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病常用藥食同源類(lèi)食物
溫病之說(shuō),起源于《黃帝內經(jīng)》,分為風(fēng)溫、暑溫、濕溫、溫毒,其發(fā)病原因,多為感受外界不正之氣所引起,更因陰虛內熱之內因。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guò)內因而起作用,這是溫病的基本特點(diǎn)。
溫病屬于熱性病,因而用藥往往以辛涼為主配以滋陰之品,這也符合當前都市人群體質(zhì)特征,現將《溫病條辨》一書(shū)中所列藥食同源類(lèi)食物列述如下,以供飲食參考!
品名 性味 功 效
大 棗 甘溫 健睥和中安神
杏 仁 苦溫 化痰潤肺
杏仁粉 苦溫 化痰平喘
梨 汁 甘微酸寒清熱生津潤肺化痰
梨 漿 甘涼 清熱生津止渴
梨 皮 甘寒 止咳潤肺
荸薺汁 甘寒 清熱化痰消積開(kāi)胃
藕 汁 甘寒 清熱涼血潤燥散瘀
甘蔗汁 甘寒 清熱土津和中健脾
葦根汁 甘寒 清熱散結解表利濕
銀花露 甘寒 清熱消暑解毒
木 瓜 酸溫 斂肝和胃去濕舒筋
山楂肉 酸甘溫 健睥消食去積行瘀
烏 梅 酸溫 收斂生津下氣除煩熱
檳 榔 辛溫 消食逐水下氣除痰
蓮 子 甘平 補中益氣長(cháng)精神
芡 實(shí) 甘平 安中補五臟
覆盆子 甘酸平 補肝腎縮小便固精明目
桃 仁 苦甘平 玻血行瘀潤燥滑腸
枸杞子 甘平 滋補肝腎潤肝明目
菊 花 甘苦涼 疏風(fēng)清熱解毒明目
荷葉露 甘澀于 清暑去·濕升發(fā)清陽(yáng)
鮮荷葉邊 苦澀平 清絡(luò )中暑熱余邪
生 姜 辛溫 發(fā)表散寒止嘔
千 姜 辛熱 溫中散寒回陽(yáng)通絡(luò )
炮 姜 苦辛溫 溫睥止瀉
千姜炭 苦溫 溫脾胃
姜 汁 辛溫 開(kāi)痰止嘔
姜 湯 辛溫 和胃散寒
絲瓜皮 甘涼 清熱解毒消腫
桔 梗 苦辛平 宣肺祛痰排眩
蔥 白 辛溫 解散表寒
川 椒 辛熱 溫中下氣消痰
蘇子霜 辛溫 下氣消痰
小茴香 辛溫 疏旰理氣溫稗腎祛寒上痛
肉 桂 聿甘太熱補命火溫陽(yáng)散寒止痛
白芥子 辛溫 化寒痰治風(fēng)中
大茴香 辛溫 溫腎散寒和胃理氣
高良姜 辛熱 溫胃散寒止痛
砂 仁 辛苦溫 行氣調中醒脾和胃
茯 苓 甘淡平 滲濕利水益睥和胃安心神
生扁豆 甘微溫 和中下氣解毒
鮮扁豆花 甘淡平 清暑和胃健脾化濕
薏苡仁 甘淡微寒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
淡豆豉 苦寒 解毒除煩宣郁
赤小豆 甘酸平 利水消腫解毒
赤小豆皮 甘酸平 利水解毒行血消腫
粳 米 苦甘平 益胃氣止煩止渴
秫 米 甘微寒 止寒熱利大腸
谷 芽 苦溫 消食下氣
小 麥 甘微寒 除熱止煩渴益胃氣
麥 芽 甘微溫 消食和中下氣
陳倉米 甘淡平 養胃滲濕除煩
綠豆皮 甘寒 清熱解毒利尿
胡麻仁 甘平 補肝腎潤五臟
火麻仁 甘平 潤燥滑腸通淋活血
大豆黃卷 甘平 清解表邪分利濕熱
山 藥 甘溫 補中益氣長(cháng)肌肉益陰液
神 曲 甘辛溫 消食健脾調中和胃
白蔻仁 辛溫 行氣化濕去口臭
冰 糖 甘寒 清熱止渴
米 醋 酸溫 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何首烏 苦甘澀溫補肝益腎養血祛風(fēng)
膠 飴 甘微溫 潤肺和脾補虛乏
牛 乳 甘平 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
雞子黃 甘平 滋陽(yáng)潤燥養血熄風(fēng)
豬 膚 甘涼 清肺除煩利咽潤爆
白 蜜 甘平 補五臟和百藥
鹿 茸 甘咸溫 補血壯陽(yáng)填精髓
烏骨雞 甘平 養陰退熱
羊腰子 甘溫 補腎氣益精髓
豬脊髓 甘寒 補陰益髓
海 參 咸溫 滋陰補血壯陽(yáng)潤五臟
淡 菜 咸溫 補肝腎益精血消癭瘤
鮑 魚(yú) 甘咸平 滋陰清熱益精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