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表-涼血中藥材
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chēng)為“清熱藥”,共分為五類(lèi),即: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藥、清虛熱藥。
清熱藥,藥性寒、涼,苦寒之藥。
一、六類(lèi)“清熱藥”的特點(diǎn)、專(zhuān)長(cháng)及主要品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31cf5c0100idao.html
1、清熱瀉火藥:能清氣分熱,對氣分實(shí)熱癥,有“瀉火泄熱”的作用,清熱作用較強。
主要品種:石膏、知母、梔子、夏枯草、淡竹葉、天花粉、蘆根;
常用“清熱瀉火藥”性味:
大寒:石膏、寒水石
寒:知母、蘆根、竹葉、淡竹葉、梔子、枝子、夏枯草、夜明砂、鴨跖草、槐角、天花粉
微寒:天花粉、決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涼:羅漢果、香茶
平:谷精草、荷葉
2、清熱涼血藥:專(zhuān)入血分,能“清血分熱”,對血分實(shí)熱有“涼血清熱”作用。
主要品種:生地、玄參、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常用“清熱涼血”性味:
寒:生地黃、紫草、水牛角、地骨皮、犀角、救必應、玄參、梔子、虎耳草
微寒:玄參、牡丹皮、赤芍
涼:銀柴胡、余甘子、枸骨葉
平:白薇
3、清虛熱藥: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主要品種: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黃連、銀柴胡;
常用“清虛熱藥”性味:
寒:青蒿、地骨皮、胡黃連、知母、白薇
微寒:銀柴胡
涼:銀柴胡
平:白薇
4、清熱解毒藥:有清熱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療各種熱毒的病癥。
主要品種:土茯苓、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yú)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黛、穿心蓮、蚤休、半邊蓮、山豆根、紅藤、馬齒莧、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馬勃;
常用“清熱解毒藥”性味:
大寒:大青葉
寒:金銀花、穿心蓮、半枝蓮、半邊蓮、大青葉、蓼大青葉、青黛、綠豆、山豆根、白鮮皮、白頭翁、白花蛇舌草、三白草、熊膽、鴉膽子、天葵子、功勞木、苦木、花木藍、木槿花、板藍根、委陵草、筋骨草、紫草、金果欖、崩大碗、馬芷莧、馬齒莧、五谷蟲(chóng)、忍冬藤、千里光、錦燈籠、救必應、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蘆、射干、蚤休、崗梅、秦皮
微寒:連翹、貫眾、拳參、重樓、白蘞、虎杖、魚(yú)腥草、野菊花、木蝴蝶、敗醬草
涼:山慈菇、白蘞、垂盆草、牛黃、田基黃、雞骨草、青天葵、木棉花、鬼箭羽、火炭母、木蝴蝶、金蕎麥、葫蘆茶、馬鞭草、鐵掃帚
平:土茯苓、大血藤、半邊蓮、馬勃、崗梅根、紅藤、龍脷葉、草烏葉、雞蛋花、青果、無(wú)花果、地錦草、翻白草、白英、白背葉根、苘麻子、毛訶子、扛板歸
微溫:扁豆花
溫:臘梅花
積雪草——不知道藥性
5、清熱燥濕藥:藥性寒涼,偏于苦燥,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可用于濕熱病癥。
主要品種:黃芩、黃連、龍膽草、苦參;
常用“清熱燥濕藥”性味:
寒: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苦參、秦皮、白鮮皮、鐵線(xiàn)草
涼:香茶菜
6、清肝明目藥: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等癥。
二、主要“清熱解表”藥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14540380_10_1.html
1、辛溫解表藥:羌活、白芷、香薷、生姜、麻黃、桂枝、紫蘇、荊芥、防風(fēng)、蒿本、蒼耳子、辛夷;
2、辛涼解表藥:薄荷、蟬蛻、桑葉、菊花、葛根、牛蒡子、柴胡、蔓荊子、升麻、豆豉;
三、主要“瀉下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31cf5c0100idbb.html
---攻下藥:大黃、番瀉葉、芒硝、蘆薈;
---潤下藥: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藥:甘遂、巴豆、大戟、牽牛子。
四、清熱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清熱藥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在應用時(shí)必須根據熱證類(lèi)型及邪熱所在部位,選則相適應的清熱藥進(jìn)行治療。
二、清熱藥又必須根據兼夾病癥予以適當配伍:
如表邪未盡里熱又盛,可配“解表藥”同用;
濕熱者,可配“利水滲濕藥”;
熱盛里實(shí)者,可配“攻下藥”;
熱盛動(dòng)風(fēng)者,可配息風(fēng)藥、熱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開(kāi)竅藥;
血熱妄行者,可配止血藥;
邪熱傷陰者,可配養陰藥等。
此外,如里熱氣血兩燔,又可清氣涼血相兼同用。
三、清熱藥必須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傷陽(yáng);苦寒燥濕藥又可能傷陰,應予慎用。
四、清熱藥應用時(shí),必須視病情輕重及藥物質(zhì)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
(一)主要“清熱瀉火”中藥:
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梔子、夏枯草、淡竹葉、天花粉、蘆根;
1、“清熱瀉火藥”之一:石膏
石膏 ★★★★★
【功能主治】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常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是降火之神劑,瀉熱之圣藥,清熱瀉火力較強。
【用法用量】 15~60g,先煎。
【相關(guān)配伍】
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增強清里熱的作用。★★★★★
如配以“知母”,則清熱瀉火,可治陽(yáng)明里熱;
如配“麻黃”,則清宣肺熱,至肺熱喘咳;
如配“人參”,則清熱益氣,治熱盛津氣兩傷。
總的來(lái)說(shuō),大都是取它清肺涼胃的功效。
【備注】
(1)“生用(生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
(2)石膏善清氣分實(shí)熱,故善清肺胃實(shí)熱的癥候,
(3)能清泄胃火,石膏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方劑舉例】
