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shuō):我聽(tīng)說(shuō)孔子曾說(shuō)“魯國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爭辯計較不已?!笨纯磻c父、叔牙和閔公即位之時(shí),魯國多么混亂不堪!隱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殺嫡立庶;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本是臣子,卻親身攻打昭公,以致昭公逃亡。他們雖一直遵循禮儀揖讓之節,但實(shí)際行事又多么與此違背??!
史記原文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shí),旦為子孝,篤仁①,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②,用事居多③。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④。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 ,以?shī)A武王⑥,釁社⑦,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⑧。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⑨,以繼殷祀⑩。遍封功臣同姓戚者⑾。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⑿,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①篤仁:忠厚誠實(shí)仁愛(ài)。 ②輔翼:佐助輔弼。③用事:處理政務(wù)。④《牧誓》:周武王伐紂時(shí),在牧野戰役前發(fā)布的戰斗動(dòng)員令。誓詞中的內容包括揭露殷紂的罪行和對自己部隊戰斗鼓勵及作戰要求?!赌潦摹繁皇赵凇渡袝?shū)》中。司馬遷在《周本紀》中載錄了全文,對其中的古僻詞語(yǔ)進(jìn)行了改寫(xiě),可參看。 ⑤把:手持。 鉞:古代用于斫殺的金屬兵器,其狀如大斧,有穿孔可裝柄。⑥夾:在左右輔助。⑦釁社:釁,殺牲血祭,社,地神。⑧箕子之因:殷紂淫亂暴虐,比干強諫,紂剖其心,箕子害怕裝瘋為奴,被紂囚禁。 ⑨傅:輔助。但這種輔助又有教育及監視的意思。 ⑩中國古代以子孫不斷、祭祀不絕為光榮。作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滅絕敵方子孫祭祀,所以讓武庚祿父繼承對殷祖先的歲時(shí)香火祭祀。 (11)戚:親戚。 (12)虛:同“墟”,區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①,武王有疾,不豫②,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卜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④”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zhì)⑤,設三壇,周公北面立⑥,戴璧秉圭⑦,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⑧:“惟爾元孫王發(fā)⑨,勤勞阻疾⑩。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11),以旦代王發(fā)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乃王發(fā)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無(wú)墜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17)。今我其即命于元龜(18),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19),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20)?!敝芄蚜钍凡吒嫣?、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fā),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fā)書(shū)視之(21),信吉。周公喜,開(kāi)籥(22),乃見(jiàn)書(shū)遇吉。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wú)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cháng)終是圖(23)。茲道能念予一人(24)?!敝芄仄洳呓鹂g匱中(25),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26)。
①未集:尚未成功。本句指天下統一之業(yè)尚未完全成功。 ②不豫:不安,不舒服。后代從這個(gè)典故引申,稱(chēng)天子有病為“不豫”。 ③穆卜:恭敬地占卜。此處的占卜是用火灼燒龜板,通過(guò)龜板上出現的紋路來(lái)預測吉兇。 ④戚:憂(yōu)愁悲傷。先王:此處指周室祖先太王、王季、文王。 ⑤質(zhì):人質(zhì)。此處指周公以自己身體為保證物來(lái)請求先王讓武王恢復健康,由自己來(lái)代替武王去死。 ⑥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見(jiàn)君,要臉向北面以示尊敬。 ⑦戴:捧著(zhù)。璧:一種圓環(huán)狀的玉制禮器,其邊寬為內孔直徑的兩倍。秉:手持。圭(guī,歸):古代一種長(cháng)條形的玉制禮器,上端為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祭神時(shí)以璧為尊神的主要禮品,而以圭為陪獻品。 ⑧策祝:將祈禱之辭寫(xiě)于簡(jiǎn)策之上而祝告于神。 ⑨元孫:長(cháng)孫。本來(lái)武王發(fā)是文王之次子,但此時(shí)長(cháng)子伯邑考已死,故稱(chēng)長(cháng)孫。又因為武王雖是文王之子,但這里是向幾代祖先祈禱,所以概括地稱(chēng)“孫”。⑩阻:遭到困厄。 (11)負子之責:責,同“債”。即欠子之債。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們犧牲一個(gè)子孫,讓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事奉鬼神,即你們欠上天一個(gè)子孫,那么讓我代替武王發(fā)去吧。 (12)指武王受天命于天帝之庭。 (13)敷:普遍。佑:佑護。四方:指天下。 (14)用:因而。定:安定。下地:指人間。 (15)罔:無(wú)。 (16)無(wú):勿。墜:?jiǎn)适?。天之降葆命:上天所降給的寶貴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時(shí)運。葆,通“寶”。 (17)本句意為:如果我能代武王發(fā)去死,武王發(fā)必能使國運長(cháng)久相傳不絕,那么先王就會(huì )永遠在周王室的宗廟里受到祭祀。有所依歸:有地方能存身。 (18)即命:聽(tīng)命。元龜:大龜。 (19)歸:通“饋”,奉送。 (20)屏:藏而不給。 (21)發(fā)書(shū):翻開(kāi)占兆書(shū)。 (22)籥(yuè,月):本為古代一種管狀樂(lè )器,但古代的鎖也是管狀的,所以稱(chēng)鎖為“籥”。(23)維:通“唯”。全句意為:現在您只要考慮周室天下的長(cháng)遠之計就可以了,不必再為自己的病擔心。(24)念:考慮。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稱(chēng)“予一人”,此處指武王發(fā)。 (25)金縢匱:金絲纏束的柜子??g:纏束。匱,同“柜”。 (26)有瘳:(chōu,抽):病體痊愈。
其后武王既崩①,成王少,在強葆之中②。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③,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④。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敝芄烁嫣?、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⑤,恐天下畔周,無(wú)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yōu)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⑥,我所以為之若此?!庇谑亲湎喑赏?,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⑦,一飯三吐哺⑧,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wú)以國驕人⑨?!?
