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自然”與自然療法
自20世紀中期以來(lái),在醫學(xué)中出現了自然醫學(xué)這一分支。按照自然醫學(xué)的理論,認為只有使人的生命處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只有使人體與自然保持和諧才能得到健康,否則即會(huì )引起疾病。自然醫學(xué)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東西(如空氣、水、陽(yáng)光和食物等)和利用人體本身的潛在能力(如睡眠、休息、清潔、希望、信仰)等,來(lái)保持或恢復人體健康的一門(mén)醫學(xué)。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老子認為,天地萬(wàn)物和人類(lèi),按其本性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為的,只有當人體與自然保持和諧,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境界,才能保持人的健康,人與自然之間若失去平衡,就可能發(fā)生疾病,導致死亡。人的生命過(guò)程是一種自然過(guò)程。所以,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中醫藥學(xué)根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人的養生如同治國一樣,一切都應“順其自然”,“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靈樞,師傳篇》)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yáng)修亦指出:“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不自戕賊夭閼而盡其天年,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黃庭經(jīng)序》)從“道法自然”思想中引出的自然療法,在我國古代醫學(xué)中,早已獲得廣泛應用?,F將其中的生活起居、飲食、食療等內容,作一扼要說(shuō)明:
第一,生活起居。
《黃帝內經(jīng)》作者依據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人應根據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n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指出:“夫陰陽(yáng)四時(shí)者,萬(wàn)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茍(重)疾不起,是謂得道(得養生之道)?!?《素問(wèn)·四氣調神大論》)陶弘景在《養性還命錄》中,要求人的生活起居合乎自然之道,切忌過(guò)分,應與自然保持平衡。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明代高濂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遵生八箋·四時(shí)調攝箋》中,依據春、夏、秋、冬氣候變化的不同,分別介紹了不同季節的養生之法。在《起居安樂(lè )箋》中,他還圍繞“節嗜欲,慎起居,遠禍患,得安樂(lè )”這一中心思想,詳細地闡述了“恬適自足”、“居室安處”、“晨昏怡養”、“溪山逸游”、“賓朋交接”等內容,對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乎自然”的養生之法。在中國古醫學(xué)書(shū)中,以臥床休息和慎調飲食等自然療法治病的事例,多有記載。陸以淅在《冷廬醫話(huà)》中記載:“海鹽寺僧,能療—切勞傷虛損吐血干勞之癥。此僧不知《神農本草》、《黃帝內經(jīng)》,惟善于起居得宜,飲食消息,患者在此寺中住三月半年,十愈八九,觀(guān)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于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于藥餌也?!笨梢?jiàn),慎調生活起居有時(shí)比服藥效果還好。
第二,飲食和食療。
中醫根據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的原則,認為飲食不當(差失)非但不能養生,反而導致疾病,《素問(wèn)·上古天真論》指出:只有做到“飲食有節”,才能達到養生目的。如“以酒為漿”,溺于飲食,必定“半百而衰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食誡篇》中亦指出:“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主張“先饑乃食,先渴而飲”。根據四時(shí)季節之不同,規定“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單列《養老食療》一篇,規定老人“每食必忌于雜”。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也專(zhuān)列《飲饌服食箋》一章。他根據“日用養生,務(wù)尚淡薄”的原則,對飲茶知識作了詳細說(shuō)明,對湯、粥、面粉、蔬菜、甜食等也都是作了扼要的介紹。
中醫既重視飲食,更重視“食療”,主張根據食物性味和歸經(jīng)來(lái)選擇食物以治療疾病。陶弘景有“食誡”之說(shuō),列出食療法一百多種。南北朝時(shí)期,著(zhù)有多種《食經(jīng)》;《隋志》錄有《神仙服食經(jīng)》;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服食法”的記載;隋唐以后,除了《七卷食經(jīng)》,《新撰食經(jīng)》外,若馬琬、盧仁宗、嚴龜、孟詵、張鼎、陳士良等各有《食經(jīng)》、《食法》、《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著(zhù)作。明代李時(shí)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具有解砒霜、草木諸毒之功能。這些說(shuō)明,中醫學(xué)的“食療”之法也是自然療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