白虎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陽(yáng)明病發(fā)熱,大煩大渴,大汗出,脈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書(shū)》:生石膏、熟地、麥冬、知母、懷牛膝。治熱病煩熱口渴,頭痛,牙痛。
2、“清熱瀉火藥”之二:知母 ★★★★★
知母:清熱瀉火藥、促便藥
性寒,味苦、甘,歸“肺、胃、腎”經(jīng)。
知母,含多種“皂甙及皂甙之”,此外還含有兩種“黃酮類(lèi)成分、芒果甙”等。
〖功用主治〗:
【功效】清熱瀉火,滋腎潤燥。
中醫認為,知母屬清熱下火藥,其功能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主治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于肺胃有實(shí)熱的病癥。
【相關(guān)配伍】
1)清熱瀉火---用于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可清胃熱,并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2)滋陰降火---治內熱消渴、陰虛火旺,常配“黃柏、地黃”,瀉腎火。
3)配以“黃芩”,則瀉肺火;
4)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品),可治消渴。
試驗證明:知母不僅能
〖用法用量〗: 6
〖注意要點(diǎn)〗:
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即清實(shí)熱,又清虛熱。
2)生知母,瀉火力強。
3)本品性寒質(zhì)潤,能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劑舉例】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知母、黃柏、地黃、丹皮、萸肉、山藥、澤瀉、茯苓。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多夢(mèng)遺精。
3、“清熱瀉火藥”之三:寒水石
寒水石:清熱瀉火藥
味辛、咸,性大寒。歸“心、胃、腎”經(jīng)。
寒水石,又稱(chēng)“凝水石、水石、鵲石”,是一種礦石中藥材。
【功能主治】
清熱降火,治時(shí)行熱病,積熱煩渴;利竅,消腫;吐瀉,水腫,尿閉;丹毒,燙傷。
【相關(guān)配伍】
①寒水石的“清熱瀉火”功效,與“石膏”相類(lèi)似,故常與“石膏”配伍,用于壯熱煩渴的癥候。
②如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等癥,可與“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銀花、通草”等同用。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
【宜忌】
①脾胃虛寒者忌服。
②《本草經(jīng)集注》:畏“地輸”。★★★★★
【方劑舉例】
三石湯《溫病條辨》:飛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銀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癥。
4、“清熱瀉火藥”之四:天花粉
天花粉,味甘、微苦、酸,性微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等功效。
和“蘆根”相似,蘆根重點(diǎn)在“排膿”,天花粉主要是“潤肺祛痰”。
1)治熱病煩渴:既能清肺潤燥、 生津止渴,可與“沙參、麥冬”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0
【按語(yǔ)】天花粉與蘆根都能“清熱生津”,但天花粉力量雖較蘆根為弱,而生津的作用則勝過(guò)蘆根,又可用于癰腫瘡瘍,能消腫排膿。
5、“清熱瀉火藥”之五:蘆根
蘆根:性寒,味甘,清熱瀉火。
蘆根內含“薏苡素、天門(mén)冬酰胺”等。
【功效】清肺胃熱,生津止渴。
中醫認為,其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適用于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療肺熱咳嗽、肺癰等。
【相關(guān)配伍】
1)與“天花粉”等同用,可治熱病傷津,煩熱口渴等癥。
2)配“竹茹、枇杷葉”,以清熱止嘔;
【用量用法】:一般干者9
【按語(yǔ)】
1)它雖“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以清肺胃,只能作為輔助的藥品。不過(guò),它有一優(yōu)點(diǎn),即性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凡溫病熱戀衛、氣,或熱病后如有傷津口渴的證候,都可應用。
2)因葦莖和蘆根的作用相同,故可以蘆根代替,臨床使用已久。
【方劑舉例】
蘆根散《圣惠方》:蘆根、麥冬、瓜蔞根、甘草、竹茹,治時(shí)氣口干。
6、“清熱瀉火藥”之六:淡竹葉
淡竹葉,味甘、淡,性寒,無(wú)毒。入“心、胃、小腸”經(jīng)。
淡竹葉,別名“碎骨子、山雞米、金雞米、迷身草”,為禾本科淡竹葉的莖葉,體輕、質(zhì)柔韌,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 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賽醇、無(wú)羈萜”,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lèi)”。
【功效】清涼解熱(清心火、去胃熱),除煩止渴,利尿;上能清心火而除煩,下能利小便而滲濕。
【相關(guān)配伍】
【用法用量】 9-15g,煎服。
【按語(yǔ)】
1.淡竹葉一藥,始載于《本草綱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葉(鮮竹葉),而是另一種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葉”等藥所組成的方劑,它所用的竹葉,都是“鮮竹葉”,不是“淡竹葉”。
2.“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藥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且能涼胃,又能用治上焦風(fēng)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jiàn)長(cháng)。
3.現在一般藥店中大都不備鮮竹葉,如處方只寫(xiě)竹葉,都配淡竹葉。如需用鮮竹葉,必須臨時(shí)采集。
7、“清熱瀉火藥”之七:
***********************************************************
(二)主要“清熱涼血”中藥:
清熱涼血藥:生地、玄參、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清熱涼血藥”之一:生地
鮮生地(附:生地):清熱涼血藥
“鮮生地”,味甘、苦,性寒,無(wú)毒。入“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生津。
