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用健脾去濕的食物 健脾的食物有:鯽魚(yú)、胡蘿卜、蘋(píng)果、淮山、小米、蓮子、莧實(shí)、豬肚、鴨、鵪鶉等。
去濕的食物有:鯉魚(yú)、赤小豆、金針菜、萵苣、薏米、扁豆、冬瓜等。(二)健脾去濕茶 材料:
薏仁7克、白朮4克、茯苓7克、白扁豆4克。
作用:薏仁去濕,白朮健脾,茯苓有助清熱利濕,白扁豆緩解暑氣,泡成茶飲用有健脾去濕的作用,舒緩脾虛體質(zhì)。
作法:將上述藥材分別搗碎后,放進(jìn)500c.c.的杯子里,再用熱水沖泡,蓋上杯蓋燜約10分鐘即可飲用,1周喝2到3杯即可。(三)祛濕湯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kāi),再轉小火煲1小時(shí)即可。
清熱去濕湯 (2~3人分量)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gè),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shí)即可。
鵪鶉去濕湯 (2~3人分量)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gè)半小時(shí)即可。
橫月利去濕湯 (2~3人分量)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kāi),然后轉小火煲1個(gè)半小時(shí)即可食用。
草龜去濕湯 (3~5人分量)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gè)。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gè)小時(shí)即可。
黃瓜去濕湯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癥。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gè),清水適量。
做法:
1、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
2、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kāi),然后轉小火煲2小時(shí)即可調味飲用。
四、去濕食材詳細說(shuō)明
花旗參:吃得過(guò)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kāi)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shù):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療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藥。具促進(jìn)體內水分流動(dòng)之功效,利尿并具安神之效。
木棉花:具除濕毒及清熱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玉米:具有調中開(kāi)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于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高梁:有健脾益腎、滲濕止痢的功效,適用于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
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于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fēng)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于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mǎn)等病癥。
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chóng)等功效,適用于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癥。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癥。
鯽魚(yú):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鮑魚(yú):具有養血柔肝、滋陰清熱、益精明目、利濕行痹的功效,適用于陰虛內熱、血枯經(jīng)閉、乳汁不足、陰虛陽(yáng)亢、夜盲內障,以及濕熱內蘊所致的五淋、黃疸等。
以上介紹的食物,除了有祛濕的功效外,還各有特性。我們可根據身體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運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