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蕁麻疹治療方法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0:55     標題: 蕁麻疹的治療法

昨晚兒子從學(xué)校打電話(huà)說(shuō)自己生了蕁麻針,一摳紅腫一大片,很癢難受,兒子已受我影響,一般不用西藥,但這次太難受,只得在校醫處拿了西藥,但不知藥名,說(shuō)是有沖劑有白片??蓱z的兒子。說(shuō)起這蕁麻疹我深有感觸,從小我就患有這可惡的蕁麻疹,根本沒(méi)有過(guò)敏原,應該是體質(zhì)差的緣故,以前滿(mǎn)身都是我抓的疤痕,很影響美觀(guān),這還不算什么,最痛苦的是因瘙癢不能入睡,精神狀態(tài)差,一年最少會(huì )大規模發(fā)2次,真是痛苦不堪!后來(lái)身體逐漸好了以后,蕁麻疹就沒(méi)再范過(guò)了。兒子昨年秋天長(cháng)過(guò)一次,當時(shí)在家,我用刮痧、拔罐給解決的。這次算第二次,我決定從根本上給他解決,就像解決他鼻炎問(wèn)題一樣,不針對皮膚,先考慮臟腑問(wèn)題。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1:05

對兒子蕁麻疹的分析:從小就易感冒,后來(lái)發(fā)展為慢性鼻炎,這些其實(shí)都是肺的問(wèn)題,應該為肺氣不足,肺主皮毛,肺氣不足使人體營(yíng)衛之氣不足,一受風(fēng)邪,表皮不固,便從皮膚發(fā)出,兒子有遇熱更癢之像,表明血熱(小孩本來(lái)陽(yáng)氣較重)。治療:從補肺氣達到固表,還需輔助涼血。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1:17

發(fā)一些在網(wǎng)上搜的治療法子
1.藥物:
蕁麻疹屬于中醫“癮疹”范疇,具有瘙癢性風(fēng)團時(shí)隱時(shí)現,退后不留痕跡的特點(diǎn)。
   具體方法是:取蟬蛻3克,洗凈、曬干,炒焦后研末、過(guò)篩,用蜂蜜6克調和為丸,每丸重約9克,每日3次,每次1丸,溫開(kāi)水送服,一般2~3天皮損逐漸消退;15~20天可防止復發(fā)。

  蟬蛻性味甘、寒,入肝、肺兩經(jīng),具有疏散風(fēng)熱、利咽開(kāi)音、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fēng)止痙的作用,常用于治療咽痛音啞、目赤翳障、驚癇夜啼等癥?,F代藥理研究表明,蟬蛻具有一定的抗過(guò)敏作用。

  蟬蛻治風(fēng)熱型蕁麻疹 療效確切

  蕁麻疹屬于中醫“癮疹”范疇,具有瘙癢性風(fēng)團時(shí)隱時(shí)現,退后不留痕跡的特點(diǎn)。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膚疾病常從肺論治,加之蕁麻疹發(fā)病常與外感風(fēng)邪有關(guān),所以,蟬蛻對于風(fēng)熱型蕁麻疹(表現為皮疹色赤,遇熱加劇,得冷則減,多夏季發(fā)病,苔薄黃,脈浮數)有確切的臨床療效,而不適用于遇冷加重或冬季易發(fā)的風(fēng)寒型蕁麻疹。

  一般來(lái)說(shuō),蟬蛻的常用量為3~6克,可入煎劑,也可研末沖服。

  下面介紹一個(gè)可作為輕型蕁麻疹輔助治療的驗方,具體方法是:黃芪9克,防風(fēng)6克,甘草3克,水煎服,或泡茶喝。具有益氣固表、祛風(fēng)止癢、抗過(guò)敏的功效。
    寒冷性蕁麻疹方劑:中藥治療可選用麻黃湯加減(麻黃3克,杏仁4.5克,干姜3克,浮萍3克,白鮮皮15克,陳皮9克,牡丹皮9克,白僵蠶9克,丹參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蕁麻疹祛風(fēng)通絡(luò )法:適用于兼有風(fēng)濕癥狀者,用獨活寄生湯。
中醫辯證論治:
      (1)風(fēng)熱型,多見(jiàn)于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fēng)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