①崩:古代稱(chēng)天子之死為“崩”。②強葆:同“襁褓”。③畔:通“叛”。④踐阼:登上帝位。阼,堂前兩臺階中東面一個(gè)。賓主相見(jiàn),客人走西面臺階,叫作“階”,主人走東面臺階,叫做“阼”。天子主持祭祀時(shí)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但周公并未即位,而只是代理天子之事,此處太史公是簡(jiǎn)略言之。攝:代理。行政:處理政務(wù)。當國:主持國家大權。 ⑤弗辟:不避讓。辟,同“避”。 ⑥成周:完成周王朝穩定之大業(yè)。 ⑦沐:古代洗發(fā)為“沐”,洗身為“浴”。 ⑧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⑨以國驕人:認為自己是有封國的國君而看不起別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①。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②。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衛,封微子于宋,以奉封殷祀。寧淮夷東上④,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⑤。
①淮夷:此少數部族,西周時(shí)居住在今淮河下游。 ②《大誥》:《尚書(shū)》篇名。周公東征之際對各國諸侯及官員所做的講話(huà)。 ③放:流放。 ④寧:平定。 ⑤咸:都。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天降祉福①,唐叔得禾②,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④,作《饋禾》⑤。周公既受命禾⑥,嘉天子命,作《饋禾》⑦。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shī)貽王,命之曰《鴟鸮》⑧。王亦未敢訓周公⑨。
①祉:福。 ②禾:粟谷之莖。③母:草木能結果實(shí)者為母,不結果實(shí)者為牡,結果實(shí)不飽滿(mǎn)為童。穎:禾穗。 ④饋:古代贈送食物叫作“饋”。于東土:當時(shí)周公東征未歸,尚在東方。 ⑤《饋禾》:已亡佚。 ⑥命禾:天子所賜之禾。 ⑦《嘉禾》:已亡佚。 ⑧《鴟鸮》:后被收在《詩(shī)經(jīng)·豳(bīn,賓)風(fēng)》中。是周公用象征的手法,寫(xiě)鴟鸮建巢之事,來(lái)隱喻自己的心跡。 ⑨訓:責備。據《毛詩(shī)》及孔穎達《毛詩(shī)正義》,周公攝政,管蔡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將篡位,因此周公東征之后,寫(xiě)《鴟鸮》詩(shī)說(shuō)明管蔡不能不誅,成王亦雖然不悅,但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①,至豐②,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③。其三月,周公往營(yíng)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④。
①朝:朝拜。此處指成王到武王之廟朝拜,祈告營(yíng)造成周洛邑之事。周:此指鎬(hào,浩)京,武王之廟在此。 ②豐:文王之廟所在地豐邑。至豐:去到文王廟祈告。③相土:堪察地形。 ④?chē)航ǘ肌?
成王長(cháng),能聽(tīng)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①,南面倍依以朝諸侯②。及七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③。
①治:處理政務(wù),管理國家。 ②南面:面向南邊。倍:背向著(zhù)。依:通“扆”(yǐ,椅):古代堂之后壁即室之前壁,壁上西邊是牖(yǒu,有),東邊是戶(hù)(門(mén)),戶(hù)牖(窗)之間為扆。古代天子接受朝拜,就背對扆,臉向南。③匔(gōng,工)匔;謹慎恭敬的樣子。
初,成王少時(shí),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①,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②?!币嗖仄洳哂诟?。成王病有廖。及成王事,人或譖周公④,周公奔楚⑤。成王發(fā)府,見(jiàn)周公禱書(shū),乃泣,反周公⑥。
①揃(jiǎn,剪):剪斷。蚤:通“爪”,指甲。沈:沉入水中。 ②奸(g?。?,甘):冒犯。 ③府:儲藏文書(shū)之處。 ④譖(zèn,去聲“怎”):說(shuō)壞話(huà)誣陷別人。 ⑤奔:逃亡。 反:同“返”。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①,乃作《多士》②,作《毋逸》③?!段阋荨贩Q(chēng):“為人父母,為業(yè)至長(cháng)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④,自度治民⑤,震懼不敢荒寧⑥,故中宗饗國七十五年⑦。其在高宗,久勞于外,為與小人⑧,作其繼位⑨,乃有亮⑩,三年不言,言乃歡⑾,不敢荒寧,密靖殷國⑿,至于小大無(wú)怨,故高宗饗國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13),久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14),能保施小民(15),不悔鰥寡,故祖甲饗國三十三年?!薄抖嗍俊贩Q(chēng)曰:“自湯至于帝乙,無(wú)不率祀明德(16),帝無(wú)不配天者(17)。在今后嗣王紂,誕淫厥佚(18),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保ㄖ芏嗍浚拔耐跞罩嘘静幌臼?19),饗國五十年?!弊鞔艘哉]成王。
①淫佚:荒淫放蕩。 ②《多士》:今存于《尚書(shū)》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向殷遺民中的奴隸主階級發(fā)表的誥令?!抖嗍俊凡⒎歉嬲]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后邊的“《多士》稱(chēng)曰”一句當是衍文。 ③《毋逸》:今存《尚書(shū)》中,作《無(wú)逸》。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講話(huà)。 ④?chē)溃和皟啊?,莊重的樣子。恭:恭敬的意思。 ⑤自度:以法度自律。⑥震懼:小心謹慎常懷恐懼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國家)?;膶帲夯膹U事業(yè),自圖逸樂(lè )。 ⑦饗:通“享”,享有。饗國:擁有國家。 ⑧小人:地位低下的勞動(dòng)者。 ⑨作:始。 ⑩亮:指帝王居喪。 (11)言乃歡:指他一旦說(shuō)話(huà)就很賢明,臣民非常喜悅。(12)密:安。靖:定。(13)不義惟王:以自己做天子為不義。惟,為、是?!都狻芬R融的話(huà)說(shuō):“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ㄗ婕字福┯⒅?,祖甲以王廢長(cháng)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15)保:安。施:惠。 (16)率:遵循(禮制)。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與上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誕:大。厥:其。 (19)昃(zè,仄):太陽(yáng)偏西。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①,于是周公作《周官》②,官別其宜③。作《立政》④,便百姓。百姓說(shuō)⑤。
①官政:官職制度。未次序:還未安排得系統、合理。 ②《周官》:已亡佚。今存《偽尚書(shū)》中之《周官》乃假托周公之作。 ③官別其宜:劃分出每種官職合理的職責范圍。 ④《立政》:今存《尚書(shū)》中。主要向成王講述天下安定以后,用人和理政方針。 ⑤百姓:西周時(shí)對貴族階級的總稱(chēng)。說(shuō):“同“悅”。
周公在豐,病,將沒(méi)①,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敝芄茸?,成王亦讓?zhuān)嶂芄诋?,從文王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③?
