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裕仁天皇宣讀日本投降詔書(shū)
第二枚原子彈在長(cháng)崎爆炸之后,日本不得不準備投降。但是日本軍國主義者認為他們仍有資格提出條件。由于內閣無(wú)法達成一致的意見(jiàn),大臣們請求裕仁天皇作出決定。裕仁認為結束戰爭是恢復和平以及拯救人民于苦難之中唯一的可行辦法。
1945年8月10日,通過(guò)波恩和斯德哥爾摩的日本大使館,同盟國接到日本準備投降的消息,但還有附加條件,即天皇的權利不能受到限制。對于日本的這種有條件投降,美國拒絕作答復,于是日本內閣急忙再作磋商。結果裕仁決定,即使在喪失權利的情況下也要投降。裕仁還決定以廣播方式向全國民眾發(fā)表演講,解釋?xiě)馉幨『屯督档睦碛?。裕仁的演講先是灌成唱片,然后在東京的廣播電臺中播放。日本人民和戰俘營(yíng)里的日本士兵都是第一次聽(tīng)到天皇的聲音。裕仁要求日本人民“忍受難以忍受的事實(shí)”。
日本同時(shí)派遣皇室人員為特使飛往中國,會(huì )同在新加坡、“滿(mǎn)洲國”和其他戰場(chǎng)上的陸軍將領(lǐng)磋商戰爭事宜。在日本國內,裕仁天皇授命東久邇宮稔彥成立皇族內閣,負責處理投降事宜。
9月2日,在東京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外交部長(cháng)重光蔡以及大本營(yíng)代表美津美治郎簽署了投降書(shū)。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9月11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以戰犯罪名,與其他皇室參謀一起被捕,東條試圖以手槍自殺,但被美國醫生救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