“鮮生地”,瀉火而涼血,氣清質(zhì)潤,能清營(yíng)血之邪熱,并具生津作用。營(yíng)熱得清,傷津劫液之象可解;血熱得涼,則血不妄行,吐衄可止,斑疹可消。
【相關(guān)配伍】
用于治溫熱病熱入營(yíng)血癥候,可合“丹皮、赤芍、玄參”等同用。
【用法用量】五錢(qián)至二兩,煎服。
【宜忌】
②忌蘿卜。
【藥用選方】
①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切),生姜半斤(細切),生麥門(mén)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處于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貯,每服一匙,用溫湯化下,不拘時(shí)。 (《圣濟總錄》地黃煎)
【附藥】生地:清熱涼血藥
生地,味甘、性寒,入“心、肝、腎、小腸”經(jīng)。
本品即為“地黃”的塊根,曬干入藥,故又稱(chēng)“干地黃”。
【功能】滋陰涼血。
【相關(guān)配伍】
配以“丹皮、赤芍”,則清熱涼血,用于熱入營(yíng)血;
配以“茅根、側柏葉”,則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
配以“鮮石斛、麥冬”,則清熱生津,用以熱病傷津。
配以“玄參”,則滋陰降火,用治咽喉焮腫;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為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
【按語(yǔ)】鮮生地,甘寒多汁,略帶苦味,性涼而不滯,質(zhì)潤而不膩,主要功用為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且能止血而不留瘀。
【方劑舉例】
清營(yíng)湯《溫病條辨》:“生地、犀角、玄參、竹葉心、銀花、連翹、黃連、丹參、麥冬”。治熱病熱入營(yíng)血,高熱神昏等癥。
2、“清熱涼血藥”之二:玄參
玄參,清熱涼血藥,性寒,味甘、苦、咸,入“脾、胃、腎”經(jīng)。
玄參,又名“元參、烏元參、黑玄參”,含玄參素,環(huán)烯醚萜甙類(lèi);還含“揮發(fā)油、生物堿”等;
【功效】:清熱滋陰,瀉火解毒。
中醫認為,其功能清熱降火,滋陰,涼血解毒,適用于熱病煩渴,發(fā)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傷津便秘及咽喉腫痛等癥。
藥理試驗證明,玄參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劑都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玄參還有擴張血管和強心作用;多種玄參屑植物的侵劑都有鎮表和抗驚厥作用。
【用法用量】:6-12克,煎服;但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忌用。
【相關(guān)配伍】:
玄參,能清熱涼血,并有養陰生津作用
1)常和“鮮生地、麥冬、黃連、連翹、銀花、竹葉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諸癥。
2)配“鮮生地、丹皮、赤芍”等,則清熱涼血;
3)如感受風(fēng)熱者,須配辛涼解表藥,如“薄荷、牛蒡子”等品;
配“大生地、麥冬”等,則滋陰增液;
配“牛蒡子、板藍根”等,則解毒利咽;
配“大生地、石決明、密蒙花、蟬蛻”等,則明目退翳;
配“牡蠣、貝母、夏枯草”等,則散結消瘰;
【按語(yǔ)】
1.玄參為咸寒之品,質(zhì)潤多液,功能滋陰降火、解毒、利胭。
2.玄參滋養腎陰的功效,與“地黃”相近,故兩藥常配合同用。但玄參苦泄滑腸而通便,瀉火解毒而利咽,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一般不作長(cháng)服的滋補之劑;地黃則功專(zhuān)補腎養陰,可作為久用的滋陰藥品。
3、“清熱涼血藥”之三:地骨皮
地骨皮:清熱涼血藥 ★★★★★
味甘、淡,性寒。
地骨皮,別名“枸杞皮”,內含“桂皮酸、多種酚類(lèi)物質(zhì)、甜菜堿及亞油酸”等;
中醫認為,其功能涼血、退蒸,清瀉肺熱,有顯著(zhù)的解熱作用。
用量:一般為3
4、“清熱涼血藥”之四:丹皮
牡丹皮,性涼,味苦、辛,入“心、肝、腎”經(jīng)。
丹皮,又名“牡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揮發(fā)油和植物甾醇”等。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中醫認為,其功能清熱、涼血,和血清瘀。
藥理試驗證明:牡丹皮有解熱、抗炎、降低血壓作用;有鎮痛、鎮靜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用量】:5
【相關(guān)配伍】
1)牡丹皮,清血分實(shí)熱,同時(shí)還能治陰虛發(fā)熱。常與“鮮生地、赤芍”等同用;
3)治血熱妄行,常與“鮮茅根、側柏葉、山梔”等同用。
4)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
5)配“側柏葉、鮮茅根”,則涼血止血。
6)配“大生地”,則滋腎瀉火;
7)配“山梔”,則清肝泄熱;
【按語(yǔ)】:
1)“赤芍藥”的功能與“丹皮”相近,故常與“丹皮”相須為用。但“丹皮”清熱涼血的作用較佳,既能清血分實(shí)熱,又能治陰虛發(fā)熱;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實(shí)熱,以活血散瘀見(jiàn)長(cháng)。★★★★★
2)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涼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暢而不留瘀,血熱清而不妄行。故對血熱熾盛、肝腎火旺及瘀血阻滯等癥,都恃為要藥。
5、“清熱涼血藥”之五:赤芍
“赤芍藥”,又名“赤芍、京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
1.用于溫熱病,熱入營(yíng)血、發(fā)熱、舌絳、身發(fā)斑疹,以及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癥。
【相關(guān)配伍】
赤芍功能涼血散瘀,配“鮮生地、牡丹皮”等,可清熱涼血,用于熱入營(yíng)血及血熱妄行等癥。
【用法用量】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赤芍能清血分實(shí)熱,散瘀血留滯。
本品功能與“丹皮”相近,故常與“丹皮”相須為用。但“丹皮”清熱涼血的作用較佳,既能清血分實(shí)熱,又能治陰虛發(fā)熱;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實(shí)熱,以活血散瘀見(jiàn)長(cháng)。★★★★★
【方劑舉例】
赤芍藥丸《圣惠方》:“赤芍藥、大黃、鱉甲、桂心、赤茯苓、柴胡”,治腹痛、便瀉不暢。
6、“清熱涼血藥”之六:茅根
茅根,味甘,性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本品尚有利尿作用。
【臨床應用】:
1.茅根,能清肺胃之熱,常作輔助藥應用。
2.本品有涼血止血作用,治血熱妄行之癥。
