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固表法
劉某,男,35歲。
患者平素畏寒,汗出后惡寒更甚,近來(lái)夜寐汗出,汗后惡風(fēng),兩眼干澀,發(fā)癢,更兼鼻塞、流涕,腰酸,舌上易生潰瘍,舌質(zhì)略紅,苔薄,脈細。此系衛表失固、營(yíng)衛失和,兼有過(guò)敏性鼻炎,先擬補氣固表,調和營(yíng)衛。
處方:生黃芪20克,焦白術(shù)10克,炒防風(fēng)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煅龍牡(各)30克,生蒲黃10克(包),麻黃根15克,辛夷花10克,制蒼耳子10克(打),炒棗仁30克(打),夜交藤30克,老姜3片,紅棗4枚。14劑,每日1劑。
并囑其備明礬100克,分3份,每份加白蘿卜250克,切片煮30分鐘,每晚泡腳20分鐘。煅賊骨50克,研細,泡腳后敷足底。另服維生素C、B2各1片,1日3次,再用B2片研細,涂口腔潰瘍處,4小時(shí)1次。兩周后復診,諸癥好轉。原方繼進(jìn),以資鞏固。
按:此病例屬自汗盜汗并見(jiàn),肺主皮毛,皮毛不固而見(jiàn)汗出畏風(fēng),平素易于感冒,衛表不固,故用玉屏風(fēng)散加煅龍、牡蠣、麻黃根益氣固表止汗,桂枝與白芍相使為用以調營(yíng)衛,固營(yíng)陰;辛夷花、制蒼耳子宣通鼻竅,為治療過(guò)敏性鼻炎的常用藥組;炒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老姜大棗亦有補氣調營(yíng)衛之功,白術(shù)加生蒲黃為治口腔潰瘍對藥。
外用方之明礬、白蘿卜、煅賊骨為孟景春止足汗之經(jīng)驗方,蓋明礬具有收斂、抗菌作用,外用可止汗(特別足部);《本草綱目》說(shuō)萊菔子:“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甚效……煎湯洗腳氣?!膘奄\骨亦有除濕收斂之效,凡足冷汗多者,先以此方止汗。另維生素C、B2用于治療潰瘍,每獲良效。
固表溫陽(yáng)法
王某,女,57歲。
夜寐汗出,汗出部位以頭部、背部居多,汗后惡風(fēng);汗出時(shí)頭部烘熱而兩足寒冷,呈上熱下寒之象,舌質(zhì)淡紅,邊有齒印,脈細。此系腎陽(yáng)不足,虛火上越,外則衛表不固。治擬固表溫陽(yáng),清上實(shí)下,引火歸元。
處方:炙黃芪30克,焦白術(shù)10克,炒防風(fēng)6克,熟附子4克,熟地黃12克,砂仁2克(后下),陳皮6克,懷牛膝10克,肉桂6克(后下),癟桃干10克,麻黃根10克,糯稻根須30克。7劑。
二診:汗出基本控制,背寒之癥已無(wú),上熱下寒之象輕而未已。舌質(zhì)淡紅已減,邊齒印尚未全消,脈細。此系衛表已固,腎陽(yáng)尚虛,虛火上越之勢尚在。原方去熟附子,減炙黃芪至20克,加龍骨、牡蠣各20克(先煎)。7劑。
三診:汗出已止,上熱下寒之象已無(wú),唯納谷一般,不知饑,再以調理脾胃,以善其后。并囑其目前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食辛辣肥膩之品。
按:《丹溪心法·自汗》曰“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yáng)虛、痰”,“盜汗屬血虛、氣虛?!彬炛R床,陽(yáng)虛盜汗亦存在,此病例便是明證。正如《景岳全書(shū)·汗證》曰:“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yáng)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yáng)虛,盜汗必屬陰虛也?!贝嘶颊吆购髳猴L(fēng),則有衛表不固之象;汗出部位雖及頭部,但其于背部特多,背部屬督脈經(jīng)氣與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循行部位。