    荊防方

    【藥物組成】荊芥穗2錢(qián),防風(fēng)2錢(qián),僵蠶2錢(qián),金銀花4錢(qián),牛蒡子3錢(qián),丹皮3錢(qián),紫背浮萍2錢(qián),干地黃3錢(qián),薄荷1錢(qián)半,黃芩3錢(qián),蟬蛻1錢(qián)半,生甘草2錢(qián)

    【方劑功效】疏風(fēng)解表,清熱止癢。
  
    (2)風(fēng)寒型,多見(jiàn)于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fēng)寒束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

    麻黃方

    【處方】麻黃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功能主治】辛開(kāi)腠理,和血止癢。主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fēng)邪內侵,肌膚失養。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fēng)型,多見(jiàn)于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fēng)邪束表,治以滋陰養血,疏散風(fēng)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
   
    (4)脾肺兩虛,風(fēng)寒束表型,多見(jiàn)于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fēng)散合多皮飲加減。

    中藥藥方: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fēng)邪,郁于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fēng)和血。

    【方名】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藥方劑(二)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fēng)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kāi)腠理,和血止癢。

    【方名】麻黃方。

    【組成】麻黃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藥方劑(三)

    【辨證】脾虛兼風(fēng)。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fēng)止癢。

    【方名】蕁麻疹湯。

    【組成】蒼術(shù)5克,白術(shù)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fēng)9克,白蒺藜12克,僵蟲(chóng)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屈舒信方。

    中藥方劑(四)

    【辨證】陰血不足,風(fēng)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fā)。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fēng)利濕。

    【方名】加減當歸飲。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藥6克,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俞長(cháng)榮方。

    中藥方劑(五)

    【辨證】沐浴當風(fēng),邪客經(jīng)絡(luò ),氣血阻痹,而致風(fēng)疹纏綿。

治法】疏風(fēng)清熱,活血通經(jīng)。

    【方名】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何任方<蕁麻疹>

    另外中醫療法:

    1、活血祛風(fēng)法:適用病人舌質(zhì)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癥狀,并不易分辨風(fēng)寒及風(fēng)熱癥狀者,可用血府逐瘀湯加荊芥、防風(fēng)各10克。根據辨證不同又可分為:

    (1) 活血辛涼透表法:適于有風(fēng)熱癥狀者。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辛涼解表藥,常用:浮萍30克,地膚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膚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

    (2) 活血辛濕透表法:適于有風(fēng)寒癥狀者??捎糜腊仓拱W湯。

    (3) 活血濕陽(yáng)法:并用于濕寒型及大多數皮膚劃痕癥??捎醚痧鰷樱焊阶?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湯加金匱腎氣丸,每日兩丸。

    (4) 活血健脾法:適于有脾虛腹瀉者??捎醚痧鰷訁④甙仔g(shù)散。

    (5) 活血固表法:適用于易汗出,汗后發(fā)生風(fēng)團,相當于部分膽堿型蕁麻疹??捎醚痧鰷佑衿溜L(fēng)散。

    2、清熱疏風(fēng)法:用涼血消風(fēng)湯。

    3、涼血祛風(fēng)法:用涼血消風(fēng)湯。

    4、祛風(fēng)通絡(luò )法:適用于兼有風(fēng)濕癥狀者,用獨活寄生湯。

    5、健脾理濕法:適用于舌苔白膩,胸脘滿(mǎn)悶,或有溏瀉者??捎眉訙p胃苓湯。

    6、散寒化飲法:兼有慢性氣管炎者??捎眉訙p小青龍湯。

    7、其他治法:個(gè)別是病人根據不同辯證,采用不同方藥,且體有五味消毒飲、麻桂各半湯、濕熱方、消風(fēng)散及寒濕方等。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1:23

接上,呵呵,可能有重復的方子。
1.蔥白湯

    蔥白(切碎)35條。風(fēng)寒型加荊芥10g,甘草3g;風(fēng)熱型加大青葉、連翹各15g。每日1劑,以蔥白15條煎藥內服。同時(shí)外用蔥白20條水煎局部濕敷。

    本方有通陽(yáng)解表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100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用藥1天而愈者23例,2天32例,3天28例,4天12例,5~8天5例。隨訪(fǎng)初次發(fā)病復發(fā)的有2例,反復發(fā)病復發(fā)的有5例。

