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脾胃腸病證 >>泄瀉
泄瀉
定義
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季節較多。本病易反復發(fā)作,有的隨個(gè)人體質(zhì)、季節、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癥。
釋義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時(shí)作時(shí)止,病勢較緩
瀉——傾瀉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傾注,清稀如水而勢急
但臨床上所見(jiàn)泄瀉,往往時(shí)急時(shí)緩,難于截然分開(kāi),故合而論之。
泄瀉是一種常見(jiàn)的脾胃腸病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較為多見(jiàn)。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分類(lèi)
1.以發(fā)病臟腑分類(lèi)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腎泄、大腸泄
2.以泄瀉的癥狀分類(lèi)和定名——飧泄(瀉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濁)、鶩泄(澄澈清冷)、濡泄(瀉下水多者)、滑泄(久瀉不禁者)
3.以發(fā)病的病因分類(lèi)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氣泄等
[歷史沿革]
《內經(jīng)》稱(chēng)本病為“鶩溏”、“飧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對本病病因病機有較全面的論述,如《素問(wèn)·生氣通天論》曰:“因于露風(fēng),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fēng),邪氣留連,乃為洞泄?!薄端貑?wèn)·舉痛論》曰:“寒之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薄端貑?wèn)·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薄端貑?wèn)·太陰陽(yáng)明論》指出:“飲食不節,起居不時(shí)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mǎn)閉塞,下為飧泄?!薄秲冉?jīng)》關(guān)于泄瀉的理論體系,為后世奠定了基礎。
《難經(jīng)》提出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五種泄瀉。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的“下利”包括“泄瀉”和“痢疾”兩種,而對泄瀉的論述概括為實(shí)熱和虛寒兩大類(lèi),并提出實(shí)熱泄瀉用“通因通用”之法。
《醫學(xué)必讀·泄瀉》在總結前人治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zhù)名的治瀉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其論述系統全面,是泄瀉治療學(xué)上的一大發(fā)展,其實(shí)用價(jià)值也為臨床所證實(shí)。
1.《內經(jīng)》認為其病因有外感與風(fēng)、寒、濕、熱之不同,并夏季多發(fā)。其發(fā)病與飲食失調、氣候失宜有密切關(guān)系。病位在大、小腸
因于風(fēng)——“因于露風(fēng),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fēng),邪氣留連,乃為洞泄?!?div style="height:15px;">
(《素問(wèn)·生氣通天論》)“春傷于風(fēng),夏生飧泄”(《素問(wèn)·陰陽(yáng)應象大論》)
因于寒——“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保ā端貑?wèn)·舉痛論》)
因于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素問(wèn)·至真要大論》)
因于濕——“濕盛成濡泄”(《素問(wèn)·陰陽(yáng)應象大論》)
2.《金貴要略·嘔吐下利病脈證治》中將泄瀉與痢疾統稱(chēng)為下利。泄瀉有實(shí)熱與虛寒兩大類(lèi),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劑:寒利——葛根湯;熱利——葛根芩連湯;實(shí)滯——大承氣湯;虛利——四逆湯。
3.陳無(wú)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不僅外邪可導致泄瀉,情志失調也可導致泄瀉:“喜則散,怒則激,憂(yōu)則聚,驚則動(dòng),臟氣隔絕,精神奪散,以致溏泄?!?div style="height:15px;">
4.張景岳《景岳全書(shū)·泄瀉》對病因病機、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確的論述:“泄瀉之本,無(wú)不由于脾胃”,“泄瀉之因,惟水火土之氣為最”?!胺惨孕篂a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薄八确謩t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div style="height:15px;">
5.清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日臻完善,病因強調濕邪致病的機制,病機上重視肝、脾、腎的重要作用。
李中梓《醫宗必讀·泄瀉》提出著(zhù)名的治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泄瀉》提出久患泄瀉以甘養胃,以酸制肝,創(chuàng )泄木安土之法。
[范圍]
本病與西醫腹瀉的含義相同,可見(jiàn)于多種疾病,凡屬消化器官發(fā)生功能或器質(zhì)性病變導致的腹瀉,如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道激惹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等,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證候特征]
泄瀉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征,或大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清??;或便次不多,但糞質(zhì)清,甚如水狀;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常兼有脘腹不適,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癥狀,由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失調等形成脾虛濕盛而致瀉。
暴瀉多起病急,變化快,瀉下急迫,瀉下量多,多為外邪所致。久瀉則起病緩,變化慢,瀉下勢緩,瀉出量少,常有反復發(fā)作的趨勢,常因飲食,情志,勞倦而誘發(fā),多為臟腑功能失調而成。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寒、暑、濕、熱→脾胃失調→泄瀉
生理——脾喜燥惡濕
病理——外感濕邪→易困脾土→升降失職,清濁不分→水谷混雜而下→泄瀉
“無(wú)濕不成泄”;“濕多成五泄”
寒邪兼濕——寒濕→寒濕泄瀉
暑邪兼濕——暑濕→暑濕泄瀉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是泄雖有風(fēng)、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源與濕者也?!?div style="height:15px;">
2.飲食所傷
飲食過(guò)量→宿食內停 寒濕
咨食辛辣肥甘→濕熱內蘊 → 濕熱 → 運化失職 →清濁不分→泄瀉
過(guò)食生冷→寒邪傷中 食滯 升降失調
誤食餿腐不潔之物→損傷脾胃
