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fā)燒咳嗽就醫必查血常規
家長(cháng)每次看見(jiàn)檢查單都是一臉懵圈
白細胞、C反應蛋白、紅細胞、血小板......
幾十項數據,還有各種上下箭頭
心里不免有些擔心害怕
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兒科醫生劉宗文介紹,對于臨床醫生來(lái)說(shuō),血常規的每一個(gè)檢測項目都有臨床意義,但作為外行的家長(cháng)們來(lái)說(shuō),可以重點(diǎn)關(guān)注白細胞及其分類(lèi)、C反應蛋白、血紅蛋白、血小板??炊@四點(diǎn),就可以對孩子的身體狀況做出一個(gè)大概判斷。
白細胞及其分類(lèi):判斷感染類(lèi)別的依據
白細胞主要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這五種細胞組成。孩子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分類(lèi)和成人不太一樣,4~6天——4~6歲期間,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的比例和成人恰好相反,分類(lèi)以淋巴細胞為主。
當人體被細菌偷襲時(shí),身體就會(huì )快速產(chǎn)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派遣它們到敵人偷襲陣地上去殺敵。由于中性粒細胞的增多,白細胞總數也會(huì )升高。
當病毒入侵人體時(shí),淋巴細胞能識別出哪些是病毒,把它們包裹起來(lái)消滅掉,不讓病毒繼續搗亂,并可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直接抵抗病毒的入侵。在淋巴細胞與病毒戰斗的過(guò)程中,淋巴細胞會(huì )大量復制,數量變多,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huì )下降。等到病毒被打敗之后,淋巴細胞的數量又會(huì )恢復到正常值。
白細胞升高 白細胞升高伴中性粒細胞升高,一般提示細菌感染。嘔吐或者惡心的患兒,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可顯著(zhù)升高,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白細胞明顯升高,伴淋巴細胞升高,需要注意EB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毒感染。白細胞輕度升高,細菌、支原體、病毒感染均有可能。
白細胞正常 白細胞正常,分類(lèi)以淋巴細胞為主,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白細胞正常,分類(lèi)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可能為病毒或支原體感染。白細胞正常,但中性粒細胞升高,可能為細菌感染。部分流感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也可升高。
白細胞降低 白細胞降低,一般提示病毒感染。但是嚴重的細菌感染也可導致白細胞降低,部分支原體感染,白細胞也可輕度降低。
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升高一般提示過(guò)敏。但是過(guò)敏的患兒,嗜酸性粒細胞不一定升高。
C反應蛋白:判斷感染類(lèi)別的依據
C反應蛋白 C 反應蛋白(CRP)是在機體受到感染或者組織損傷時(shí),血漿中急劇上升的蛋白質(zhì)。C-反應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通常當 CRP 高于 20mg/L (也有認為高于30mg/L)以上時(shí),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重癥或難治性支原體肺炎,CRP也可以明顯升高。病毒感染時(shí),CRP大多正?;蜉p度升高。需要強調一點(diǎn)是單憑一張血常規,只能大概判斷一下是什么感染。具體是什么感染,一定要讓醫生結合孩子的臨床癥狀、體征和當時(shí)的流行趨勢來(lái)判斷。
血紅蛋白——判斷貧血的指標
紅細胞可以看做是身體的運輸官,負責將氧氣從肺部運送到全身各處,給機體提供生長(cháng)所需的營(yíng)養,并將組織中的二氧化碳運送到肺排出體外。這一功能主要通過(guò)其內所含的血紅蛋白來(lái)完成的。
血常規報告中,紅細胞相關(guān)的主要有這幾項:
●血紅蛋白(HB)
●紅細胞數量(RBC)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這么多項,是不是一看覺(jué)得頭大?別急,我們首先看血紅蛋白(HB),如果血紅蛋白(HB)低,再看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如果這些也低,再加上孩子長(cháng)得快、輔食未添加或者添加的不好、母乳喂養的寶媽貧血,那么,孩子十有八九就是缺鐵性貧血。
1月以上兒童貧血分級標準:

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就是參與凝血與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等。血小板減少,可能是感染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血液系統疾病等惡性病。血小板減少,如果白細胞和/或血紅蛋白也減少,則需高度懷疑血液系統疾病等惡性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