    2.消疹湯

    蒼術(shù)、黃芩、連翹、地膚子、茯苓、蟬蛻各10g,厚樸6~9g,陳皮6g,甘草5g,丹皮10~12g。癢甚者加蛇蛻、苦參、徐長(cháng)卿各10g;脘腹痛甚者加炒枳殼、焦楂曲各10g;疹紅赤或咽紅赤者加金銀花、地骨皮各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祛濕,運脾和中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胃腸型蕁麻疹15例,結果痊愈12例,好轉2例,無(wú)效1例。治愈12例中,曾隨訪(fǎng)6例,其中5例無(wú)復發(fā);1例因飲食不慎有輕度復發(fā),再服原方痊愈。

    3.葛根湯

    葛根12g,麻黃、生姜各6~9g,桂枝、甘草、白芍各6g,大棗4~6枚。若無(wú)汗或口渴者加知母;有汗口渴者加石膏、西洋參(或沙參)、天花粉;汗出而口不渴者,此屬陽(yáng)明中風(fēng),加重桂枝用量;疹團片大且色淡,舌質(zhì)不紅者,此為氣虛,無(wú)力鼓邪外出,加高麗參(或重用黨參)、陳皮;周身瘙癢劇烈難忍,脈浮緊者,加大葛根、麻黃用量,再加蟬蛻、白鮮皮、玄參、生黃芪;若瘙癢晝輕夜重,脈沉細而數,舌紅無(wú)苔者,加生地、丹皮或再加少許阿膠(烊化沖服)、雞子黃均可;若病程遷延月余不瘥者,加炙黃芪、黨參、丹參等。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解肌發(fā)表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51例,其中急性者46例,經(jīng)服藥1~7天后全部治愈;5例慢性者用藥5~10天后全部治愈。均隨訪(fǎng)半年以上無(wú)復發(fā)。

    4.荊防湯

    荊芥、防風(fēng)、黃芩、黃柏、連翹各10g,升麻3g,生石膏30g,蟬蛻8g,白鮮皮12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清熱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風(fēng)熱型急性蕁麻疹69例,結果痊愈56例,好轉12例。

    5.紫銀湯

    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g,連翹、生地各12g,防風(fēng)、蘇葉、白蒺藜、蟬衣、白鮮皮、荊芥、赤芍、甘草各9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急性蕁麻疹126例,結果痊愈123例。

    6.消癢湯

    生黃芪15g,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防風(fēng)、荊芥各9g,菟絲子、潼蒺藜、白蒺藜、僵蠶各12g,蟬蛻7g,苦參13g。氣虛風(fēng)寒型,去苦參,加黨參、蛇床子、蜈蚣;血虛風(fēng)熱型,去黃芪、菟絲子,加生地、黃芩、連翹、地膚子、浮萍、全蝎;胃腸實(shí)熱型,去黃芪、熟地、潼蒺藜、白蒺藜
菟絲子,加生大黃、薄荷、芒硝、黃連、地膚子、浮萍;氣血兩虛型,去苦參,加何首烏、生地、烏梢蛇、白術(shù)、蛇床子;沖任不調型,去苦參,加肉蓯蓉、仙茅、夜交藤、珍珠母、蛇床子、烏梢蛇;心脾兩虛型,去黃芪、潼蒺藜、白蒺藜、菟絲子,加麥冬、棗仁、夜交藤、桂圓肉、焦山梔、浮萍。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補氣養血,祛風(fēng)除濕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多例,均獲良效。

    7.保安湯

    蒼術(shù)、防風(fēng)、當歸、黃芪各9~15g,麻黃、川烏(先煎)、草烏(先煎)各3~9g,羌活、荊芥各9~12g,細辛3~5g,艾葉、川芎各6~9g,全蝎3~12g,甘草4g。腹部冷痛酌加高良姜、制附子、丁香;頭痛鼻塞酌加辛夷、白芷、藿香;關(guān)節冷痛,四肢不溫者加桂枝、制附子、桑枝。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益氣活血,祛風(fēng)除濕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冷性蕁麻疹多例,結果療效滿(mǎn)意。

    8.當歸拈痛湯

    當歸12g,羌活、升麻、甘草各6g,防風(fēng)、白術(shù)、蒼術(shù)、黃芩、豬苓、澤瀉各10g,葛根、黨參、茵陳各15g,苦參30g。熱重加金銀花12g,蒲公英15g;濕重加薏苡仁20g,車(chē)前子12g,竹葉10g;有積滯者加大黃9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除濕,祛風(fēng)止癢,消腫散結,宣通經(jīng)脈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15例,結果痊愈11例,好轉3例,無(wú)效1例,總有效率93.33%。