《素問(wèn)·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貫脊屬腎。于太陽(yáng)起于目?jì)缺{……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 )腎?!奔又畠勺愫?、脈細,則系腎陽(yáng)不足之征;其汗出后頭部烘熱、兩足寒冷,為腎陽(yáng)虛,虛火上炎所致。
故用玉屏風(fēng)散以補氣固表,少量熟附子溫陽(yáng);用熟地黃、肉桂、懷牛膝溫腎陽(yáng)、引火歸元以達陰陽(yáng)調和;少佐陳皮、砂仁化濕行氣以防用補而呆胃;麻黃根、癟桃干、糯稻根須固澀斂汗;最后加龍骨、牡蠣以鎮潛,亦有固澀止汗之功。
有人亦提出:“腎為先天之本,五臟陰陽(yáng)之根,衛氣屬陽(yáng),陽(yáng)生于精,精藏于腎,故衛氣源于腎。腎氣的盛衰可以決定衛氣功能的強弱。若腎氣不足,陽(yáng)氣衰,則衛氣虧虛、肌腠疏松、衛外不固,盜汗生矣?!?/p>
清心瀉肝法
肖某,男,33歲。
每晚睡至近黎明時(shí)汗出甚多,汗出的部位以頭部、胸前區居多,后腦部汗出尤多,濕透枕巾,再次汗出即到臀部。其汗出之多,每日晨起后必洗澡1次,擦干后,再換新衣服。如是將近20天,汗出后,肌膚有烘熱感,并不惡風(fēng)。除此之外,別無(wú)所苦。舌質(zhì)略偏紅,脈弦帶數。
此系心肝火旺,犯及心包及太陽(yáng)經(jīng)脈,逼津外泄而為汗也。治擬清瀉心肝之火,佐以斂汗之品。
處方:桑葉15克,菊花12克,丹皮10克,浮小麥30克,淡竹葉10克,生甘草5克,車(chē)前子12克(包),生地黃10克,黃連2克,麻黃根10克,癟桃干10克。7劑。
二診:汗出已少,胸前區已基本控制。后腦部與臀部減少,再以前方加減。
處方:桑葉12克,菊花10克,丹皮20克,浮小麥20克,淡竹葉10克,車(chē)前子10克(包),生甘草3克,生地黃10克,麻黃根10克。7劑。
另囑以桑葉30克,煅龍骨、煅牡蠣(各)30克,共研細。用紗布數層,做成袋,當枕用。2日1換。
三診:枕腦部汗出亦少,胸前汗已無(wú),臀部仍少有汗出,再以前方加減。
處方:桑葉12克,菊花10克,丹皮10克,麻黃根10克,癟桃干10克,車(chē)前子10克(包),澤瀉12克,山茱萸10克。7劑。藥枕方同前。加大劑量,研末,用法同前。獲愈。
按:黎明者,陽(yáng)動(dòng)之時(shí),故黎明而汗出。孟景春強調本癥之頭部汗出以后腦居多,加之臀部亦有汗出,則知其火熱郁于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脈;其胸前區汗多則知其火熱郁于心,以胸前為心與心包所屬部位,因此重用浮小麥配淡竹葉,川黃連以清瀉心火。
以心與小腸合,故用車(chē)前子、生地黃、生甘草,仿導赤散之意,使心火能下移小腸,從小便而下泄,以汗與小便均屬水液類(lèi),小便多則汗液自少矣;舌質(zhì)略偏紅,脈弦帶數,則知其肝火亦旺。桑葉清肝泄熱,并有辛涼透泄之功,具有“火郁發(fā)之”之義,配以菊花、丹皮、淡竹葉、川黃連等清心瀉肝,火泄則汗自能止;麻黃根、癟桃干、煅龍骨、煅牡蠣共進(jìn)以達固澀斂汗之功。
化瘀清熱法
劉某,女,40歲。
夜寐欠佳,不易入睡,寐則汗出,汗出不惡風(fēng),如是已有4年余,煩躁不安,舌苔白膩,舌下絡(luò )脈紫,脈弦澀。此系病久生瘀,并有心火內郁,治擬清熱泄火,活血安神。
