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jiàn)的肝臟疾病之一,其發(fā)病機制與代謝綜合征引起的肝臟代謝改變有關(guān)。近年來(lái)由于肥胖患病率的增加,NAFLD在全世界所有年齡組中已明顯變得更為常見(jiàn)。NAFLD有從輕微到嚴重的多種病癥。
超過(guò)5%的肝細胞被脂肪浸潤的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都有發(fā)展為肝硬化(Cirrhosis)和肝癌的危險。遺傳因素、腸道微生物群、脂質(zhì)和葡萄糖代謝以及脂肪積累等都與NAFLD的發(fā)病有關(guān)。3期肝纖維化(橋接性纖維化)或肝硬化患者因肝病死亡的風(fēng)險大大增加。

由于人類(lèi)腸道菌群的基礎和應用知識的最新進(jìn)展,目前對該病和有希望的治療方法的看法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人類(lèi)腸道菌群已被確定為一個(gè)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包括各種不同的細菌種類(lèi),其總質(zhì)量約為1-2公斤。此外,腸道細菌種類(lèi)與宿主關(guān)系密切,在細菌移位、粘膜免疫系統和維生素的產(chǎn)生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腸道微生物群的紊亂與包括NAFLD在內的多種肝臟疾病有因果聯(lián)系,因為腸道可通過(guò)介導營(yíng)養物質(zhì)和相關(guān)微生物成分沿內臟-肝臟軸的轉移直接與肝臟相連。

在近期韓國翰林大學(xué)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保加利亞乳桿菌,干酪乳桿菌,瑞士乳桿菌、戊糖片球菌KID7以及各菌株的組合在NAFLD小鼠模型中的治療作用。

結果表明,保加利亞乳桿菌、瑞士乳桿菌、戊糖片球菌KID7以及組合一(干酪乳桿菌+瑞士乳桿菌)和二(干酪乳桿菌+瑞士乳桿菌+戊糖足球菌KID7)顯著(zhù)降低小鼠肝臟/體重比;

除干酪乳桿菌外、其他組小鼠的膽固醇、炎癥水平、肝脂肪變性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活性均改善;

單菌干預組的小鼠炎癥因子TNFα、IL-1β、IL- 6顯著(zhù)降低,組合菌干預組的細胞活性增加。

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群組成:保加利亞乳桿菌、瑞士乳桿菌、戊糖片球菌KID7降低厚壁菌門(mén)/擬桿菌門(mén)比率。

西式飲食會(huì )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改變,從而增加細菌的脂多糖水平和腸道通透性。部分腸道菌群可能會(huì )導致內毒素血癥,而內毒素血癥與肝Kupffer細胞活化和炎癥細胞因子途徑有關(guān)。
此項研究中,西式飲食組小鼠腸道內毒素水平升高的情況在菌株組中有所降低,各菌株在使用Caco2細胞進(jìn)行腸道滲漏分析時(shí)均有改善。在巨噬細胞免疫組化染色中,菌株干預組CD68染色區域明顯減少。西方飲食組小鼠高濃度的TNF-α,IL-1β,IL- 6被益生菌顯著(zhù)降低。

因為患者依從性差,缺乏療效,需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等原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通常效果不佳。維生素E和奧貝膽酸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顯示出保護作用,但這些方法尚未得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準。
理論上, 通過(guò)益生菌來(lái)調節腸道微生態(tài)的治療方法可能對NAFLD有效,而此項研究也表明保加利亞乳桿菌、瑞士乳桿菌、戊糖片球菌KID7可通過(guò)調節NAFLD患者腸道菌群組成和腸道肝軸炎癥通路進(jìn)而改善脂肪性肝炎?;旌暇甑氖褂糜写M(jìn)一步研究。
文獻:Na Young Lee, Sang Jun Yoon, Dae Hee Han, Haripriya Gupta, Gi Soo Youn, Min Jea Shin, Young Lim Ham, Min Jung Kwak, Byung Yong Kim, Jeong Seok Yu, Do Yup Lee, Tae-Sik Park, Si-Hyun Park, Byoung Kook Kim, Hyun Chae Joung, In Suk Choi, Ji Taek Hong, Dong Joon Kim, Sang Hak Han & Ki Tae Suk. Lactobacillus and Pediococcus ameliorate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rough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Gut Microbes. 2020; 22:1-18.DOI: 10.1080/19490976.2020.1712984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