【用法用量】:鮮者用一兩至二量,干者用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相關(guān)配伍】:可配“小薊、藕節”等同用。
【按語(yǔ)】
1.白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
它的特點(diǎn)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癥而有陰津不足現象者,最為適用。
2.本品“清肺胃”的功效與“蘆根”相似,但“蘆根”清熱血火,善清氣分熱;“茅根”涼血止血,偏于血分。
7、“清熱涼血藥”之七:水牛角
犀角
犀牛角,又名“犀角粉、烏犀尖”。
味苦、酸、咸,性寒。入“心、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定驚,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溫熱病熱盛火熾、壯熱不退、神昏譫語(yǔ)、驚厥抽搐等癥。
2.用于溫熱毒盛、身發(fā)斑疹,以及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癥。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為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qián)。本品價(jià)格昂貴而物少,必須嚴格掌握使用。
【相關(guān)配伍】:
犀角性寒,能清心熱而定驚,常與“黃芩、黃連、山梔、牛黃、冰片、麝香”等品制成丸藥服用。
犀角又能清血分熱,解熱毒,故對熱毒燔于血分,血熱傷絡(luò ),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發(fā)斑等癥,均有良好的作用,常與“赤芍、丹皮、鮮生地”等同用。
如屬氣血兩燔所致的高熱神昏、發(fā)斑等癥,本品又可與“生石膏、知母”等同用。
配“生石膏、知母、玄參”等,則涼血清熱。
配“鮮生地、赤芍、丹皮”,則涼血止血;
配“大青葉、玄參、升麻”等,則涼血化斑;
配“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心解毒;
【按語(yǔ)】
1.犀角是一味清營(yíng)血、解熱毒的藥物,配以牛黃或羚羊角,則清心定驚;
2.犀角、鮮生地都能清熱涼血,鮮生地長(cháng)于養陰生津,犀角則偏于解毒定驚。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實(shí)熱,與生石膏的清氣分實(shí)熱,也有所不同;但犀角與石膏相同,以治氣血兩燔,則功效甚好。
3.目前臨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雙角)作為犀角的代用品。水牛角的功效與犀牛角相似,有較好效果。
8、“清熱涼血藥”之八:紫草
紫草,又名“紫草、紫草根、紫草茸、老紫草”
味甘,性寒。入“心、肝”經(jīng)。
【功效】:涼血、解毒、透疹。
【臨床應用】
本品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對血熱毒盛,麻疹、斑疹透發(fā)不暢等癥,可與“蟬衣、牛蒡子、連翹、荊芥”等配伍應用;
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紅活者,這也是血熱毒盛的癥候,須以涼血解毒藥如“丹皮、赤芍、銀花、連竅”等同用。
【用法用量】: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
(三)主要“清虛熱”中藥:
清虛熱藥: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主要品種: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黃連、銀柴胡;
1、“清虛熱藥”之一:青蒿
青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jīng)。
青蒿,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別名“草蒿、黃花蒿、臭蒿”等。
【功效】清熱解暑,退虛熱。
【臨床應用】
1.用于暑熱外感、發(fā)熱、無(wú)汗,或溫熱病、發(fā)熱、惡寒、寒清熱重,以及瘧疾等癥。
本品氣味芳香,雖屬苦寒而不傷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濕熱的作用,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熱;
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溫熱病寒熱往來(lái)及瘧疾等癥。
2.用于陰虛發(fā)熱、盜汗等癥。
本品又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禁忌】忌與“當歸、地黃”同用。
【按語(yǔ)】
青蒿一藥,主要功用為清暑、退虛熱。它與柴胡都能用治瘧疾、往來(lái)寒熱等癥;但各有特點(diǎn),“柴胡”擅長(cháng)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傷陰之慮;
“青蒿”,則清暑、泄熱,化濕而不傷陰,故常用于陰虛發(fā)熱等癥,然無(wú)升提清陽(yáng)的功效。
【方劑舉例】
清骨散《證治準繩》:青蒿、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知母、甘草---治骨蒸勞熱。
2、“清虛熱藥”之二:地骨皮
地骨皮,本品為枸杞的根皮,味甘、淡,性寒。入“肺、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退虛熱。
【臨床應用】
1.用于肺熱咳嗽、氣喘,或痰中夾血等癥。
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
2.用于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癥。
地骨皮入血分而涼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柏葉”等配用。
3.用于陰虛發(fā)熱等癥。
地骨皮善于退虛熱,對陰虛發(fā)熱、低熱不退等癥,尤為適宜,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15-30g。
【按語(yǔ)】
1.地骨皮與丹皮,都能涼血療虛熱,用于陰虛發(fā)熱。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而“丹皮”能清泄肝熱,且能清血分實(shí)熱,又可活血散瘀。這是兩藥主要不同點(diǎn)。
2.關(guān)于治療陰虛發(fā)熱方面,前人有“丹皮治無(wú)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的說(shuō)法,但現在臨床上沒(méi)有如此嚴格的區分,且在用于陰虛發(fā)熱時(shí),不論有汗或無(wú)汗,兩藥都可以同用。
3.枸杞的根,叫枸杞根,功與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相似。枸杞根在上海地區草藥店有售,常用于肺結核潮熱、低熱不退及高血壓等癥,一般用量為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
