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汪由來(lái)與徽州圣祖
江南祖:自春秋汪氏得姓至東漢北遷江南,歷三十余代、七百四十多年,一至三十世先祖們大多仕居于今豫中北東西、魯西中南、陜東中西南、隴東中西南,少數仕居于晉南、冀南、皖北和蘇北。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字君睦,漢靈帝建寧三年即公元170年生,獻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因破黃巾軍亂授龍驤將軍。獻帝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中原大亂,為追剿黃巾軍從禹州南遷至會(huì )稽,受孫策表授為會(huì )稽令,遂居浙江會(huì )稽,是為江南始祖。獻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孫權遣部平黟、歙二縣,與始新、新定、黎陽(yáng)、休陽(yáng)六縣立新都郡,又舉家遷居歙縣。
越國公:自東漢南遷至隋末,歷四百一十多年、亦歷十三代,三十一至四十三世由歙縣向新安江流域發(fā)展,大多仕居于浙西中、皖南東,少數仕居于浙北、蘇南、皖中、贛東。四十世祖叔舉公始居績(jì)溪登源,從此出現了一個(gè)彪炳史冊的顯赫大家族,最為顯要的當數四十四世祖汪華。華公(586—549)原名世華、字英發(fā)、又字國輔,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改名為華。自幼聰慧穎異、酷愛(ài)攻書(shū)習武,受世家文墨德教的熏陶、得陳名將寶歡授以兵法,又拜多位名家高人指導,成就文韜武略、集大智大勇大德大義大武大謀于一身,誓為郡民立天下。二十歲起逐為歙州副將、主將、刺史,三十三歲起逐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饒州,帶甲十萬(wàn)、統領(lǐng)六州。時(shí)至中原大亂、地方割據興起,為保六州安居樂(lè )業(yè),適期定都歙州、立吳國稱(chēng)吳王。
唐王建國初年亦顯德政和強盛,傳受隋帝禪讓當為正統,為六州兔遭生靈涂炭、亦為中華大地一統江山,決意奉籍歸唐。唐高祖欣納并嘉封汪華為上柱國、越國公,任歙州刺史、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四十三歲時(shí)任左衛白渠府統軍、居京師,五十八歲時(shí)授忠武將軍、任右衛積福府折衛都尉,六十歲時(shí)特授九宮留守、執掌禁軍、輔佐朝政。貞觀(guān)二十三年三月病卒長(cháng)安,永徽三年十月敕葬于歙縣城北云嵐山。華公一生:功德無(wú)量、忠勇蓋世,熱心安民、衷心護國,郡民謳歌、大朝嘉譽(yù),唐宋元明清歷朝大帝追封十數次,有公侯王帝等各種封號,鼎禮奉拜一千三百余年。他是汪氏圣祖、是名鎮江南的義軍統帥、是德惠民心的安邦君王、是靖民護國的歷史功臣、是古徽州人文始祖。華公配五妻、共生有九子,個(gè)個(gè)聲名顯赫、各分支派,今中華汪氏,絕大多數均屬華公后裔。
開(kāi)國公:汪鐵佛、字懋族,是汪華的堂弟和得力助手。約生于陳禎明二年即隋開(kāi)皇八年(588),自幼倜儻有大志、文武雙全。隋末大亂、群雄割據時(shí),協(xié)助堂兄世華建功立業(yè)、保障六州,華公建吳稱(chēng)王時(shí)任左丞相。唐興趨統時(shí)受華公命代赴長(cháng)安奉籍歸唐,武德三年初授金紫光祿大夫,并賜紫袍金帶;武德四年再授六州總管府長(cháng)史、封上柱國、宣城郡開(kāi)國公;貞觀(guān)十年授左武衛翌衛府中郎將,統領(lǐng)禁軍宿衛。貞觀(guān)十二年辭官歸籍,永徽中( 約652年)壽終于家,享壽六十有五。葬績(jì)溪東二十里洪村白鶴山,與三十五世翊公墓同處。宋追封協(xié)順侯。有子八—— 伯廣、伯密、伯倫、伯廉、伯雅、伯嶷、伯順、伯當,只伯密、伯雅、伯嶷有后,近傳伯廉亦有后在楚,但如今傳世的鐵佛公支族大多為伯嶷公后裔。
四、汪達遺芳與北汪奇跡
武義王:汪達,字德遠,系華公三子、汪氏四十五世。據越國公垂裕錄及年譜所載,由華公次配錢(qián)氏名任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核考應由華公元配正宮錢(qián)氏名英約生于隋大業(yè)四年(608)。貞觀(guān)四年(630年、約23歲) 配左衛勛府,貞觀(guān)十四年(640)征高昌(今新疆土魯番東)、貞觀(guān)二十二年(648)征龜茲(今新疆庫車(chē)縣)皆立軍功,貞觀(guān)二十三年(649)父卒后襲封上柱國、越國公。永徽二年至顯慶三年(651—658)三次討賀魯(突厥叛藩首領(lǐng)),再立軍功。歷仕左衛勛府騎都尉、陜西都指揮使、鞏昌衛官指揮使、鞏昌便宜都總帥、兼會(huì )州剌史等職。汪達實(shí)乃汪華九子中最杰出的代表。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卒,享年約七十五歲,葬白渠府(今咸陽(yáng)市禮泉縣泔河一帶)北二十里。唐加封武義王,宋六次追封忠應侯、忠應威濟侯、忠應威助昭濟侯、忠應威助昭濟協(xié)惠侯、崇善公、崇善衍佑公。娶葛氏,宋初封懿順?lè )蛉?、再封協(xié)濟夫人,家居鞏昌,西北汪氏始此。有子三—— 處哲、處惠、處澄,次子處惠鎮守鞏昌承襲總帥數十世。自達公至五十七世宗起連續十三代襲封越國公、至六十五世孟輝連續二十一代職承總帥,成為守衛華廈西域的功臣巨族。
隴右王:汪世顯,字仲明,系達公二十二世孫、汪氏六十六世。元太宗七年(1235)承襲鞏昌便宜都總帥、鎮守大西北、族居鞏昌。卒后追封隴西公、謚號義武,延祐七年加封太師、隴右王。娶包氏,封隴西郡夫人;有子七——忠臣、德臣、直臣、良臣、翰臣、佐臣、清臣。僅六十六世至六十九世這四代,就獲封一太師、一侯、二伯、三王、十二公,獲任總帥、副總帥、元帥、都元帥、大將軍、上將軍、將軍、總領(lǐng)、總兵、都尉、都督使、指揮使、副使、宣慰使、安扶司、行軍司、大司徒、二司馬、大學(xué)士、學(xué)士、大夫、左丞、右丞、政事、知事、知州、僉事、府事、府尹、萬(wàn)戶(hù)、千戶(hù)、尚書(shū)、御史、刺史、侍郎、郎中、通判、校尉、花赤、同知等文武官職難計其數。后世延續繁盛,成就了中國史上的北汪奇跡。
——爽公支惟瞻公系秋一公派 92世裔汪長(cháng)富(九華星云)2012年10月考撰于安徽九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