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慢乙肝)是對人類(lèi)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種傳染病,尤其是慢性活動(dòng)性乙型肝炎,具有治療難、易復發(fā)及愈后差的特點(diǎn)[1]。對該病的治療,目前尚無(wú)特殊的方法。我院在常規護肝降酶及支持對癥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穴位外敷合肝病治療儀治療104例慢性乙肝患者配合新的護理方法,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2年2月~2003年3月的在我院住院的204例慢性乙肝患者,診斷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xué)會(huì )傳染病與寄生蟲(chóng)病分會(huì ),肝病學(xué)會(huì )西安會(huì )議聯(lián)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2]。男性1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齡(35±3.5)歲。其中慢乙肝輕度70例,中度122例,重度12例。將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和治療組104例。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甘利欣30 ml+5%GS靜滴每日1次,保肝降酶處理。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治療的基礎上加乙肝Ⅱ號方穴位貼敷合肝病治療儀治療及新法護理。
1.2.1 中藥外敷方藥(乙肝Ⅱ號方) 主要有血余碳、葉下珠、北芪、白術(shù)、云苓、首烏、丹參、桃仁、蒲公英等,經(jīng)我院制劑室加工處理成細末狀,用溫水加少許蜂蜜調成膏狀備用。將舒適妥剪成5 cm×5 cm大小,將調好的乙肝Ⅱ號鋪成2 cm×2 cm,厚度為0.5 cm置于舒適妥中,常規外敷(足三里、日月穴、期門(mén))穴位[3]。根據辯證外加督脈的中脘、水分、神闕、氣海等。每次敷4~12 h,30 d為1個(gè)療程。
1.2.2 肝病治療儀 用杭州大力神醫療器械公司研制DSG-I肝病治療儀照射肝區。紅外線(xiàn)燈額定全功率275W,照射紅外線(xiàn)波長(cháng)0.76~1.5 μm,輻射0.07049 W/CM2。 病人平臥,穴位敷藥后,全身放松,將肝病治療儀輻射正對肝區,每次20 min,30 d為一個(gè)療程。
基金項目: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N1.200304155)
1.2.3 新的護理方法 對接受治療的患者首先注意做好心理護理,由護士給病人講解中藥穴位外敷和肝病治療儀的治療方法及作用原理、臨床效果及注意事項,消除肝病患者的心理負擔。另外,將敷貼藥加溫至38℃與體溫接近,使病人感覺(jué)舒適,乙肝Ⅱ號方以藥粉形式存放,使用時(shí)現配現用,以保證療效。
1.3 臨床觀(guān)察
1.3.1 觀(guān)察指標 患者于治療前、中、后查肝功能(檢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血清膽紅素(SB)等),并且每日查房隨訪(fǎng)臨床癥狀和體征。
1.3.2 療效結果判定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肝脾回縮或穩定不變,肝功能好轉,指標未恢復到正常范圍,但指標原值下降50%以上者。無(wú)效:癥狀、體征無(wú)變化,肝功能指標原值下降<50% 。
1.4 統計學(xué)處理 采用SAS統計軟件進(jìn)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比較用c2檢驗,兩組患者的肝功比較用t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后,乏力、肝區隱痛、納差、厭油、腹脹明顯好轉,其中乏力、納差、厭油、腹脹等改善有統計學(xué)意義(P<0.05),見(jiàn)表1。
表1 2 組 治 療 前 后 癥 狀 、體 征 變 化 情 況
組別 | 乏力 | 肝區隱痛 | 納差 | 厭油 | 腹脹 | 肝脾消腫 |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
治療組 | 104 | 12 | 56 | 14 | 96 | 12 | 104 | 16 | 44 | 8 | 56 | 14 |
對照組 | 100 | 32 | 48 | 18 | 84 | 30 | 100 | 32 | 36 | 12 | 58 | 56 |
P值 | < 0.05 | > 0. 05 | < 0.05 | < 0. 05 | < 0. 05 | > 0.05 | ||||||
2.2 兩組患 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改變 治療后肝炎患者的ALT、AST、SB及A/G比值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xué)意義(P<0.05),見(jiàn)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
組別 | 例數 | ALT(U/L) | AST(U/ L) | SB(μmol/ L) | A/G比值 |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治療前 | 治療后 | ||
治療組 | 104 | 321±115 | 64±41 | 173.0±105.0 | 74.0±29.0 | 47±34 | 21±17 | 30±0.3 | 35±0.2 |