情志失調→
憂(yōu)郁惱怒,精神緊張→肝氣郁結→橫逆克脾
憂(yōu)思傷脾→土虛木賊 → 脾失健運 → 泄瀉
素體脾虛濕盛,逢怒時(shí)進(jìn)食→脾傷失運 升降失調
4.病后體虛
久病失治
勞倦內傷 →脾胃受損→ 脾失溫煦 → 水谷不化 →水反為濕 →泄瀉
饑飽無(wú)常 日久傷腎 運化失職 積谷為滯
5.稟賦不足
先天不足,稟賦薄弱
素體脾胃虛弱 →不能受納運化某些食物→泄瀉
6.命門(mén)火衰
年老體弱,腎氣不足
久病之后,腎陽(yáng)受損 →脾失溫煦→運化失職→水谷不化→五更泄(或洞泄)
房室過(guò)度,命門(mén)火衰
二、病機
1.基本病機——脾胃受損,運化失司,小腸無(wú)以分清別濁,大腸傳化失司,
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發(fā)為泄瀉
2.病理因素——濕邪,病機關(guān)鍵——脾虛濕盛
脾虛則內濕由生,濕盛則脾陽(yáng)被遏,故以脾為主要矛盾。
《醫宗必讀泄瀉》:“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wú)濕則不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fēng)寒與熱得干之而為病?!?div style="height:15px;">《羅氏會(huì )約醫鏡泄瀉》:“瀉由脾濕,濕由脾虛”。
故脾之健運正常,則水谷得化,水濕得運,小腸能司其分清泌濁之功,大腸能承受傳導燥化之職,大便自能正常。
濕邪也可夾寒、夾熱、夾滯。
3.病位在腸,關(guān)鍵病變臟腑為脾,與肝、腎密切相關(guān)
脾——主運化,升清,喜燥惡濕
大小腸——分清別濁,傳化物而不藏
生理 肝——主疏泄,調節脾運
腎——主命門(mén)之火,能暖脾助運,腐熟水谷
病理 脾失健運,清氣不升,化生內濕,清氣在下,則生泄瀉。其他臟腑只 有影響到脾胃得健運,才能導致泄瀉。
《景岳全書(shū)泄瀉》:“泄瀉之本,無(wú)不由于脾胃?!?div style="height:15px;">小腸無(wú)以分清別濁,大腸失其傳導之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相雜,混合而下,發(fā)為泄瀉。
若肝郁氣滯,橫逆犯脾,則升降失職,清濁不分,發(fā)生泄瀉。
腎陽(yáng)虧虛,命門(mén)火衰,則脾陽(yáng)失于溫煦,運化失職,水谷不化,而致久泄不愈,或滑脫不禁。
泄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之中濕邪最為重要,脾惡濕,·外來(lái)濕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形成泄瀉,其他諸多外邪只有與濕邪相兼,方能致瀉。內傷當中脾虛最為關(guān)鍵,泄瀉的病位在脾胃腸,大小腸的分清別濁和傳導變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運化和升清降濁功能來(lái)概括,脾胃為泄瀉之本,脾主運化水濕,脾胃當中又以脾為主,脾病脾虛,健運失職,清氣不升,清濁不分,自可成瀉,其他諸如寒、熱、濕、食等內、外之邪,以及肝腎等臟腑所致的泄瀉,都只有在傷脾的基礎上,導致脾失健運時(shí)才能引起泄瀉。同時(shí),在發(fā)病和病變過(guò)程中外邪與內傷,外濕與內濕之間常相互影響,外濕最易傷脾,脾虛又易生濕,互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機是脾虛濕盛致使脾失健運,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的關(guān)鍵因素。
【臨床表現】
泄瀉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征,或大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清??;或便次不多,但糞質(zhì)清稀,甚至如水狀;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無(wú)膿血。泄瀉之量或多或少,泄瀉之勢或緩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癥狀。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復發(fā)作史。常由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志,勞倦,臟腑功能失調等誘發(fā)或加重。
[診斷]
1.以大便糞質(zhì)清稀為診斷的主要依據?;虼蟊愦螖翟龆?,糞質(zhì)清??;或次數不多,糞質(zhì)清稀甚如水狀;或完谷不化。
2.常兼有腹脹腹痛,起病或急或緩,常先有腹痛,旋即泄瀉,經(jīng)常有反復發(fā)作病史,多由寒熱、飲食、情志等因素誘發(fā)。
3.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結腸X線(xiàn)及內窺鏡檢查有助于診斷與鑒別診斷。
4.需除外某些生理習慣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證中出現的泄瀉癥狀。
[鑒別診斷]
w    泄  瀉       痢  疾
病 位中焦脾胃下焦腸
腹 痛腹痛腸鳴、便后痛減痛利交作,便后痛不減
排 便通暢里急后重
膿血便無(wú)有
病 理脾虛濕盛邪客腸道與氣血相搏結,脂膜血絡(luò )受傷,化為膿血
?!∽C少見(jiàn)易見(jiàn)
1.泄瀉與痢疾
共同點(diǎn)——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稀薄,均有腹痛
泄瀉 痢疾
癥狀 大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稀薄, 痢下赤白膿血便,或純下鮮血,甚至如水樣,或完谷不化 或純?yōu)榘變?div style="height:15px;">腹痛 伴腸鳴 里急后重
病機 脾虛濕盛 時(shí)邪疫毒結于腸腑,脂膜血絡(luò )受損,大腸傳化失司
2.泄瀉與霍亂
共同點(diǎn)——均有大便稀溏,便次增多
霍亂——來(lái)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吐瀉交作,有揮霍撩亂亂之勢,常見(jiàn)腹中絞痛,轉筋,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yáng)衰之危象
泄瀉——大便稀溏,次數增多,無(wú)劇烈嘔吐,傳變較少,預后好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diǎn)
1.辨虛實(shí)寒熱
起病急驟,脘腹脹滿(mǎn),腹痛拒按,瀉后痛減,小便不利——多屬實(shí)證
病程較長(cháng),腹痛較緩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 ——多屬虛證
糞質(zhì)清稀如水,腹痛喜溫,完谷不化—— 多屬寒濕證
糞便黃褐,味臭較重,瀉下急迫,肛門(mén)灼熱——多屬濕熱證
2.辨證候特征
久瀉遷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飲食不當,或勞倦過(guò)度即復發(fā)——脾虛
泄瀉反復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復發(fā)——肝郁乘脾
五更泄瀉,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腎陽(yáng)不足
3.辨輕重緩急
泄瀉而飲食如?!⑽肝磾 p證——預后良好
瀉而不能食,形體消瘦
暑濕化火,暴泄無(wú)度 ——均為重癥
久瀉滑脫不禁
急性泄瀉——發(fā)病急,病程短,以濕盛為主
慢性泄瀉——發(fā)病緩,病程長(cháng),以脾虛為主,或脾腎陽(yáng)虛
4.辨瀉下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樣,氣味腥穢——寒濕
大便稀溏,糞色黃褐,氣味穢臭——濕熱
大便溏垢,臭如敗卵,完谷不化——傷食
5.辨脾、肝、腎
稍有飲食不慎或勞倦過(guò)度泄瀉即作或復發(fā),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多屬病在脾;泄瀉反復不        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瀉發(fā)作或加重,腹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者,多屬病在肝;五        更泄瀉,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屬病在腎。