    9.地膚白鮮湯

    地膚子30g,白鮮皮、荊芥、秦艽各15g,土茯苓20g,防風(fēng)、蟬蛻、浮萍各10g。偏風(fēng)熱者加牛蒡子10g,連翹15g;偏風(fēng)寒者加艾葉3g,桂枝10g,麻黃6g;營(yíng)衛不和者加桂枝10g,芍藥12g;內熱甚者加梔子10g,生石膏30g;癢甚者加白蒺藜10g;丘疹紅腫者加大腹皮、桑白皮各12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利濕,祛風(fēng)解表,透疹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154例,結果痊愈115例,顯效28例,好轉7例,無(wú)效4例,總有效率97.4%。服藥最少6劑,最多30劑,平均10劑。

    10.扶正祛濕湯

    黨參15g,荊芥、防風(fēng)、羌活、獨活、川芎、全蝎、蟬蛻、薄荷、柴胡各10g,當歸、胡麻(搗碎)各12g,甘草6g。風(fēng)熱甚者去羌活、獨活,以丹皮易川芎,加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氣血兩虛者重用黃芪,加生地、白芍。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兒童酌減。

    本方有扶正解表,散風(fēng)祛濕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56例,結果痊愈31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wú)效5例。平均用藥17.2劑。

    11.二蛇驅風(fēng)湯

    烏梢蛇、當歸、防風(fēng)、僵蠶、赤芍、丹皮、黃芩、蒼術(shù)各10g,丹參、金銀花、生地各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藥渣煎汁外洗,每日1~2次。

    同時(shí)另取白花蛇1條,焙黃研末,每次1.5g,每日2次吞服。蕁麻疹消退后,去白花蛇,再服藥3劑以善后。

    本方有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40例,結果全部治愈。疹塊消退時(shí)間平均為3.5天,止癢時(shí)間平均為2.5天。其中20例跟蹤隨訪(fǎng)2年,僅1例復發(fā)。

    12.桂枝麻黃湯

    桂枝、白芍、麻黃、甘草、杏仁、生姜、大棗。上方藥量以桂枝湯  2份,麻黃湯l份為度。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劑為1療程。

    本方有疏風(fēng)通絡(luò )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  6例,一般均在服藥2劑后皮疹消退。

    13.祛風(fēng)二烏湯
sp;  烏梅20g,烏梢蛇12g,夜交藤30g,蘇木5g,防風(fēng)、生甘草各10g。風(fēng)寒者加制草烏、川桂枝;風(fēng)熱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血熱者加生地、丹皮、凌霄花;血瘀者加丹參、紅花、川芎;血虛風(fēng)燥者加當歸、黃芪、黨參、制首烏;沖任不調者加柴胡、當歸、仙靈脾、仙茅。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養心安神,活血通絡(luò ),祛風(fēng)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皮膚劃痕癥(人工性蕁麻疹)95例,結果痊愈43例,顯效34例,有效15例,無(wú)效3例,總有效率96.8%。痊愈的43例中,用藥5劑者21例,10劑者22例。

    14.變通陽(yáng)和湯

    麻黃、炮姜各5g,白芥子、紅花各lOg,熟地黃、桂枝各2g,鹿角霜、荊芥、防風(fēng)各15g,黃芪18g,炙甘草6g。腰酸冷痛,形寒肢冷者加制附片10g,狗脊15g;四肢末節青紫者加桑枝lOg,丹參12g;瘙癢較重者加烏梢蛇15g,全蝎5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溫衛散寒,養血益氣,祛風(fēng)消疹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寒冷性蕁麻疹50例,結果痊愈42例,有效6例,無(wú)效2例。

    15.九味羌活湯

    羌活、生地黃各10g,防風(fēng)、炒蒼術(shù)、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g,北細辛1.5g,生姜2片,蔥白頭3枚。無(wú)寒熱者,去生姜、蔥白頭;風(fēng)熱者,去北細辛;因藥物反應者,重用甘草8g,綠豆30g;寄生蟲(chóng)(蛔蟲(chóng))引起者,加檳榔、烏梅肉各10g;反復發(fā)作者,加凈蟬衣、浮萍草、地膚子。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急性蕁麻疹152例,結果:119例服藥3劑痊愈,15例服藥5劑痊愈,10例服藥7劑痊愈;6例反復發(fā)作者服藥10劑癥狀好轉,間有發(fā)作,然再服此方仍有效;無(wú)效2例。

