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虛濕熱型
表現為上腹刺痛或絞痛、拒按,口臭,便干,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宜采用健脾清熱化濕的藥膳。
包心菜汁
【原料】新鮮包心菜250克。
【制法】將包心菜洗凈,切碎,放入榨汁機中攪碎,取汁去渣,將濃厚的包心菜汁分成兩份,早晚飯前各一份,加溫、加適量飴糖飲服,10天為一療程。
【特點(diǎn)】包心菜味甘、性平,入肝、腸、胃經(jīng),可利五臟、調六腑,清熱健胃祛濕。據報道包心菜中含有維生素U,對緩解胃潰瘍疼痛有一定效果。

薏米扁豆粥
【原料】 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山藥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各原料洗凈,加水煮成粥,每天早、晚食用。
【特點(diǎn)】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清熱、利濕功效;白扁豆可健脾化濕;山藥味甘、性平,補益肺、脾、腎,再加粳米,煮成黏稠粥,不僅可健胃祛濕,而且黏稠的粥對胃黏膜也有保護作用。
2、脾虛寒濕型
表現為上腹痛,胸脘悶脹,惡心、嘔吐,大便稀溏,小便清長(cháng),舌潤苔白,脈遲緩,宜采用溫中健脾祛濕的藥膳。
清燉姜肚
【原料】生姜100克,白術(shù)50克,豬肚一具(約500克)
【制法】將生姜洗凈切碎,與白術(shù)同放入洗凈的豬肚中,文火煲熟,喝湯吃肉。
【特點(diǎn)】豬肚味甘、性溫,具有補虛損、健脾胃之功效;生姜味辛、性溫,可溫中止嘔健胃;白術(shù)能健脾燥濕,經(jīng)常食用可增強脾胃功效,有利于潰瘍愈合。
烏甘炒米粉
【原料】烏賊骨50克,粳米100克,甘草5克。
【制法】將烏賊骨、甘草、粳米粉碎過(guò)篩成細粉,將細粉用文火炒黃后出鍋即可。每次取30克,加水調成糊食用。
【特點(diǎn)】烏賊骨味咸澀、性微溫,可治濕濁中阻之胃痛吐酸,又因它含有碳酸鈣等物質(zhì),也能除濕制酸而止痛;粳米味甘、性平,健脾和胃;甘草可補脾益氣,緩急止痛。常食本品,可中和胃酸,阻止其腐蝕胃黏膜,對潰瘍修復有一定效果。
3、脾虛肝郁型
表現為腹痛常引兩脅、胸脅脹滿(mǎn),抑郁易怒,口苦多夢(mèng),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宜采用健脾舒肝的藥膳。
茉莉花粥
【原料】茉莉花(干品)3克,粳米60克。
【制法】將茉莉花用水煮開(kāi)后撈出,放入洗凈的粳米,煮粥,加適量白糖調食,每天酌情食用。
【特點(diǎn)】茉莉花味辛甘、性溫,有理氣開(kāi)郁、和中的作用,可理肝氣,配合和胃的粳米,對于胃炎、上腹脹痛、失眠多夢(mèng)者效果更佳。
4、脾虛血瘀型
表現為胃脘刺痛,連及脅背痛處不移,反復嘔吐,大便干結,唇色青紫,舌質(zhì)暗,有瘀點(diǎn),苔黃白,脈弦虛、略數。
玫瑰黑棗
【原料】玫瑰花(干品)適量,黑棗適量。
【制法】黑棗去核,將玫瑰花塞入黑棗中,放入有蓋碗,隔水蒸爛即可。每次食棗5枚,每天3次,經(jīng)常食之。
【特點(diǎn)】玫瑰花味甘苦、性微溫,入肝、脾經(jīng),具有活血散瘀、理氣解郁作用;黑棗味甘、性溫,益氣活血,補脾和胃,生津液,富含的環(huán)磷酸腺苷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常食玫瑰黑棗,對增強脾胃功能、促進(jìn)潰瘍愈合有一定幫助。
中老年人患消化性潰瘍后,應注意在飲食上要忌酸、辣、刺激及厚味油膩之物,起居規律,調暢情志,忌煙酒,還要避免服用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