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chēng):青葉膽片
來(lái)源:為青葉膽經(jīng)加工制成的片。
制法:青葉膽70g,粉碎成細粉,另取青葉膽1500g,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4小時(shí),第二次3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減壓濃縮成稠膏狀,加入青葉膽細粉,混勻,干燥,用50%乙醇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綠色;味苦。
功能主治:清肝利膽,清熱利濕。用于黃疸尿赤,熱淋澀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5片,一日4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純陽(yáng)正氣丸
處方:廣藿香100g 半夏(制)100g 青木香100g 陳皮100g 丁香100g 肉桂100g 蒼術(shù)100g 白術(shù)100g 茯苓100g 朱砂10g 硝石(精制)10g 硼砂6g 雄黃6g 金礞石(煅)4g 麝香3g 冰片3g
制法:上十六味,除麝香、冰片、硝石外,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其余廣麝香等十一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再將硝石研細摻入,過(guò)篩,混勻;另取花椒50g,加水煎煮二次,取煎液與上述粉末泛丸,低溫干燥,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至棕紅色的水丸;氣芳香,味苦、辛。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用于暑天感寒受濕,腹痛吐瀉,胸膈脹滿(mǎn),頭痛惡寒,肢體酸重。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1~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局方至寶散
處方:水牛角濃縮粉200g 牛黃50g 玳瑁100g 麝香1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琥珀100g 安息香15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九味,玳瑁、安息香、琥珀分別粉碎成細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將水牛角濃縮粉、牛黃、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橘黃色至淺褐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微苦。
規格:每瓶裝2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開(kāi)竅定驚。用于熱病,痰熱內閉,高熱驚厥,神昏譫語(yǔ)。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g,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xún)纫淮?、5g,四歲至六歲一次1g;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靈寶護心丹
處方:麝香、蟾酥、牛黃、冰片、紅參、三七、琥珀、丹參、蘇合香油
制法:上九味,丹參用乙醇加熱回流提取三次,每次2小時(shí),濾過(guò),合并濾液,回收乙醇,濃縮至適量;將紅參、三七、琥珀粉碎成細粉,與丹參浸膏、蟾酥混合,干燥,粉碎成細粉;將牛黃、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細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取上述細粉和蘇合香油,用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性狀:為紅棕色的濃縮微丸;香氣,味苦、辛、微麻。
規格:每10丸重0、08g
功能主治:強心益氣,通陽(yáng)復脈,芳香開(kāi)竅,活血鎮痛。用于心動(dòng)過(guò)緩型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癥及冠心病心絞痛,對某些心功能不全及部分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有一定療效。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4丸,一日3~4次,飯后服用或遵醫囑。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忌服。少數患者在服藥初期偶見(jiàn)輕度腹脹、口干,繼續服藥后癥狀可自行消失,無(wú)需停藥。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補腎益腦片
處方:鹿茸(去毛)6g 紅參39g 茯苓38g 山藥(炒)38g 熟地黃81g 當歸38g 川芎29g 補骨脂(鹽制)29g 牛膝29g 枸杞子30g 玄參29g 麥冬38g 五味子29g 酸棗仁(炒)38g 遠志(蜜制)38g 朱砂10g
制法:上十六味,朱砂水飛成極細粉,鹿茸、紅參、茯苓、山藥、川芎、補骨脂、枸杞子、熟地黃八味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與上述細粉配研,混勻;其余五味子等七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shí),第二、三次各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80℃)的清膏,與上述藥粉混勻,干燥,粉碎,過(guò)篩,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味甘、微酸。
功能主治:補腎益氣,養血生精。用于氣血兩虛,腎虛精虧,心悸氣短,失眠健忘,遺精盜汗,腰腿酸軟,耳鳴耳聾。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感冒發(fā)燒者忌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利膽排石片
處方:金錢(qián)草250g 茵陳250g 黃芩75g 木香75g 郁金75g 大黃125g 檳榔125g 枳實(shí)(麩炒)50g 芒硝(精制)25g 厚樸(姜制)50g