[治療原則] 根據泄瀉脾虛濕盛,脾失健運的病機特點(diǎn),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局蝿t——運脾化濕
急性泄瀉——濕盛為主—重在化濕,佐以分利,參以淡滲
寒濕——溫化寒濕 夾表邪——疏解表邪
濕熱——清化濕熱 夾暑邪——佐以清暑
兼傷食——佐以消導
慢性泄瀉——脾虛為主——健脾為主
肝郁乘脾——抑肝扶脾
腎陽(yáng)虛衰——溫腎健脾 兼以收斂固澀
中氣下陷——益氣升提
注意事項
1.暴泄——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閉們留寇
但久瀉者亦未必無(wú)實(shí)邪,只要濕熱未盡,或夾寒、熱、痰、瘀、郁、食等病變,不可忙于補澀。
2.久瀉——不可分利太過(guò),以防劫傷陰液。泄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是指泄瀉來(lái)勢急暴,水濕聚于腸道,洞瀉而下,惟有分利水濕,從前陰分利,利小便而實(shí)大便,故適用于暴瀉。久瀉多為脾虛失運或臟腑生克所致,雖有水濕,乃久積而成,非頃刻之病變,輕者宜芳香以化之,重者宜苦溫燥之,若利小便則傷正氣。
3.寒熱錯雜,或虛實(shí)并見(jiàn)者——當溫清并用,虛實(shí)兼顧
久瀉原因復雜,在病程中寒熱夾雜、虛實(shí)互見(jiàn)者常常有之,臨證宜于復雜多變的癥狀中把握辨證關(guān)鍵,辨明何者為標,何者為本,治療應掌握先后緩急,如辛開(kāi)苦降、調和肝脾等法乃為此類(lèi)病證而設。烏梅丸、諸瀉心湯、連理湯、柴芍二君湯、黃連湯等可隨證選用。
4.“健脾”與“運脾”靈活運用
“濕”為泄瀉之主因,臨床治療久瀉應注意兩個(gè)方面:
(1)健脾化濕:脾虛失健則運化失常,濕邪內生,故當健脾以化濕,方如參苓白術(shù)散、四君子湯之類(lèi)。
(2)運脾化濕:脾為濕困,則氣化遏阻,清濁不分,故應以運脾勝濕為務(wù)。運脾者,燥濕之謂,即芳香化濕、燥能勝濕之意,藥如蒼術(shù)、厚樸、藿香、白豆蔻者是也。臨床因脾虛致瀉者——健脾,因濕困脾者——運脾。脾為濕困,中氣下陷,則須振奮脾氣,宜加入升陽(yáng)藥,使氣機流暢,恢復轉樞。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風(fēng)、葛根之類(lèi)。少少與之,輕可去實(shí)。
證治分類(lèi)
(一)暴瀉
1.寒濕泄瀉
癥狀——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寒濕困脾,清濁不分
腹痛腸鳴—寒濕內盛,腸胃氣機受阻
脘悶食少—脾陽(yáng)被遏,健運失司
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風(fēng)寒外束
苔白膩,脈濡緩—寒濕內盛之征
證機概要——寒濕內盛,脾失健運,清濁不分
治法——散寒化濕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本方既可解表和中散寒,又能理氣化濕,除滿(mǎn)健脾,適用于外感寒邪,內傷濕滯的瀉下清稀,腹痛腸鳴,惡寒頭痛之證
常用藥——藿香—散寒化濕,芳香化濁
紫蘇、白芷—解表散寒
厚樸、大腹皮—理氣消滿(mǎn)燥濕——木香
半夏、蒼術(shù)、陳皮—理氣化濕
茯苓、澤瀉、白術(shù)—健脾暢中,利小便以實(shí)大便
備選方——
①純陽(yáng)正氣丸:適用于外感寒濕,飲食生冷,腹痛,瀉下清稀
來(lái)源《中藥成方配本》
【制法用量】
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蒼朮30克 生白朮30克 廣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廣藿香30克 花椒15克 紅靈丹12克
上藥除紅靈丹、花椒外,其馀生曬,各取凈末,將紅靈丹加入一并和勻,用花椒煎湯代水泛丸,如椒目大,約成丸270克?;蜍埰?,每片0.75克,每用6克,分二次開(kāi)水吞服;小兒減半。
【功效】辟穢溫中,化濕宣濁。
【主治】暑月感寒,腹痛吐瀉,四肢厥冷者。
②胃苓湯:濕邪偏重,腹滿(mǎn)腸鳴,小便不利
胃苓湯 來(lái)源 朱丹溪心法
【制法用量】
蒼朮 厚樸 陳皮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甘草 肉桂 生姜 大棗
【功效】燥濕健脾、化氣利水、理氣導滯。
【主治】中暑傷濕、停飲挾食、腹痛泄瀉、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而厚、脈浮滑或濡緩。
【方義】
本方系平胃散與五苓散之合方故名。方中平胃散,燥濕健脾,消食導滯;五苓散利水祛濕止瀉。二方相合,適用更廣,脾胃調和,飲食不積,則諸病悉瘉。
【辨證要點(diǎn)】
腹痛泄瀉(水瀉)。尿少。苔白膩厚。脈浮滑或濡緩。
【加減】
暑濕泄瀉:加藿香、佩蘭、木瓜。
濕濁挾熱:加黃連、滑石、香薷。
寒濕內盛肢冷:加附子、乾姜。
內有積滯:合調胃承氣湯。
外感風(fēng)寒:加芍藥、柴胡。
泄瀉腹痛:加香附、砂仁。
【現代應用】
急性腸胃炎、腹瀉、病毒性腸炎、霍亂、痢疾、腎炎、卵巢囊腫、幽門(mén)梗阻、肝硬化腹水、中暑、不服水土、中濕、腹中冷痛。
加減——
①表寒重者—加荊芥、防風(fēng)
②濕邪重—重用厚樸、藿香、大腹皮、茯苓、澤瀉(10-15g)
臨證備要——
①本證治療要點(diǎn)重在芳香化濕,濕邪得除,泄瀉自止。且勿妄投收澀、補益之品
②除服藥外,尚宜服熱米粥以助藥力,并注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較重,泄瀉次數較頻,可每隔4-6小時(shí)服藥1次
③分清泄濁治泄瀉(郗霈齡) 脾胃為運化水濕之樞紐,而“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廣(廣腸、大腸),泌別其清濁”(《醫學(xué)入門(mén)》)。凡經(jīng)胃腐熟的水谷,由小腸承受,進(jìn)而消化、吸收其中之“清”,排除其中之“濁”,而為二便。故在治療時(shí),根據其誘發(fā)因素,利其小水,以促進(jìn)小腸泌別清濁之功。然在具體應用時(shí),又要根據病情,注意主輔佐使,先后緩急,嚴密配合,方能恰到好處。常用的清化分利的藥物:茯苓、豬苓、澤瀉、車(chē)前子、苡仁、木通、赤茯苓、扁蓄、瞿脈、通草、石葦、甘草稍等。上述藥物偏予歸小腸、膀胱、肺、腎等。肺為水之上源,腎(膀胱)為水之下源,脾為運化水濕之樞紐,小腸為分清別濁之腑,相互協(xié)調輸瀉,水氣分消。
采用利水之法,“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詳辨之”(《景岳全書(shū)》)??衫氨┳⑿虏?,可利”;“形氣強者,可利”;“實(shí)熱閉澀者,可利”“小腹脹滿(mǎn),水道痛急者,可利”。不可利——“病久者”、“陰不足者”“脈證多寒”、“形寒氣弱”、“口干非渴、不喜冷者”。
④祛風(fēng)勝濕治泄瀉(王佩明) 《內經(jīng)》:“濕盛則濡瀉”。對于濕盛久瀉,常藥少效者,加入風(fēng)藥以祛風(fēng)勝濕,常收良效。
常用藥物—升麻、柴胡、羌活、防風(fēng)、葛根。
作用——
(1)凡瀉皆兼濕,濕為長(cháng)夏之氣,與脾臟相應。而與脾以膜相連,一陽(yáng)一陰,胃惡燥喜濕,脾惡濕喜燥,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運化之職。若脾胃功能失職,則清濁不分,并走腸間。今用風(fēng)藥,風(fēng)藥多燥,濕為土病,風(fēng)以勝濕,以助脾胃復其升清降濁之功,乃治病求本也。
(2)肺居上焦,職司肅降,性喜清肅,為水之上源。在水濕代謝中,與脾密切相關(guān)。今用風(fēng)藥,皆為輕清透表之功,以宣肺疏表,驅邪外出。
[針灸治療]  可選用合谷、列缺、天樞、陰陵泉、上巨虛穴,用平補平瀉法,可灸。
2.濕熱傷中證
癥狀——泄瀉腹痛—濕熱蘊結,傷及脾胃,清濁不分,混雜而下
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濕熱下迫大腸,即“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mén)灼熱—均為濕熱熏灼之象
身熱煩渴—熱傷津液
小便短赤—濕熱下注
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濕熱偏盛之征