對照組 | 100 | 310±110 | 112±82 | 174.5±127.5 | 87.0±72.0 | 48±33 | 36±21 | 31±0.4 | 32±0.3 |
P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
2.3 2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治療組基本治愈76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91.3%。而對照組基本治愈55例,有效23例,總有效率78.0%,療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xué)意義(P<0.05),見(jiàn)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組別
組別 | n | 基本治愈 | 有效 | 無(wú)效 | 總有效率(%) |
治療組 | 104 | 76(73.1)* | 19(18.3) | 5(4.8) | 91.3* |
對照組 | 100 | 55(55.0) | 23(23.0) | 22(22.0) | 78.0 |
注: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 討論
中藥貼敷治療有特別的經(jīng)絡(luò )傳導效應和治療作用,是中醫治法的一大特色,它可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根據經(jīng)絡(luò )學(xué)說(shuō)的原理,經(jīng)絡(luò )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溝通表里上下,聯(lián)系臟腑內外的作用,將中藥貼敷在特定的腧穴上,通過(guò)腧穴對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經(jīng)絡(luò )系統,從而達到內病外治。中醫認為,慢性病毒性肝炎以疫邪內侵,邪伏血分,致使正氣虧損,氣血失調,正虛邪戀,虛實(shí)夾雜為其病理特點(diǎn)[4]。本組病例取日月、期門(mén)、足三里、中脘、水分、神闕、氣海,涉及足陽(yáng)明胃經(jīng)、足少陽(yáng)膽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及督脈等,其意在于疏肝利膽,健脾益氣,活血祛瘀;諸穴合用具有扶正祛邪,調理陰陽(yáng),疏通經(jīng)絡(luò )氣血,調整臟腑功能之功效。乙肝Ⅱ號方中白術(shù)、北芪、云苓等藥物能健脾益氣,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誘生內源性干擾素和促進(jìn)母細胞轉化作用,還能增加網(wǎng)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發(fā)揮機體的防御功能[5];丹參、桃仁活血化瘀通絡(luò )[6,7],蒲公英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可健脾益氣,祛瘀解毒,清熱利濕?,F代藥理研究證實(shí),活血化瘀藥有改善血流動(dòng)力學(xué),改善血液流變學(xué)和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炎癥和組織異常增生,鎮痛及免疫調節功能[8],體外試驗已發(fā)現其抑制星狀細胞增殖作用最強[9]。
由于各型肝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環(huán)障礙[10,11],致使肝細胞缺血缺氧,代謝障礙,引起病情遷延不愈。而DSG-I型電腦生物肝病治療儀產(chǎn)生的近紅外波穿透人體皮膚的正常組織,可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肝臟組織血流量,利于肝細胞代謝與損傷細胞的修復,同時(shí)還能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促進(jìn)TC細胞增殖和活化,產(chǎn)生如干擾素、NK、K細胞及保護抗體等抗病毒因子,從面達到改善肝功能,輔助清除肝炎病毒的作用[12],另外指套換能器和微電腦自動(dòng)提取系統的使用極大提高了機體皮膚對近紅外波透過(guò)率。在近紅外脈沖的熱作用下,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障礙,使肝臟細胞得到充足的供血、供氧及各種物質(zhì)的供給,從而使受損的肝細胞修復、壞死的肝細胞再生,肝纖維化逆轉,抑制慢乙肝向肝硬化進(jìn)展[13,14]。同時(shí),紅外線(xiàn)照射能促進(jìn)敷貼藥物吸收,且血液“得熱則行,遇寒則凝”,熱療本身能散郁結,通血脈。
乙肝Ⅱ號敷于肝區日月、期門(mén)等穴位,因日月、期門(mén)為足少陽(yáng)膽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要穴,其經(jīng)氣與肝膽相通,再通過(guò)中藥透及吸收和肝病治療儀的導入,使藥物直達病所而發(fā)揮治療作用。本組病例在改善癥狀和肝功能方面有明顯效果,證明本方法具有較好的保護肝細胞,減輕肝臟炎癥,促進(jìn)肝細胞功能恢復等作用。本研究在綜合保肝降酶治療的同時(shí)配合中藥外敷和肝病治療儀治療慢乙肝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另外,在護理方面采用新的護理方法,既在治療前注意病人的心理護理,耐心向病人解釋治療的作用及意義,病人多愉快地接受治療。藥物加溫護理對治療也有意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