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儀曾身兼朔方、隴右、河東三鎮節度使。在多年的戰爭中,他統轄兵力一度高達20多萬(wàn)。他曾經(jīng)多次挽狂瀾于既倒,對大唐有再造之恩。那么他又是如何數次喪失軍權,成為三位皇帝的重點(diǎn)提防對象的呢?且聽(tīng)小邊細細道來(lái)。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郭子儀正在家中守孝。在此用人之際。他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率領(lǐng)朔方軍5萬(wàn)余人討伐叛軍。

公元756年,叛軍占領(lǐng)河北全境。郭子儀率軍出井陘關(guān),與李光弼一同擊敗史思明。就在河北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哥舒翰兵敗潼關(guān)。唐軍兩路夾擊叛軍的戰略化為泡影。

在這種危急關(guān)頭,唐玄宗卻執意要去四川避難。太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在靈武自立為帝,是為唐肅宗。他登基后,下詔軍隊班師。于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lǐng)5萬(wàn)朔方軍趕回靈武。郭子儀被任命為兵部尚書(shū)、宰相,仍兼朔方節度使。
公元757年,郭子儀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shū)、宰相兼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九月,郭子儀作為中軍副帥,隨從廣平王俶(掛名兵馬大元帥)率蕃、漢兵十五萬(wàn)收復長(cháng)安、洛陽(yáng)兩京。戰后,郭子儀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余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戶(hù)。然而,高處不勝寒,位極人臣的郭子儀很快就受到了宦官魚(yú)朝恩的陷害。
公元758年,唐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安祿山之子)。但是,此刻的唐肅宗剛剛遭受史思明復叛的打擊,變得更加多疑,對所有的節度使都半信半疑。面臨如此大戰,他卻派自己的心腹宦官魚(yú)朝恩充任元帥。當然了,魚(yú)朝恩名義上的官職是觀(guān)軍容宣慰使,這是唐肅宗新發(fā)明的官職。但它其實(shí)就是變相的元帥。由于魚(yú)朝恩不懂軍事,又濫用權力、擅作主張。使得九大節度使難以形成合力,最終導致唐軍兵敗相州。魚(yú)朝恩卻趁機把相州兵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并唆使唐肅宗罷了郭子儀的兵權,讓李光弼接替郭子儀的職務(wù)。這是郭子儀第一次失去軍權,也不是最后一次。郭子儀并沒(méi)有計較個(gè)人得失,依然以國家大計為重。但是其他將領(lǐng)就沒(méi)有這樣的好脾氣了。他們要么擁兵自重,要么投敵,要么直接造反。
公元761年,李光弼、仆固懷恩等人兵敗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yáng)。朔方諸軍都統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相繼被殺,緊接著(zhù),唐軍大將投敵叛變成風(fēng),唐帝國呈現大廈將傾之勢。
唐肅宗不得不再次啟用郭子儀。郭子儀果然不負眾望,在斬殺數位叛亂將領(lǐng)后,終于力挽狂瀾,讓唐軍回歸穩定,再次保住了大唐江山。
唐代宗即位后,有擁立之功的宦官程元振擔心老將難以制服,多次誣陷郭子儀,極力離間唐代宗和郭子儀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導致郭子儀被罷免副元帥之職,再次失去軍權。大唐帝國的節度使們對此不免產(chǎn)生兔死狐悲之感,連郭子儀這樣的完人都要遭受朝廷猜忌,他們還有出路嗎。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大唐,長(cháng)安危在旦夕。節度使們人人自危,他們因害怕被誣陷而不赴京勤王,有些人甚至直接造反,或者勾結外族入侵大唐。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形成固然是因為節度使制度的缺陷。但是,唐肅宗、代宗父子低劣的政治手段無(wú)疑加速了節度使與朝廷的決裂。
唐代宗不得已,再次啟用郭子儀為關(guān)內副元帥,輔佐雍王李適鎮守咸陽(yáng)。兵力薄弱的郭子儀請求增援,但是被程元振阻止。在程元振的一系列騷操作下,大唐帝國再次失去帝國都城。
公元763年,長(cháng)安落入吐蕃人之手,唐軍潰散。郭子儀憑借自己的威望,收攏潰兵,再次收復長(cháng)安。唐代宗終于認識到郭子儀的重要性,開(kāi)始重用郭子儀,貶斥郭元振。
但是,惡果已經(jīng)種下,像郭子儀這樣善始善終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將領(lǐng)要么擁兵自重,要么被逼造反,要么走向黑化的道路直接造反。比如仆固懷恩就因為備受朝廷猜忌,被逼反叛。
公元765年,仆固懷恩引吐蕃、 回紇等共30萬(wàn)大軍,攻打大唐。唐代宗急召郭子儀退兵,郭子儀憑借自己的威望,單騎說(shuō)服回紇退兵,并率兵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再一次轉危為安。
此后的7年里,八十歲高齡的郭子儀還要像救火隊長(cháng)一樣,哪里有需要,就沖向哪里。但是大唐已經(jīng)病入骨髓,難以挽救了。
公元779年,代宗駕崩,德宗繼位。郭子儀被德宗調回朝廷,明升暗降,再次失去軍權。
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此時(shí)的唐德宗再也不必擔心郭子儀反叛,終于徹底相信了郭子儀的忠誠。追贈他為太師,賜謚號“忠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