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明確將溫病劃分為溫熱與濕熱兩大類(lèi),濕熱類(lèi)涉及病種有暑溫、伏暑、濕溫、溫瘧等,其治 濕之法緊密結合三焦辨證,形成了系統完備的治濕理 論。
1 上焦濕熱辛宣開(kāi)上 濕熱之邪在上焦,針對濕邪困阻,肺氣失宣,主以 輕宣肺氣,化濕泄濁,尤善用杏仁達宣氣化濕之效。 1.1 解表化濕適用于暑濕或濕熱邪氣侵襲體表者。 手太陰暑溫初起無(wú)汗,治以新加香薷飲清暑解表,清熱 化濕(上焦篇第24條)。太陰伏暑邪在氣分而表實(shí) 者,見(jiàn)“舌白口渴,無(wú)汗”,治以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 仁滑石方(上焦篇第38條)。
1.2 宣氣化濕以輕苦微辛,芳香宣化之品,宣通肺 氣,透熱化濕的治法。吳鞠通言“肺病濕則氣不得 化”,通過(guò)輕宣肺氣以達調暢氣機解除濕郁之目的。 濕溫初起邪在衛氣證。“惟以三仁湯輕開(kāi)上焦肺 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上焦篇第 43條)杏仁苦溫,宣暢上焦肺氣,屬開(kāi)上;白蔻仁辛溫, 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宣暢脾胃,轉樞中焦,屬暢中;薏 苡仁甘淡寒,利濕清熱而健脾,疏導下焦,使濕從小便 而去,屬滲下。吳鞠通以三仁分入三焦,宣發(fā)肺氣以開(kāi) 水源,燥濕化濁以復脾運,淡滲利濕以疏水道,使氣機 宣暢,濕祛熱清。同時(shí)配伍滑石、通草、竹葉、厚樸利 濕、燥濕。合之集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溫燥濕于一 體,芳香辛散,宣化表里之濕。 暑溫后期余邪留于肺絡(luò )證。上焦篇第27條:“-T-- 太陰暑溫,發(fā)汗后,暑證悉減。但頭微脹,目不了了,余 邪不解者,清絡(luò )飲主之。”自注言:“既日余邪,不可用 眠惡夢(mèng),面赤目紅,口苦舌糜,顏面疔瘡,小溲黃赤灼 熱,舌紅尖赤、苔黃、脈數有力等。治宜瀉火清心,潛陽(yáng) 益陰。方選瀉心湯、朱砂安神丸合知柏地黃丸化裁,藥 用:大黃、黃連、黃芩、當歸、甘草、生地、梔子、竹葉、知 母、黃柏、山藥、山茱萸、丹皮、丹參、澤瀉等。 6 精虧火旺型 虛火內生,乃百病之源,虛火越甚陰精越虧,陰精 愈虧虛火愈甚。綜觀(guān)眾多性功能障礙患者,其初乃縱 欲無(wú)度,房事勞傷,意淫不輟或諸多內外之因導致陰精 虧損為其本,虛火翻騰不息走竄諸多臟腑為其標,日漸 終致精室受損而陰器不用為其病理變化之結果。本證 收稿日期:2008—07—07 作者簡(jiǎn)介:g-淑楓(1972一),女,天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醫溫 病學(xué)的教學(xué)及l(fā)臨床研究。 型多見(jiàn)于諸因之勞之傷者 J。 臨床表現為陽(yáng)舉不堅或陽(yáng)興即泄,或夢(mèng)遺頻繁,常 伴有潮熱盜汗,虛煩少寐,頭暈目眩,腰酸膝軟,口干咽 燥,五心煩熱,尿赤便秘,舌紅苔少,脈細而數。治當滋 養陰精,潛藏虛火。方宜大補陰丸、二至丸合左歸丸加 減。藥用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懷牛 膝、鹿角膠、龜板、知母、黃柏、墨旱蓮、女貞子、車(chē)前子、 牡丹皮、佛手等。 參考文獻 [1] 王勁松,曾慶琪,徐福松.早泄辨治七法[J].四川中醫,2005,23 (1):11. [2] 王勁松,王曉虎,徐福松.試論精室與臟腑[J].遼寧中醫雜志, 2006,33(11):1411. [3] 王勁松,曾慶琪,徐福松.遺精辨治七法[J].遼寧中醫雜志,2008, 35(2):206. [4] 王勁松,曾慶琪,徐福松.陽(yáng)痿辨治9法[J].中醫雜志,2004,45 (7):548. · 372· 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luò )中余邪足矣。”方中 以鮮荷葉、鮮扁豆花、鮮銀花等,芳香化濕,輕宣肺氣。 類(lèi)似方劑另有清絡(luò )飲加甘桔甜杏仁麥冬湯(上焦篇第 28條)、清絡(luò )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上焦篇第32條)二 方,皆選杏仁利肺氣化濕濁。 此外,吳鞠通治濕溫發(fā)噦的宣痹湯(上焦篇第46 條),太陰濕溫喘促的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湯(上焦 篇第47條),肺瘧的杏仁湯(上焦篇第52條),暑濕彌 漫三焦的三石湯(中焦篇第41條),濕熱并重的杏仁 滑石湯(中焦篇第42條),濕濁蒙竅機竅不利的三香 湯(中焦篇第55條)皆體現了其宣氣化濕的思想。
