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由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組成,《醫方集解》謂本方功用利濕瀉熱,而《血證論》認為能滋陰利水,祛痰。主治水熱互結,陰虧津傷,發(fā)熱心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本人隨黃煌教授抄方多年,見(jiàn)老師運用此方,每獲良效,現舉二例,以饗讀者。
1 合小柴胡湯治療化療后脫發(fā)
王某,女,46歲。2002年10月17日初診。
患者在江蘇省腫瘤醫院確診為惡性淋巴瘤(病理:高分化鱗癌),即放療聯(lián)合化療綜合治療。4天后,出現脫發(fā),數量極多,僅3~4天幾乎脫掉一半,就診時(shí)患者頭發(fā)稀疏,光澤欠佳,周身酸痛,易汗出,動(dòng)則尤甚,心慌,語(yǔ)聲低怯,睡眠及飲食尚可,形體肥胖,肌肉稍松弛。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細。導師認為患者化療后氣陰兩傷,濕熱內蘊,加之大病后思想壓力較大,目前當以益氣養陰、清熱利濕為主,配以疏肝解郁治療。擬方豬苓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豬苓30g,茯苓30g,澤瀉15g,阿膠12g(另烊),生地30g,柴胡10g,黃芩10g,制半夏6g,黨參10g,生甘草3g,連翹30g,干姜6g,大棗10枚。
二診:藥后明顯緩解,脫發(fā)已經(jīng)減少,每日晨起脫發(fā)約50~70根,出汗好轉,周身酸痛較前減輕。但月經(jīng)延后,量少,色暗,如咖啡色,早上四肢末端膚色青黑。方藥尤效,續用,陰血虧經(jīng)量減少,故原方阿膠增為20g。
三診:仍關(guān)節酸痛,頭發(fā)脫落不甚,每日約30根左右,皮膚干燥,四肢皮膚色暗,化療后,陰血暗傷,擬加強滋陰養血,原方生地加到40g,阿膠加到30g。續服半月。
四診:復在八一醫院化療,這此頭發(fā)脫落不甚,仍在每日20~30根,并生出部分新發(fā),質(zhì)絨。
2 血尿
張某,女,76歲。2002年2月27日初診。
因膀胱腫瘤一年內行3次手術(shù),此次因血尿再次就診,昨日出現尿色鮮紅,量較多,日10余次,有輕微灼熱感,下肢患有腳氣,口微苦。視其形體肥胖,行動(dòng)欠佳,精神不振,舌胖大,苔黃膩,脈弦。省人民醫院小便常規示:色鮮紅,肉眼血尿,尿蛋白++++。診為下焦濕熱,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兼以養血止血。
處方:豬苓40g,茯苓40g,澤瀉20g,阿膠40g(另烊),六一散包15g,山梔10g。
藥盡7劑后,尿色轉清,量中,小便熱感消失,腳下濕氣亦有所好轉,精神漸好,但次數依舊,復查尿常規:紅細胞++,尿蛋白-??紤]膀胱手術(shù)后,括約肌功能減弱,因而小便次數仍多。原方見(jiàn)效,不更方,再進(jìn)7劑。囑其每劑藥服2天。半月后肉眼無(wú)血尿,尿常規紅細胞+。
體會(huì ):以上兩病案,皆用豬苓湯,效皆驗。其所治之病各異,但尚未超出古人所描述之范疇,究其原因,均以病機為用方指征,病有千萬(wàn),其理則一。本方豬苓能滲上焦之濕,茯苓味甘,能主中焦之濕,澤瀉味咸,滲下焦之濕并泄熱,滑石或六一散能滲濕中之熱,四藥皆滲利,又恐亡陰,故用阿膠為佐。細思之下本人以為本方所治之證主要掌握以下指征:(1)主治病證:水停是本方所治的最明顯征象,或有熱象不著(zhù),或有水濕痰飲不化;(2)病位:主要在肺經(jīng)和膀胱經(jīng)部位;(3)形體:一般來(lái)說(shuō)患者形體較為肥胖,肢體或有沉重感,并且多見(jiàn)于婦人。(4)舌象:一般舌體比較胖大,而苔或黃膩、或白膩等有濕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