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醫家經(jīng)典200句—〈黃帝內經(jīng)〉的養生世界》009
細讀醫家經(jīng)典 2010-01-05 14:12:28 閱讀153 評論4 字號:大中小
《細讀醫家經(jīng)典200句——〈黃帝內經(jīng)〉的養生世界》
009——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①,是故味過(guò)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guò)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guò)于甘,心氣喘滿(mǎn),色黑,腎氣不衡。味過(guò)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guò)于辛,筋脈沮馳扎,精神乃央。
——《黃帝內經(jīng)﹡素問(wèn)﹡生氣通天論》
注釋?zhuān)孩訇幹骞?,傷在五味:陰之五官,指?div style="height:15px;">
臟,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養五
臟,但如果五味太過(guò),反而會(huì )損傷五臟。
譯文: 精血的產(chǎn)生,根源于對飲食五味的攝取,但是,貯藏精血的五臟,又可因為過(guò)食五味而受傷害。
食過(guò)多酸的東西,會(huì )使肝氣湊集,脾氣因而受到克制,而呈現衰弱。
食過(guò)多咸的東西,會(huì )使骨氣受傷,肌肉枯槁,氣也就郁滯了。
食過(guò)多甜的東西,會(huì )使心氣喘悶,腎氣也就衰弱了。
食過(guò)多苦的東西,會(huì )使脾氣濡滯,胃氣也就薄弱了。
食過(guò)多辛味的東西,會(huì )使筋脈漸漸衰敗,精神也就頹靡了。
﹠深入淺出解經(jīng)典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種食物的性味,它們與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臟一一對應。食物在對疾病的治療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因為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功能的水谷精微都源于食物之中,這是人體基本的原始功能。人們往往容易忽視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預防,是可以從食物療法的自我調節功能中獲取的。保持人體健康最貴重的資本,就是人體對疾病的自我調節功能,違背這種規律,就容易導致疾病的產(chǎn)生。
﹠頂級養生之道
每個(gè)人對味道都有不同的偏好,但五臟各主其味,是不能偏頗的。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腎主咸。
肝虛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補肝;
脾虛者喜甘味,因甘能補脾;
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
肺虛有寒者,喜辛味,因辛能宣肺去寒;
腎虛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腎。
五味雖然能夠補養響應的五臟,但如果食用過(guò)量,也會(huì )對其相應的臟腑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