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過(guò)敏性皮膚病。其特點(diǎn)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fēng)團,伴有瘙癢,且發(fā)無(wú)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歷代醫家有“癮疹”、“風(fēng)瘙隱疹“、“風(fēng)瘩癌”等名,俗稱(chēng)“風(fēng)疹塊”。
1 病因病機:
張挹芳認為本病的發(fā)生,由內外病因相應而致。外由風(fēng)寒濕熱,內因“夙根”或肺脾腎虛,其中尤以肺脾失調為主。王衛等認為人之皮毛乃營(yíng)衛榮養、護衛之處。若因陽(yáng)氣虛弱,衛外不固,營(yíng)衛不和,而致氣血不運,肌無(wú)所養,則易發(fā)病。
2辨證論治 :
張志禮認為,本病初發(fā)多屬實(shí)證,久病則多為虛證,而風(fēng)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療勿忘祛風(fēng)。
他將本病分為以下四型:
(1)風(fēng)熱型,多見(jiàn)于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fēng)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
(2)風(fēng)寒型,多見(jiàn)于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fēng)寒束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fēng)型,多見(jiàn)于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fēng)邪束表,治以滋陰養血,疏散風(fēng)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
(4)脾肺兩虛,風(fēng)寒束表型,多見(jiàn)于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fēng)散合多皮飲加減。
駱文郁等認為,蕁麻疹的病機為營(yíng)衛失和,治法宜調和營(yíng)衛,應以桂枝湯作為基本處方治療,并適當配伍疏風(fēng)藥,除濕藥,仿桂枝湯的變化以適應蕁麻疹的復雜變化。
周有川治療自始至終抓住一個(gè)“血”字,認為本病多屬虛證。
(1)血虛受風(fēng),治宜養血疏風(fēng),方選四物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2)血熱受風(fēng),治宜疏風(fēng)涼血,清熱解毒,處方:浮萍、防風(fēng)、荊芥、蟬蛻各9g,生地黃、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銀花、連翹各15g。
(3)表虛營(yíng)衛不和,治宜益氣固表,調和營(yíng)衛,方選玉屏風(fēng)散加減。(4)中虛兼風(fēng)寒,治宜溫中散寒,升陽(yáng)解毒,方選小建中湯合升麻葛根湯加減。
張作舟根據臨床特點(diǎn),將慢性蕁麻疹分四型治療。
(1)表虛不固、營(yíng)衛失和,治宜固衛和營(yíng),佐以酸斂,方用固衛御風(fēng)湯(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黨參、桂枝、白芍、烏梅、五味子、白鮮皮、秦艽、白芥子、甘草)。
(2)血虛氣弱,風(fēng)從內生,治宜養血熄風(fēng),方用養血熄風(fēng)湯(當歸、黃芪、何首烏、白芍、五味子、烏梢蛇、全蝎、白鮮皮、羌活)治療。
(3)陰虛內熱,治宜滋陰清熱、潛陽(yáng)熄風(fēng),方用養陰寧蕁湯(生地黃、白芍、女貞子、黃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蠣、珍珠母、白鮮皮、秦艽)治療。
(4)腸胃濕熱,治宜清熱理脾,宣化濕濁,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療。
陳漢章將本病分為7型治療。
(1)風(fēng)邪襲表,治宜疏風(fēng)散寒,解表透疹。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羌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fēng)、桔梗、川芎、刺蒺藜)。
(2)邪侵肺衛,治宜清熱宣肺,解表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貝母、蟬蛻)。
(3)邪陷少陽(yáng),治宜開(kāi)達膜原,辟穢化濁。方選達原飲加減(檳榔、厚樸、草豆蔻、知母、白芍、黃芩、甘草、柴胡、荊芥、防風(fēng))。
(4)邪入陽(yáng)明:
①升降散證,治宜透郁瀉熱、升清降濁,方用升降散加減(白僵蠶、姜黃、大黃、蟬蛻、火炭母、鳳尾草、茵陳蒿)。
②葛根芩連湯證,治宜解表清熱,透疹止癢,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刺蒺藜、防風(fēng)、珍珠草)。
