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患者服用大顆粒藥片時(shí)喜歡嚼碎或者掰成小塊后服用,有的家長(cháng)怕孩子吃藥困難,將藥片碾碎后給孩子服用。藥片到底嚼碎服用好還是整片服用好呢?這是由藥品的劑型和藥理作用決定的。例如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用于緩解心絞痛時(shí),應當嚼碎后含于舌下服用,可在2-3分鐘內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而與其化學(xué)結構和作用相近的單硝酸異山梨酯(長(cháng)效心痛治)用于預防心絞痛和冠心病的長(cháng)期治療,其劑型為緩釋片,所以應當整片口服,切不可嚼碎后服用。因此,患者在用藥前應當詳細閱讀藥品說(shuō)明書(shū)的有關(guān)內容,或者咨詢(xún)醫生、藥師,了解哪些藥應當嚼碎后服用,哪些藥不可以嚼碎,這不僅可以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還能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療效。
■應當嚼碎后服用的藥物
除了適于兒童服用的甜味咀嚼片外,還有一部分藥物嚼碎后服用效果更好。
一、使藥效盡快地釋放
異丙腎上腺素:治療支氣管哮喘、心源性休克和房室傳導阻滯等急癥時(shí),將藥片嚼碎含于舌下,否則達不到速效。
硝酸甘油: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時(shí),立即將藥片嚼碎含于舌下,約2-5分鐘便可發(fā)揮療效。
硝苯地平(心痛定):用于治療高血壓,患有重度高血壓時(shí)嚼碎后含于舌下,可在10分鐘內出現降壓作用。
色羥丙鈉:用于治療急性過(guò)敏病癥時(shí)宜將藥片嚼碎服用,盡快發(fā)揮作用。
二甲硅油:消化道排氣劑,嚼碎后服用可在1小時(shí)內消除胃腸道脹氣。
二、利于藥物的吸收
乳酸菌毒和干酵母:助消化藥,嚼碎后服用利于在消化道的吸收。
酚酞(果導片):用于治療便秘,咀嚼后服用效果更顯著(zhù)。
三、利于藥物在黏膜上的覆蓋
復方甘草片:用于鎮咳祛痰,嚼碎后含服還可覆蓋在咽喉部黏膜上,減輕局部炎癥的刺激。
抗酸藥和治療消化道潰瘍病的藥物如:復方氫氧化鋁(胃舒平)、硫糖鋁、鋁碳酸鎂、蓋胃平、胃速樂(lè )、樂(lè )得胃等,適于飯前半小時(shí)或胃疼發(fā)作時(shí)嚼碎服用,藥物經(jīng)咀嚼后分散成微小顆粒,覆蓋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護膜,使炎癥或潰瘍的黏膜盡快愈合。
四、減輕胃的負擔
多見(jiàn)于鈣的制劑,如氧化鈣、碳酸鈣、葡萄糖酸鈣、鈣爾奇D、多種鈣等,此類(lèi)制劑質(zhì)地較重、崩解較慢,嚼碎后服用不但利于鈣離子的吸收,還可以減少胃蠕動(dòng)的次數,減輕對胃黏膜的刺激。
■不宜嚼碎服用的藥物
除上述藥物外,大多數藥物無(wú)論嚼碎與否對療效影響不大;但是還有一部分藥物切不可嚼碎后服用,否則不但影響療效,還可能發(fā)生不良反應。
一、藥物造成消化道黏膜損傷
苯佐那酯(退嗽)、苯丙哌林(咳快好)、普諾地嗪:用于止咳,如果嚼碎后服用可引起口腔麻木。
普羅帕酮:抗心律失常藥,有局部麻醉作用,嚼碎后服用可引起口干、唇舌麻木。
阿侖磷酸鈉:用于調節電解質(zhì)平衡,嚼碎后服用可導致口腔潰瘍。
米諾環(huán)素:抗菌消炎藥,嚼碎后服用可引起食道潰瘍。
阿司匹林、復方乙酰水楊酸(APC)、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解熱鎮痛藥:嚼碎后服用刺激消化道引起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
丙戊酸鈉:抗癲癇藥,因刺激口腔和胃黏膜不宜嚼碎服用。
紅霉素類(lèi)抗生素:其不良反應有口舌疼痛、食欲減退、胃絞痛、惡心嘔吐及腹瀉,多制成腸溶片整片服用。
氯化鉀:用于調節體內電解質(zhì),對胃腸道有較強的刺激性,如嚼碎后服用可發(fā)生消化道潰瘍、壞死或狹窄等癥。
二、藥物被胃液破壞而失效
多酶片、胰酶片、康彼身片: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此類(lèi)藥物是消化酶制劑,如果嚼碎后服用一方面可消化口腔黏膜引起嚴重的口腔潰瘍,另一方面藥物本身可被胃酸分解,失去療效。
菠蘿蛋白酶:用于抗炎、抗水腫的蛋白水解酶,嚼碎后服用易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所破壞。
三、特殊固體制劑的要求
藥品片劑中最常見(jiàn)的為普通片劑和糖衣片劑,另外還有一部分片劑如嚼碎后服用便失去了特殊制劑的目的,包括:
緩釋片:將藥片外部包裹一層半透膜,口服后藥物定時(shí)定量地通過(guò)半透膜上的微孔釋放到胃腸道中,起到緩慢釋放、長(cháng)效以及減輕對消化道黏膜刺激的作用,例如芬必得。
控釋片:經(jīng)特殊工藝加工后,控制藥物在消化道的指定部位緩慢、恒速地釋放,例如鹽酸嗎啡。
腸溶片:是用在胃中不溶解,僅在腸液中溶解的材料包裹的片劑,用于在胃中易被破壞或對胃有較強刺激性的藥物,例如阿司匹林。
膠囊:將藥物填裝于空心硬質(zhì)膠囊中或密封于彈性軟質(zhì)膠囊中制成的制劑,用于掩蓋藥物的苦味和臭味,減輕對消化道的刺激。例如:新康泰克、維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