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耳鼻咽喉科學(xué)》第二版(王士貞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年)。
(1)主要癥狀:咽異物感、咽干、咽癢、灼熱、微痛。
(2)主要體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有萎縮,咽側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
(3)病程:病程較長(cháng)。
(4)病史:可有急喉痹反復發(fā)作史,或有嗜好煙酒、辛辣食物史,或長(cháng)期煙塵、有害氣體刺激史。
具備2個(gè)主癥以上,結合局部體征即可確診。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xué)》第七版(田勇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單純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縮性咽炎、干燥性咽炎。
(1)臨床表現
一般無(wú)明顯全身癥狀。咽部有如異物感、癢感、灼熱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著(zhù)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時(shí)出現頻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惡心;無(wú)痰或僅有顆粒狀藕粉樣分泌物咳出,萎縮性咽炎病人有時(shí)可咳出帶臭味的痂皮。
(2)體征
慢性單純性咽炎:咽黏膜充血,血管擴張,咽后壁有少數散在的淋巴濾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著(zhù)在咽黏膜表面。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黏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濾泡顯著(zhù)增生,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塊。咽側索亦充血肥厚。
萎縮性咽炎與干燥性咽炎:咽黏膜干燥,萎縮變薄,色蒼白發(fā)亮,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帶臭味的黃褐色痂皮。
(二)證候診斷
1.肺腎陰虛證
咽部干燥,灼熱疼痛,午后較重,或咽部梗梗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黏膜暗紅,或干燥少津;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2.脾氣虛弱證
咽喉梗梗不利或痰粘著(zhù)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紅,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呃逆反酸,少氣懶言,胃納欠佳,或腹脹,大便不調,舌質(zhì)淡紅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
3.脾腎陽(yáng)虛證
咽部異物感,梗梗不利;咽部黏膜淡紅;痰涎稀白,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腹脹納呆,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細弱。
4.痰瘀互結證
咽部異物感、痰粘著(zhù)感,或咽微痛,咽干不欲飲;咽黏膜暗紅,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咽側索肥厚;易惡心嘔吐,胸悶不適。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黃,脈弦滑。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肺腎陰虛證
治法:滋養陰液,降火利咽。
推薦方藥:
肺陰虛為主者,可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玄參、生甘草、白芍、麥冬、生地、薄荷、貝母、丹皮。
腎陰虛為主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山萸肉、干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熟地黃。
中成藥:養陰清肺丸或六味地黃丸等。
2.脾氣虛弱證
治法:益氣健脾,升清利咽。
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等。
3.脾腎陽(yáng)虛證
治法:補益脾腎,溫陽(yáng)利咽。
推薦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人參、白術(shù)、甘草、干姜、附子。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等。
4.痰瘀互結證
治法:祛痰化瘀,散結利咽。
推薦方藥:貝母瓜蔞散加減:貝母、瓜蔞、天花粉、茯苓、橘紅、桔梗。
中成藥:貝母瓜蔞散等。
(二)外治法
1.含漱:可選用銀花、桔梗、甘草等中藥煎水含漱。
2.吹藥:利咽止痛中藥粉劑,直接噴于咽部。
3.含服:生津利咽中藥丸或片劑含服。
4.中藥吸入:選用具有利咽功效的中藥進(jìn)行蒸氣或霧化吸入。
(三)針灸療法
1.體針:選用合谷、內庭、曲池、足三里、肺俞、太溪、照海等為主穴,以尺澤、內關(guān)、復溜、列缺等為配穴。
2.灸法:可選合谷、足三里、肺俞等穴,懸灸、隔姜灸或熱敏灸。
3.耳針:可選咽喉、肺、心、腎上腺、神門(mén)等埋針或可用王不留行貼壓。
4.穴位注射:可選人迎、扶突、水突等穴。
(四)其他療法
1.按摩:于喉結兩側或沿頸椎雙側,縱向上下反復,輕輕揉按。
2.咽后壁淋巴濾泡增多,咽側索增生肥厚可配合刺血法、割治法、烙治法,亦可配合低溫等離子射頻治療、微波療法、冷凍治療等。
3.對于咽干、咽癢、咳嗽久治不愈者可以配合中藥貼敷、中藥離子導入等。
(五)預防與護理
1.忌食辛辣、肥甘厚味,戒煙酒。
2.積極治療臨近器官的疾病,預防誘發(fā)本病。
3.導引:如吞金津玉液法。
三、療效評價(jià)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見(jiàn)下表)
(一) 評價(jià)標準
療效標準如下:
(1)治愈:咽部癥狀消失,檢查正常,積分減少≥95%。
(2)顯效:咽部癥狀明顯減輕,局部體征顯著(zhù)改善,積分減少≥70%,<95%。
(3)有效:咽部癥狀和體征減輕,體征積分減少≥30%,<70%。
(4)無(wú)效:癥狀和體征無(wú)明顯變化,或積分減少<30%。
慢喉痹中醫證候分級量化評分標準
主癥及體征
0分
2分
4分
6分
異物感
無(wú)
咽部偶有異物感
咽部常有異物感
咽部持續異物感
咽黏膜充血及腫脹
無(wú)
咽黏膜慢性充血呈暗紅色
咽側索腫脹、淋巴濾泡增生
咽黏膜干燥、萎縮
次癥
0分
1分
2分
3分
咽干
無(wú)
咽微干
咽干灼熱,口渴不欲飲
咽干欲飲
咽癢
無(wú)
咽癢輕微、偶咳
咽癢、經(jīng)??人?div style="height:15px;">
1.記分方法:根據以上中醫證候量化表內容,由醫生詢(xún)問(wèn)及檢查患者的情況后填寫(xiě)門(mén)診評分記錄,根據患者癥狀體征進(jìn)行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