證機概要——濕熱壅滯,損傷脾胃,傳化失常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本方解表清里,升清止瀉,用于胃腸濕熱,表邪未解,以瀉下急迫,肛門(mén)灼熱,口渴為主證者
常用藥——葛根—解肌清熱,煨用能升清止瀉
黃芩、黃連—寒能清熱,苦能燥濕——公英、連翹
木香—順氣暢中
甘草—調和藥物
加車(chē)前草、苦參—清熱除濕,利水止瀉
加減——
①有風(fēng)熱表證者(發(fā)熱,頭痛,脈?。咏疸y花、連翹、薄荷
②濕邪偏盛者—加藿香、厚樸、茯苓、豬苓、澤瀉、燈心草、六一散
③盛夏之季腹瀉較重者—清暑化濕法:加香薷、佩蘭、荷葉、扁豆,或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后方最好溫湯調服,每次10g,每日3次。
其清暑利濕,解渴止瀉的功效更佳。因為滑石的首功是治療“身熱泄辟”并能“蕩滌胃中(大腸、小腸皆屬于胃)積聚寒熱”(《神 農本草經(jīng)》)丹溪謂滑石能“燥濕利水道,實(shí)大腸,補脾胃,降心火”
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
臨證備要——
①葛根芩連湯意在清熱、利濕、解毒,有具有堅陰厚腸胃的作用。故苦寒燥濕而無(wú)傷脾之慮。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guò)大或過(guò)久。葛根升清止瀉、清熱解肌、透邪外出,可重用至20-30g,黃芩、黃連常用5-10g,苦參6-9g為宜
②注意區分熱重或濕重,調整清熱藥與化濕藥的劑量
③偽膜性腸炎(郗霈齡) 其病機為濕熱內蘊,復感外邪,又陰調治失宜,致濕熱膠結,蘊于腸腑而成?!皾袷t濡瀉”。熱盛則“暴注下迫”,故見(jiàn)泄瀉頻作;濕熱阻滯中焦則清陽(yáng)不升,濁陰不降?!扒鍤庠谙?,則生飧瀉”。如濕熱阻滯中焦,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氣機不能循其常道,臟腑受損,而化物失常,以致受盛失職,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暴注下迫。若濕熱如于營(yíng)血,則見(jiàn)高熱神昏或迫血妄行。若傾腸而瀉,一日夜數十遍者,則變證四起。故本病關(guān)鍵在于濕熱中阻,升降失司,清濁不分。
(1)毒熱熾盛,清濁不分(高熱、煩渴、衄血、尿短赤、腹痛、腹瀉,蛋花樣或海蘭色水稀便。重則舌質(zhì)紅絳,四肢厥冷,神志昏迷)——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公英、敗醬草、黃芩、黃連、梔子、大青葉、紫花地丁、紫雪丹、安宮牛黃丸。
(2)熱盛陰耗,清濁不分(高熱不退,或日晡潮熱,口干欲飲或不欲飲,顴紅或五心煩熱、舌紅脈數)——養陰益氣,清熱解毒,佐以分利清濁:玄參、麥冬、鮮生地黃、石斛、劃分、鱉甲、白芍、熟地、白茅根、西洋參。
④談銀花止瀉(李祖培) 銀花其性寒涼,多用之清熱解毒以治瘡瘍,或疏散清宣上焦風(fēng)熱,但鮮有以之止瀉者。余臨證中,凡見(jiàn)瀉下,毋分久暫,加用銀花,每獲良效。
銀花有收斂止瀉之功,其用量15-30g。于辨證方中加之,有畫(huà)龍點(diǎn)睛之妙。對濕熱夾有膿血,且感下墜者,可配大黃碳10g,黃連6-10g;便溏而腹痛甚者,加檳榔10g、內金;久瀉不止,脾虛者,可用四君子湯。
銀花非但有寒涼清熱之功,更有收斂止瀉之力,對有濕熱者,可用之清熱止瀉,無(wú)濕熱者,用之則能收斂止瀉。
[針灸治療]  可選用天樞、曲池、陰陵泉、內庭、上巨虛(瀉)穴,用瀉法。
3.食滯腸胃證
癥狀——腹痛腸鳴,脘腹脹滿(mǎn)—食滯腸胃,傳化失常
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宿食腐敗下注
瀉后痛減—腐濁外排
噯腐吞酸—宿食不化,濁氣上逆
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宿食停滯,新食難化,合污下注
不思飲食—飲食難消,運化失職
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宿食內停之征
證機概要——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
治法——消食導滯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本方消積和胃,清熱利濕,治療食滯內停之瀉下大便臭如敗卵,腹脹噯腐之證
常用藥——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胃除積——谷麥芽、雞內金
半夏、茯苓、陳皮—和胃理氣,除濕降逆
連翹—清熱散結
加減——
①食積較重,脘腹脹滿(mǎn)——通因通用:枳實(shí)導滯丸
②食積化熱—加黃連
③兼脾虛—加白術(shù)、扁豆
臨證備要——
①食瀉重在消食,食消則脾胃復常,其瀉亦自止
②如為食物中毒所引起者,應立即阻斷致病因素,洗胃導瀉,還要加用解毒藥物,甚至給予吐法、瀉法,使邪有出路
·[針灸治療]  可選用中脘、璇機、天樞、足三里、氣海、曲池穴,用瀉法。
(二)久瀉
1.脾胃虛弱證
癥狀——大便時(shí)溏時(shí)瀉,完谷不化,遷延反復—脾胃虛弱,運化無(wú)權,清濁不食少,食后脘悶不適,稍進(jìn)油膩之物,則便次明顯增多—脾失健運,胃不受納
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
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脾胃虛弱之象
證機概要——僻失健運,清濁不分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代表方——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本方補氣健脾,滲濕和胃,適用于脾虛神疲、倦怠納少、大便溏爛者
參苓白朮散 來(lái)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制法用量】
扁豆9克  人參12克  白朮12克  茯苓12克  甘草12克  山藥12克  蓮子6克  薏苡仁6克  桔梗6克  砂仁6克  大棗3枚  服用本方,禁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之物。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滲濕。
【主治】脾胃氣虛夾濕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飲食不化或吐或瀉胸脘悶脹,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方義】
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是健脾益氣,和胃滲濕,生津保肺的常用方。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和中滲濕;山藥、蓮肉助四君補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健脾滲濕;砂仁和胃醒脾,理氣寬胸;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氣,借肺氣之布津而養全身;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諸藥配伍,以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兩和脾胃虛熱,則諸癥自瘉。
【辨證要點(diǎn)】
脘脹食少。浮腫便溏。舌淡苔白膩。脈虛弱。
【加減】
濕熱腹瀉:加木香、黃連。
濕重:加藿香、厚樸、蒼朮。
納差:加山查、雞內金。
咳嗽:加紫菀、杏仁。
食積吐瀉:合平胃散。
【現代應用】
本方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止瀉。用于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消化不良、帶下、貧血、食欲不振、病后腸胃調理。
常用藥——人參、白術(shù)、山藥、扁豆、蓮子肉、甘草——健脾益氣
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
砂仁、陳皮—和胃理脾,開(kāi)胃消食
桔?!崆鍤?,增強止瀉之功
備選方——理中丸:適用于脾陽(yáng)虛衰,陰寒內盛者。加吳茱萸、附子、肉桂
補中益氣湯:適用于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
臨證備要——