處方:桑葉15克,浮小麥30克,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川牛膝15克,炒棗仁30克,桃仁6克,紅花6克,法半夏12克,夏枯草10克,延胡索10克,夜交藤30克,龍齒30克(先煎),生麥芽20克。14劑。
二診:汗出已少,煩躁已無(wú)。藥已中肯,再以前方加川黃連2克。7劑。
三診:諸癥均見(jiàn)好轉,舌下紫氣漸減,苔膩改善,再以前方加減。
處方:桑葉15克,浮小麥30克,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炒棗仁30克,延胡索10克,龍齒30克(先煎),夜交藤20克。14劑。
藥后盜汗止,其余諸癥好轉。
按:患者夜寐盜汗多年,煩躁不安、寐差,脈弦澀則知心火內郁,肝火亦旺。且病久生瘀,瘀久又化熱,逼津外泄。桃仁、紅花、延胡索、川牛膝活血化瘀;炒棗仁、夜交藤、龍齒、茯神、柏子仁以安神;桑葉、浮小麥止汗;法半夏燥濕以消苔膩;夏枯草、少量川黃連以清心肝之火;則瘀血祛、火得泄,則陰陽(yáng)調和。
結語(yǔ)
以上4例均系盜汗癥,但都不屬陰虛之癥。以此可見(jiàn)所謂“陰虛則盜汗”是言其常。有學(xué)者認為盜汗雖多因陰虛導致,亦可由血虛、風(fēng)勞、瘀血、濕熱、里熱、營(yíng)衛不和、陽(yáng)盛陰虛、心腎兩虛、氣陰兩虛、時(shí)疫等各種不同因素引起。病雖相同,所表現的證候各異,故應辨證論治,體現“同病異治”之旨。
孟景春認為氣虛、陽(yáng)虛盜汗,多兼衛表不固,則補氣溫陽(yáng)固表;陰虛火旺型盜汗則滋陰降火;里熱郁火型盜汗則清熱泄火;病久頑固型盜汗,則運用活血化瘀法。臨床各方常兼加固澀斂汗之品,如:浮小麥、麻黃根、糯稻根須等。他說(shuō):“臨床之際,既要知其常,也當知其變,汗癥是臨床上常見(jiàn)的病癥,治療汗出之癥,除要問(wèn)其汗出后是惡風(fēng)還是惡熱,以定其虛實(shí)外,對汗出的部位,亦不可忽視?!?/p>
益氣固表法
劉某,男,35歲。
患者平素畏寒,汗出后惡寒更甚,近來(lái)夜寐汗出,汗后惡風(fēng),兩眼干澀,發(fā)癢,更兼鼻塞、流涕,腰酸,舌上易生潰瘍,舌質(zhì)略紅,苔薄,脈細。此系衛表失固、營(yíng)衛失和,兼有過(guò)敏性鼻炎,先擬補氣固表,調和營(yíng)衛。
處方:生黃芪20克,焦白術(shù)10克,炒防風(fēng)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煅龍牡(各)30克,生蒲黃10克(包),麻黃根15克,辛夷花10克,制蒼耳子10克(打),炒棗仁30克(打),夜交藤30克,老姜3片,紅棗4枚。14劑,每日1劑。
并囑其備明礬100克,分3份,每份加白蘿卜250克,切片煮30分鐘,每晚泡腳20分鐘。煅賊骨50克,研細,泡腳后敷足底。另服維生素C、B2各1片,1日3次,再用B2片研細,涂口腔潰瘍處,4小時(shí)1次。兩周后復診,諸癥好轉。原方繼進(jìn),以資鞏固。
按:此病例屬自汗盜汗并見(jiàn),肺主皮毛,皮毛不固而見(jiàn)汗出畏風(fēng),平素易于感冒,衛表不固,故用玉屏風(fēng)散加煅龍、牡蠣、麻黃根益氣固表止汗,桂枝與白芍相使為用以調營(yíng)衛,固營(yíng)陰;辛夷花、制蒼耳子宣通鼻竅,為治療過(guò)敏性鼻炎的常用藥組;炒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老姜大棗亦有補氣調營(yíng)衛之功,白術(shù)加生蒲黃為治口腔潰瘍對藥。
外用方之明礬、白蘿卜、煅賊骨為孟景春止足汗之經(jīng)驗方,蓋明礬具有收斂、抗菌作用,外用可止汗(特別足部);《本草綱目》說(shuō)萊菔子:“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甚效……煎湯洗腳氣?!膘奄\骨亦有除濕收斂之效,凡足冷汗多者,先以此方止汗。另維生素C、B2用于治療潰瘍,每獲良效。