地骨皮湯《圣濟總錄》:地骨皮、鱉甲、知母、銀柴胡、秦艽、貝母、當歸。治虛勞骨蒸潮熱。
3、“清虛熱藥”之三:白薇
白薇,味苦、咸,性寒。入“肝、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
【臨床應用】
用于熱病邪入營(yíng)血、身熱經(jīng)久不退,肺熱咳嗽,以及陰虛內熱、產(chǎn)后虛熱等癥。
“白薇”,既能清實(shí)熱,又能清虛熱,故能治療上述諸癥。在臨床上,一般用于清虛熱者居多,常與“青蒿、銀柴胡”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利尿作用,可用治小便赤澀熱痛。
【用法用量】 4.5~9g,煎服。
【按語(yǔ)】
白薇是一味清血熱的藥物,與“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等的功效相近,都能用于清虛熱,故這四味藥之間,經(jīng)常配合應用。
但“白薇”長(cháng)于清解,能透邪外達,這一點(diǎn)與“青蒿”相似;
而“銀柴胡、地骨皮”僅能清血熱于內,不能透達血熱于外。
“白薇”又能清泄肺熱,可用治肺熱咳嗽,這一點(diǎn)與“地骨皮”相似;而銀柴胡、青蒿則無(wú)此作用。又白薇尚有利尿作用,尤為它的特點(diǎn)。
【方劑舉例】
白薇湯《本事方》:白薇、當歸、人參、甘草。治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暈厥,亦治一般虛熱。
4、“清虛熱藥”之四:銀柴胡
銀柴胡,味甘,性微寒。入“腎、胃”經(jīng)。
【功效】涼血,退虛熱。
【臨床應用】用于陰虛發(fā)熱,小兒疳熱等癥。
銀柴胡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藥,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藥同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
柴胡,清輕上升,善于達表泄熱,且能疏肝解郁,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銀柴胡,只用于涼血,專(zhuān)清陰分不足之虛熱,既無(wú)升散透發(fā)的力量,亦無(wú)疏肝的功效。
5、“清虛熱藥”之五:葎草
味甘、苦,性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退虛熱。
【臨床應用】
1.用于肺熱咳嗽。
本品甘苦而寒,功能清熱解毒,用于肺熱咳嗽,可配伍“魚(yú)腥草、鴨跖草、忍冬藤”等藥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尿道刺痛等癥。
本品有利尿作用,并能清熱解毒,對于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癥,可配合“鳳尾草、萹蓄、冬葵子、海金沙、烏蘞莓、白茅根”等同用。
3.用于肺癆咳嗽,午后潮熱等癥。
本品有退虛熱的功效,用治上述病癥,可配合“百部、黃芩、丹參、地骨皮”等藥同用。
【用法用量】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6、“清虛熱藥”之六:
***********************************************************
第四節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于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癥候,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痢疾、黃疸、關(guān)節腫痛、耳腫疼痛流膿等病癥。
本節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宜互相參證。
清熱燥濕藥一般不適用于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癥,如須使用,亦應分別配伍養陰或益胃藥同用。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或同屬植物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內蘊、胸中煩熱痞滿(mǎn)、舌苔黃膩,黃疸,以及腸胃濕熱留戀、嘔吐、瀉痢、痔瘡等癥。
黃連清熱燥濕的作用很強,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蘊之癥。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嘔,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于熱病高熱、口渴煩躁、甚至神昏譫語(yǔ),心火亢盛、失眠、心煩、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連為瀉火解毒要藥,對熱病高熱、心火亢盛,有良好療效,常配合山梔、連翹等同用;對于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藥同用。
此外,黃連還可用于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外用以黃連汁點(diǎn)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芍慰谏嗌?。
【處方用名】川連、川雅蓮、細川連、小川連(生用,清熱瀉火)、炒川連(炒用,減低寒性)、姜川連(姜汁拌炒,用于止嘔)、酒炒川連(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qián)五分,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至五分,每日服二至三次。
【按語(yǔ)】1.黃連性寒,味甚苦,功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藥。
2.本品配以黃芩、山梔等,則瀉火而解熱毒;配以大黃、黃芩,則瀉火而止吐衄,且可治目赤口瘡;配木香,則清熱止痢而除腹痛;配竹茹,則清胃熱而止嘔吐;配吳茱萸,則和肝胃而治胃痛泛酸;配天花粉、知母、生地,則清胃火而治消渴;配朱砂,則瀉心火而安神。
【方劑舉例】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黃連、黃芩、黃柏、山梔。治瘡毒。
香連丸《和劑局方》:黃連、木香。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治吞吐酸水。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用】1.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fā)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芩能清實(shí)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dòng)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黃芩、淡黃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熱瀉火)、炒黃芩(炒用,減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黃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濕熱)、黃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脾而安胎。