制法:上十味,木香、大黃、芒硝粉碎成細粉;其余金錢(qián)草等七味加水煎煮,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稠膏狀,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褐色;味苦、咸。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利膽排石。用于膽道結石,膽道感染,膽囊炎。
用途用量:口服。排石:一次6~10片,一日2次;炎癥:一次4~6片,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體弱、肝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護肝片
處方:柴胡250g 茵陳250g 板藍根250g 五味子300g 豬膽粉20g 綠豆128g
制法:上六味,綠豆粉碎成細粉;柴胡、茵陳、板藍根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濾過(guò),合并濾液,靜置48小時(shí),取上清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80℃)的清膏,與綠豆粉101g混合,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五味子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3小時(shí),第二次2小時(shí),第三次1小時(shí),合并提取液,靜置24小時(shí),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8(80℃),與綠豆粉27g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取豬膽粉,與上述細粉混勻,制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褐色;味苦。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轉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更年安片
處方:地黃、澤瀉、麥冬、熟地黃、玄參、茯苓、仙茅酒、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烏藤、制何首烏、浮小麥、鉤藤
制法:上十五味,浮小麥、磁石、珍珠母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備用。地黃、熟地黃、玄參、茯苓、仙茅、麥冬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shí),第二次2小時(shí),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0的清膏。五味子、首烏藤、制何首烏、澤瀉、牡丹皮、鉤藤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60%乙醇作溶劑進(jìn)行滲漉,漉液回收乙醇,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0的清膏。將上述兩種清膏與上述細粉混勻,制成粗顆粒,干燥,粉碎,過(guò)篩。制成顆粒,低溫干燥,過(guò)篩,加入硬脂酸鎂,混勻,壓制成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黑灰色;味甘。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除煩安神。用于更年期出現的潮熱汗出,眩暈,耳鳴,失眠,煩燥不安,血壓不穩等癥。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蘇合香丸
處方:蘇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75g 檀香100g 沉香100g 丁香100g 香附100g 木香100g 乳香(制)100g 蓽茇100g 白術(shù)100g 訶子肉100g 朱砂100g
制法:上十五味,除蘇合香、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外,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安息香等十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再將蘇合香燉化,加適量煉蜜與水制成水蜜丸960丸,低溫干燥;或加適量煉蜜制成大蜜丸960丸,即得。
性狀:為赭紅色的水蜜丸或赭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芳香開(kāi)竅,行氣止痛。用于中風(fēng),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氣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芩連片
處方:黃芩250g 連翹250g 黃連100g 黃柏400g 赤芍250g 甘草100g
制法:上六味,赤芍、黃連粉碎成細粉;其余黃芩等四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40(50℃)的清膏,加入赤芍、黃連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175片,即得。
性狀:為黃色片;氣微香,味苦。
規格:每片重0、55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臟腑蘊熱,頭痛目赤,口鼻生瘡,熱痢腹痛,濕熱帶下,瘡癤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紅藥貼膏
處方:三七、白芷、土鱉蟲(chóng)、川芎、當歸、紅花、冰片、樟腦、水楊酸甲酯、薄荷腦、顛茄流浸膏、硫酸軟骨素、鹽酸苯海拉明
制法:上十三味,將三七、白芷、土鱉蟲(chóng)、川芎、當歸、紅花破碎,用9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加乙醇4倍量,提取2小時(shí),第二、三次加乙醇3倍量,各提取1小時(shí),靜置,濾過(guò),合并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40(40℃)的清膏。將橡膠、氧化鋅等制成基質(zhì),加入上述清膏胭脂紅適量,攪拌均勻,制成涂料。進(jìn)行涂膏,蓋襯,切片,即得。
性狀:為淡紅色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能主治:祛瘀生新,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筋骨瘀痛。
用途用量:外用,洗凈患處,貼敷,1~2日更換一次。