(5)腎陰虧損,治宜滋補肝腎,祛風(fēng)止癢,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風(fēng))。
(6)血虛風(fēng)燥,治宜養血祛風(fēng),方選當歸飲子加減(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刺蒺藜、黃芪、何首烏、荊芥、防風(fēng)、甘草、蟬蛻)。
(7)情志內傷,治宜疏肝理氣,方選逍遙散加減(當歸、茯苓、白芍、白術(shù)、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風(fēng))。
龔國樑根據蕁麻疹的臨床特征辨證分型如下:
(1)風(fēng)熱型,治宜祛風(fēng)清熱,方用消風(fēng)散加減。
(2)風(fēng)寒型,治宜祛風(fēng)散寒,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
(3)腸胃型,治宜祛風(fēng)解表、通腑泄熱。處方:荊芥、防風(fēng)、制大黃、蒼術(shù)、苦參、生甘草各9g,茵陳蒿15g,生山梔子6g。
(4)血虛型,治宜養血祛風(fēng),方用四物湯加味。
吳干銀認為急性蕁麻疹治在肺,腸胃型蕁麻疹調肝脾,慢性蕁麻疹治腎為主。(1)急性蕁麻疹,屬風(fēng)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飲湯加減;屬風(fēng)熱犯肺者,用銀翹散加減。
(2)腸胃型蕁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調脾法,方用逍遙散加味。
(3)慢性蕁麻疹,偏腎陽(yáng)虛者用腎氣丸加減;偏腎陰虛者用大補陰丸加減。
李元文從肝脾論治慢性蕁麻疹,將慢性蕁麻疹分為3型:
(1)肝郁脾虛型,治以疏肝健脾搜風(fēng),用自擬治蕁I號方(柴胡、郁金、白術(shù)各 lOg,茯苓皮20g,大棗3~5枚,全蝎6g,絲瓜絡(luò )lOg)。
(2)肝陰不足型,治以柔肝養陰熄風(fēng),方用自擬治蕁Ⅱ號方(銀柴胡、白芍、烏梅、五味子、當歸、鉤藤、白僵蠶各lOg,蟬蛻6g)。
(3)脾虛濕阻型,治以健脾除濕祛風(fēng),用自擬治蕁Ⅲ號方(黃芪、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六一散(包)、浮萍、防風(fēng)各lOg,自鮮皮30g)。
3專(zhuān)病專(zhuān)方治療
王聯(lián)慶應用荊防四物湯(荊芥、防風(fēng)、當歸、川芎、牡丹皮、梔子、浮萍各lOg,生地黃、赤芍、地膚子、白鮮皮、何首烏、胡麻仁各15g)治療風(fēng)熱型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98.3%。
朱莊莊L12J等用活血祛風(fēng)湯(桃仁、紅花、黨參、白鮮皮各lOg,生地黃20g,川芎、赤芍、當歸、土茯苓各15g,地龍、生甘草各9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痊愈率80.O%,總有效率98.7%。
劉和平應用扶正祛風(fēng)湯(黃芪15~30g,防風(fēng)lO~15g,白術(shù)10~12g,熟地黃15g,當歸12g,荊芥lOg,蟬蛻6~lOg,桂枝lOg,黃芩12g,白芍、川芎、甘草各lOg)治療蕁麻疹 265例,其中風(fēng)寒型78例,有效率96.1%;風(fēng)熱型8l例,有效率96.2%;血虛型106例,有效率91.5%,總有效率94.6%。
李元文等用加味過(guò)敏煎(柴胡、白術(shù)、防風(fēng)、烏梅、苦參、絲瓜絡(luò )、五味子、當歸、赤芍各lOg,茯苓20g,白鮮皮30g,甘草5g)治療人工性蕁麻疹32例,總有效率93.75%。
魏武杰應用自擬養血祛風(fēng)湯(當歸、麥門(mén)冬、自鮮皮各15g,川芎6g,赤芍、生地黃、荊芥、防風(fēng)、玄參、夜交藤各lOg,土茯苓20g)治療慢性蕁麻疹93例,總有效率92.7%。
蔣衛健應用自擬加昧過(guò)敏湯(苦參、土茯苓、刺蒺藜、紫草、徐長(cháng)卿各15g,防風(fēng)、蟬蛻各lOg)治療慢性蕁麻疹15l例,總有效率91.39%。
4中醫外治法
佘俊卿用中藥熏蒸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6例,治愈43例,顯效35例,有效8例,
方藥為:苦參、白鮮皮、當歸、牡丹皮、地膚子、蟬蛻、防風(fēng)、蛇床子、烏梢蛇、土茯苓、紫草、丹參、紅花各30g。
朱越洋等用消疹散敷貼穴位治療急性蕁麻疹52例,總有效率100%。
具體方法如下:
①藥物組成:蟬蛻、細辛、防風(fēng)等量,研成細末,加人適量冰片。
②用法:取消疹散O.2~O.4g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貼曲池、大椎、懸鐘、梁丘穴。風(fēng)寒型加列缺;風(fēng)熱型加外關(guān)(除大椎外均為雙側);腹痛、腹瀉加神闕。每日1次,外治期間停用其他任何藥物。
胡文釗等用藥物熱浴法治療慢性蕁麻疹95例,總有效率91.2%。
方藥為:防風(fēng)、艾葉、荊芥、白鮮皮、生地黃、蛇床子各20g,苦參30g。
