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得早了。忙了一天,頂著(zhù)星星進(jìn)家門(mén),發(fā)現有人比我回來(lái)還晚。等待中策劃了一道暖胃菜,就是眼前的這碟山藥燒肉。
搭檔在一起的山藥和肉塊采用“先分后合”的烹制方法,讓成菜看起來(lái)不失主料的原樣。除了慣用的蔥、姜等調味料外,特別啟用紅茶做底湯來(lái)燒肉,加上的是紅茶散寒溫胃的功效,減去的是肉中所含的脂肪和腥氣。就運用這簡(jiǎn)單的“先分后合”、“一加一減”的妙理,便讓這道冬令家常菜有模有樣地端上來(lái),隨意夾上幾塊頂在米飯上,好看又入味,非常下飯呢~~
HOLD住這熟悉的生活場(chǎng)景,定格眼前的畫(huà)面,上菜!
山藥燒肉
材料:豬肉(胛心肉)約 450克,山藥2小根,蔥,姜,干辣椒,陳皮,料酒;
食用油,鹽,紅茶包1個(gè),熱水;
調味汁:紅燒醬油2勺,白糖8克;
步驟:
1、 蔬菜洗凈,蔥一半切碎,一半切成段,生姜拍一下再切碎,仔細清洗山藥的外皮,然后沖凈,瀝水待用;
2、 將紅茶包用熱水泡上5分鐘,然后將茶包取出,茶水留用;
3、 將洗干凈的山藥連皮放入電飯煲的蒸籃中,待其跳起后取出,晾涼后刮去外皮,然后切成塊狀;
4、 將肉切成小塊,放入加了姜和料酒的鍋中,大火燒開(kāi),飛水煮上15分鐘,之后撈出肉塊,瀝水待用;
5、 炒鍋放底油,爆香蔥、姜碎,下調料汁燒熱出小泡,加入飛過(guò)水的肉塊,混炒約5分鐘,再兌入足量的紅茶水,加入陳皮、干辣椒和蔥段,沸騰后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燒約45分鐘至軟爛且余下少量湯汁;
6、 開(kāi)蓋,加入蒸好的山藥塊,混合燒上約5分鐘,然后大火收湯汁至濃稠,出鍋前撒上適量的鹽,即可盛出食用了。
小提示:將山藥蒸熟再與肉混味,可以保持山藥的基本形狀,讓成菜呈現有模有樣的感覺(jué)。如果將山藥去皮生燒,得注意加入的時(shí)間,否則太過(guò)于軟爛即不好吃也會(huì )讓山藥泥“糊涂”燒好的肉塊。
——令人滿(mǎn)足的滋味,幾塊就好~~
營(yíng)養小卡片:山藥具有強健脾胃、補益肺腎的功效,不給身體增加負擔,還能滋養肌膚,在《神農本草》中有“久服耳聰目明”的記載。山藥的吃法多種多樣,可蒸可炒,可葷可素,也是秋冬季補益身體的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