    16.益氣固表湯

    北黃芪、牡蠣各25g,防風(fēng)、白術(shù)、魚(yú)腥草、茯苓、蒺藜、酸棗仁、烏梅各15g,白芍、山楂各18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益氣固表,收斂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34例,結果總有效率為100%。

    17.十全大補湯

    黃芪、地膚子各30g,肉桂、附子各6g,黨參、茯苓、赤芍、白芍、當歸各12g,熟地15g,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益氣補血,祛風(fēng)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22例,結果均獲痊愈。

    18.烏蛇祛風(fēng)湯

    烏梢蛇15g,黃芪20g,生地、當歸、川芎、白芍、劉寄奴各10g,白術(shù)、防風(fēng)、荊芥穗、苦參、蜂房各6g,雄黃2g。偏寒邪重用荊芥穗,加桂枝10g;偏熱邪加牛蒡子:夏枯草各10g;偏濕邪加蒼術(shù)、羌活各12g;脹痛惡心加白芍30g,半夏10g,甘草6g;喉頭水腫用生地30g,加射干、葶藶子各10g;情緒易激動(dòng)加龍膽草10g,合歡皮30g;瘙癢難忍加地膚子、蛇床子各12g,白鮮皮15g。

    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分次溫服,第三次藥液熏洗皮膚。

    本方有清熱解毒,養陰活血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老年慢性蕁麻疹多例,結果效果較好。

    19.玉龍紫苦湯

    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土白術(shù)各30g,防風(fēng)、紫草、苦參各10g,地膚子12g,蟬蛻6g,甘草9g。兼熱者加生石膏、白鮮皮;兼寒者加細辛、浮萍草;兼血熱夾瘀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物過(guò)敏者重用甘草、綠豆各30g;寄生蟲(chóng)引起者加檳榔、烏梅各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斂陰,驅風(fēng)燥濕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有良效。

    20.麻黃參芍湯
bsp;   炙麻黃10g,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g,白芍、代赭石、制首烏各20g,麥冬、黨參、黃芪、當歸各12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散寒,益氣養血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寒冷性蕁麻疹63例,結果痊愈49例,總有效率為92%。

    21.浮萍蟬防湯

    浮萍、蟬蛻、防風(fēng)各20g,白鮮皮、胡麻仁各15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結果痊愈48例。

    22.凌霄花合劑

    凌霄30g,土茯苓20g,梔子、金銀花各12g,蟬蛻9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fēng)解毒,除濕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有良效。

    23.加味胡麻散

    胡麻、何首烏、苦參、威靈仙、荊芥、甘草各適量。寒甚加桂枝、鹿角霜;癢甚加刺蒺藜、烏梢蛇、僵蠶;衛陽(yáng)不固加生黃芪、防風(fēng)、白術(shù);氣血兩虛加黨參、當歸、生黃芪;失眠多夢(mèng)加夜交藤、珍珠母、牡蠣;沖任不調加仙茅、仙靈脾。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養血祛風(fēng),散寒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寒冷型蕁麻疹120例,結果痊愈108例,有效8例,無(wú)效4例,總有效率96.6%。治愈時(shí)間最短3天,最長(cháng)15天,平均8天。

    24.中西抗蕁丸

    生地、當歸、赤芍、首烏、白芍、黃芪、荊芥穗、刺蒺藜、防風(fēng)、白鮮皮、浮萍、蟬蛻及安泰樂(lè )、賽庚啶、維丁鈣片。上藥各等份混合研末,過(guò)100目篩后用蜂蜜調制成丸,每丸重3g。每次服1丸,每日2次,10天為1療程。

    有報道運用本方治療蕁麻疹320例,結果痊愈296例,有效22例,無(wú)效2例,總有效率99.27%。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1:25

古今秘驗方

    (1)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桔梗、甘草、薄荷、連翹、蘆根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溫病條辨》,有疏風(fēng)清熱之功。適用于風(fēng)熱型癮疹。