固表溫陽(yáng)法
王某,女,57歲。
夜寐汗出,汗出部位以頭部、背部居多,汗后惡風(fēng);汗出時(shí)頭部烘熱而兩足寒冷,呈上熱下寒之象,舌質(zhì)淡紅,邊有齒印,脈細。此系腎陽(yáng)不足,虛火上越,外則衛表不固。治擬固表溫陽(yáng),清上實(shí)下,引火歸元。
處方:炙黃芪30克,焦白術(shù)10克,炒防風(fēng)6克,熟附子4克,熟地黃12克,砂仁2克(后下),陳皮6克,懷牛膝10克,肉桂6克(后下),癟桃干10克,麻黃根10克,糯稻根須30克。7劑。
二診:汗出基本控制,背寒之癥已無(wú),上熱下寒之象輕而未已。舌質(zhì)淡紅已減,邊齒印尚未全消,脈細。此系衛表已固,腎陽(yáng)尚虛,虛火上越之勢尚在。原方去熟附子,減炙黃芪至20克,加龍骨、牡蠣各20克(先煎)。7劑。
三診:汗出已止,上熱下寒之象已無(wú),唯納谷一般,不知饑,再以調理脾胃,以善其后。并囑其目前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食辛辣肥膩之品。
按:《丹溪心法·自汗》曰“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yáng)虛、痰”,“盜汗屬血虛、氣虛?!彬炛R床,陽(yáng)虛盜汗亦存在,此病例便是明證。正如《景岳全書(shū)·汗證》曰:“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yáng)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yáng)虛,盜汗必屬陰虛也?!贝嘶颊吆购髳猴L(fēng),則有衛表不固之象;汗出部位雖及頭部,但其于背部特多,背部屬督脈經(jīng)氣與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循行部位。
《素問(wèn)·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貫脊屬腎。于太陽(yáng)起于目?jì)缺{……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 )腎?!奔又畠勺愫?、脈細,則系腎陽(yáng)不足之征;其汗出后頭部烘熱、兩足寒冷,為腎陽(yáng)虛,虛火上炎所致。
故用玉屏風(fēng)散以補氣固表,少量熟附子溫陽(yáng);用熟地黃、肉桂、懷牛膝溫腎陽(yáng)、引火歸元以達陰陽(yáng)調和;少佐陳皮、砂仁化濕行氣以防用補而呆胃;麻黃根、癟桃干、糯稻根須固澀斂汗;最后加龍骨、牡蠣以鎮潛,亦有固澀止汗之功。
有人亦提出:“腎為先天之本,五臟陰陽(yáng)之根,衛氣屬陽(yáng),陽(yáng)生于精,精藏于腎,故衛氣源于腎。腎氣的盛衰可以決定衛氣功能的強弱。若腎氣不足,陽(yáng)氣衰,則衛氣虧虛、肌腠疏松、衛外不固,盜汗生矣?!?/p>
清心瀉肝法
肖某,男,33歲。
每晚睡至近黎明時(shí)汗出甚多,汗出的部位以頭部、胸前區居多,后腦部汗出尤多,濕透枕巾,再次汗出即到臀部。其汗出之多,每日晨起后必洗澡1次,擦干后,再換新衣服。如是將近20天,汗出后,肌膚有烘熱感,并不惡風(fēng)。除此之外,別無(wú)所苦。舌質(zhì)略偏紅,脈弦帶數。
此系心肝火旺,犯及心包及太陽(yáng)經(jīng)脈,逼津外泄而為汗也。治擬清瀉心肝之火,佐以斂汗之品。
處方:桑葉15克,菊花12克,丹皮10克,浮小麥30克,淡竹葉10克,生甘草5克,車(chē)前子12克(包),生地黃10克,黃連2克,麻黃根10克,癟桃干10克。7劑。
