盜汗,大便溏泄,小便頻數,下肢浮腫及痰飲消渴等。
天王補心丹
出自龔廷賢的《萬(wàn)病回春》,是一首臨床常用處方,后世醫家在使用范圍上代有突破發(fā)揮。
組成:桔梗、天冬、麥冬、人參、茯苓、生地、元參、棗仁、五味、遠志、柏仁、丹參、當歸、蜂蜜、朱砂等組成。
功效:滋陰養心,鎮靜安神。
適用范圍:陰虛血少,虛熱煩躁,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瘡,大便秘結,失眠、夢(mèng)遺、心悸、健忘,精神不振,不耐思慮,舌紅少苔,脈象細數。也用于陰虛火旺,心神失養所致的驚悸怔忡,健忘失眠,咽喉干燥,夜夢(mèng)遺精等癥。陰陽(yáng)兩虛,消化不良,飲食少思,大便溏泄的患者不宜用,外感發(fā)熱患者忌服。該方最適于延緩心氣陰兩虛引起的衰老。
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丹相傳成方于唐代,是著(zhù)名的美發(fā)烏須方,由明代方士邵應節所傳,用之多驗,故汪昂將其收載于《醫方集解》中。
組成:何首烏15克、補骨脂12克、白茯苓15克、菟絲子12克、枸杞15克、牛膝12克、當歸12克
功效:補益肝腎,烏發(fā)壯骨,滋養腎精,兼可益脾、補肝、養心。
適用范圍:肝腎不足證。須發(fā)早白,脫發(fā),齒牙動(dòng)搖,腰膝酸軟,夢(mèng)遺滑精,腎虛不育等。中年早衰之白發(fā)及脫發(fā)、牙周病,以及男子不育癥等肝腎不足者,均可應用。對于腎虛精少不育之癥,亦甚適宜。適宜于中老年人精血衰少、腰膝無(wú)力、遺精陽(yáng)痿、未老先衰、須發(fā)早白者服用,是一種養腎長(cháng)壽的保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