    (2)當歸飲子: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fēng)、白蒺藜、荊芥、何首烏、黃芪、甘草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外科正宗》,有養血祛風(fēng)止癢之功。適用于癮疹屬于血虛風(fēng)燥者。

    (3)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白芍、甘草各等份。上藥共為細末,每服9g,每日2~3次,或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歷代名醫良方注釋》,有清熱解毒透疹之功。適用于癮疹。

    (4)四物消風(fēng)湯:生地黃、當歸、荊芥、防風(fēng)、赤芍、川芎、白鮮皮、蟬蛻、薄荷、獨活、柴胡、紅棗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醫宗金鑒》,有養血祛風(fēng)止癢之功。適用于癮疹屬于血虛風(fēng)燥者。

    (5)荊防敗毒散:防風(fēng)、柴胡、前胡、荊芥、羌活、獨活、枳殼、炒桔梗、茯苓、川芎、甘草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醫學(xué)正傳》,有疏風(fēng)散寒之功。適用于風(fēng)寒型癮疹。

    (6)防風(fēng)通圣丸:防風(fēng)、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炒白芍、白術(shù)、山梔、酒蒸大黃、芒硝各15g,石膏、黃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上藥共研細末,每服6~12g,每天2~3次。亦可水煎服,每日1劑。本方出自《宣明論方》,有解表通里,疏風(fēng)清熱,化濕解毒之功。適用于癮疹。

    (7)丹梔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丹皮、梔子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薛氏醫案》,有清肝解郁之功。適用于癮疹屬肝郁化火者。
    8)人參消風(fēng)湯:川芎、甘草、荊芥穗、羌活、防風(fēng)、僵蠶、茯苓、蟬蛻、藿香葉、人參各60g,厚樸、陳皮各15g。上藥為末,每服6g,茶水送服。本方出自《衛生寶鑒》,有益氣養血,祛風(fēng)止癢之功。適用于慢性蕁麻疹。

    (9)麻黃蟬衣湯:麻黃、蟬蛻、槐花米、黃柏、烏梅、板藍根、甘草、生大黃各適量。有發(fā)熱惡寒者加金銀花、紫蘇;大便干結者大黃加量;氣短、呼吸困難者加棗仁、瓜萎;大便溏者首劑后去大黃,加丹皮;惡心、嘔吐腹痛者加厚樸、枳實(shí)、建曲;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粉、石斛。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歷代名醫良方注釋》,有消炎,脫敏,止癢之功。適用于蕁麻疹。

    (10)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杏仁、桑白皮、連翹、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棗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出自《傷寒論》,有祛風(fēng)止癢之功。適用于蕁麻疹。

    (11)驅疹湯:白鮮皮30g,生地、槐花各24g,苦參15g,蟬衣、丹皮各12g,赤芍、防風(fēng)、地龍各9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9劑為1療程。有涼血,疏風(fēng),祛濕之功。適用于頑固性蕁麻疹。

    (12)過(guò)敏煎:防風(fēng)6g,生黃芪、生烏梅、制首烏各15g,地膚子、地龍、丹皮、甘草各10g。疹色鮮紅,遇熱則甚加生地、蟬衣;遇冷即收加桂枝、制附子等;伴腹痛、腹瀉加廣木香、生薏苡仁;氣虛衛弱者,生黃芪增至30g,加白術(shù);皮膚劃痕試驗陽(yáng)性,烏梅增至30g,防風(fēng)增至15g,甘草增至12g;伴胸悶氣急加桔梗、生杏仁;經(jīng)前必發(fā)者加仙靈脾、當歸;久延不愈者地龍增至20g,首烏增至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祛風(fēng)除濕,益氣養陰之功。適用于蕁麻疹。

    (13)荊桂湯:荊芥、防風(fēng)、川羌活、干姜皮、土茯苓各15g,桂枝、地膚子各20g,威靈仙、蟬蛻、赤芍、川芎、柴胡各9g。表虛加黃芪;頭痛加白芷;易出汗,遇風(fēng)即起加龍骨、牡蠣;頑固不愈加熟附塊。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祛風(fēng)解表,活血通絡(luò )之功。適用于寒冷性蕁麻疹。

    (14)五蟲(chóng)湯:全蝎3g,蜈蚣2條,僵蠶、地龍、桂枝、防風(fēng)、生姜各10g,蟬蛻、麻絨各5g,大棗5枚。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通絡(luò )祛風(fēng)止癢之功。適用于頑固性蕁麻疹。

