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在《尚書(shū)·正義》注中曰:'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chēng)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很顯然,中國歷來(lái)便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這禮儀便是通過(guò)華美的而獨具中華精神特質(zhì)的服飾所體現出來(lái)。同時(shí)又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服飾的兩大特點(diǎn):一是華美,一是蘊涵了博大精深的禮儀。
中國古代服飾歷經(jīng)輝煌,不僅因為其華美,更在于它的社會(huì )功用。古人所著(zhù)禮服的制式、顏色、配飾及冠冕鞋履等的規格,都要和行禮者的身份、所行之禮相符合,否則就視為失禮。古代服飾不僅為了體現各階層的尊卑貴賤之別,同時(shí)還為了適應內容不同的各種活動(dòng)或儀式。祭祀天地、宗廟,臨朝參政,從軍服役,婚喪嫁娶等,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服飾規定。
服飾與禮
清代皇帝龍袍
古代服飾是如何與'禮儀典制'相系的呢?這主要體現在服裝款式、服色、配飾等幾個(gè)方面。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kāi)始,人們便結束了原始的圍披狀態(tài)而進(jìn)入衣裳時(shí)代,與此同時(shí),也注定了服飾的發(fā)展、變化與禮儀典制有著(zhù)千絲萬(wàn)縷的聯(lián)系。
中國古代服飾看似紛繁復雜,而實(shí)際上萬(wàn)變不離其宗,基本上可以分為上衣下裳、衣裳相連兩大類(lèi)別。
上衣下裳,最初是法天尊地卑的觀(guān)念而創(chuàng )制,是社會(huì )走入文明的一個(gè)標志。但這只是服飾禮制的初期,還并不完善。到了西周,由于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料,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從西周起,幾乎每個(gè)朝代都設置'司服'一職,'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根據禮儀活動(dòng)的內容向皇帝、后妃提供相應的服飾。當時(shí),如果有'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者,便會(huì )受到割掉鼻子的嚴厲懲罰??梢?jiàn)當時(shí)的服飾禮儀制度非常嚴格。
衣裳相連可能有很多種方式,未必盡如曲裾袍服類(lèi)?!逗鬂h書(shū)·輿服志》說(shuō)后、妃等禮服為'深衣制',卻是上、下不同顏色,如'皇后謁廟服,紺(ɡàn,天青色,青中帶紅)上、皂(黑)下;蠶,青上、縹(piǎo,淡青色)下,皆深衣制……'。衣服上下顏色不一樣,有可能是把上衣下裳用什么方法相連而已(不是指曲裾),也有可能是上穿較短的曲裾,下穿裙裳,這樣既符合'深衣制',又可以調和衣服上下顏色不同這對矛盾。
另外,古代還有'三翟'之說(shuō)。翟,長(cháng)尾雉雞,衣裳之上因繡飾'翟'而得名'翟衣'。'三翟'即袆衣、褕翟、闕翟三種服飾的合稱(chēng),是中國古代后妃命婦的最高級別的禮服,與男子禮服的'六冕'相對應。其特點(diǎn)是衣裳相連,表示女子應有崇尚專(zhuān)一之義。袆衣、褕翟分別是皇后、皇太子妃受冊、祭奠和參加朝會(huì )等大型事務(wù)時(shí)的禮服,闕翟為皇后參加普通祭典和祭宗廟的祭服。三者區別在于衣、裳顏色及其上面所繡紋飾不同。
服飾色彩與其含義
服飾色彩也是中國古代'服飾治世'的一大特色。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幾乎都有'易服色'的舉措,以此來(lái)表示與前朝劃清界限,從而加強自己的統治。因此,從夏商的尚黑尚白到唐代黃色成為帝王專(zhuān)寵,這些無(wú)不說(shuō)明服色在統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shí),在古代,服飾色彩又是區分等級、貴賤的重要標志之一,并寓華夏文化精神于其中。
