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八章譯解 畢敦一著(zhù)
原文 譯文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衰微仁與義便出而代之;
智慧出,有大偽; 巧取暗奪流行偽詐即隨之生;
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親不和孝慈仍可維系家的存在;
國家昏亂有忠臣。 君昏國亂忠臣還能保持國之不亡。
內容淺說(shuō)
同前章,仍以人情世事言道,以治世喻治身。大道、仁義、智慧、大偽、六親、孝慈、國家、忠臣等,全是世事詞匯,然其實(shí)質(zhì)卻是在講大道之理。全章四句,從家庭、國家、社會(huì )幾個(gè)方面人情世事來(lái)喻比道物在人身運化的大致情形,從而進(jìn)一步明確對道物順逆轉化規律的認識,以之作為治身的理論依據。
注釋秘解
1、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有道家之道與儒家之道兩種。道家之道,是一種特殊物質(zhì),是宇宙萬(wàn)物生成之本源,生命存在之基礎,故屬于物質(zhì)范疇;儒家之道,則完全是另外一碼事,其義為事物的變化規律以及做某事的方法途徑,屬于意識范疇。
大道為先天,在有生之先而有;仁義為后天,在有生之后而出。大道為無(wú)為自然,渾淪無(wú)知;仁義為視聽(tīng)言動(dòng),有知有覺(jué)。所以,仁義是大道順化的后天之物,已離大道,二者很不相同。蓋人先之在胞之際,純系先天道物之化,故為大道流行;待到十月胎圓一朝落地為人,則分天分地,大道自一而化二,神氣上下分離,是為后天。仁者喻神,義者喻氣,仁義之用即是神氣之用。因此曰“大道廢,有仁義”。
此句喻言道物在人身初始時(shí)期順去轉化情形。
2、智慧出,有大偽。
智慧,多聞多見(jiàn),多思多慮;又為智巧過(guò)人、詭計多端之類(lèi)。因為是以智巧詭計為一己取利,外并不見(jiàn)依勢恃強、欺凌貧弱,故曰“智慧”。
大偽,不是一般的偽,大偽若忠。即表面看不出偽,相反好像既忠且正;而內里卻已有偽之實(shí),隱藏著(zhù)詭詐奸邪。
先是仁義用事,其時(shí)剛離大道,尚距先天不遠,故雖已后天,仍近于無(wú)為,似同于大道渾淪之狀。隨著(zhù)年齡漸長(cháng),聞見(jiàn)情識日多,故謂“智慧出”。有大偽者,隨著(zhù)智慧出,人身中道物生發(fā)即至高峰時(shí)期。盛極而衰,渾淪之體一破,元陽(yáng)日日外耗,外表看似強壯,而其實(shí)內里道物已經(jīng)大損,虧缺漸多。
此句喻言人約在二十至四十歲之間,身中道物所處的大體狀態(tài)。
3、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親,有身內、身外之分。身外指父子、夫婦、兄弟,此以人情世事言;身內指耳目口鼻身意,謂之六根,綜而言之為神氣二者。道以神氣為夫婦,又以神氣為子母,又以神氣為兄弟,是神氣兼有母子、夫婦、兄弟六者,此以為道言。
孝慈,亦有身內、身外之分,身外指父慈子孝,身內指神氣相親相戀。
人至中壯年之后,神氣耗損大半,所余不多,因而耳目口鼻身意六根,往往失去常態(tài),大減原有之作用。六根者,皆為人體的內外信息通道,它們分別為聲色香味觸法之感官,其中起關(guān)鍵作用者皆是神氣,故言六親歸根結底是言神氣。當人在童真青壯之時(shí),神氣充足,一招百應,耳聰目明??墒?,這個(gè)時(shí)候卻不能與以往相比,耳不聰目不明,涕淚常流,記憶力漸退,精神轉衰,此即謂“六親不和”。
有孝慈者,是說(shuō)此時(shí)之神氣盡管大少,但二者相親相戀關(guān)系依舊,并未發(fā)生改變,對于百官的需要也還可以應付,還能保持正常人的應有狀態(tài)。故曰“六親不和有孝慈”。
此句喻言人約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道物在人身中存在的狀態(tài)。
4、國家昏亂有忠臣
國家,一指世事之國家,一指人身為國家。
昏,一為國之君主昏庸腐敗,一為人之心神昏聵迷蒙。
亂,一為國家政治混亂,一為人身病患頻生。
忠臣,一為忠于國家一心不二的臣子,一為忠于人之心神決不二意的精氣。
本句大致與上句意同,即:如以為道言,當人年已老邁,神氣甚少,頭昏眼花,神志不清,疾患纏綿,是為“國家昏亂”。然而,神氣畢竟未絕,古云:“有一陽(yáng)而不死,有一陰而不仙”。神氣即是人身之陽(yáng),尚且在發(fā)揮著(zhù)生命作用,所以,仍然不能至于死。正因為此,才謂僅有的一點(diǎn)神氣為“忠臣”。人已老邁不堪到如此地步,其生命還在頑強地延續著(zhù),完全是由于有神氣這個(gè)“忠臣”的原因。
此句喻言,人到約六十歲以后,道物在人身中的存在狀態(tài)。
此章總言大道不行之后,便轉為人身神氣,隨年齡增長(cháng)而不斷耗損,直至耗盡,“忠臣”捐軀不再而亡,生命隨即終結。道物在人身中的順化情形,大致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