    (15)消頑湯:熟地、當歸、白芍各20g,黃芪、何首烏各30g,川芎、白蒺藜、荊芥、防風(fēng)各12g,蟬蛻、甘草各10g。劇癢,低熱,遇熱加重,苔白膩、脈浮數者加黃芩10g,苦參15g;如身體素質(zhì)虛,遇冷風(fēng)即加重,脈浮、舌淡苔薄白者加桂枝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補氣生血,祛風(fēng)止癢之功。適用于蕁麻疹。

    (16)多皮飲: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丹皮、川槿皮各9g,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鮮冬瓜皮、扁豆皮各15g,干姜皮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健脾除濕,疏風(fēng)和血之功。適用于慢性蕁麻疹。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1:29

外用方:
1.夜藤合洗劑

    夜交藤200g,蒼耳子、白蒺藜各100g,白鮮皮、蛇床子各50g,蟬衣20g。上藥加水500ml,煮沸20分鐘,先熏后洗。每劑藥可用3~5次。

    本方有祛風(fēng)除濕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30余例,一般熏洗2小時(shí)全身疹塊消失,近期效果顯著(zhù)。

    2.茵地柏草液

    茵陳、地膚子各30g,黃柏15g,甘草12g。上藥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待溫,浴洗全身,每日1劑,7劑為1療程。

    本方有燥濕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86例,結果均獲痊愈。用藥時(shí)問(wèn)1~7天。

    3.碧桃酒

    鮮嫩桃葉、膽礬、薄荷冰、冰片、魚(yú)腥草、75%乙醇各適量。將鮮桃葉洗凈,切碎,加入膽礬粉末,按滲漉法操作貯取滲出液1000ml,溶入薄荷冰、冰片,過(guò)濾,瓶貯即得。每用少許,以棉球蘸藥,涂敷患處,每日5~7次,以愈為度。

    本方出自《歷代名醫良方注釋》,有祛風(fēng)止癢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蕁麻疹有良效。

    4.浴湯方

    鹽、雞毛各適量。以水適量,煮鹽作湯,雞毛灰煮湯中,待冷暖適宜外洗浴。

    本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有祛風(fēng)消腫之功。適用于產(chǎn)后中風(fēng)流腫(較嚴重的蕁麻疹或其他皮膚過(guò)敏性疾病)。

    5.拔罐法

    患者平臥,常規消毒神闕穴,用快速閃火法,迅速將火罐扣在神闕穴上,5~10分鐘拔1次,連續拔3次。每日治療1次。拔罐局部瘀血越顯著(zhù),或起水泡者,效果越佳。若起水泡者,用消毒針頭挑破,涂以甲紫藥水,用消毒紗布固定,防止感染。

    有報道運用本法治療蕁麻疹30例,結果痊愈21例,其中急性19例,慢性2例;顯效8例,其中急性4例,慢性4例;無(wú)效1例為慢性患者。
  系列單驗方

    (1)雞冠花(或根、葉)、蒼耳草各適量。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浴患處。

    (2)苦參、甘草各30g,皮硝15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患處。

    (3)蟬蛻、白礬、地膚子各適量。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患處。

    (4)蒼耳子15g,海桐皮18g,樟木30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以愈為度。

    (5)老棕樹(shù)葉、楓樹(shù)球各適量。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浴患處。

    (6)蛇床子、白礬各30g,小葉楊樹(shù)葉60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外洗患處。

    (7)桉樹(shù)葉、苦楝樹(shù)葉各適量。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8)冬瓜皮、紫背浮萍各適量。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9)槐角、蒼耳子各9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0)紫背浮萍30g,木防己、桑葉各15g。將上藥共用水煎,取濃汁,外涂患處。

    (11)荊芥、防風(fēng)、食鹽各15g,艾葉、蒜薹尖、地膚子各30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2)鮮水菖蒲(全草)1000g,苦參30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浴患處,每晚1次。

    (13)苦參30g,艾葉、路路通各15g,生姜12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洗患處。