【方劑舉例】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蔻仁、通草、豬苓、茯苓、大腹皮。治濕溫身熱。
黃芩瀉肺湯《張氏醫通》:黃芩、大黃、連翹、山梔、苦杏仁、枳殼、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熱喘嗽,里實(shí)便秘。
黃芩湯《傷寒論》: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治太陽(yáng)、少陽(yáng)合病下利。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黃蘗或黃皮數除去外皮的樹(sh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虛熱。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瀉痢、濕熱黃疸,以及小便淋瀝澀痛、赤白帶下,陰部腫痛、足膝腫痛、萎軟無(wú)力等癥。
黃柏清熱燥濕之力,與黃芩、黃連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濕熱為佳。治瀉痢合黃芩、黃連;療黃疸合梔子、茵陳;如配蒼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腫痛、下肢萎軟無(wú)力、配合知母、生地、竹葉、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澀熱痛;配合白芷、龍膽草,可用于帶下陰腫。
2.用于熱毒瘡瘍,濕疹等癥。
黃柏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頗好,用治濕熱瘡瘍、濕疹之癥,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內服配黃芩、梔子等藥同用,外用可配大黃、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陰虛發(fā)熱,或夢(mèng)遺滑精等癥。
黃柏除清實(shí)熱外,尚能清虛熱以療潮熱骨蒸,瀉腎火以療夢(mèng)遺滑精,常合知母、地黃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柏、川黃柏(生用,瀉實(shí)火)、鹽水炒黃柏(鹽水炒,清虛熱,瀉腎火)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yǔ)】黃柏、黃芩、黃連三藥,都是苦寒的藥品,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但黃柏瀉腎火而退虛熱,且能除下焦濕熱;黃芩則以清肺熱為專(zhuān)長(cháng),又能安胎;黃連瀉心火而除煩,善止嘔逆。這是三藥不同之點(diǎn)。因此,一般所謂黃芩治上焦、黃連治中焦、黃柏治下焦的說(shuō)法,就是根據黃芩清肺火、黃連止嘔逆、黃柏瀉腎火的特點(diǎn)而來(lái)的。但是,現在臨床上作為清熱解毒藥應用時(shí),芩、連、柏三藥都是通用的,沒(méi)有上述這樣嚴格的區分。
【方劑舉例】梔子柏皮湯《傷寒論》:黃柏、梔子、甘草。治傷寒身黃發(fā)熱。
易黃散《傅青主女科》:黃柏、山藥、車(chē)前子、芡實(shí)、白果。治下焦濕熱,白濁帶下。
滋腎丸《蘭室秘藏》:黃柏、知母、肉桂。治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
【藥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根莖與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退骨蒸。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下痢及痔瘡等癥。
本品有類(lèi)似黃連除濕熱和解毒的功效,故對于濕熱下痢及濕熱痔瘡等癥均可應用。
2.用于陰虛發(fā)熱,潮熱骨蒸,小兒疳熱等癥。
本品與知母、青蒿、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等配伍,可治陰虛發(fā)熱,午后潮熱;與黃連、蘆薈等同用,可治小兒疳熱等癥。
【處方用名】胡黃連(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胡黃連丸《博濟方》:胡黃連、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檳榔、樸硝、訶子、麝香、綠豆末。治疳疾瀉痢。
【藥用】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草或其變種的根莖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定驚。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黃疸、白帶、陰囊腫痛等癥。
龍膽草善除下焦濕熱,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同用;治下部濕熱可配苦參、黃柏同用。
2.用于頭痛、目赤、胸脅刺痛,以及小兒驚癇抽搐等癥。
龍膽草為瀉肝膽實(shí)火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的癥候,多配合梔子、黃芩等應用;小兒驚風(fēng)、手足抽搐由肝經(jīng)熱盛所致者,可用龍膽草以瀉實(shí)火,配鉤藤、牛黃以息風(fēng)定驚,火退風(fēng)息,驚搐自止。
【處方用名】龍膽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龍膽草善瀉肝膽實(shí)火,除下焦濕熱。配以柴胡、山梔、黃芩,則清肝瀉火;配木通、車(chē)前子、澤瀉,則清利濕熱;配黃連、牛黃、鉤藤,則瀉火定驚;配茵陳、郁金、黃柏,則利濕退黃。
【方劑舉例】龍膽瀉肝湯《和劑局方》: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chē)前子、當歸、柴胡、生地、甘草。治肝膽實(shí)火上逆、脅痛口苦、耳聾耳腫,及肝膽濕熱下注、小便淋濁、下疳潰爛、囊癰便毒、陰癢陰腫等癥。
【藥用】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大葉梣(苦櫪白蠟樹(shù))的干皮或枝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寒。入肝、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清肝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下痢,里急后重等癥。