①慢性腹瀉證治隨筆(張育軒) 慢性泄瀉治本在于脾虛,其中以脾氣虛或脾陽(yáng)虛最為常見(jiàn),少數為脾腎陽(yáng)虛。然純虛者少,挾實(shí)者多。實(shí)邪以濕為主,可兼寒或熱,甚至寒熱相兼,或兼食滯,有時(shí)兼有肝氣淤滯。
健脾益氣——黨參(太子參)、白術(shù)、山藥、蓮子、苡仁、芡實(shí)
溫運脾陽(yáng)——干姜3-5g,不宜大量,以免上火,必要時(shí)配黃連
祛濕——茯苓、豬苓、澤瀉、車(chē)前草(淡滲利濕)苔膩納差—
藿香、佩蘭、砂仁、蔻仁(芳香化濕)兼腹脹—加厚樸、陳皮
濕熱——白頭翁、黃連、黃芩、黃柏、茵陳蒿
腹瀉較甚或滑脫—烏梅、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糧、陳皮碳、炮碳、黃芩碳;金櫻子、石蓮子、米殼
②參桂芍藥湯治療慢性腹瀉(柯夢(mèng)筆) 慢性腹瀉始則因瀉傷脾,及則以脾虛為中心,涉及肝腎。治療應從補脾為主,輔以溫腎,佐以抑肝,使脾土復運,腹瀉自愈。方中黨參、白術(shù)—健脾;干姜—溫中散寒;肉桂—溫陽(yáng)補腎;白芍—斂肝;佐白術(shù)抑肝扶脾,伍甘草緩急止痛;木香—理氣(不宜多用,以其易傷真氣),助茯苓健脾運脾。
·[針灸治療]  可選用脾俞、胃俞、中脘、天樞、關(guān)元俞穴,宜補法、可灸。
2.腎陽(yáng)虛衰證
癥狀——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黎明之前,陽(yáng)氣未復,
陰寒較盛,命門(mén)火衰,脾失溫煦
瀉后則安—腑氣得以通利
腹部喜溫,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命門(mén)火衰,失于溫煦
舌淡苔白,脈沉細—腎陽(yáng)虛衰之征
證機概要——命門(mén)火衰,脾失溫煦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代表方——四神丸加減 本方溫腎暖脾,固澀止瀉。適用于命門(mén)火衰,瀉下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之征
常用藥——補骨脂—溫補腎陽(yáng)、固澀止瀉(“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脾土溫和,中焦自治”)
肉豆蔻、吳茱萸—溫中散寒
五味子—收斂止瀉
附子、炮姜—溫脾散寒
備選方——
附子理腫湯:用于臍腹冷痛
真人養臟湯:用于瀉下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
烏梅丸:用于寒熱錯雜者(脾虛腎寒不著(zhù),反見(jiàn)心煩嘈雜,大便夾有粘凍 )
加減——中氣下陷(年老體衰,久瀉不止,脫肛)—加黃芪、黨參、升麻、術(shù)
臨證備要——
①升陽(yáng)法治療晨泄(丁光迪) 晨泄即五更泄、腎泄,一般認為病由腎陽(yáng)不足,命門(mén)火衰,陰寒獨盛所致,因此前人治療,每用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在實(shí)踐中用上述方法治療效者固多,不效者亦復不少。其故何在?李東垣《脾胃論》認為濕病、脾虛者,是“濕寒之勝,當助風(fēng)以平之”,亦是“下者舉之,得陽(yáng)氣升騰而愈矣”。故改用升陽(yáng)方法,并多加風(fēng)藥以升清,大顯功效。無(wú)論病程久暫,凡屬脾虛濕盛,清陽(yáng)下陷的病情,近期遠期,療效均佳。常用羌活勝濕湯加味為基本,加白芷、升麻、葛根、蒼術(shù)、白術(shù)、白芍等。如泄瀉水多,小便澀者,為濕盛而氣化不行,用澤瀉、豬苓、桂枝、陳皮、神曲、益智仁等1-3味,升降脾胃而上下分消其濕。如大便夾有黏液,腹中痛而便后仍不舒者,是兼有事積阻滯氣機、虛中夾實(shí)之證,略參升陽(yáng)益胃之意,選用黃連、白芍、陳皮、半夏、木香、吳茱萸佐之,苦辛通降,以除濕積。
②晨泄不獨腎陽(yáng)虛(張樹(shù)田) 本病屬腎泄者,有典型腎陽(yáng)虛的臨床表現者,運用溫陽(yáng)澀腸方法,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而臨床上較多見(jiàn)的是脾虛濕盛的證候,如五更泄的同時(shí)伴有面色萎黃、體倦乏力、神疲、勞則氣短汗出、身重肢沉、苔膩脈濡等,還有癥狀體征不明顯者。
余在臨床上常用健脾祛濕法治療本證,不論病程長(cháng)短,每獲良效。常用藥物:黨參、蒼術(shù)、白蔻、茯苓、陳皮、豬苓、澤瀉、苡仁。并據《脾胃論》“下者舉之,陽(yáng)氣升騰而愈”及“濕寒之勝,當助風(fēng)以平之”之訓,佐以升陽(yáng)祛風(fēng)之品:柴胡、升麻、葛根、防風(fēng)。
③六神丸治療五更瀉(劉玉坤) 組成:人參15g白術(shù)15g炮姜10g細辛2.5g吳茱萸10g補骨脂25g。加減:腰痛重者—加杜仲、菟絲子;泄瀉重—加芡實(shí)、肉豆蔻。余治療本病,著(zhù)重強調脾與腎,方用六神湯溫脾土,補命火,絕其陰寒內生之源,復其脾土命火之陽(yáng),使水得正化,元氣得復,大腸自固 ,其瀉可止。
·[針灸治療]  可選用腎俞、命門(mén)、關(guān)元、中脘、天樞、足三里,用補法或灸法。
3.肝氣乘脾證
癥狀——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肝郁乘脾,運化失職
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shí)發(fā)生腹痛泄瀉—七情所傷,肝失條達,橫逆侮脾,脾失健運
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肝脾不和,氣機不暢
舌淡紅,脈弦—肝旺脾虛
證機概要——肝氣不舒,橫逆犯脾,脾食健運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瀉要方加減
常用藥——白芍—養血柔肝
白術(shù)—健脾補虛
陳皮—理氣醒脾
防風(fēng)—升清止瀉
加減——
①久瀉不止—加烏梅、石榴、訶子肉、山楂、甘草
②胸脅脘腹脹滿(mǎn)疼痛,噯氣—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理氣止痛)
③脾虛甚(神疲乏力,納呆)—黨參、茯苓、扁豆、雞內金
痛瀉要方   來(lái)源 劉草窗方
【制法用量】
白朮18克  白芍12克  陳皮9克  防風(fēng)6克
作散作丸均可,1次服10克,1日服3次;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補脾瀉肝,祛濕止瀉。
【方義】
本方所治之腹痛泄瀉是由肝旺脾虛,木乘脾土,脾受克制,運化失常所致,治以疏肝補脾法。方中白朮健脾燥濕,白芍養血調肝、緩急止痛,共為主藥;陳皮和中化濕,理氣醒脾,防風(fēng)散肝舒脾,共為佐使藥。四藥相配,補中寓疏,瀉肝補脾,調和氣機,則痛瀉可止。
【現代應用】
現代醫學(xué)認為本方調整肝脾功能,消炎止瀉,止痛。主要用于:慢性結腸炎、結核性腸炎、過(guò)敏性結腸炎及急性腸炎等病的土虛木乘之痛瀉證,見(jiàn)腸鳴,腹痛,泄瀉,腹痛必瀉而瀉后稍舒,苔薄白,脈弦者。
醫方集解
痛瀉,劉草窗
【主治】治痛瀉不止(1)。
脾虛故瀉,肝實(shí)故痛,吳鶴皋曰:此與傷食不同,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戴氏曰:水瀉腹不痛者,濕也。痛甚而瀉,瀉而痛減者,食積也。瀉水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驗a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完谷不化者,氣虛也。
【組成】白術(shù)土炒三兩   白芍炒二兩   陳皮炒兩半   防風(fēng)一兩或煎或丸。
【加減】久瀉加升麻。
【方義】
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術(shù)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fēng)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fēng)能勝濕,為理脾引經(jīng)要藥( 1),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東垣曰: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備選方——四逆散合穹鞠散加味(氣泄):
柴胡、川芎—疏肝理氣
枳殼、青皮—升降氣機
芍藥、甘草—柔肝緩急,抑土扶木
神曲、山楂—和胃化滯
車(chē)前子、澤瀉—分清泄濁
黃芩、黃連—泄肝而安腸胃