儲藏: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凡對橡皮膏過(guò)敏及皮膚有破傷出血者不宜貼敷。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紅靈散
處方:麝香60g 雄黃120g 朱砂200g 硼砂120g 金礞石(煅)80g 硝石(精制)200g 冰片60g
制法:上七味,除麝香、冰片外,雄黃、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硼砂等三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棕色至紅棕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祛暑,開(kāi)竅,辟瘟,解毒。用于中暑昏厥,頭暈胸悶,惡心嘔吐,腹痛泄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1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安宮牛黃散
處方:牛黃10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黃連100g 黃芩100g 梔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制法:上十一味,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黃連、黃芩、梔子、郁金香粉碎成細粉;將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黃色至黃橙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苦。
規格:每瓶裝1、6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驚開(kāi)竅。用于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yǔ);中風(fēng)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癥等具有上述癥狀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xún)纫淮?、4g,四歲至六歲一次0、8g,一日1次,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安宮牛黃丸
處方:牛黃10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黃連100g 黃芩100g 梔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黃連、黃芩、梔子、郁金香粉碎成細粉;將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加適量煉蜜制成大蜜丸600丸,即得。
性狀:為黃橙色至紅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濃郁,味微苦。
規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驚開(kāi)竅。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yǔ)。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xún)纫淮?/4丸,四歲至六歲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安胃片
處方:延胡索(醋制)63g 白礬(煅)250g 海螵蛸(去殼)187g
制法: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加蜂蜜125g與適量的水,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即得。
性狀:為類(lèi)白色至淡黃色的片;氣微,味澀、微苦。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制酸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吞酸噯氣,脘悶不舒;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見(jiàn)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4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安陽(yáng)精制膏
處方:生川烏24g 生草烏24g 烏藥24g 白蘞24g 白芷24g 白及24g 木鱉子24g 關(guān)木通24g 木瓜24g 三棱24g 莪術(shù)24g 當歸24g 赤芍24g 肉桂24g 大黃48g 連翹48g 血竭10g 阿魏10g 乳香6g 沒(méi)藥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上二十四味,血竭、乳香、沒(méi)藥、阿魏、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為1、05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其余生川烏等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shí),第三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清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jìn)行涂膏,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規格:8cm?0、5cm
功能主治:消積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風(fēng)散寒。用于癥瘕積聚,風(fēng)寒濕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用途用量:貼患處。
儲藏:密閉,置陰涼處。
注意:用于癥瘕積聚時(shí),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冰硼散
處方:冰片50g 硼砂(煅)500g 朱砂60g 玄明粉500g
制法:以上四味,朱砂水飛成極細粉,硼砂粉碎成細粉,將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及玄明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粉紅色的粉末;氣芳香,味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用途用量:吹敷患處,每次少量,一日數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華山參片