本品既有清化濕熱的作用,又有收澀止痢的功效,對濕熱下痢、里急后重,常配伍白頭翁、黃連、黃柏等同用。
2.用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
本品兼有清肝泄熱的作用,故可用于目赤腫痛等癥,可與黃連、竹葉等配伍同用;也可用以煎汁洗眼。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秦皮與黃連皆有治熱痢、消目赤腫痛的功效,但黃連苦寒清熱之力較大,且能瀉心火,止嘔除煩,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秦皮則性澀收斂,可用于濕熱帶下。
【方劑舉例】秦皮散《證治準繩》:秦皮、滑石、黃連。治風(fēng)毒赤眼、痛癢澀淚,昏暗羞明。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小腸、大腸、胃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殺蟲(chóng)。
【臨床應用】
1.用于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癥。
苦參清化濕熱,并能導濕熱滲于下竅,故適用于上述諸癥,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
2.用于周身風(fēng)癢,疥瘡頑癬,麻風(fēng)等癥。
苦參祛風(fēng)而化濕,且能殺蟲(chóng),用于周身風(fēng)癢,疥瘡頑癬,常合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于麻風(fēng),常與大風(fēng)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清熱痢尿,可用于濕熱內蘊、小便不利之癥。
【用法用量】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
苦參,清熱治痢的功效,與“黃連”相近;除下焦濕熱,也與“黃柏、龍膽草”等相似。但它又能祛風(fēng)、殺蟲(chóng)而止癢,可用治皮膚濕疹、瘙癢等癥,這是苦參的特長(cháng)。
【方劑舉例】治痢散《醫學(xué)心悟》:苦參、葛根、赤芍、山渣、陳皮、麥芽、陳松羅茶。治痢疾。
苦參散《證治準繩》:苦參、丹參、蛇床子。治一切疥及風(fēng)瘙癢,瘙之成瘡。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癥。
白蘚皮為祛風(fēng)、除濕熱的藥品,并可滲濕熱于下竅,適用于瘡癬濕癢等癥,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fēng)飲(驗方):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fēng)、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治游風(fēng)丹毒。
第五節 清熱解毒藥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于各種熱毒病癥的藥物,就叫清熱解毒藥。
熱毒病癥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熱癰盛、郁結成毒的病癥。
本節藥物都能清熱解毒,但由于各藥性能不同,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cháng),在應用于時(shí)必須作適當的選擇與配伍。
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藥配合應用;
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藥配合應用;
挾濕者,可與燥濕藥配合應用。
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氣藥;
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藥等等。
但發(fā)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于陰癥、寒癥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
(附:忍冬藤、忍冬葉、銀花子、金銀花露)
【處方用名】金銀花、雙花、銀花(生用,清熱解毒)、銀花炭(炒炭,治血痢便血)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心、脾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
“銀花”,甘寒,既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且在清熱之中又有輕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的表癥未解、里熱又盛的病癥。應用時(shí)常配合“連翹、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
“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頗強,在外科中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紅腫熱痛的瘡癰腫毒,對辨證上屬于“陽(yáng)癥”的病癥,較為適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連翹、丹皮、赤芍”等煎湯內服,或單用新鮮者搗爛外敷。
3.用于熱毒引起的瀉痢便血(糞便中夾有黏液和血液)
熱毒結聚腸道,入于血分,則下痢便血。銀花能涼血而解熱毒,故可療血痢便血,在臨床上常以銀花炒炭,合黃芩、黃連、白芍、馬齒莧等同用。
【用法用量】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煎服。
【附藥】
1.忍冬藤:藥用莖。功用與金銀花相似,又能通絡(luò ),可治風(fēng)濕痛。一般用量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2.忍冬葉:藥用葉。功用與金銀花相似。一般用量為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3.銀花子:藥用果實(shí)。性涼。功能解毒止痢。治熱毒腫瘡、痢疾等。一般用量三錢(qián)至四錢(qián),煎服。在麻疹恢復期,余熱未清,可用銀花子九錢(qián),焙干,研細,拌白糖適量,每天三錢(qián),分二次服,連服三錢(qián)。
4.金銀花露:系將金銀花加水蒸餾制成。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治療小兒熱癤、痱子等癥,亦可作夏天飲料。忍冬的葉,也可蒸餾制成露,稱(chēng)金銀花葉露,功用同上,唯稍遜于金銀花露而價(jià)格低廉。
【按語(yǔ)】
銀花,味甘性寒,氣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熱毒,尤為治陽(yáng)性瘡瘍的要藥。
配以“鮮生地、玄參、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營(yíng)泄熱;
