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功效:
中醫認為,黃芪性溫味微甘,兼有升陽(yáng),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對于貧血、浮腫、體虛多汗、胎動(dòng)不安、子宮脫垂、氣血兩虧等,都有顯著(zhù)療效。
古人不僅善用黃芪治療疾病,而且善用黃芪補益身體。在《冷廬醫話(huà)》中就有“黃芪粥”的記載。方法是:選用優(yōu)質(zhì)黃芪30-60克,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后,加入粳米2兩、紅糖少許,繼續煮至粥快熟時(shí),再加入陳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養胃,補益元氣。
至于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則更是補益上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fā),體質(zhì)增強,養顏潤膚,延年益壽。
胡適最?lèi)?ài)喝黃芪水
胡適是我國著(zhù)名學(xué)者、新文化運動(dòng)的代表人物之一,即使在中年以后,他每次講課時(shí),也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講起話(huà)來(lái)聲如洪鐘,滔滔不絕。原來(lái),先生在每次講課前總要
先呷幾口黃芪水(據《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記載)。北京中醫院趙文碩大夫說(shuō),黃芪的重要功效在于補氣,用黃芪泡水喝能夠治療身體乏力、氣短,從而保持旺盛的精力。
黃芪,又名王孫、百藥棉、箭芪,是一種豆科植物,主產(chǎn)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中醫學(xué)認為,黃芪的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的作用
。
趙大夫告訴記者,在山西當地,人們經(jīng)常把黃芪作為饋贈禮品,其中,以粗長(cháng)、表皮皺紋稀少、質(zhì)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上品。
趙大夫說(shuō),黃芪是“補氣諸藥之最”,黃芪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例如,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yáng)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yǔ)低弱、脈細無(wú)力者。黃芪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diǎn),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使人的身體達到強壯的作用。
另外,黃芪具而“托毒生肌”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shí)也常常選用黃芪。而現代研究表明,黃芪的功效遠遠不止于補氣,黃芪制劑還可降低動(dòng)脈壓,減慢心率,舒張冠狀動(dòng)脈,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防止循環(huán)衰竭。對腎炎也有很好的療效,可使腎臟病變減輕,尿中蛋白定量減少。黃芪中所含的黃芪多糖還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黃芪的食法:
健乳潤膚湯
材料:豬肚:1000g 茨實(shí)30g 黃芪25g 白果60g 油皮30g 大蔥10g 粗鹽15g 醋8g
制法:
1.將整個(gè)豬肚用粗鹽及醋擦洗干凈;
2.白果去心;
3.把豬肚、芡實(shí)米、黃芪、去心白果一同放入沙鍋內;
4.加適量清湯,共煮沸半小時(shí);
5.再放入油皮,熬1~1.5小時(shí),直至湯變成奶白色即可。
功效:補氣血,清虛熱,健乳潤膚??纱偈谷榉堪l(fā)育健美,膚色白嫩。
牛腱北芪黨參湯
材料:牛腱肉400g 黨參40g 黃芪35g 桂圓肉20g
姜5g 鹽3g
制法:
1. 將牛肉(牛腱肉)原塊洗凈; 2. 洗凈北芪、黨參、桂圓肉; 3. 把適量的清水煲滾,放入牛腱、北芪、黨參、桂圓肉、姜,煲至牛腱夠稔為止,下鹽調味即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