①沒(méi):同“歿”,死。 ②周文王墓也在畢,所以說(shuō)陪從文王。 ③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謙稱(chēng),此處是成王口氣。
周公卒后,秋未獲①,暴風(fēng)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chē)罂症?。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kāi)金縢書(shū),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shuō)。二公及王乃問(wèn)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背赏鯃虝?shū)以泣,曰:“自今后其無(wú)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dòng)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③,我國家禮亦宜之?!蓖醭鼋?,天乃雨,反風(fēng),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④。歲則大孰⑤。于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⑥。魯有天子禮樂(lè )者⑦,以褒周公之德也⑧。
①獲:收割莊稼。 ②周?chē)褐芡醵?,此處指周都之人?③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謙稱(chēng)。 ④筑:培土并堅實(shí)。⑤孰:同“熟”,豐收。 ⑥郊、祭文王:祭祀天帝的儀式在郊外舉行,故稱(chēng)“郊”。只有天子才能祭天。這里周成王允許魯國進(jìn)行郊祭,是一種特殊的獎賞和榮譽(yù)。祭文王:指廟祭文王。魯國得以廟祭文王,也是一種天子賜予的特殊榮譽(yù)。 ⑦本句意為:魯國國君可以使用天子所使用的禮儀和樂(lè )舞。天子之禮樂(lè ),據《禮記· 明堂位》稱(chēng):“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chē)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lè )?!?⑧:褒:嘉獎。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①。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②,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碧喾庥邶R,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jiǎn)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奔昂舐劜輬笳t,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jiǎn)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①報政:匯報施政效果。 ②革:變革。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祭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興反①。于是伯禽率師伐之于肸,作《肸誓》②,曰:“陳爾甲胄③,無(wú)敢不善。無(wú)敢傷牿④。馬牛其風(fēng)⑤,臣妾逋逃⑥,勿敢越逐⑦,敬復之⑧,無(wú)敢寇攘⑨,逾墻恒⑩。魯人三郊三隧⑾,歭而芻茭、糗糧、楨干⑿,無(wú)敢不逮(13)。我甲戌筑而征徐戎,無(wú)敢不及(14),有大刑(15)?!弊鞔恕睹Z誓》,遂平徐戎,定魯。
①徐戎:古東夷部族之一,西周時(shí)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曾聯(lián)合淮夷等抗周。又稱(chēng)“徐夷”。興反:造反。 ②《肸誓》:今存于《尚書(shū)》中,作《費(bì,必)誓》。③胄:頭盔。 ④牿:關(guān)牛馬的圈欄。無(wú)敢傷牿:深意是保護好牛馬以備作戰時(shí)使用。⑤風(fēng):走失。 ⑥臣妾:男女奴隸。逋逃:逃跑。 ⑦越:遠離。逐:追趕。 ⑧復:歸還。 ⑨寇攘:劫掠侵擾。 ⑩逾墻恒:跳墻,指偷竊物品。 (11)三郊三隧:古以城外為郊,郊外為隧。三郊三隧,此指魯國西、南、北三方的近郊遠郊之人。因東方面臨徐戎,需要防守敵人。所以只向三郊三隧之人征發(fā)軍用物資。 (12)歭:準備,備辦。芻茭:牲口吃的草。糗糧:干糧。楨干:筑土墻之工具,夾土之板叫“干”,支持干之木樁叫“楨”。 (13)逮:達到,此處指達到要求的物資數量。 (14)及:到來(lái) 。 (15)大刑:指死刑。
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脊哪曜?,立弟熙,是謂煬公。煬公筑茅闕門(mén)①。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獻公三十二年卒②,子真公濞立。
①茅闕門(mén):簡(jiǎn)稱(chēng)“茅門(mén)”,實(shí)際應為“雉門(mén)”?!墩f(shuō)文·隹部》:“雉古文作?!被蚴椤暗堋?,與茅形近,而誤為“茅”。諸侯有三門(mén):庫門(mén)、雉門(mén)、路門(mén)。外朝在雉門(mén)之外。因雉門(mén)兩旁有高臺,稱(chēng)作“闕”,故又名“茅闕門(mén)”。 ②本段所記之魯國各君謚號及年代,因在我國歷史記載正式紀年以前,故與他書(shū)多分歧,今擇其要一并錄于下:考公酋,《世本》作“考公就”、“考公遒”。煬公熙六年卒,《漢書(shū)· 律歷志》作“六十年”。幽公宰,《世本》作“幽公圉”。魏公,《世本》作“微公弗”。獻公三十二年卒,《漢書(shū)· 律歷志》作“五十年”。
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wú)道,出奔彘①,共和行政②。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①奔:逃亡。 ②共和行政:周厲王因國人暴動(dòng)逃亡后,周公與召公共同執政,史稱(chēng)“ 共和行政”。