景山迎親隊伍
古人認為,天地間有某種力量能夠主宰一切,于是產(chǎn)生對天地的崇拜,并把這種文化滲透于服飾之中。玄衣、縹裳,最能體現此特點(diǎn)。
玄衣與縹裳是古代服飾中最高貴、端莊的搭配。玄、縹二色分別象征天地,被視為神圣的天地之色,其較之統治者所推崇的青、赤、黃、白、黑等五正色尤為尊貴而獨居其上,玄,黑中揚赤,代表天的顏色;縹,黃里并赤,其意表征大地。這二色將天地間的和諧映照于服章之上。
玄衣、縹裳突出的代表是天子等參加各種祭祀時(shí)所著(zhù)的冕服。冕服都是上玄衣、下縹裳的形制,以花紋種類(lèi)、數量來(lái)區別等級。另外,周禮婚制中的禮服崇尚端正莊重,與后世婚制有所不同,婚服的色彩同樣遵循'玄縹制度'。
從周代開(kāi)始,服裝色彩就成為'明貴賤、別尊卑'的人為標志,成為帝王加強統治的工具。
配飾與禮
古代服飾的配飾包括兩類(lèi),一類(lèi)是繡飾,一類(lèi)是著(zhù)服時(shí)佩戴的飾物。它們除了裝飾作用外,還有相同的政治作用:表明身份,區分等級,維護社會(huì )等級秩序。
繡飾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二章紋,它是嚴格的等級符號,從東漢開(kāi)始便被歷代帝王所采用,到隋唐成為定制,一直沿襲至清代。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chóng)、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一系列圖紋。
清代皇帝龍袍十二章紋-日
冠服制度被納入'禮治'的范圍以后,作為裝飾物的佩掛品也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差別。佩綬、蔽膝、紳綬、容刀等配飾,成為華夏衣冠里尊卑等級的顯著(zhù)特征之一。
佩,身上的玉飾。佩玉,早在商代就已成為時(shí)尚,到了周代,更是賦予玉器更多的內涵,常常與君子美德相關(guān)聯(lián),玉因其色澤、質(zhì)地、敲擊它所發(fā)出的聲音等方面獨具的特點(diǎn),被認為具有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仁、義、禮、智、樂(lè )、忠、信、天、地、道、德等多種美好品質(zhì),因而為人所鐘愛(ài)。佩玉,以彰顯自身的德行之美。
清代皇帝龍袍十二章紋-星辰
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cháng)條形飾物,用來(lái)懸掛印佩。平時(shí)官員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并隨身攜帶官印?!抖Y記·玉藻》中記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缊組綬。''足'是官印上的絳帶,所以有'印綬'之稱(chēng)。由此可見(jiàn),古代服制中有以玉的色澤、綬的顏色表明官員的身份、區分地位尊卑的禮法,天子、諸侯王、公侯將軍、九卿之佩綬也各不相同。

清代皇帝龍袍十二章紋-龍
古代的禮服,不僅指衣服的主體,還包括與之相搭配的同時(shí)穿著(zhù)、佩戴的冠冕、鞋履,以及各種配飾。按照禮法,這些禮服搭配的同時(shí)穿著(zhù)、佩戴的冠冕、鞋履,以及各種配飾的組件只有依禮儀規定進(jìn)行搭配,才是合禮,否則為失禮的表現。因此,談到禮服,富含禮儀的冠冕與鞋履是必須談及的。
古人認為,'衣與冠同色,裳與屨同色,天地有異不可混',衣冠同色應天,裳履同色應地,天地有別,不可錯位與僭越。上身與下身陰陽(yáng)相合,使天地、人體合于一身。'皮弁素績(jì)',為白色系,鞋履便要求白色。著(zhù)縹裳之禮服,鞋履便一定為紅色的。這種和諧的搭配在服飾禮儀中必須遵循。同樣,冠冕與足履又具有'明貴賤、別尊卑'的禮制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