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作為臨床常見(jiàn)內科疾病,與現代醫學(xué)糖尿病的臨床特征基本相似,在臨床上常以消渴病作為糖尿病的中醫病名,因糖尿病的病型表征屬消渴病的范疇。消渴病主要臨床表現:多飲、多食、多尿以及消瘦和尿甜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典型癥狀表現為:多飲、多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以及尿糖(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超過(guò)9.0mmol/L)。
據相關(guān)統計,目前全球的20到79歲的糖尿病患者共有4.25億,而我國占其中1/4以上。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亦逐年增長(cháng),因此,對消渴?。ㄌ悄虿。┑难芯恐饾u引起關(guān)注和重視。
古代對糖尿病病因的分析:
《黃帝內經(jīng)》中提出五臟虛弱、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外感六淫等與消渴的發(fā)病有關(guān)。晉代王叔和在《脈經(jīng)》中闡述道:“消中”是因脾胃虛弱,而口渴、口干需飲水過(guò)多者,飲食也過(guò)多者,都屬于脾虛。因此臟腑虛損亦是消渴病的一大病機。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飲食不節,常年累積,可導致三焦熱盛,五臟干燥,因此表現為“渴”。由此可見(jiàn)飲食不節、房勞過(guò)度等亦可導致消渴的發(fā)生。
兩晉以后由于玄學(xué)的興起,盛行服食丹藥(多是偏燥熱的溫燥壯膽丹藥),導致燥熱內生,津液耗傷過(guò)度而導致消渴病。
早期中醫認為消渴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在于陰津耗傷,因此在消渴病的治療上多以陰虛立論。
古代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藥:
《傷寒論》中云:“若渴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仲景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消口渴欲飲水,口干舌燥。男子飲一溲一(喝多少就尿多少),以腎氣丸治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用三黃丸治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方用黃芩、黃連、大黃可根據季節變化相對調整用量,體現中醫治療消渴用藥之靈活。黃連丸、豬肚丸、茯苓丸等治療陽(yáng)明腑實(shí),消渴引飲,泄熱止渴等具有通腑泄熱、養陰益氣等功效極具使用價(jià)值。
《圣濟總錄》中應用人參湯治療消渴,發(fā)作有時(shí),心脾有熱,飲水無(wú)度之癥,方用人參、麥門(mén)冬、知母、黃連、葛根、白茯苓、淡竹根等益氣養陰,清熱利水解毒。
古代中醫治療糖尿病皆有各自之神法,方藥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都能達到治療糖尿病的效果,能被《中醫方劑大辭典》收錄在內的方劑都有不錯的藥效,古人在中醫方劑摸索上各顯神通,對當今的中醫藥發(fā)展和應用以及西藥的研究提供了厚實(shí)的背景和知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