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危受命
唐天開(kāi)元、寶年間,由于藩鎮力量的壯大,統治者管理決策的失誤,使唐朝的軍事形勢由原來(lái)的“內重外輕”逐漸變成“內輕外重”,當時(shí)唐朝的總兵力大約五十七萬(wàn),而安西、朔方、河東、范陽(yáng)等十鎮的兵力共達到了四十九萬(wàn),馬八萬(wàn)匹。
中央和內陸所控制得兵力僅為邊鎮兵力得六分之一。
除此以外,節度使還兼管民政、財物、稅賦等,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了中央政權得統治。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大軍長(cháng)驅南下,郭子儀臨危授命,拜朔方節度使,先后收復了靜邊軍、云中、馬邑等地,進(jìn)入井陘關(guān),與李光弼會(huì )和。

力挽狂瀾,平叛安史之亂,收復兩京。
公元756年,安祿山出精兵數萬(wàn),增援史思明,意圖圍剿郭子儀。
郭子儀針對叛軍屢戰屢敗,士氣低落,援軍遠道而來(lái),疲憊不堪等特點(diǎn),采取白天襲擾,夜晚偷襲的對策,采用敵來(lái)則守,敵去則追的戰術(shù),使敵人疲于奔命,疲憊不堪,斬首四萬(wàn)級,俘獲人馬數萬(wàn),史思明逃往博陵。
郭子儀頓時(shí)聲名陡起,威震四方。

公元757年,郭子儀受命收復兩京。
郭子儀先取潼關(guān),后收復長(cháng)安,再取東都洛陽(yáng),收復兩京,于是河東、河西、河南等州縣的叛亂悉數平定,迎接唐肅宗回京。唐肅宗感慨地說(shuō)道:“國家再造,都是仰仗愛(ài)卿的功勞呀”,于是封郭子儀為封代國公,食邑千戶(hù)。
公元758年,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等九方節度使,率軍二十萬(wàn),討伐安慶緒,郭子儀率軍渡過(guò)黃河,包圍衛州。安慶緒兵分三路,對陣郭子儀。

快要戰斗時(shí),郭子儀選取善于射箭的三千名箭士埋伏于陣內,命令道:“敵人輕敵,取勝心切,等一下我佯裝戰敗,引敵入陣,你們伺機殺敵,絕不手軟”。于是,依計而行,大敗安慶緒,斬首六萬(wàn)有余,俘獲鎧甲、甲胄數十萬(wàn)。
公元763年,郭子儀借兵回紇,徹底平定安史之亂。

單騎退回紇,服吐蕃
公元763年,唐代宗即位,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之機,攻占河西、隴右等廣大地區,唐代宗封郭子儀為關(guān)內副元帥,出兵咸陽(yáng)抵御。郭子儀以白天擊鼓搖旗,夜晚燃火夜襲等疑兵之計,又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大退吐蕃,收復長(cháng)安。
公元764年,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數十萬(wàn)余人,發(fā)動(dòng)叛亂。
郭子儀單刀赴會(huì ),恩威并施,單騎退回紇,不戰而勝,傳為歷史佳話(huà)。

此后數年,郭子儀又多次擊退吐蕃侵擾,穩定了關(guān)中局勢,唐德宗即位后,郭子儀被賜號為“尚父”,加封太尉、中書(shū)令,不再領(lǐng)兵。
公元781年,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帝悼痛,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賜謚曰忠武。”
老東瓜曰:郭子儀身為一代名將,四朝元老,戎馬征戰一生,平定安史之亂,恢復中央政權,安定社會(huì ),穩定邊境,交好少數民族,為唐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妒”的美譽(yù)。
聲明:圖片來(lái)源于網(wǎng)絡(luò ),如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2. 《二十五史故事》。
3. 《中華上下五千年》。
4. 《中國通史》。
5. 《新唐書(shū)-郭子儀列傳》
6. 《中國名人百傳》
2020年1月8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