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cháng)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ài)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cháng)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①,犯王命,必誅之②: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③;行而不順,民將棄上④。夫下事上,少事長(cháng),所以為順。今天子諸侯⑤,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⑥;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毙醺ヂ?tīng),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①犯王命:干犯了周先王制定的嫡長(cháng)子繼承制。 ②誅:誅滅。 ③政之不立:政令不能具有權威。 ④棄上:不服從其統治者。 ⑤建:立。 ⑥壅:阻塞不能通行。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wèn)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①,以為魯后②。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chēng),肅恭明神③,敬事耆老④;賦事行刑,必問(wèn)于遺訓而咨于固實(shí)⑤,不干所問(wèn)⑥,不犯所(知)〔咨〕⑦。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蹦肆⒎Q(chēng)于夷宮⑧,是為孝公。自是后,諸侯多畔王命。
①道:同“導”,啟發(fā)。順:通“訓”,教戒。 ②魯后:魯國君位的繼承人。 ③明神:敬神。 ④耆老:此處泛指老人。 ⑤遺訓:此處指先王之遺訓。咨:詢(xún)問(wèn)。固實(shí):固,通“故”。故實(shí)即已往實(shí)踐中的典型事例及其相應處理方法。 ⑥干:干犯。⑦犯:抵觸。 ⑧夷宮:《集解》引韋昭注:“夷宮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廟。古者爵命(任命爵位)必于祖廟?!?
孝公二十五年,諸侯畔周,大戎殺幽王。秦始列為諸侯②。
①周幽王二十一年(前771),申侯引犬戎人宗周攻殺幽王。 ②幽王死后,平王繼位,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惠公三十年,晉人弒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晉人又弒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長(cháng)庶子息攝當國①,行君事,是為隱公。初,惠公適夫人無(wú)子②,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cháng),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③,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①長(cháng)庶子:古人稱(chēng)正妻所生為“嫡子”,妾所生為“庶子”。息雖為庶子,但在眾嫡庶中年齡最大,稱(chēng)“長(cháng)庶子”。因為他不是嫡子,所以按嫡長(cháng)子繼承制他不能為君,只能代理。 ②適:通“嫡”,正妻為嫡。 ③登:高升。
隱公五年,觀(guān)漁于棠①。八年,與鄭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許田②,君子譏之③。
①漁:漁人捕魚(yú)。這句是指讓捕魚(yú)之人陳設取魚(yú)之備,觀(guān)其取魚(yú)以為戲樂(lè )。此舉不合君禮。事詳見(jiàn)《左傳·隱公五年》?!豆攘簜鳌芬嘀^“禮,尊不親小事,卑不尸大功。魚(yú),卑者之事也。公觀(guān)之,非正也”。 ②易:交換。事詳《左傳· 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lái)歸祊,不祀泰山也?!币蜞嵒腹侵苄醯耐傅?,所以賜給鄭國祊(bēng,崩)邑,令其在天子祭泰山時(shí),鄭國助祭。又因周成王營(yíng)建洛邑王城時(shí),想遷都于洛邑,所以賜給周公洛邑附近的許田,以便魯君朝見(jiàn)周王時(shí)住宿。后周天子泰山之祀廢棄,故祊邑對鄭國無(wú)用,又因祊遠離鄭國(祊在今山東費縣附近),而許田(在今河南許昌附近)又遠離魯國,所以鄭莊公想用鄭之祊換魯之許田。但天子所賜之邑不能隨便交換,所以想出一個(gè)借口,說(shuō)讓魯祭祀泰山,而鄭祭祀周公(許田有周公廟)。此事至魯桓公元年才交換完畢。 ③君子譏之:指作史者評論此事時(shí)譏貶魯鄭二國擅自交換天子賜邑。
十一年冬,公子揮諂謂隱公曰①:“百姓便君②,君其遂立③。吾請為君殺子允,君以我為相?!彪[公曰:“有先君命。吾為允少,故攝代。今允長(cháng)矣,吾方營(yíng)菟裘之地而老焉④,以授子允政?!睋]懼子允聞而反誅之,乃反譖隱公于子允曰⑤:“隱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請為子殺隱公?!弊釉试S諾。十一月,隱公祭鐘巫⑥,齊于社圃⑦,館于氏⑧。揮使人弒隱公于氏,而立子允為君,是為桓公。
①諂:巴結獻媚。 ②便君:以您當國君為合宜。 ③遂:終。隱公本為代理,公子揮功他最終還是自立為君,不再讓位于太子允。 ④營(yíng):建造房屋。老:養老。 ⑤譖:說(shuō)壞話(huà)誣陷。 ⑥鐘巫:神名。魯隱公祭鐘巫的原因是,當魯隱公還是公子時(shí),在狐壤地方與鄭國作戰被俘。鄭人把隱公囚禁在鄭國大夫尹氏處。隱公買(mǎi)通尹氏,向尹氏家中所立鐘巫之神的牌位祈禱,后與尹氏歸魯國,隱公就在魯國也立起鐘巫的神牌,經(jīng)常祭祀,認為它有靈驗。 ⑦齊:同“齋”,即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整潔身心?!抖Y記·祭統》說(shuō):“及時(shí)將祭,君子乃齋?!捌鋵S也防其邪物(指邪念),訖(禁絕)其嗜欲,耳不聽(tīng)樂(lè )?!鄙缙裕簣@名。 ⑧館:住宿。
桓公元年,鄭以璧易天子之許田①。二年,以宋之賂鼎入于太廟②,君子譏之。
①隱公八年時(shí),鄭已將祊邑給魯國。本年鄭國因為祊邑比許田小,故又加贈玉璧來(lái)補償。交換祊邑與許田之事正式完成??蓞⒁?jiàn)《春秋》及《左傳》桓公元年記載。②宋之賂鼎:鼎名“郜(gào,告)大鼎”。原為郜國所鑄,宋滅郜,占有此鼎。魯桓公二年時(shí),宋國太宰華督殺其君殤公,立宋莊公,用郜大鼎賄賂魯桓公,又給齊、陳、鄭三國禮物,爭取支持。魯桓公將此鼎放入太廟,魯大夫臧哀伯諫止,公不聽(tīng)。其事經(jīng)過(guò)及臧哀伯諫辭詳見(jiàn)《左傳· 桓公二年》。
三年,使揮迎婦于齊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與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長(cháng),為太子。
十六年,會(huì )與曹,伐鄭,入厲公①。
①鄭厲公于桓公十五年被大夫祭(zhài,寨)仲所逼,出奔。本年春天,魯桓公與宋公、蔡侯、衛侯在曹盟會(huì ),夏四月伐鄭。想支持鄭厲公歸國執政,但未成功。
作者: 聽(tīng)花齋£文鴛 2006-5-22 13:46 回復此發(fā)言
--------------------------------------------------------------------------------