臨證備要——烏梅敗醬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路志正) 烏梅12-15g敗醬草12g黃連4.5-6g木香(后下)9g當歸10g炒白芍12-15g炒枳實(shí)10g太子參12g炒白術(shù)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功用: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適用于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針灸治療]  可選用中脘、天樞、陰陵泉、肝俞、行間、合谷穴,宜補瀉兼施。
辨病專(zhuān)方治療
一、腹瀉
1.烏梅訶子飲 烏梅18-24訶子10-15焦山楂18-24焦地榆15白芍15米殼10-15。水煎服,日1劑。功用:澀腸止瀉,緩急止痛。全方有澀腸、止瀉、止血、消積、止痛、生津之功。藥理:烏梅、訶子、白芍、地榆、山楂均有抑菌作用,諸酸相伍,使腸道PH值下降,不利細菌之生長(cháng)繁殖,而有利于疾病痊愈。
2.胃關(guān)湯 黨參20扁豆15茯苓15白術(shù)10山藥20澤瀉12陳皮10木香6厚樸12干姜10黃連3白芍15補骨脂15五味子12,日1劑。功用:溫腎健脾止瀉。
3.膈下逐瘀湯 五靈脂、當歸、烏藥、元胡、香附各10桃仁、川芎、丹皮、赤芍紅花、枳殼各12 甘草6。水煎服,日1劑。功用:行氣活血化瘀。藥理:有改善腸壁血流量的作用,并有減少血管通透性,促進(jìn)炎性滲出物吸收的作用。川芎、紅花的提出物和赤芍甙,還有解除平滑肌痙攣和鎮痛作用。故本方對慢性泄瀉引起的腸管病變可能有改善和修復的作用。
二、潰瘍性結腸炎
1.烏梅敗醬方 (見(jiàn)肝郁證)
2.斂潰愈瘍湯 黃芪30白術(shù)(土炒)20木香(面煨)12柴胡10三七粉(吞)3白芨12白礬(吞)1.5烏賊骨30赤石脂(一半入湯一半沖)24菟絲子30。煎兩遍兌和,早晚分服。功用:健脾燥濕,理氣導滯,斂瘍止血。藥理:黃芪、白術(shù)有明顯的強壯作用,黃芪尚能抑制消化道潰瘍的發(fā)生;木香所含的生物堿對組織胺引起的動(dòng)物平滑肌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柴胡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其有效成分柴胡甙,有對抗炎癥滲出,抑制肉芽腫生長(cháng),能防止大鼠的應激性潰瘍發(fā)生;菟絲子能抑制倡導蠕動(dòng)起止瀉作用;三七、白芍能縮短凝血酶元時(shí)間,有明顯的止血功效;白芨的黏液質(zhì)較多,在腸內形成一定厚度的粘狀膜,對腸黏膜有保護作用;白礬的收斂作用對潰瘍的愈合有重要意義,起其抗菌作用可抑制繼發(fā)的細菌感染;烏賊骨內含有大量的磷酸鈣、碳酸鈣,參與擰血作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赤石脂能吸收腸道內異常的發(fā)酵物和炎癥滲出物,對發(fā)炎的腸黏膜有保護作用。
3.真人養臟湯基加減 人參、當歸、木香各10白術(shù)、煨肉豆蔻、訶子各12肉桂、炙甘草、黃連各6白芍、罌粟殼各15。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功用:補益脾腎。
4.灌腸方
(1)土苦湯 土大黃、苦參各30白芨、地榆碳、杜仲碳個(gè)10。每劑濃煎100溫度37-39以導尿管作插管插至20以上用100注射器緩緩推注,然后安靜臥床。20天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
(2)白茶湯 白頭翁、地榆、黃柏、兒茶粉(沖)各16。水煎取液150,保留灌腸,日1-2次。
預防調護
1.起居有常,調暢情志,,保持樂(lè )觀(guān)情緒,謹防風(fēng)寒濕邪侵襲
2.飲食有節:宜清淡、富營(yíng)養、易消化食物為主,適當服食山藥、蓮子、山楂、白扁豆、芡實(shí)等助消化食物。避免進(jìn)食生冷不潔及忌食難消化或清腸潤滑食物。
3.急性泄瀉——予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飲食,忌食辛辣炙博厚味、葷腥油膩食物;某些對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應避免攝食。泄瀉耗傷胃氣者——予淡鹽湯、飯湯、米粥以養胃氣。虛寒泄瀉——予淡姜湯飲用,以振奮脾氣,調和胃氣。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腸病證。臨床上應注意與痢疾、霍亂相鑒別。病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命門(mén)火衰等等。這些病因導致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泄瀉。病位在脾胃腸。辨證要點(diǎn)以辨寒熱虛實(shí)、瀉下物和緩急為主。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急性泄瀉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采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慢性泄瀉以脾虛為主,當予運脾補虛,輔以祛濕,并根據不同證候,分別施以益氣健脾升提,溫腎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瀉不止者,尚宜固澀。同時(shí)還應注意急性泄瀉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閉留邪氣;慢性泄瀉不可分利太過(guò),以防耗其津氣;清熱不可過(guò)用苦寒,以免損傷脾陽(yáng);補虛不可純用甘溫,以免助濕。
【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太陽(yáng)病脈證并治下》:“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div style="height:15px;">《古今醫鑒·泄瀉》:“夫泄瀉者,注下之癥也。蓋大腸為傳導之官,脾胃為水谷之海,或為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為暑濕風(fēng)寒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mén)清濁不分,發(fā)注于下,而為泄瀉也?!?div style="height:15px;">《景岳全書(shū)·泄瀉》:“泄瀉之病,多見(jiàn)小水不利,水谷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div style="height:15px;">《醫學(xué)入門(mén)·泄瀉》:“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提,必滑脫不禁,然后用藥澀之。其間有風(fēng)勝兼以解表,寒勝兼以溫中,滑脫澀住,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滲,陷則升舉,隨證變用,又不拘于次序,與痢大同。且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清熱亦不可太苦,苦則傷脾。每兼淡劑利竅為妙?!?div style="height:15px;">【現代研究】
·泄瀉的臨床研究
北京市脾胃學(xué)組報告北京地區603例泄瀉患者的調查結果:①男性泄瀉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最多,占1/3。②泄瀉患者的臨床癥狀除大便次數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瀉下如水外,最常見(jiàn)的癥狀依次是: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夭便臭穢,噯腐酸臭,體倦乏力,口舌干燥,口苦口粘,舌質(zhì)紅或暗紅,舌苔黃膩或白膩,脈象弦滑或滑數。③泄瀉的發(fā)病原因,與飲食不節關(guān)系最大,占87.23%。④中醫辨證分型,夏秋季以濕熱證最多見(jiàn),占49.42%。
其他較多見(jiàn)的證型依次為食滯證、脾虛證、脾腎陽(yáng)虛證。⑤西醫診斷以急性腸炎最多,占62.19%,其他病癥依次是: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腸功能紊亂等[北京中醫1991;(3):12)。
