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shí)下,春夏交際,吃貨們終于度過(guò)了一個(gè)長(cháng)長(cháng)的冬天和余寒尤厲的早春。眼看夏天的腳步聲就近了,吃貨們的食欲打開(kāi)了新的世界大門(mén),緊鑼密鼓地做起了夏天美食——涼菜。一頓心滿(mǎn)意足的飽食后,突感腸胃不舒服,有嘔吐的欲望。原來(lái)春夏交際,氣溫雖升高,但仍然處于起伏不定的狀態(tài),此時(shí)吃生冷食物很容易導致腸胃不適,引發(fā)嘔吐腹瀉等癥狀。發(fā)生嘔吐這種狀況怎么破?且看今天的文章有何妙招!
徐景藩,生于1927年,江蘇省吳江市人,曾歷任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 南京中醫藥大學(xué)教授、江蘇省中醫院院長(cháng)、 江蘇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cháng)、中華全國中醫學(xué)會(huì )理事。 1996年獲得白求恩獎?wù)? 2009年獲得“國醫大師”的終身榮譽(yù)。
藥方
【名稱(chēng)】小半夏湯
【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現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案例
左某,男,48歲。1983年3月9日人院。胃病10載,嘔吐持續,每日嘔吐涎水達2000余毫升。食少消瘦神怠,胃中漉漉有聲,舌苔白,脈小弦。胃鏡檢查為慢性胃竇炎,幽門(mén)水腫。按水飲內停,治以溫中和胃,化氣利水之法。投以小半夏湯、茯苓澤瀉湯加減,生姜與干姜同用,生姜煎服兼咀嚼。服2劑吐減,3劑吐止,飲食漸増,形體日充,至今已1月半,胃鏡復査,幽門(mén)水腫減輕。
按語(yǔ)
胃氣以和降為順,上逆則病。嘔吐的病因雖然不一,但一般均由胃氣上逆所致。治療嘔吐,必須重視和胃降逆,胃熱者苦以降之,胃寒者溫中降逆。仲景善用姜夏以和降胃氣。生姜辛溫,溫中止嘔;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仲景治嘔以半夏為方名者有六首,如大、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湯、半夏瀉心湯等等。半夏亦適應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如水飲停胃,胃寒致吐等。仲景治嘔方尚有豬苓散、茯苓澤瀉湯,藥用豬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桂枝等。
這些藥物與五苓散成分相同,善利水飲。胃中有水飲,常致嘔吐,吐后飲入于胃,胃氣未降,水飲上泛,必再?lài)I吐,用化氣利小便之藥物使小便增加,水液下泄,飲邪得去,嘔吐可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