13 回復 :◆聽(tīng)花齋★【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
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夫人如齊。申諫止①,公不聽(tīng),遂如齊。齊襄公通桓公夫人②。公怒夫人③,夫人以告齊侯④。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饗公⑤,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⑥,公死于車(chē)。魯人告于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lái)修好禮。禮成而不反,無(wú)所歸咎 ,請得彭生以除丑于諸侯?!饼R人殺彭生以說(shuō)魯⑦。立太子同,是為莊公,莊公母夫人因留齊⑧,不敢歸魯。
①申諫辭為:“女有家(夫),男有室(妻),無(wú)相瀆(輕慢)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币?jiàn)《左傳· 桓公十八年》。 ②魯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齊襄公之妹,二人通奸。 ③怒:譴責。④據《公羊傳· 莊公元年》,文姜向齊襄公說(shuō):“魯君說(shuō)太子同不是他的兒子,而是齊侯的兒子?!饼R襄公聽(tīng)了大怒。⑤饗:用酒食招待。 ⑥?。ǎ歙?,拉)其脅:摺,折斷。脅:肋骨。⑦說(shuō)魯:向魯國解釋。 ⑧因:于是。
莊公五年冬,伐衛,內衛惠公①。
①內:同“納”,用武力支持某人歸國為君。衛惠公因讒毀其兄衛太子伋,致被國人不容,出奔于齊。此次被諸侯武力支持回國??蓞⒁?jiàn)《衛康叔世家》。
八年,齊公子糾來(lái)奔①。九年,魯欲內子糾于齊,后桓公,桓公發(fā)兵擊魯,魯急,殺子糾。召忽死。齊告魯生致管仲②。魯人施伯曰:“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尸與之?!鼻f公不聽(tīng),遂囚管仲與齊③。齊人相管仲。
①齊襄公被殺后國內大亂,襄公之子子糾母是魯國之女,因此來(lái)避難并尋求援助。本段史實(shí)詳見(jiàn)《齊太公世家》。 ②生致:得到活的。齊桓公搶在公子糾之前進(jìn)入齊國,成為齊君。又聽(tīng)鮑叔牙建議,想任用管仲為齊相,故欲生致管仲。參見(jiàn)《齊太公世家》及《管晏列傳》。 ③與:給。
十三年,魯莊公與曹沫會(huì )齊桓公會(huì )于柯,曹沫劫齊桓公①,求魯侵地,已盟而釋桓公?;腹臣s,管仲諫,卒歸魯侵地。十五年,齊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莊公如齊觀(guān)社②。
①劫:劫持。事詳見(jiàn)《刺客列傳》。 ②觀(guān)社:參觀(guān)祭祀社神之活動(dòng)。按齊國祭社,聚男女以游觀(guān),本身不合于周禮。魯莊公去觀(guān)看別國諸侯祭社,也不合于周禮。因此曹沫(huì,會(huì ))曾諫止,“公不聽(tīng),遂如齊”事詳見(jiàn)《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國語(yǔ)·魯語(yǔ)上》。
三十二年,初,莊公筑臺臨黨氏①,見(jiàn)孟女,說(shuō)而愛(ài)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長(cháng),說(shuō)梁氏女,往觀(guān)。圉人犖自墻外與梁氏女戲。斑怒,鞭犖。莊公聞之,曰:“犖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②?!卑呶吹脷?。會(huì )莊公有疾,莊公有三弟,長(cháng)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莊公娶齊女為夫人曰哀姜。哀姜無(wú)子。哀姜娣曰叔姜③,生子開(kāi)。莊公無(wú)適嗣④,愛(ài)孟女,欲立其子斑。莊公病,而問(wèn)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繼一及⑤,魯之常也。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yōu)?”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wèn)季友。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鼻f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⑥,奈何?”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命于針巫氏,使針季劫飲叔牙以鴆⑦,曰:“飲此則有后奉祀⑧;不然,死且無(wú)后?!毖乐痫孁c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八月癸亥,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侍喪,舍于黨氏。
①臨:毗臨。 ②置:赦免。 ③娣:妹。 ④適嗣:正妻之子。 ⑤繼:父死子為君。及:兄死弟為君。 ⑥曩者:不久前。 ⑦鴆:毒酒。鴆相傳是一種有毒的鳥(niǎo),其羽毛泡成的毒酒也叫作“鴆”。 ⑧言外之意是不殺你的后人。
先時(shí)慶父與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開(kāi)。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犖殺魯公子斑于黨氏。季友奔陳。慶父竟立莊公子開(kāi),是為湣公。
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哀姜與慶父謀殺湣公而立慶父。慶父使卜襲殺湣公于武闈。季友聞之,自陳與湣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之①。魯人欲誅慶父,慶父恐,奔莒 。于是季友奉子申入②,立之,是為釐公。釐公亦莊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③,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tīng),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慶父聞奚斯音,乃自殺。齊桓公聞哀姜與慶父亂以危魯,乃召之邾而殺之,以其尸歸,戮之魯④。魯釐公請而葬之。
作者: 聽(tīng)花齋£文鴛 2006-5-22 13:46 回復此發(fā)言
--------------------------------------------------------------------------------
14 回復 :◆聽(tīng)花齋★【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
①請魯:請求魯國人。 ②:奉:跟隨。 ③求慶父:要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④戮:陳尸示眾。