成氏等用自擬中藥復方制劑腸寧膠囊治療脾腎陽(yáng)虛型泄瀉104例,并與對照組104例進(jìn)行了對比研究。腸寧膠囊由黨參、白術(shù)、砂仁、枳殼、白芍、吳茱萸、黃連、甘草、炮姜、山茱萸、肉豆蔻等中藥組成,每粒O.42g。對照組將復方黃連素片lOOmg,研碎加淀粉,裝入與腸寧膠囊一樣的腸溶膠囊中,外觀(guān)包裝及服用膠囊粒數與腸寧膠囊一樣,均口服,每日3次,每次8粒,50天為一療程。結果治療組治愈32例,好轉64例,無(wú)效8例,1年內復發(fā)18例,總有效率92.3%;對照組治愈44例,好轉41例,無(wú)效19例,1年內復發(fā)27例,總有效率81.7%。實(shí)驗結果表明:腸寧膠囊能對抗寒藥大黃的致瀉作用,減少泄瀉的稀糞點(diǎn)數;能降低小腸推進(jìn)率,減慢小腸對炭乳的排空速度,并具有顯著(zhù)的鎮痛作用,還能增強小鼠的體質(zhì),具有顯著(zhù)的耐寒能力[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6;4(1):34)。
黃氏從肝論治腸道激惹綜合征,采用隨機交叉對照試驗,用調肝方(柴胡、白芍、枳殼、木香、防風(fēng)、救必應、白術(shù)等)制成丸劑,治療腹瀉型腸道激惹綜合征30例,并與外形、大小、色澤等一致的安慰劑對照。結果:30例患者在服調肝方期間,大便次數和性狀明顯改善,有效者28例,有效率為93.3%,而服安慰劑期間,只有9例有效,有效率為30%,兩者對照P<0.01[中醫雜志1990;(3):31]。
霍氏用苦參四君湯(苦參20g,黨參、炒白術(shù)各12g,茯苓log,甘草5g)加減,治療霉菌性腸炎32例,并設口服制霉菌素片16例為對照組,15天為1療程。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15例,顯效9例,好轉7例,無(wú)效1例,總有效率為96.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8%,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中醫雜志1994;(10):569]。
劉氏等采用敷臍療法治療126例腹瀉,療效肯定。方法是先將黃芪、防已、吳茱萸、赤石脂、禹余糧各等份制成軟膏,將王不留行子研末備用。治療前先將王不留行子末和麝香末各少許摻人約0.5g軟膏中攪勻,然后將攪勻后的軟膏填塞人臍穴中,以膠布貼緊封閉臍穴,以防藥物流出。每3天換藥1次,9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它藥物和療法。治療結果:治愈122例,其中1天止瀉者120例,顯效3例,有效1例。腸鳴音頻度計數(聽(tīng)診)由治療前16.5次土4.6次/min,1療程后下降至6.5次土3.6次/min[中醫藥學(xué)報1997;(1):27]。
·泄瀉的實(shí)驗研究
劉氏將脾虛證分為泄瀉組和非泄瀉組,發(fā)現泄瀉組全身機能低下癥狀的出現率顯著(zhù)高于非泄瀉組,泄瀉組的木糖吸收顯著(zhù)低于非泄瀉組,提示脾虛泄瀉者營(yíng)養物質(zhì)吸收障礙程度較重,其全身機能低下程度也較無(wú)泄瀉者為重。王氏發(fā)現脾虛泄瀉病人紅細胞C3b受體花環(huán)率較正常人顯著(zhù)降低(P<0.01),各分型與正常人比均有顯著(zhù)差異(P<0.05),各型間的關(guān)系是脾氣虛<脾虛挾濕<脾虛濕熱,脾氣虛與脾虛挾濕、脾虛濕熱兩型比較均有顯著(zhù)性差異(P<0.05),脾虛挾濕與脾虛濕熱之間則無(wú)顯著(zhù)性差異(P>0.05)[中國實(shí)驗臨床免疫學(xué)雜志1991;3(4):40]。
黎氏等用放免法測定35例脾虛泄瀉病人,發(fā)現脾虛泄瀉組糞便SIGA較正常高,有極顯著(zhù)差異(P<0.01),且其含量有如下順序:脾虛組<脾虛濕熱組<脾虛挾濕組,說(shuō)明脾虛泄瀉存在胃腸道局部免疫狀態(tài)的改變[中國實(shí)驗臨床免疫學(xué)雜志1991;3(1):37]信翟氏報道脾虛泄瀉患兒腸道局部免疫球蛋白(SIgn)明顯降低(P<0.01),并認為腸道SIgA分泌減少,造成腸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是脾虛泄瀉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中國醫藥學(xué)報1994;9(5):46)。
陳氏發(fā)現脾虛泄瀉患者表現為鋅(Zn)、鐵(Pe)含量下降,銅(Cu)含量升高,認為鋅參與體內多種酶及核酸、蛋白質(zhì)合成,缺鋅可致能量代謝障礙并影響胃腸粘膜修復而產(chǎn)生食欲下降,故缺鋅是脾虛證的后果并是致納差乏力的原因之一。缺鋅使血漿蛋白下降,產(chǎn)生貧血,故鋅的代謝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相關(guān)[遼寧中醫雜志1993;(7):3]。
任氏對脾虛腹瀉患者腸道菌群進(jìn)行了研究,對脾虛腹瀉和非脾虛腹瀉患者糞便中的8種常見(jiàn)厭氧菌和需氧菌進(jìn)行了定量分析,發(fā)現正常成人糞便菌群以厭氧菌為主,脾虛腹瀉患者較非脾虛腹瀉患者存在著(zhù)嚴重的菌群失調,認為中醫脾在維持正常腸道菌群生態(tài)平衡方面有著(zhù)重要的作用[中醫雜志1992;(6):33]。
《醫碥》泄瀉
泄瀉之癥,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無(wú)努責,亦無(wú)膿血,及里急后重,惟覺(jué)困倦耳,故與痢疾異。飲食入胃下小腸,得氣營(yíng)運則清濁以分,水滲膀胱,谷趨大腸,二便調矣。何泄之有?若氣不運化,水谷不分,歸并大腸一路,則瀉矣。而氣之所以不運,則六淫七情種種之邪,皆得而滯之,略具如下。
或因于風(fēng)。經(jīng)曰∶春傷于風(fēng),夏為飧泄。言春時(shí)傷于風(fēng)寒,由皮膚而經(jīng)絡(luò ),傳入腸胃,腹脹腸鳴,(風(fēng)氣往來(lái)腸胃間,沖擊作響也。)因而飧泄也。(泄出原食不化。)
此風(fēng)非汗不出,始為寒氣,久則郁熱。又肝木之氣,亦名為風(fēng)。春時(shí)肝氣宜升,為邪所傷,郁而下陷,郁久成熱,熱久蒸化為濕,遂至飧泄,此宜升清除濕。二證皆腸鳴,(肝風(fēng)內煽亦鳴響。)脈弦,泄時(shí)或閉而不下,下多白沫,辟辟有聲,其氣不甚臭穢,以完谷不化也。
夏以久言,勿泥。(或謂春木當令,雖不能升,亦不肯下趨,但郁成熱,至夏熱盛蒸濕,如云蒸而雨降,故至夏乃泄,亦通。)
或因于寒。蓋寒則氣凝,無(wú)以營(yíng)運水谷,故泄也。寒氣攻刺,腹中綿綿作痛,腸鳴,暴下無(wú)聲,水谷不化,所下清冷,如鴨屎之溏,(大便如水,中有少糞也。)小便白,脈沉遲,身冷。脈細,(心虛。)皮寒,(肺虛。)氣少,(肝虛。)前后泄利,(腎虛。)飲食不入,(脾虛。)為五虛,難治,用參術(shù)補劑早救之,遲則不能挽矣。
或因于熱。蓋火性急迫,逼其水谷下注,往往不及傳化即出。勿因其完谷不化,誤作虛寒。其脈洪數,小便赤澀,腹中痛刺,痛一陣瀉一陣,口燥渴,糞出辟辟有聲,肛門(mén)熱痛。熱瀉固由火性急迫,亦有熱氣壅滯不行,不但寒不能運也,所下多垢粘,色黃赤,腹中悶痛。
或因于暑。與熱瀉同理。證則面垢,多汗,煩渴。
或因于濕。濕盛而小便不利,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腹不痛,脈沉緩,體重軟弱。治濕宜利小便。若氣虛下陷而利之,是降而又降也,當升其陽(yáng),所謂下者舉之也。升陽(yáng)用風(fēng)藥,風(fēng)藥又能勝濕。
或因于食。蓋傷食則脾滯,不能營(yíng)運水谷,故泄,噫氣如敗卵臭,腹中絞痛,痛一陣瀉一陣,下過(guò)稍寬,少頃又痛,所下臭穢粘膩,(前食既滯,則后食繼停,陳陳相因,久而乃出,故臭穢。)色黃。
或傷于酒。每天明時(shí)瀉一二次。(酒質(zhì)濕,夜氣陰寒,不能久攝,故至明必瀉。)
或因于飲??识?,飲而瀉,瀉而復渴,復飲復瀉也。
或因于痰。痰滯氣不行,故水谷不分,腹中隱隱微痛,或覺(jué)冷,下如稠飲,時(shí)瀉時(shí)不瀉,或多或少,不食不饑,昔肥今瘦,脈滑。
有脾虛不能受食,食畢即腸鳴腹滿(mǎn),必瀉出所食方快,不食則無(wú)事,名脾瀉。
每天明時(shí)瀉一二次,名腎瀉。(腎火虛寒也。)
有肝氣滯。兩肋痛而瀉者,名肝泄。
有患口舌糜爛而瀉者,乃心脾二經(jīng)之熱,心開(kāi)竅于舌,脾開(kāi)竅于口,其熱上攻故糜爛。若移其熱于胃與小腸,則運化失職,故泄也,名口糜泄。
久瀉不已名滑瀉,又名洞泄。大孔如竹筒,飲食入口,直出無(wú)禁,氣將脫矣,飲食不進(jìn)則無(wú)救矣。
治法∶風(fēng)瀉,升陽(yáng)益胃湯(見(jiàn)惡寒)。寒瀉,理中湯(見(jiàn)中寒)、漿水散。