    (14)防風(fēng)、荊芥、老鶴草、金銀花、蛇床子各20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5)艾葉50g,地膚子、白鮮皮、脂麻梗各25g,花椒15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6)鳳眼草100g,地膚子50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7)百部、苦參各15g,雄黃6g,硼砂9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18)小麥麩1000g,鮮桃葉350g,醋250ml。將麥麩、桃葉加醋拌勻,放人鍋內炒至熱黏為度(不能炒干),乘熱揉搓患處。

    (19)紫荊樹(shù)皮、苦參各60g,艾葉10g,食鹽3g。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20)野胡蘿卜(全草)、蒼耳子、白蒺藜、食鹽各適量。將上藥共用水煎湯,熏洗患處。

作者: 竹韻筱筱    時(shí)間: 2011-4-14 11:33

穴位經(jīng)絡(luò )治療:
1..拔罐法

    患者平臥,常規消毒神闕穴,用快速閃火法,迅速將火罐扣在神闕穴上,5~10分鐘拔1次,連續拔3次。每日治療1次。拔罐局部瘀血越顯著(zhù),或起水泡者,效果越佳。若起水泡者,用消毒針頭挑破,涂以甲紫藥水,用消毒紗布固定,防止感染。

    有報道運用本法治療蕁麻疹30例,結果痊愈21例,其中急性19例,慢性2例;顯效8例,其中急性4例,慢性4例;無(wú)效1例為慢性患者。

    2.放血法

    取穴大椎、血海。疹發(fā)上肢加曲池;疹發(fā)下肢加風(fēng)市、委中;疹發(fā)背部加膈俞、風(fēng)門(mén)。操作:先在穴位的局部按揉,使其達到紅潤充血,常規消毒,然后用三棱針點(diǎn)刺,當血溢出,速用閃火法將玻璃火罐吸附在穴位上,并左右旋轉,使出血量增加,留罐15分鐘。隔日1次,7次為1療程,休息3天后再進(jìn)行下1療程。

    有報道運用本法治療蕁麻疹15例,結果:2次治愈4例,7次治愈7例,10次治愈3例,15次治愈1例。3年后隨訪(fǎng)均未見(jiàn)復發(fā)。

    3.穴注法

    取耳穴雙側內分泌,雙側蕁麻疹區(位于耳郭指、腕兩穴之間并偏耳輪一側)。操作:患者取坐位,先用毫針柄在雙側耳蕁麻疹及內分泌區探尋壓痛敏感點(diǎn),然后用碘酊和酒精分別依次消毒皮膚,隨即用5ml注射器接小號注射針頭將藥液(選用市售1ml含10mg之撲爾敏注射液,以2ml注射用水稀釋即成),注入探得壓痛敏感點(diǎn)。每穴注入0.1ml藥液,使局部皮膚成一小皮丘即可,注意不可刺穿耳殼。每日注射1次。

    有報道運用本法治療急慢性蕁麻疹24例,結果:痊愈19例,其中經(jīng)注射1~2次治愈者9例,3~5次治愈者10例;明顯好轉3例;無(wú)效2例,總有效率91.66%。治療中未見(jiàn)任何不良反應。

    4.針刺法

    選取體穴神道透至陽(yáng),血海,三陰交,大椎透身柱,曲池。耳穴內分泌區。操作:神道透至陽(yáng)和大椎透身柱,用直徑0.9mm、長(cháng)125mm針,留針2小時(shí),耳針留針1小時(shí),其余各穴用強刺激法不留針。每天治療1次,7次為1療程,需作第二療程時(shí),間隔停針3天。

    有報道運用本法治療蕁麻疹125例,結果痊愈119例,無(wú)效6例。

    5.背部走罐法

    讓病人俯臥,將其背部用紗布蘸溫水擦濕,選2號玻璃罐,用閃火法將罐吸附于大椎穴處,然后手握罐身,沿督脈及膀胱經(jīng)在背部的走向上下往返移動(dòng),至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為止。待皮膚恢復正常后再進(jìn)行第二次治療,治療不超過(guò)5次。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一切藥物。

    有報道運用本法治療急性蕁麻疹24例,年齡21~30歲。結果痊愈18例,好轉4例,無(wú)效2例,總有效率91.6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24.中西抗蕁丸-25.系列秘驗方-(二)外治法-1. 夜藤合洗劑
宣肺消疹湯治療蕁麻疹案
治療風(fēng)疙瘩(蕁麻疹)偏方
民間治療蕁麻疹的藥方
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慢性蕁麻疹總結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