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到了,天氣早晚溫差大。抵抗力差的孩子,特別容易受涼邪燥邪的影響。
早晚氣溫下降,一不小心會(huì )受涼。中午溫度比較高,加上秋天氣候干燥,易被燥邪所傷。
所以秋天最容易受涼燥跟溫燥之邪的侵犯。不管是涼燥還是溫燥,感受燥邪,最先傷的是肺。燥邪傷肺,必然會(huì )咳嗽。
中醫內科咳嗽中,針對風(fēng)燥傷肺,有兩個(gè)著(zhù)名的方劑,“桑杏湯”跟“杏蘇散”。一個(gè)治溫燥,一個(gè)治涼燥。
1、桑杏湯
桑杏湯,出自《溫病條辨》。為治燥劑。主治外感溫燥證。
適合癥狀及表現:低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wú)痰或痰少而粘,舌紅,苔薄白而干者。
臨床上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百日咳等證屬外感溫燥,邪犯肺衛者。
組成:桑葉6克,炒杏仁9(搗碎),沙參15克,象貝(浙貝母)6克,淡豆鼓6,梔子3克,鮮梨皮1個(gè)。
功效:清宣溫燥,潤肺止咳。
用法:除梨皮外,其它提前泡發(fā)30分鐘,煮前放入梨皮,大火煮開(kāi)轉文火再煮15分鐘。煮出1碗水,一次服下。早晚各煮一次。
秋感溫燥之氣,傷于肺衛,其病輕淺,故身熱不甚;燥氣傷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肅,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wú)痰,或痰少而粘。
秋天感受溫燥之邪,傷于肺衛,因病位較淺,所以發(fā)燒多為低燒;但因為燥邪傷肺,耗氣傷津,肺失清肅,所以會(huì )出現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wú)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的情況。
方中桑葉清肺潤燥,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氣,潤燥止咳。
淡豆豉辛涼透散,助桑葉輕宣透熱;浙貝母清化熱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參養陰生津,潤肺止咳。
梔子質(zhì)輕而入三焦,清泄三焦之熱;梨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
2、杏蘇散
杏蘇散,出自《溫病條辨》。為治燥劑。主治外感涼燥證。
適合癥狀及表現:惡寒無(wú)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或脈弦。
臨床上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fēng)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組成:蘇葉9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前胡6克,桔梗5克,枳殼5克,陳皮6克,大棗3枚(去核),杏仁6克(搗碎),甘草5克、生姜2片。
功效: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用法:提前泡發(fā)30分鐘,大火煮開(kāi)轉文火再煮15分鐘。煮出1碗水,一次服下。早晚各煮一次。
秋天,早晚溫差大,一不小心感受涼燥,傷及皮毛,會(huì )出現輕微惡寒,怕冷,無(wú)汗,頭微痛。
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涼燥傷津,而致鼻塞咽干。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fā)表散邪,宣發(fā)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
前胡疏風(fēng)散邪,降氣化痰,既協(xié)助蘇葉輕宣解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
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斷生痰之源;生姜、大棗調和營(yíng)衛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干燥。甘草調和諸藥,配合桔梗宣肺利咽。
本方苦辛甘溫合法,既輕宣發(fā)表外解涼燥,又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癥自除。
這就是最適合治療秋天咳嗽的兩個(gè)名方。受涼 燥咳用“杏蘇散”,風(fēng)熱輕癥 燥咳用“桑杏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