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基本中成藥》一部和《中藥大辭典》90版兩書(shū)的介紹,沉香用途廣泛,可以加工許多中成藥。如以下的中成藥含有沉香:時(shí)疫救急丹、大活絡(luò )丹(丸)、清眩治癱丸、人參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偏癱復原丸、沉香化滯丸、阿魏化痞膏、竹灑化痰丸、礞石滾痰丸、清心滾痰丸、竹瀝達痰丸、黑錫丹、暖臍膏、周氏回生丹、舒肝丸、沉香舒氣丸、沉香化氣丸、理氣舒心丸、十香丸、十香止痛丸、開(kāi)郁順氣丸、蘇子降氣丸、消栓再造丸、金鹿丸、蓯蓉補腎丸、蘇合香丸、通竅鎮痛散、紫雪(散)、再造丸、溫經(jīng)丸、茸坤丸、舒肝保坤丸、婦科通經(jīng)丸、八寶坤順丸(丹)、寧坤至寶丹、安神贊育丸、婦寧丸、小兒久嗽丸、梅花點(diǎn)舌丹、十五味沉香丸、十六冬青丸、十香返生丹、十味廣棗丸、八味沉香散、八味清心沉香散、潔白丸等等。
處方來(lái)源: 《中國藥典》(2000年版)。
劑型: 丸劑。
藥物組成: 廣棗450g,肉豆蔻75g,丁香75g,木香75g,楓香脂75g,沉香75g,牛心粉75g。
功效: 養心益氣,安神。
主治: 用于胸悶疼痛,心悸氣短,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制備方法: 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80-100g制成大蜜丸,另取朱砂粉末包衣,即得。
用法用量: 每丸重6g,每次1丸,日1-2次口服。
處方來(lái)源: 《中國藥典》(2000年版)。
劑型: 丸劑。
藥物組成: 香附(醋炙)160g,烏藥80g,檀香40g,延胡索(醋炙)80g,香櫞80g,蒲黃40g,沉香10g,厚樸(姜汁炙)80g,零陵香80g,降香40g,丁香10g,五靈脂(醋炙)80g,木香40g,排草10g,砂仁10g,乳香(醋炙)40g,高良姜6g,熟大黃80g。
功效: 疏氣解郁,散寒止痛。
主治: 用于氣滯胃寒,兩脅脹滿(mǎn),胃脘刺痛,腹部隱痛。
制備方法: 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量: 每丸重6g,每次1丸,日2次口服。
用藥禁忌: 孕婦慎服。
處方來(lái)源: 《中國藥典》(2000年版)。
劑型: 丸劑。
藥物組成:沉香30g,丁香30g,檀香30g,青木香30g,香附(醋炙)30g,降香30g,廣藿香30g,乳香(醋炙)30g,天麻30g,僵蠶(麩炒)30g,郁金30g,蓮子心30g,瓜蔞子(蜜炙)30g,金礞石(鍛)30g,訶子肉30g,甘草60g,蘇合香30g,安息香30g,麝香15g,冰片7.5g,朱砂30g,琥珀30g,牛黃15g,
功效: 開(kāi)竅化痰,鎮靜安神。
主治: 用于中風(fēng)痰迷心竅引起的言語(yǔ)不清,神志昏迷,痰誕壅盛,牙關(guān)緊閉。
制備方法: 除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外,琥珀、安息香、麝香、冰片、牛黃分別研成細粉;蘇合香燉化,濾過(guò);其余沉香等16味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與上述安息香等6味細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00g及蘇合香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量: 每丸重6g,每次1丸,日2次口服;或遵醫囑。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
處方來(lái)源: 《中國藥典》(2000年版)。
劑型: 顆粒劑。
藥物組成: 黃芩、西青果、桔梗、竹茹、胖大海、橘紅、枳殼、桑葉、香附(醋制)、紫蘇子、紫蘇梗、沉香、薄荷腦。
功效: 清熱利咽,寬胸潤喉。
主治: 用于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咽喉發(fā)干,聲音嘶??;常用有保護聲帶作用。
制備方法: 除薄荷腦外,沉香提取揮發(fā)油備用,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guò),備用;胖大海溫浸,濾過(guò),濾液備用;其余黃芩等10味加水煎煮,水煎液濾過(guò)。合并以上濾液,靜置,吸取上清液,余液濾過(guò),與上清液合并,濃縮成膏,取濃縮膏加入蔗糖粉適量,制成顆粒;或取濃縮膏,干燥,加入乳糖及蛋白糖適量,制成顆粒。干燥,過(guò)篩,加入薄荷腦、沉香揮發(fā)油,過(guò)篩,混勻,即得。
用法用量: 每袋5g(乳糖型,相當于原藥材3.6g)、10g(蔗糖型,相當于原藥材3.6g),每次1袋,日2-3次口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