來(lái)源:為華山參浸膏片。
制法:取華山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含0、1%鹽酸的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shí)后進(jìn)行滲漉,至漉液色淡為止,漉液減壓濃縮至稠膏狀,測定生物堿含量,加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壓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色;味苦。
規格:0、12mg
功能主治:溫肺平喘,止咳祛痰。用于寒痰停飲犯肺所致的氣喘咳嗽,吐痰清??;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見(jiàn)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1~2片,一日3次;極量,一次4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孕婦和前列腺極度肥大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傷濕止痛膏
處方:傷濕止痛流浸膏50g 水楊酸甲酯15g 薄荷腦10g 冰片10g 樟腦20g 蕓香浸膏12、5g 顛茄流浸膏30g
制法:以上七味,傷濕止痛流浸膏系取生草烏、生川烏、乳香、沒(méi)藥、生馬錢(qián)子、丁香各1份,肉桂、荊芥、防風(fēng)、老鸛草、香加皮、積雪草、骨碎補各2份,白芷、山柰、干姜各3份,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約為1、05的流浸膏;按處方量稱(chēng)取各藥,另加3、7~4、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jìn)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淡黃綠色至淡黃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肌肉疼痛,關(guān)節腫痛。
用途用量:外用,貼于患處。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西瓜霜潤喉片
處方:西瓜霜、冰片、薄荷素油、薄荷腦
制法:以上四味,西瓜霜粉碎成細粉,加入蔗糖粉、糊精,取枸櫞酸及胭脂紅適量,加水使溶解,與上述粉末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加入薄荷素油、薄荷腦及橘子香精適量,混勻,密閉,壓制成片,即得。
性狀:為淡紅色的片;氣芳香,味甜而辛涼。
規格:每片重(l)0、6g(2)1、2g
功能主治:清音利咽,消腫止痛。用于防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喉痹,喉癰,喉蛾,口糜,口舌生瘡,牙癰;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口腔潰瘍,口腔炎,牙齦腫痛等病。
用途用量:含服,每小時(shí)含化小片2~4片,大片1~2片。
儲藏:密封,避光。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再造丸
處方:蘄蛇肉20g 全蝎15g 地龍5g 僵蠶(炒)10g 穿山甲(制)10g 豹骨(制)10g 麝香5g 水牛角濃縮粉15g 牛黃2、5g 龜甲(制)10g 朱砂10g 天麻20g 防風(fēng)20g 羌活20g 白芷20g 川芎20g 葛根15g 麻黃20g 肉桂20g 細辛10g 附子(制)10g 油松節10g 桑寄生20g 骨碎補(炒)10g 威靈仙(酒炒)15g 粉萆薢20g 當歸10g 赤芍10g 片姜黃2、5g 血竭7、5g 三七5g 乳香(制)10g 沒(méi)藥(制)10g 人參20g 黃芪20g 白術(shù)(炒)
制法:上五十八味,除麝香、水牛角濃縮粉、牛黃、冰片外,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蘄蛇肉等五十三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水牛角濃縮粉、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大蜜丸;氣香,味微甘、苦。
規格:每丸重9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痰,活血通絡(luò )。用于中風(fēng),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攣,語(yǔ)言蹇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北豆根片
來(lái)源:本品為北豆根中提取的總生物堿片。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黑棕色;味苦。
規格:(1)15mg(2)30m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火毒內結所致的咽喉腫痛;急性咽炎、扁桃體炎見(jiàn)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0mg,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石淋通片
來(lái)源:本品為廣金錢(qián)草浸膏片。
制法:取廣金錢(qián)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減壓濃縮,加5倍量85%乙醇,充分攪拌,靜置24小時(shí),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稠膏狀,干燥,加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片,或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浸膏片或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味苦、澀。
規格:每片含干浸膏0、12g
功能主治:清除濕熱,利尿排石。用于濕熱蘊結所致的淋瀝澀痛;尿路結石,腎盂腎炎有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六應丸
處方:丁香、蟾酥、雄黃、牛黃、珍珠、冰片
制法:以上六味,雄黃水飛成細粉,其余五味分別研成細粉。加淀粉適量,混勻,制丸,干燥,以黑色氧化鐵包衣,即得。
性狀:黑色有光澤的微丸,斷面深黃色;味苦、辛,有麻舌感。