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①,陳故佐送季友及子申②。季友之將生也,父魯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間于兩社③,為公室輔④。季友亡,則魯不昌?!奔吧?,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號為成季。其后為季氏,慶父后為孟氏也。
①亡:逃亡。 ②佐送:幫助護送(季友和子申回魯國)。 ③位于兩社之間,意指成為執政大臣。古諸侯庫門(mén)之內、雉門(mén)之外為外朝,左右有周社、亳(bó,博)社。諸臣多于外朝處理政事。 ④公室:即國君之家族。輔:輔佐之臣。
釐公元年,以汶陽(yáng)、鄪封季友。季友為相。
九年,晉里克殺其君奚齊、卓子。齊桓公率釐公討晉亂,至高梁而還,立晉惠公。十七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釐公卒,子興立,是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三年,文公朝晉襄公①。
①據《左傳》載,文公二年時(shí)晉國因為文公不朝晉,來(lái)魯討伐,文公去晉。晉君派陽(yáng)處父與文公盟而辱文公。本年,晉人又認為去年做法太過(guò)火,所以重新進(jìn)行盟約儀式。參見(jiàn)《〉左傳· 文公二年、三年》。
十一年十月甲午,魯敗翟于咸①,獲長(cháng)翟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②,以戈殺之,埋其首于子駒之門(mén)③,以命宣伯④。
①翟:通“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②舂:通“沖”,直刺。 ③子駒之門(mén):魯國都北郭有三門(mén),最西稱(chēng)子駒門(mén)。 ④此指用“喬如”來(lái)給叔孫得臣之子(宣伯)命名。按此次戰勝翟人、追獲長(cháng)翟喬如,主要是魯大夫叔孫得臣的功勞,當戰斗時(shí),得臣是主帥,富父終甥是車(chē)右(戰車(chē)上位于右面保護主帥之人)的副手。詳見(jiàn)《左傳·文公十一年》。得臣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喬如”是為了紀念此戰的勝利和自己的功績(jì)。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①,司徒皇父帥師御之,以敗翟于長(cháng)丘,獲長(cháng)翟緣斯。晉之滅路,獲喬如弟棼如。齊惠公二年,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于北門(mén)。衛人獲其季弟簡(jiǎn)如。鄋瞞由是遂亡。
①鄋瞞:北方狄族一部落名。亦稱(chēng)“長(cháng)狄(翟)”。相傳其為防風(fēng)氏之后代,夏商時(shí)稱(chēng)為汪芒氏,周代稱(chēng)為長(cháng)狄氏。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晉。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長(cháng)妃齊女為哀姜,生子惡及視;次妃敬嬴,嬖愛(ài)①,生子俀。俀私事襄仲②,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哀姜歸齊,哭而過(guò)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③,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魯由此公室卑⑤,三桓強⑥。
①嬖(bì,必),愛(ài):寵幸。 ②私事:事,本意為事奉。此處私事指暗中籠絡(luò )。③不道:即無(wú)道。④惡、視為正妃所生,是嫡子:俀(wēi,危)是次妃所生,是庶子。所以說(shuō)“殺適(嫡)立庶?!?⑤卑:衰微。 ⑥三桓:魯桓公三個(gè)兒子形成的仲孫氏(慶父之后)、叔孫氏(叔牙之后)和季孫氏(季友之后)三個(gè)貴族家族。
宣公俀十二年,楚莊王強,圍鄭。鄭伯降,復國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為成公。季文子曰:“使我殺適立庶失大援者,襄仲?!毕逯倭⑿?,公孫歸父有寵。宣公欲去三桓①,與晉謀伐三桓。會(huì )宣公卒,季文子怨之②,歸父奔齊。
①去:除掉。 ②怨之:怨恨襄仲之子公孫歸父。
作者: 聽(tīng)花齋£文鴛 2006-5-22 13:46 回復此發(fā)言
--------------------------------------------------------------------------------
15 回復 :◆聽(tīng)花齋★【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夏,公與晉與郤克敗齊頃公于鞌②,齊復歸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晉,晉景公不敬魯。魯欲背晉合于楚,或諫③,乃不④。十年,成公如晉。晉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魯諱之⑤。十五年,始與吳王壽作夢(mèng)會(huì )鐘離。
①其詳載于《左傳·成公二年》。 ②指“齊晉鞌(?。?,安)之戰”,詳參見(jiàn)《齊太公世家》。 ③諫者乃季文子。據《左傳·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季文子曰:‘不可。晉雖無(wú)道,未可叛也。國大、臣睦,而邇于我,諸侯聽(tīng)焉(服從晉國),未可以貳(背叛)?!妒坟尽酚兄唬骸胺俏易孱?lèi),其心必異?!背m大,非吾族也,其(豈)肯字(愛(ài))我乎?’公乃止?!?④不:同“否”。 ⑤此指《春秋》記事之筆法。魯成公送葬是一種屈辱,所以《春秋》諱言此事,并連正常的“葬晉景公”都不記載。
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文子有義,晉人弗許①。
①此事詳載于《左傳·成公十六年》。宣伯與成公母穆姜私通,穆姜按宣伯之意強迫成公除掉孟獻子、季文子及其家族。成公不同意,宣伯又向晉國大夫郤(vì,細)犨(chōu,抽)說(shuō)二人壞話(huà)。當時(shí)季文子隨成公與晉軍在一起,宣伯想讓晉人殺季文子,自己在國內殺孟獻子。晉人囚禁季文子,晉大夫范文子說(shuō):“季孫(季文子)于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怎么向諸侯交代)?”晉人終于釋放季文子。
十八年,成共卒,子午立,是為襄公。是時(shí)襄公三歲也。
襄公元年,晉立悼公。往年冬,晉欒書(shū)弒其君厲公。四年,襄公朝晉。
五年,季文子卒。家無(wú)衣帛之妾,廄無(wú)食粟之馬,府無(wú)金玉,以相三君①。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②?!?