1.3 蠲飲和中利肺瀉濕 適應于暑溫濕盛,兼有水 濕痰飲證。上焦篇第29條:“兩太陰暑溫,咳而且嗽, 咳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者,小半夏加茯苓湯 再加厚樸杏仁主之。”此由暑濕犯于肺脾,選《金匱要 略》中具蠲飲和中治支飲嘔吐的小半夏加茯苓湯化 裁,杏仁、厚樸分別針對肺失宣降和脾為濕困而設,具 “利肺瀉濕”之效。
2 中焦濕熱辛苦暢中
2.1 辛開(kāi)苦降辛開(kāi)苦降法,指辛溫以開(kāi)濕郁,苦降 以清降胃熱的治法。此法苦辛并進(jìn),順應脾胃升降,能 分解中焦濕熱,是此期主要治療大法。 辛開(kāi)苦降,清熱化痰:陽(yáng)明暑溫水結在胸證。中焦 篇第38條:“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 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 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yáng)明暑溫,水結在胸也,小 陷胸湯加枳實(shí)主之。”由于熱邪與痰濕結于胸脘,故取 黃連苦寒清熱,栝蔞辛開(kāi)行氣,寬胸化痰,半夏辛溫燥 濕化痰,降逆止嘔,枳實(shí)辛散苦降化痰散結,四藥合用 辛開(kāi)苦降,清熱化痰。 辛開(kāi)苦降,開(kāi)結除痞:主要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 療。暑溫心下痞證,中焦篇第39條:“陽(yáng)明暑溫,脈滑 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 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shí)、杏仁主之。”由于暑熱 兼挾痰濕阻于中焦氣分,氣機郁結,濁痰凝聚心下成 痞,用辛開(kāi)苦降的半夏瀉心湯,清邪熱化痰濕,減健脾 和胃甘溫辛溫的參、姜、草、棗,加枳實(shí)、杏仁行氣開(kāi)痞, 理肺降氣。實(shí)取半夏之辛,芩連之苦,枳杏之降,合之 濕痰得化,暑熱得除,痞滿(mǎn)塞滯得解。 濕溫心下痞證,中焦篇第64條:“陽(yáng)明濕溫,? ? 嘔甚而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shí) 生姜主之。”此由邪熱內陷,濕熱與飲邪交阻于中,胃 氣失卻和降所致,以半夏瀉心湯去參、姜、棗、草,加枳 實(shí)、生姜益胃行氣除滿(mǎn)消痞。 瘧病胃陽(yáng)損傷而胃陰不足證,中焦篇第77條: “瘧傷胃陽(yáng),氣逆不降,熱劫胃液,不饑不飽,不食不 便,渴不欲飲,味變酸濁,加減人參瀉心湯主之。”黃 連、枳實(shí)、干姜、生姜合之辛開(kāi)苦降,既能溫中泄熱,又 能清化濕熱,人參以救陽(yáng),牡蠣以鎮逆。 另有瘧邪結于心下氣分致痞的瀉心湯(半夏瀉心 湯去甘草、大棗,加枳實(shí),中焦篇第74條);濕溫邪陷 神識如蒙人參瀉心湯加自芍(黃連、黃芩、干姜、枳實(shí)、 人參、白芍,中焦篇第54條)。 辛開(kāi)苦降,降逆止噦:濕熱氣壅為噦證,中焦篇第 57條:“陽(yáng)明濕溫,氣壅為噦者,新制橘皮竹茹湯主 之”,以橘皮、姜汁苦辛通降,竹茹清胃熱,柿蒂入胃以 降逆,合之苦辛通降。 辛開(kāi)苦降,泄熱降逆:太陰脾瘧熱聚心胸證,中焦 篇第79條:“太陰脾瘧,寒起四末,不渴多嘔,熱聚心 胸,黃連白芍湯主之。”由于濕邪困阻脾氣不運見(jiàn)四末寒;熱聚胸脘,胃氣上逆,則嘔惡頻繁,此為中土病而肝 木來(lái)乘。方以?xún)珊透挝笧橹?,以芩、連之苦清胃清肝,