規格:每5丸重19mg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止痛。用于火毒內盛,乳蛾,喉痹,癤癰瘡瘍,咽喉炎以及蟲(chóng)咬等。
用途用量:飯后服,一次10丸,兒童一次5丸,嬰兒一次2丸,一日3次;外用,以冷開(kāi)水或醋調敷患處。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化癥回生片
處方:益母草112g 紅花14g 花椒(炭)14g 水蛭(制)14g 當歸28g 蘇木14g 三棱(醋炙)14g 兩頭尖14g 川芎14g 降香14g 香附(醋炙)14g 人參42g 高良姜14g 姜黃8、4g 沒(méi)藥(醋炙)14g 苦杏仁(炒)21g 大黃56g 麝香14g 小茴香(鹽炒)21g 桃仁21g 五靈脂(醋炙)14g 虻蟲(chóng)14g 鱉甲膠112g 丁香21g 延胡索(醋炙)14g 白芍28g 蒲黃(炭)14g 乳香(醋炙)14g 干漆(煅)14g 吳茱萸(甘草水炙)14g 阿魏14g 肉桂14g 艾葉
制法:以上三十五味,除麝香、阿魏、熟地黃、益母草、鱉甲膠外,其余三十味混勻,取出430g,粉碎成細粉,剩余部分和益母草用水煎煮二次,濾過(guò),合并濾液,加入鱉甲膠,溶化后,濃縮成稠膏。阿魏用水加熱溶化,熟地黃水煎取汁,分別濾過(guò),合并濾液,濃縮成稠膏。兩膏合并,加入細粉拌勻,干燥,研細,用乙醇制粒,干燥,再加入研細的麝香,混勻,壓制成1000片,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片;具麝香氣,味微苦。
功能主治:消癥化瘀。用于癥積血痹,婦女干血癆,產(chǎn)后瘀血,少腹疼痛拒按。
用途用量:飯前溫酒送服,一次5~6片,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牛黃鎮驚丸
處方:牛黃80g 全蝎300g 僵蠶(炒)100g 珍珠100g 麝香4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天麻200g 鉤藤100g 防風(fēng)20g 琥珀60g 膽南星100g 白附子(制)100g 半夏(制)100g 天竺黃100g 冰片40g 薄荷100g 甘草400g
制法:以上十八味,除牛黃、麝香、冰片外,雄黃、朱砂分別水飛成極細粉,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余全蝎等十二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35~50g與適量的水,泛丸,低溫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110~14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黃棕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香,味甜、微涼略苦。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1、5g
功能主治:鎮驚安神,祛風(fēng)豁痰。用于小兒驚風(fēng),高熱抽搐,牙關(guān)緊閉,煩燥不安。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1g,小蜜丸一次1、5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3次,三歲以?xún)刃鹤脺p。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牛黃解毒丸
處方:牛黃5g 雄黃50g 石膏200g 大黃200g 黃芩150g 桔梗100g 冰片25g 甘草50g
制法:以上八味,除牛黃、冰片外,雄黃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的大蜜丸;有冰片香氣,味微甜而后苦、辛。
規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火熱內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牛黃降壓丸
處方:羚羊角、珍珠、水牛角濃縮粉、牛黃、冰片、白芍、黨參、黃芪、草決明、川芎、黃芩素、甘松、薄荷、郁金
制法:以上十四味,除牛黃、冰片、水牛角濃縮粉外,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羚羊角銼研成細粉;其余白芍等九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65~75g制成小蜜丸,或加煉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黃棕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香,味微甜、苦,有清涼感。
規格:(1)小蜜丸每20丸重1、3g(2)大蜜丸每丸重1、6g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鎮靜降壓。用于肝火旺盛,頭暈目眩,煩燥不安,痰火壅盛;高血壓。
用途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20~40丸,一日2次;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次。
儲藏:密封。
注意:腹瀉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牛黃千金散
處方:全蝎120g 僵蠶(制)120g 牛黃24g 朱砂160g 冰片20g 黃連160g 膽南星80g 天麻160g 甘草80g
制法:以上九味,除牛黃、冰片外,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全蝎等六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棕紅色的粉末;氣芳香,味辛涼而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痙定驚。用于小兒驚風(fēng)高熱,手足抽搐,痰涎壅盛,神昏譫語(yǔ)。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0、9g,一日2~3次,三歲以?xún)刃鹤脺p。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牛黃上清丸