①三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 ②見(jiàn)《左傳·襄公五年》所引君子之評論。
九年,與晉伐鄭。晉悼公冠襄公于衛①,季武子從②,相行禮。
①冠:冠禮。古代童子長(cháng)到成年須進(jìn)行的一種禮儀。天子、諸侯十二而冠,襄公本年十二歲,應行冠禮。 ②據《左傳·襄公九年》季武子說(shuō):“君冠(國君實(shí)行冠禮),必以裸(guàn,灌,以香酒酹地)享(通“饗”)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lè )節之,以先君之祧(廟)處之。今寡君在行(道途之中),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借用諸設備)焉?!睍x侯答應,到了衛國,借衛成公之廟及其鐘磬而舉行襄公冠禮。
十一年,三桓氏分為三軍①。
①此前魯有二軍,季武子想專(zhuān)權于魯國,故增設一軍,而由仲孫、叔孫、季孫三氏分別掌握。
十二年,朝晉。十六年,晉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晉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wèn)周樂(lè ),盡知其意,魯人敬焉①。
①參見(jiàn)《吳太伯世家》中季札觀(guān)樂(lè )事。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為君,是為昭公。
昭公年十九,猶有童心①。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長(cháng)。年均擇賢②,義鈞則卜之③。今裯非適嗣④,且又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⑤,若果立,必為季氏憂(yōu)?!奔疚渥痈ヂ?tīng),卒立之。比及葬⑥,三易衰⑦。君子曰:“是不終也⑧?!?
①指昭公幼稚不莊重。 ②鈞:通“均”,相等。 ③義鈞:賢能相等。④裯為襄公妾所生,為庶子。 ⑤戚:悲傷。 ⑥襄公六月辛已死,十月癸酉葬,殯停約四個(gè)月。⑦衰(chī,崔):同“缞”,喪服。四個(gè)月穿壞了三件喪服,說(shuō)明昭公頑皮止極。⑧不終:不得善終。
昭公三年①,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魯恥焉。四年,楚靈王會(huì )諸侯于申,昭公稱(chēng)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靈王就章華臺,召昭公。昭公往賀,賜昭公寶器;已而悔,復詐取之②。十二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十五年,朝晉,晉留之葬晉昭公,魯恥之。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狩竟③,因入魯問(wèn)禮。二十一年,朝晉至河,晉謝還之。
作者: 聽(tīng)花齋£文鴛 2006-5-22 13:47 回復此發(fā)言
--------------------------------------------------------------------------------
16 回復 :◆聽(tīng)花齋★【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
①據《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應為“二年”。 ②據《左傳· 昭公七年》載,楚王贈昭公大屈之弓,又后悔,楚大夫見(jiàn)昭公,說(shuō):“以前齊、晉、越三國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給?,F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寶弓,防備三國起兵奪寶?!闭压ε?,把弓又還給楚王。 ③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鴝鵒來(lái)巢①。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②:‘鴝鵒來(lái)巢,公在乾侯。鴝鵒入處,公在外野?!?