二診:汗出已少,胸前區已基本控制。后腦部與臀部減少,再以前方加減。
處方:桑葉12克,菊花10克,丹皮20克,浮小麥20克,淡竹葉10克,車(chē)前子10克(包),生甘草3克,生地黃10克,麻黃根10克。7劑。
另囑以桑葉30克,煅龍骨、煅牡蠣(各)30克,共研細。用紗布數層,做成袋,當枕用。2日1換。
三診:枕腦部汗出亦少,胸前汗已無(wú),臀部仍少有汗出,再以前方加減。
處方:桑葉12克,菊花10克,丹皮10克,麻黃根10克,癟桃干10克,車(chē)前子10克(包),澤瀉12克,山茱萸10克。7劑。藥枕方同前。加大劑量,研末,用法同前。獲愈。
按:黎明者,陽(yáng)動(dòng)之時(shí),故黎明而汗出。孟景春強調本癥之頭部汗出以后腦居多,加之臀部亦有汗出,則知其火熱郁于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脈;其胸前區汗多則知其火熱郁于心,以胸前為心與心包所屬部位,因此重用浮小麥配淡竹葉,川黃連以清瀉心火。
以心與小腸合,故用車(chē)前子、生地黃、生甘草,仿導赤散之意,使心火能下移小腸,從小便而下泄,以汗與小便均屬水液類(lèi),小便多則汗液自少矣;舌質(zhì)略偏紅,脈弦帶數,則知其肝火亦旺。桑葉清肝泄熱,并有辛涼透泄之功,具有“火郁發(fā)之”之義,配以菊花、丹皮、淡竹葉、川黃連等清心瀉肝,火泄則汗自能止;麻黃根、癟桃干、煅龍骨、煅牡蠣共進(jìn)以達固澀斂汗之功。
化瘀清熱法
劉某,女,40歲。
夜寐欠佳,不易入睡,寐則汗出,汗出不惡風(fēng),如是已有4年余,煩躁不安,舌苔白膩,舌下絡(luò )脈紫,脈弦澀。此系病久生瘀,并有心火內郁,治擬清熱泄火,活血安神。
處方:桑葉15克,浮小麥30克,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川牛膝15克,炒棗仁30克,桃仁6克,紅花6克,法半夏12克,夏枯草10克,延胡索10克,夜交藤30克,龍齒30克(先煎),生麥芽20克。14劑。
二診:汗出已少,煩躁已無(wú)。藥已中肯,再以前方加川黃連2克。7劑。
三診:諸癥均見(jiàn)好轉,舌下紫氣漸減,苔膩改善,再以前方加減。
處方:桑葉15克,浮小麥30克,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炒棗仁30克,延胡索10克,龍齒30克(先煎),夜交藤20克。14劑。
藥后盜汗止,其余諸癥好轉。
按:患者夜寐盜汗多年,煩躁不安、寐差,脈弦澀則知心火內郁,肝火亦旺。且病久生瘀,瘀久又化熱,逼津外泄。桃仁、紅花、延胡索、川牛膝活血化瘀;炒棗仁、夜交藤、龍齒、茯神、柏子仁以安神;桑葉、浮小麥止汗;法半夏燥濕以消苔膩;夏枯草、少量川黃連以清心肝之火;則瘀血祛、火得泄,則陰陽(yáng)調和。
結語(yǔ)
以上4例均系盜汗癥,但都不屬陰虛之癥。以此可見(jiàn)所謂“陰虛則盜汗”是言其常。有學(xué)者認為盜汗雖多因陰虛導致,亦可由血虛、風(fēng)勞、瘀血、濕熱、里熱、營(yíng)衛不和、陽(yáng)盛陰虛、心腎兩虛、氣陰兩虛、時(shí)疫等各種不同因素引起。病雖相同,所表現的證候各異,故應辨證論治,體現“同病異治”之旨。
孟景春認為氣虛、陽(yáng)虛盜汗,多兼衛表不固,則補氣溫陽(yáng)固表;陰虛火旺型盜汗則滋陰降火;里熱郁火型盜汗則清熱泄火;病久頑固型盜汗,則運用活血化瘀法。臨床各方常兼加固澀斂汗之品,如:浮小麥、麻黃根、糯稻根須等。他說(shuō):“臨床之際,既要知其常,也當知其變,汗癥是臨床上常見(jiàn)的病癥,治療汗出之癥,除要問(wèn)其汗出后是惡風(fēng)還是惡熱,以定其虛實(shí)外,對汗出的部位,亦不可忽視?!?/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