5針灸治療 體穴治療。
王光鼎L20j采用溫針加灸治療急性蕁麻疹。取穴:合谷、曲池(溫針)、足三里(溫針)、太沖、血海、風(fēng)市、風(fēng)池、百會(huì )、大椎、中脘(灸)、神闕(灸)。治療114例,總有效率96.49%。
李占東用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蕁麻疹。取穴:曲池、血海、三陰交。藥物:5%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2ml,共治療32例,總有效率 96.9%。耳穴治療。彭世橋L22J選取肺、脾、神門(mén)、內分泌、腎上腺等耳穴,用牽牛子埋壓,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痊愈34例,好轉14例,無(wú)效2例。
趙永洲等取神門(mén)、心、肺、抗過(guò)敏區、皮脂腺、脾、胃、耳尖等耳穴,并根據病情配合相應耳穴區貼壓治本病。共治療12l例,痊愈35例,顯效41例,有效34例,無(wú)效11例。
6中西醫結合治療
路鷗等以益氣養血,活血祛風(fēng)法為主,輔以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總有效率98%。
治療方法:
①中藥:加味歸芪荊防湯(當歸、生黃芪各15g,赤芍、白芍各lOg,熟地黃15g,川芎、荊芥、防風(fēng)、蟬蛻各lOg,刺蒺藜15g,白鮮皮20g)。
②西藥:特非那丁60mg,每日2次口服。
朱建蘭等采用克敏能lOmg·d-1及中藥“抗敏湯”(蒼耳子、徐長(cháng)卿、秦艽各lOg,黃芩9g,白鮮皮6g,荊芥12g,蟬蛻6g,苦參9g,當歸12g,生地黃12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100%。
董獻華采用復方丹參液20ml,日1次靜點(diǎn)及西米替丁 0.2g日3次口服,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 93.34%。
谷欣采用克敏5mg、甲氰咪胍O.4g、維生素C2.Og,日3次口服,必要時(shí)口服或靜點(diǎn)激素。
配合中藥:石膏30g,牡丹皮、黃芩各15g,青蒿20g,赤芍 15g,紫草12g,黃連5g,蒲公英、金銀花、大青葉、夏枯草各30g,茵陳蒿24g口服,治療急性蕁麻疹50例,總有效率98%。
7 結語(yǔ) :
綜上所述,近年對蕁麻疹的治療方法研究較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jì),有了新的進(jìn)展,但不少報告停留于一般療效分析,隊員因探討,藥理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見(jiàn)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fēng)邪,郁于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fēng)和血。
【方名】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藥方劑(二)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fēng)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kāi)腠理,和血止癢。
【方名】麻黃方。
【組成】麻黃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藥方劑(三)
【辨證】脾虛兼風(fēng)。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fēng)止癢。
【方名】蕁麻疹湯。
【組成】蒼術(shù)5克,白術(shù)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fēng)9克,白蒺藜12克,僵蟲(chóng)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屈舒信方。
中藥方劑(四)
【辨證】陰血不足,風(fēng)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fā)。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fēng)利濕。
【方名】加減當歸飲。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藥6克,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俞長(cháng)榮方。
中藥方劑(五)
【辨證】沐浴當風(fēng),邪客經(jīng)絡(luò ),氣血阻痹,而致風(fēng)疹纏綿。
【治法】疏風(fēng)清熱,活血通經(jīng)。
【方名】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何任方<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