①鴝(qú,渠)鵒(yù,?。杭窗烁瑛B(niǎo)。據《集解》引《周禮》、《公羊傳》之語(yǔ),當時(shí)認為鴝鵒一般不到濟水以北,而且穴居?,F鴝鵒到了北方的魯國而且巢居,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②童謠詳見(jiàn)《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與劶氏斗雞,季氏芥雞羽①,劶氏金距②。季平子怒而侵劶氏,劶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會(huì )偽讒臧之氏③,匿季氏④,葬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⑤。臧、劶氏以難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臺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备ピS。請囚于鄪,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駒曰:“君其許之。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眾,眾將和謀?!备ヂ?tīng)。劶氏曰:“必殺之?!笔鍖O氏之臣戾謂其眾曰:“無(wú)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wú)季氏是無(wú)叔孫氏?!膘逶唬骸叭?,救季氏!”遂敗公師。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劶昭伯。劶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齊。齊景公曰:“請致千社待君⑥?!弊蛹以唬骸皸壷芄畼I(yè)而臣于齊,可乎?”乃止。子家曰:“齊景公無(wú)信,不如早之晉?!备?。叔孫見(jiàn)公還,見(jiàn)平子,平子頓首⑦。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后悔,乃止。
①芥:通“介”,護甲。 ②金距:在雞爪上裝金屬套。距,雞爪。 ③偽讒:造偽誣陷。 ④匿季氏:藏于季氏之家。 ⑤老:大夫之家臣。 ⑥社: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⑦頓首:叩地而拜。形容季平子由于把國君趕走而覺(jué)不安。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鄆而居昭公焉。夏,齊景公將內公,令無(wú)受魯賂。申豐、汝賈許齊臣高龁、子將粟五千庾①。子將言于齊侯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②。宋元公為魯如晉,求內之,道卒。叔孫昭子求內其君,無(wú)病而死。不知天棄?mèng)敽??抑魯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饼R景公從之。
①庾(yǔ,雨):古代容量單位,十六斗為一庾。②有異:有許多怪現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①。季平子私于晉六卿②,六卿受季氏賂,諫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鄆。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shū),自謂“主君”③。昭公恥之,怒而去乾侯④。三十一年,晉欲內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⑤,因六卿謝罪。六卿為言曰:“晉欲內昭公,眾不從?!睍x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為君,是為定公。
①人:流亡在外的國君歸國為君。 ②私:賄賂。 ③“自”字應據《六國年表》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刪。此乃齊景公稱(chēng)魯昭公為“主君”?!爸骶笔菍Υ蠓虻姆Q(chēng)謂,齊侯把昭公視同一個(gè)大夫,因此昭公以為恥。 ④去:至?!读鶉瓯怼纷鳌爸?,去往之意。⑤跣:赤腳。⑥因:通過(guò)。
定公立,趙簡(jiǎn)子問(wèn)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魯,受鄪為上卿 ,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yè)①。魯文公卒,東門(mén)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失國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②。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③,不可以假人④?!?
①世:累世。 ②四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③器:車(chē)輛服飾等,代表著(zhù)人的地位等級。名:指爵號。 ④假:給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yáng)虎私怒①,囚季桓子,與盟,乃舍之。七年,齊伐我,取鄆,以為魯陽(yáng)虎邑以從政②。八年,陽(yáng)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③;載季桓子將殺之④,桓子詐而得脫。三桓共攻陽(yáng)虎⑤,陽(yáng)虎居陽(yáng)關(guān)。九年,魯伐陽(yáng)虎⑥,陽(yáng)虎奔齊,已而奔晉趙氏。
①私怒:因私憤而發(fā)怒。②據《左傳·定公七年》,春,齊國歸還魯國的鄆和陽(yáng)關(guān)二邑,陽(yáng)虎占為自己的奉邑,在那里處理政務(wù)。夏,齊又伐魯。③更:改。所善:關(guān)系密切的。 ④其事詳載于《左傳·定公八年》。陽(yáng)虎想借在蒲園晏請季桓子之機殺之。林楚駕車(chē)載桓子,桓子說(shuō)服林楚同人孟孫氏家避難。 ⑤事詳見(jiàn)《左傳·定公八年》。 ⑥詳見(jiàn)《左傳·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huì )于夾谷,孔子行相事①。齊欲襲魯君②,孔子以禮歷階③,誅齊淫樂(lè )④,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guò)⑤。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城⑥,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齊女樂(lè ),孔子去。
①行相事:做盟會(huì )的司儀。 ②據《齊太公世家》,齊景公怕孔子做魯國相,魯國稱(chēng)霸,因此用犁(chú,除)之計,想在盟會(huì )之時(shí)讓萊夷之人奏樂(lè ),借機俘獲魯君。 ③歷階:拾級而上。 ④誅:斬。此指斬奏淫樂(lè )之夷人。⑤謝過(guò):謝罪。 ⑥墮(hui,灰):毀。
作者: 聽(tīng)花齋£文鴛 2006-5-22 13:47 回復此發(fā)言
--------------------------------------------------------------------------------
17 回復 :◆聽(tīng)花齋★【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
十五年,定公卒,子將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六年,齊田乞弒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繒,征百牢于魯①。季康子使子貢說(shuō)吳王及太宰嚭,以禮屈之。吳王曰:“我文身②,不足責禮?!蹦酥?。
①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頭。 ②文身:即“紋身”。紋身斷發(fā)是古代吳越的蠻夷之俗,吳王強調這一點(diǎn),為自己的越禮行為辯解。
八年,吳為鄒伐魯,至城下,盟而去。齊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齊南邊。十一年,齊伐魯。季氏用冉有有功①,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
①功:成效。
十四年,齊田常弒其君簡(jiǎn)公于俆州??鬃诱埛ブ?,哀公不聽(tīng)。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①,適齊,齊歸我侵地。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①介:副手。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①,故君臣多間②。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街,曰:“請問(wèn)余及死乎?”對曰:“不知也?!惫栽椒ト?。八月,哀公如陘氏。三桓攻公,公奔于衛,去如鄒,遂如越。國人迎哀公復歸,卒于有山氏③。子寧立,是為悼公。
①作難:發(fā)難。 ②間:仇隙。 ③有山氏:即陘氏。
悼公之時(shí),三桓勝①,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①勝:興盛。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①,子奮立,是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②,子屯立,是為康公??倒拍曜?,子匽立,是為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為平公,是時(shí)六國皆稱(chēng)王。
①《六國年表》作“三十二年”,與《漢書(shū)·律歷志》合,當是。②當以《六國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賈立,是為文公。文公(七)〔元〕年,楚懷王死于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讎立,是為頃公。
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于陳。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于下邑①,為家人②,魯絕祀③。頃公卒于柯。
①下邑:都城以外為小邑。 ②家人:平民。 ③絕祀:祭祀滅絕。此處指亡國。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chēng)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龂龂如也”①。觀(guān)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②,而行事何其戾也③?
①龂(yǎn,掩)龂:爭辯的樣子。 ②從:遵守。 ③戾:背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