以半夏、枳實(shí)、生姜之辛宣氣化濕、和胃止嘔,自芍斂肝 脾之陰。合之寒溫苦辛,泄熱降逆。 辛開(kāi)苦降,調暢脾胃:濕熱阻于三焦,升降失司證。 吳鞠通制五加減正氣散(中焦篇58~62條),均用藿 香、厚樸、茯苓、陳皮芳香化濕,疏利中焦。肺氣不利, 食滯胃脘者,加大腹皮、杏仁、茵陳、六曲、麥芽成一加 減正氣散;濕郁經(jīng)絡(luò )者,加防己、薏苡仁、豆卷、通草成 二加減正氣散;肺氣不宣,濕郁化熱見(jiàn)舌黃脘悶者,加 杏仁、滑石成三加減正氣散;
濕困脾陽(yáng)寒濕者加草果、 楂肉、神曲成四加減正氣散;濕傷脾陽(yáng)泄瀉,加大腹皮、 谷芽、蒼術(shù)成五加減正氣散。 辛開(kāi)苦降,分解濕熱:濕熱膠結中焦證。中焦篇第 63條:“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 汗出熱解,繼而復熱”。對此“發(fā)表攻里,兩不可施”, “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當濕熱兩清,治 以黃芩滑石湯。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白蔻仁、大腹皮辛 溫宣氣、行氣化濕;滑石、茯苓皮、豬苓、通草甘寒甘淡 滲健脾,合之辛開(kāi)苦降,分解濕熱。
2.2 通絡(luò )化濕 適用于濕熱留滯經(jīng)脈痹癥。中焦篇 第65條,“濕聚熱蒸,蘊于經(jīng)絡(luò ),寒戰熱熾,骨骱煩疼, 舌色灰滯,面目痿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以杏 仁開(kāi)肺氣化濕;防己、薏苡仁清經(jīng)絡(luò )之濕熱,除痹痛;蠶 砂祛風(fēng)濕,化濕濁;滑石利竅而清熱中之濕;半夏辛溫 通降以行水濕;梔子、連翹清氣熱;赤豆清血分濕熱;痛 甚加片子姜黃、海桐皮宣絡(luò )止痛。全方宣通清利經(jīng)絡(luò ) 濕熱。 3 下焦濕熱甘淡滲下 指淡滲利濕法,適用于水濕壅盛所致的泄瀉清稀、 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濕熱困遏三焦小便不通神昏證。中焦篇第56條: “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 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因濕熱濁邪阻于下焦, 小便不通,濁邪無(wú)以外泄,而上蒙清竅。“先宜芳香通 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繼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 以茯苓皮湯(茯苓皮、豬苓、生薏苡仁、白通草、淡竹 葉、大腹皮)分利下焦濕濁之邪。 濕邪郁結下焦大便不通而濕濁上蒙者。
下焦篇第 55條:“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mǎn),大 便不下,宣清導濁湯主之。”因濕郁腸道氣機閉塞不 通,濕濁進(jìn)而上蒙清竅。方以茯苓、豬苓利小便,寒水 石清熱利濕,晚蠶砂、皂莢子通大便,合之祛濕蕩滌腸 中濕濁。 4 結論 濕邪以三焦為通路,流布而漸及全身。薛生白曾 指出“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濕熱病 篇》)。吳鞠通指出:“濕溫較諸溫,病勢雖緩而實(shí)重。 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
中焦病最多濕在上焦者主以輕宣,尤重宣肺氣化濕,體 現其“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思想,常用杏仁、藿 香、桔梗、豆豉等;濕在中焦者主以辛開(kāi)苦降,此乃受仲 景之法啟示,靈活化裁,運用于濕熱治療;濕在下焦以 淡滲,通利水道,趨濕于外,此乃治濕必用之法。吳氏 治濕往往三法并用,三焦分利,開(kāi)上、暢中、滲下,以杏、 樸、苓為其代表,其治濕熱之法,可謂是集歷代治濕之大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