處方:牛黃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荊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梔子50g 黃連16g 黃柏10g 黃芩50g 大黃80g 連翹50g 赤芍16g 當歸50g 地黃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牛黃、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規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散風(fēng)止痛。用于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中風(fēng)回春片
處方:當歸(酒制)30g 川芎(酒制)30g 紅花10g 桃仁30g 丹參100g 雞血藤100g 忍冬藤100g 絡(luò )石藤60g 地龍(炒)90g 土鱉蟲(chóng)(炒)30g 伸筋草60g 川牛膝100g 蜈蚣5g 茺蔚子(炒)30g 全蝎10g 威靈仙(酒制)30g 僵蠶(麩炒)30g 木瓜50g 金錢(qián)白花蛇6g
制法:以上十九味,當歸、川芎、地龍、土鱉蟲(chóng)、蜈蚣、金錢(qián)白花蛇、全蝎、僵蠶、丹參各半量,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剩余量與其余紅花等十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shí),第二次1、5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靜置24小時(shí),傾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1、30的稠膏,加入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味苦。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舒筋通絡(luò )。用于痰瘀阻絡(luò ),中風(fēng)偏癱,半身不遂,肢體麻木。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注意:腦出血急性期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少林風(fēng)濕跌打膏
處方:生川烏16g 生草烏16g 烏藥16g 白及16g 白芷16g 白蘞16g 土鱉蟲(chóng)16g 木瓜16g 三棱16g 莪術(shù)16g 當歸16g 赤芍16g 肉桂16g 大黃32g 連翹32g 血竭10g 乳香(炒)6g 沒(méi)藥(炒)6g 三七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外,血蝎、乳香、沒(méi)藥、三七、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1、05的流浸膏,其余生川烏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shí),第三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稠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待冷卻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jìn)行涂膏,切段,蓋襯,打孔,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布面具有小圓孔;氣芳香。
規格:(1)5cm?7cm(2)8cm?9、5cm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風(fēng)散寒。用于跌打損傷,腰肢酸麻,腹內積聚,風(fēng)濕痛。
用途用量:貼患處。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慎用或遵醫囑。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止咳寶片
處方:紫菀、橘紅、桔梗、枳殼、百部、五味子、陳皮、干姜、荊芥、罌粟殼浸膏、甘草、氯化銨、前胡、薄荷素油
制法:以上十四味,除薄荷素油、氯化銨、罌粟殼浸膏外,紫菀、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煮液,濃縮成稠膏;其余桔梗等九味,粉碎成粗粉,混勻;用60%乙醇浸漬二次,每次48小時(shí),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與紫菀、甘草稠膏合并,加輔料適量,干燥,粉碎,加罌粟殼浸膏、氯化銨,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噴加薄荷素油,壓制成1000片,包衣,即得。
性狀:包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黑色;味微苦、咸。
規格:0、25g
功能主治:理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而黏,咳甚而喘或原有咳喘,因寒而發(fā),痰多不易咯出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與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久咳。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本品連服七日為一療程,可以連續服用三至五個(gè)療程。
儲藏:密封,避光。
注意:孕婦、嬰兒及哺乳期婦女忌服。肺熱、肺燥之干咳及咳痰帶血者慎用。服藥期間不宜再受風(fēng)寒,并禁食冷物、辣椒及各種酒類(lèi)。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元胡止痛片
處方:延胡索(醋制)445g 白芷223g
制法:上二味,取白芷166g,粉碎成細粉,剩余的白芷與延胡索粉碎成粗粉,用三倍量的60%乙醇浸泡24小時(shí),加熱回流3小時(shí),收集提取液,再加二倍量的60%乙醇加熱回流2小時(shí),收集提取液,合并二次提取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稠膏狀,加入上述細粉,制成顆粒,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即得。
功能主治:理氣,活血,止痛。用于氣滯血瘀的胃痛,脅痛,頭痛及痛經(jīng)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天麻首烏片
處方:天麻、白芷、何首烏、熟地黃、丹參、川芎、當歸、制蒺藜、桑葉、墨旱蓮、女貞子、白芍、黃精、甘草
