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shí)常覺(jué)得口干舌燥,喝了很多水也沒(méi)有覺(jué)得緩解,你有這種困擾嗎?
口干,是生活中十分常見(jiàn)而且常常讓人忽略的問(wèn)題。作為一個(gè)疾病的癥狀對于患者而言痛苦程度較輕,一般不會(huì )主動(dòng)求醫,但對于醫者而言,口干卻往往是重要的疾病信號!
中醫認為,口干是體內津液缺乏的一種信號。人體津液的代謝與胃腸的吸收、脾的轉輸、肺的布散、腎的蒸騰汽化有關(guān), 任何一個(gè)環(huán)節出現問(wèn)題都可能導致口干。
口干的原因有哪些?
體內津液的不足有多種情況, 首先是胃熱的原因,包括實(shí)熱導致的胃熱熾盛,和虛熱導致的陰虛火旺,熱邪耗液傷津導致口干口渴。
除了熱邪,還有一個(gè)重要原因是體內濕氣阻遏陽(yáng)氣,陽(yáng)氣受損會(huì )影響腎氣的蒸騰汽化, 如果腎氣蒸騰汽化能力減退, 盡管體內水液很多, 但津液不能上達于口, 人也會(huì )感到口渴。
這好比我們鍋里水很多, 但鍋底只放了一支蠟燭來(lái)燒水, 水蒸氣就很少, 就會(huì )發(fā)出缺水的信號。這種情況,患者常常會(huì )有口干不欲飲的表現,因為他的體內并不缺水,所以口干卻沒(méi)有喝水的需要。
另外還有一個(gè)原因是瘀血內停,傷寒論原文有"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的論述,瘀血內停也是阻礙肺、脾、腎、三焦水道運行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血淤內停的癥狀在腦梗死的患者里比較多見(jiàn),現代醫學(xué)往往認為這種口干與神經(jīng)中樞損傷有關(guān),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而中醫的活血化瘀療法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法。
另外,口干亦可由干燥綜合癥引起,通常以口、眼干燥為常見(jiàn)癥狀,這種疾病屬于免疫性疾病,雖然也有口干的癥狀,但與本文論述的口干在治療上完全不一樣,需及時(shí)前往醫院就醫。
中醫如何治療口干?
中醫對于口干辯證包括胃熱熾盛、濕熱郁蒸、水飲內停、肺燥津傷、陰虛火旺。
胃熱熾盛的口渴喜冷飲, 面紅目赤, 煩躁, 伴有胃部灼熱,噯氣反酸,口臭,舌紅苔黃燥。
方選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6g 當歸6g 牡丹皮9g 黃連6g 升麻9g
地黃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本方清胃涼血。
【方解】方用黃連為君,清泄胃熱。升麻清熱解毒,升而能散,故為臣藥,可宣達郁遏之伏火,有“火郁發(fā)之”之意。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血和血,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jīng)為使。
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
水濕內停口渴, 口舌干燥而不欲飲, 腹滿(mǎn)身重, 舌淡胖有齒痕, 苔滑或膩。
方選五苓散
【組成】桂枝6g 澤瀉15g 茯苓9g 豬苓9g 白術(shù)6g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晨服,或制散劑,一次3g,日三服,多飲溫水。
【方解】當中豬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諸利尿藥,重在逐內飲,澤瀉用量獨重,取其甘寒之性,為方中的主藥,以解其煩渴,并與豬苓為伍兼清里熱。
復用桂枝解表溫陽(yáng),溫中降逆。
肺燥津傷口渴, 口渴咽干, 鼻干唇燥, 干咳無(wú)痰, 肌膚干燥, 大便干結, 舌紅苔薄而干。
方選沙參麥冬湯
【組成】沙參9g 玉竹6g 生甘草3g 桑葉6g 麥冬9g 生扁豆6g 天花粉3g
沙參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沙參、麥冬清養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生扁豆、生甘草益氣培中、甘緩和胃,配以桑葉,輕宣燥熱,合而成方,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
陰虛火旺口渴, 口干咽燥, 胃脘嘈雜,納差,或胃中隱隱灼痛,胃脹不舒。
方選益胃湯
【組成】沙參9g 麥冬15g 冰糖6g 生地15g 玉竹6g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麥冬為君藥,取其味甘性寒,養陰清熱,生津潤燥,是甘涼益胃之要藥。配伍沙參、玉竹,養陰生津,以加強生地、麥冬益胃養陰之力為臣藥。冰糖濡養肺胃,調和諸藥,為佐使藥。
小小的口干,雖不起眼,卻經(jīng)常反應了人體內的大毛病。
現代人壽命延長(cháng)了,現代醫學(xué)的發(fā)展讓人欣喜,但現代人的亞健康狀態(tài)卻越來(lái)越多,這與人們的生活壓力和飲食習慣有關(guān)。
在飲食上, 大多數人嗜好肥甘厚味、辛辣、煎炸食物, 這樣往往會(huì )導致胃熱郁積體內;還有吃得太多, 現代社會(huì )總體是營(yíng)養過(guò)剩的時(shí)代, 飲食過(guò)多會(huì )加重胃的負擔, 會(huì )化熱、生痰。
因此需要減少飲食, 吃七分飽或八分飽, 而且應以素食為主, 清淡飲食, 這樣才能更加健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