熱瀉,益元散(見(jiàn)傷暑)加芩、連、燈心、竹葉。止瀉湯去白術(shù),加黃連、滑石、扁豆。熱止在上膈,渴而引飲,水入胃中,胃本無(wú)熱,不能行水,致瀉,灸第一椎下陷中,五苓散(見(jiàn)傷濕)。
亦可。暑瀉,青六丸、(見(jiàn)痢。)玉龍丸。濕瀉,胃苓湯、五苓散、升陽(yáng)除濕湯吞戊己丸、止瀉湯。寒濕加姜、桂,熱濕加黃連、葛根。食瀉,平胃散(見(jiàn)傷飲食)加枳實(shí)。審其曾傷何物,仍燒此物存性,調服三五錢(qián)。形氣實(shí)者下之。酒瀉,理中湯(見(jiàn)中寒)加干葛,吞酒煮黃連丸(見(jiàn)傷暑),或葛花解酲湯(見(jiàn)傷飲食)。飲瀉,實(shí)者神佑丸(見(jiàn)腫脹),虛者春澤湯(見(jiàn)傷濕)、白術(shù)調中湯。痰瀉,止瀉湯加半夏、海粉。實(shí)者吐之下之,虛者六君子湯。(見(jiàn)氣。)
脾瀉,快脾丸。腎瀉,四神丸,早晚二服。肝泄,止瀉湯加柴胡、青皮。若因肝氣不斂,致脾氣散而不運,加白芍??诿有?,其證上發(fā)則下止,下泄則上愈。當口糜發(fā)時(shí),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若當泄瀉時(shí),則早晚用參苓白術(shù)散,糯米湯服。
若小便少,利不止,乃水走大腸,用茯苓、車(chē)前子各等分,煎湯代茶。若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理中湯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yáng)利水,陽(yáng)降則口糜愈,水利則泄瀉止。久泄,八柱散,或四君子(見(jiàn)氣)加肉果、升麻。仲景云∶下利不止,以理中與之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丸主之。瀉久不止,多變?yōu)榱?,(詳痢門(mén)。)實(shí)者以濃樸枳實(shí)湯預防之,虛寒者四神丸。收澀之劑,固腸丸、訶子散皆治熱瀉,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余糧湯皆治寒滑。泄瀉久不止,不可離甘草、芍藥,為脾病也。不可離白術(shù),為濕也。忌枳殼。為能寬腸也。
忌當歸,為能滑腸也。(用補中益氣者白芍代之。)瀉已愈,至明年此月復發(fā)者,有積也。熱積大承氣湯,(見(jiàn)大便不通。)虛者保和丸(見(jiàn)傷飲食)加三棱、蓬術(shù)之屬。寒積備急丸。(見(jiàn)傷飲食。)
理中(見(jiàn)中寒)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寒熱雜合而瀉者最宜。(如暑瀉兼內傷生冷,或熱邪已解,而瀉仍不止,疑似之證,皆可服之。)凡瀉,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赤澀,未可便作熱論。(必初起即渴,即赤澀,乃為熱。)陰陽(yáng)已分,瀉已止,而小便少者,此肺氣虛不能生水,補中益氣湯(見(jiàn)氣)加麥冬、五味?;蚰I陰虛而水自涸,六味丸(見(jiàn)虛損)加麥冬、五味?;蚰I陽(yáng)虛而陰無(wú)以化,八味丸。(見(jiàn)虛損。)若再行滲利,則小便益不行,而水入不消,腫脹之證反作矣。瀉脈必沉,宜細小,不宜大數實(shí)。下泄,上吐痰,皆不已,為上下俱脫,死。腹大脹,手足厥,利不止,形脫,死。
      細菌性的腹瀉,只吃稀飯湯加點(diǎn)鹽巴,清腸一天,第二天才慢慢進(jìn)食,第三天才吃有油食物。
常見(jiàn)腹瀉,有消化不良的脾虛癥,和情緒有關(guān)的大腸急躁癥,以及食物不潔引起下痢,還有清晨起床就腹痛腸鳴。瀉肚子,中醫稱(chēng)為“五更瀉”。小兒的腹瀉要注意保暖肚臍。
各類(lèi)癥狀食療方
1、小兒腹痛腸鳴水瀉:用白胡椒粉敷肚臍,外貼紙膠布或紗布,用手輕輕揉摩肚臍四周。
2、小兒腹瀉如水,或大便起泡泡帶有腥臭味:新鮮魚(yú)腥草加點(diǎn)糖沖開(kāi)水喝。
3、小兒食后瀉4~5次:煮糙米稀飯,取稀飯水加點(diǎn)鹽,小口喝。
4、小兒腹瀉如水,或泄出未消化食物:生姜微炒加水煎,當茶喝。
5、小兒腹瀉不厲害,卻經(jīng)久不愈:山藥、蓮子煮粥。
6、感冒受風(fēng)寒引起腹瀉:大蒜頭搗爛加開(kāi)水沖服,或大蒜加點(diǎn)紅糖和酒,煮水喝。
7、天冷腹寒引起輕微腹瀉:茶葉、生姜煮水喝。
8、腹瀉物為未消化的食物菜葉:黃瓜葉加點(diǎn)姜,配稀飯湯煮來(lái)喝;或黃瓜葉加紅糖煮水喝。
9、夏天中暑腹瀉:干蘿卜葉2兩煮水喝;或紫蘇加點(diǎn)紅糖煮水喝。
10、受風(fēng)寒引起腹瀉:將蔥和食鹽炒熟后,納入布包內敷肚臍,或大蒜搗爛貼足心。
11、食物中毒引起泄水腹絞痛:乾馬齒莧3~5兩煎水喝;或新鮮鳳尾草洗凈,直接放入口中咬碎吃,或加水煮;或烏梅肉配稀飯水喝;或用韭菜莖葉煎蛋吃;或干枇杷葉3~5兩煎水喝;或茶葉3兩浸水30分鐘去渣后,加大蒜3兩、甘草3錢(qián)煮水喝。
12、細菌性的腹瀉,勿止瀉,殺菌為主,菌死瀉止。若喝水,吃東西就瀉,先鹽巴塞肚臍,不論藥或水,用頭舌舔食,并煮糙米粥,只吃稀飯湯加點(diǎn)鹽巴,清腸一天,第二天才慢慢進(jìn)食,第三天才吃有油食物。如果肚子餓,吃蘇打餅乾,用舔的,減少對腸胃刺激。一日腹瀉5次以上,配合喝運動(dòng)飲料加等量溫開(kāi)水;或甘蔗汁加溫開(kāi)水稀釋?zhuān)】诤然蛴蒙嗵蛩?div style="height:15px;">13、常腹瀉者可配合食物:白薏仁、烏梅、山藥、蓮子、茯苓、白扁豆、白朮、蘋(píng)果、芭樂(lè )。
腹瀉俗稱(chēng)“拉肚子”,中醫認為,“泄瀉之本,無(wú)不由于脾胃?!辈《嘁蚋惺芡庑?,如濕熱、暑濕、寒濕之邪;情志所傷,憂(yōu)思郁怒導致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而成泄瀉;飲食不節,過(guò)食肥甘厚味,或進(jìn)食不潔腐敗之物,以致?lián)p傷脾胃而成泄瀉。主要癥狀有大便次數增多變稀,甚至帶黏液、膿血,常伴腹痛、里急后重等。
中醫推薦--腹瀉的食療偏方
腹瀉時(shí)常選的食物
炒薏仁、芡實(shí)子、蓮子、百合、山藥、大棗、菱、桂圓、石榴、檸檬、茴香、香菇、芫荽、生姜、熟藕、馬鈴薯、茭白、馬齒莧、蒲公英、
腹瀉食療偏方
寒濕證
1.蓮子生姜粥:
蓮子50克,生姜30克,紅糖30克,粳米100克。蓮子、粳米先煮半小時(shí),再放入姜、糖,煮10分鐘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時(shí))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共煮1小時(shí)后成粥食用。
3.楊梅酒:
楊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飲之。
濕熱證
1.馬齒莧綠豆湯:
馬齒莧200克,綠豆50克,大蒜5頭,鹽適量。共煮1小時(shí)飲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頭??喙锨薪z,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醬油、香油拌勻。
3.馬齒莧粥:
鮮馬齒莧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脾胃虛弱證
1.芡實(shí)薏仁山藥粥:
芡實(shí)30克,炒薏仁30克,山藥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同煮成粥。
2.蓮子大棗粥:
蓮子30克,大棗10枚,山藥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棗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傷食證
1.山楂山藥粥:
山楂30克,山藥3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煮粥食之。
2.酸辣湯: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紅糖30克。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紅糖攪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最佳秘方
【醫門(mén)傳薪】趙榮萊從肝脾腎論治慢性腹瀉
泄瀉的中醫辨治
產(chǎn)后泄瀉
泄瀉屬慢性腹瀉范疇 中醫病例舉隅
動(dòng)不動(dòng)就“一瀉千里”?看看中醫有何良方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