制法:上十四味,取天麻、川芎、何首烏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取白芷、當歸提取揮發(fā)油,備用;藥渣與其余各藥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清膏(相對密度1、28~1、30,熱測),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干燥,粉碎,過(guò)篩,制成顆粒,噴入上述白芷、當歸揮發(fā)油,密閉,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褐色;氣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養血息風(fēng)、滋補肝腎。用于肝腎陰虛所致的頭痛,頭暈,目眩,口苦咽干,舌紅苔少,脈弦,視力、聽(tīng)力減退,腰酸乏力,脫發(fā),白發(fā);腦動(dòng)脈硬化,早期高血壓,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脂溢性脫發(fā)等病見(jiàn)以上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置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處方:麝香、牛黃、珍珠、爐甘石(煅)、硼砂、冰片
制法:以上六味,分別粉碎成細粉,混勻,取凡士林785g及羊毛脂50g,加熱,濾過(guò),放冷至約50℃,加入麝香等細粉,攪勻至半凝固狀,制成1000g,即得。
性狀:為淺灰黃色或粉紅色的軟膏;氣香,有清涼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用于各類(lèi)痔瘡,肛裂,肛周濕疹等病癥。
用途用量:外用,涂擦患處。
儲藏:密閉保存。
注意:孕婦慎用或遵醫囑。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小兒清熱片
處方:黃柏117、6g 燈心草23、5g 梔子117、6g 鉤藤47g 雄黃47g 黃連70、6g 朱砂23、5g 龍膽47g 黃芩117、6g 大黃47g 薄荷素油0、47g
制法:以上十一味,除薄荷素油外,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黃連、大黃粉碎成細粉;黃柏、龍膽用70%乙醇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其余燈心草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稠膏。將上述兩種稠膏與粉末混勻,干燥,粉碎,制成顆粒,干燥,加入上述薄荷素油,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黃色;氣特異,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鎮驚。用于小兒風(fēng)熱,煩躁抽搐,發(fā)熱口瘡,小便短赤,大便不利。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1~2次;周歲以?xún)刃鹤脺p。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小兒金丹片
處方:朱砂80g 橘紅40g 川貝母40g 膽南星30g 前胡30g 玄參30g 清半夏30g 大青葉30g 關(guān)木通30g 桔梗30g 荊芥穗30g 羌活30g 西河柳30g 地黃30g 枳殼(炒)30g 赤芍30g 鉤藤30g 葛根20g 牛蒡子20g 天麻20g 甘草20g 防風(fēng)20g 冰片10g 水牛角濃縮粉10g 羚羊角粉5g 薄荷腦0、1g
制法:以上二十六味,除薄荷腦外,冰片粉碎成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川貝母、天麻、膽南星粉碎成細粉;與羚羊角粉、水牛角濃縮粉、朱砂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荊芥穗、橘紅、羌活、前胡提取揮發(fā)油,藥渣與其余甘草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shí),第二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膏。將上述混合粉末及輔料適量加入濃縮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制成顆粒,干燥。再加入冰片、薄荷腦及荊芥穗等揮發(fā)油,混勻,壓片,即得。
性狀:為暗紅色的片;氣辛,味苦。
規格:每片重0、3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痰,清熱解毒。用于感冒發(fā)熱,痰火內盛,發(fā)熱頭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嘔吐,高熱驚風(fēng)。
用途用量:口服,周歲一次2片,周歲以下酌減,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小兒至寶丸
處方:紫蘇葉50g 廣藿香50g 薄荷50g 羌活50g 陳皮50g 白附子(制)50g 膽南星50g 白芥子(炒)30g 川貝母50g 檳榔50g 山楂(炒)50g 茯苓200g 六神曲(炒)200g 麥芽(炒)50g 琥珀30g 冰片4g 天麻50g 鉤藤50g 僵蠶(炒)50g 蟬蛻50g 全蝎50g 牛黃6g 雄黃50g 滑石50g 朱砂10g
制法:以上二十五味,除牛黃、冰片外,雄黃、朱砂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紫蘇葉等二十一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橙黃色至棕黃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微苦,有辛涼感。
規格:每丸重1、5g
功能主治:疏風(fēng)鎮驚,化痰導滯。用于小兒風(fēng)寒感冒,停食停乳,發(fā)熱鼻塞,咳嗽痰多,嘔吐泄瀉,驚惕抽搐。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小兒化毒散
處方:牛黃8g 珍珠16g 雄黃40g 大黃80g 黃連40g 甘草30g 天花粉80g 川貝母40g 赤芍80g 乳香(制)40g 沒(méi)藥(制)4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牛黃、冰片外,雄黃水飛成極細粉,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余乳香等八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杏黃色至棕黃色的粉末;味苦,有清涼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于小兒疹后余毒未盡,煩躁,口渴,口瘡,便秘,癤腫潰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1~2次;三歲以?xún)刃?名稱(chēng):千柏鼻炎片
處方:千里光2424g 卷柏404g 羌活16g 決明子242g 麻黃81g 川芎8g 白芷8g
制法:以上七味,羌活、川芎、白芷粉碎成細粉;其余千里光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濾過(guò),濾液濃縮成稠膏,加入上述羌活、川芎等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制成顆粒,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黑色;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風(fēng),宣肺通竅。用于風(fēng)熱犯肺,內郁化火,凝滯氣血所致的傷風(fēng)鼻塞,時(shí)輕時(shí)重,鼻癢氣熱,流涕黃稠,或鼻塞無(wú)歇,嗅覺(jué)遲鈍;急、慢性鼻炎,鼻竇炎見(jiàn)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 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萬(wàn)應錠
處方:胡黃連100g 黃連100g 兒茶100g 冰片6g 香墨200g 熊膽20g 麝香5g 牛黃5g 牛膽汁160g
制法:上九味,胡黃連、黃連、兒茶、香墨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取熊膽加溫水適量溶化,牛膽汁濃縮至適量,濾過(guò),與熊膽液混合,泛制定錠,低溫干燥,即得。
性狀:為黑色光亮的球形小錠;氣芳香,味苦,有清涼感。
規格:每10錠重1、5g
功能主治:清熱,鎮驚,解毒。用于小兒邪毒內蘊,高熱煩燥,易驚,口舌生瘡,牙齦、咽喉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4錠,一日2次;三歲以?xún)刃鹤脺p。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三黃片
處方:大黃300g 鹽酸小檗堿5g 黃芩浸膏21g (相當于黃芩苷15g )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色;味苦、微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心煩口渴,尿黃便秘;急性胃腸炎,痢疾。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兒酌減。
儲藏:密閉。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三金片
處方:金櫻根、菝葜、羊開(kāi)口、金沙藤、積雪草
性狀: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黑褐色;味酸、澀、微苦。
規格:(1)小片相當于原藥材2、1g (2)大片相當于原藥材3、5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益腎。用于下焦濕熱,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急、慢性腎盂腎炎,膀骯炎,尿路感染屬腎虛濕熱下注證者。
用途用量:口服,小片一次5片,大片一次3片,一日3~4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三七傷藥片
處方:三七52、5g 草烏(蒸)52、5g 雪上一枝蒿23g 冰片1、05g 骨碎補492、2g 紅花157、5g 接骨木787、5g 赤芍87、5g
性狀:顯棕褐色;味微苦。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風(fēng)濕瘀阻,關(guān)節痹痛;急慢性扭挫傷,神經(jīng)痛見(jiàn)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 片,一日3 次;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注意:本品藥性強烈,應按規定量服用;孕婦忌用;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七厘散
處方:血竭500g 乳香(制)75g 沒(méi)藥(制)75g 紅花75g 兒茶120g 冰片6g 麝香6g 朱砂60g
制法:以上八味,除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血竭等五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guò)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朱紅色至紫紅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塊狀;氣香,味辛、苦,有清涼感。
規格:每瓶裝(1)1、5g(2)3g
功能主治:化瘀消腫,止痛止血。用于跌撲損傷,血瘀疼痛,外傷出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1、5g,一日1~3次;外用,調敷患處。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chēng):十香返生丸
處方:沉香30g 丁香30g 檀香30g 青木香30g 香附(醋炙)30g 降香30g 廣藿香30g 乳香(醋炙)30g 天麻30g 僵蠶(麩炒)30g 郁金30g 蓮子心30g 瓜蔞子(蜜炙)30g 金礞石(煅)30g 訶子肉30g 甘草60g 蘇合香30g 安息香30g 麝香15g 冰片7、5g 朱砂30g 琥珀30g 牛黃15g
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外,琥珀、安息香、麝香、冰片、牛黃分別研成細粉;蘇合香燉化,濾過(guò);其余沉香等十六味粉碎成細粉,過(guò)篩,混勻,與上述安息香等六味細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00g及蘇合香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深棕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甘、苦。
規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開(kāi)竅化痰,鎮靜安神。用于中風(fēng)痰迷心竅引起的言語(yǔ)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牙關(guān)緊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或遵醫囑。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