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則解毒療瘡;
【方劑舉例】
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豆豉、牛蒡子、竹葉、桔梗、甘草、蘆根。治風(fēng)溫初起。
連翹
味苦,性微寒。入心、膽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
本品作用與“銀花”相似,故用于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兩藥常配合應用。
2.用于熱病有高熱、煩燥、口渴或發(fā)斑疹等癥。
連翹能清熱解毒,無(wú)論氣分熱或血分熱,都可應用。以上諸癥,系熱邪熾盛,入于營(yíng)血所致,可用連翹配合“黃連、赤芍、丹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連翹、連翹殼、連喬(生用,清熱解毒)、朱砂拌連翹(清心安神,治熱病煩燥不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煎服。
【按語(yǔ)】
1.連翹性涼味苦,輕清上浮,可治上焦諸熱,尤能解毒消癰而散結,故為瘡家的要藥。
2.本品配以“銀花、薄荷、荊芥、甘草”,則散風(fēng)清熱;
配以“玄參、麥冬、青蓮心、竹葉卷心”等,則清心泄熱;
配以“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則解毒消癰;
配以“玄參、夏枯草、貝母”等,則散結消瘰。
3.銀花與連翹均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解瘡毒,故在臨床上兩藥經(jīng)常同用。但銀花尚能涼血止痢;連翹又能清心熱,散結消瘰。
4.在過(guò)去用藥習慣上本品分連翹殼與連翹心兩種,連翹殼為果實(shí),連翹心為種子,一般認為連翹心的清心功用較好?,F上海地區已予簡(jiǎn)化,只有一種連翹,不再分為兩藥。
味苦、甘,性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用于乳癰腫痛,疔瘡熱毒,肺癰咳吐膿血痰。
蒲公英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可單獨煎汁內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熱解毒藥同用,如銀花、連翹、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癰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熱解毒藥物如鮮蘆根、冬瓜子、魚(yú)腥草、桃仁、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蒲公英、黃花地?。ㄏ磧?,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
【按語(yǔ)】
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在過(guò)去一般僅用于乳癰、瘡腫。近年來(lái)本品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發(fā)現它除了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之外,尚有利尿、緩瀉的功效。不僅可用于外科瘡癰,且可用治內科疾患。服配金銀花、魚(yú)腥草,可用于痰熱郁肺;配板藍根,可用治咽喉腫痛;配忍冬藤、車(chē)前草,可用治小便熱淋;配決明子、黃菊花,可用治目赤腫痛;配梔子、茵陳,可用治濕熱黃疸;配瓜蔞、貝母,可用治乳癰紅腫;配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可用于疔瘡腫毒;配夏枯草、牡蠣,可用于瘰歷痰核。
【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金銀花、紫背天葵。治疔腫毒瘡。
闌尾清解湯《大陸經(jīng)驗常用方》;銀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黃、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治闌尾炎熱毒期,腹痛拒按,甚至腹硬、發(fā)熱、口渴、唇燥、嘔惡不能食等。
【藥用】本品為菫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寒。入心、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疔瘡熱毒、癰腫發(fā)背等癥。
紫花地丁多用于熱毒壅盛之時(shí),內服多配合銀花、連翹、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鮮地丁草搗爛外敷瘡癰局部。
【處方用名】紫花地丁、地丁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至一兩;新鮮的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外敷適量。
【附藥】犁頭草:菫菜科菫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犁頭草的全草。性味淡涼。功用與地丁草同,現習慣上常與地丁草混用。治毒蛇咬傷;鮮犁頭草(如無(wú),可用鮮紫花地?。?、鮮連錢(qián)草、鮮野菊葉各一大把,用冷開(kāi)水洗凈,搗爛絞取汁約150~200毫升,一次內服;余渣加少量冷開(kāi)水,使它濕潤,敷在傷處。如癥重、體弱,可隔八小時(shí)再照上述劑量?jì)确淮?。服藥后不可喝熱水、吃熱食?span lang="EN-US">
【按語(yǔ)】1.紫花地丁功用清熱涼血解毒,對血熱壅滯、紅腫焮痛的瘡癰、丹毒等癥,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除用于瘡癰熱毒之外,又可用治毒舌咬傷。
2.紫花地丁與犁頭草形態(tài)相似,功效相同,故習慣上兩者?;煊?。
3.地丁有紫、黃兩種;紫花地丁簡(jiǎn)稱(chēng)地丁草,黃花地丁即蒲公英。兩種地丁草均能清熱解毒而療瘡腫,故在治療瘡癰腫毒時(shí),兩藥經(jīng)常同用。但紫花地丁清解瘡毒之力較強,宜治疔腫,且解蛇毒;蒲公英消腫散結之力較大,宜治乳癰,且應用范圍亦較為廣泛。
【方劑舉例】紫花地丁散《證治準繩》:紫花地丁、當歸、大黃、赤芍藥、金銀花、黃耆、甘草。治諸瘡腫痛。
【藥用】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的假球莖。(山慈菇的來(lái)源較復雜,有蘭科的杜鵑蘭、獨蒜蘭、百合科的老鴨瓣,防己科的金果欖、青牛膽等。上海習用杜鵑藍。)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辛,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臨床應用】1.用于實(shí)熱性的瘡癤腫毒,瘰歷結核等癥。
本品味辛氣寒,善能泄熱散結,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
2.用于食道癌及淋巴腫瘤等
山慈菇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chóng)、石見(jiàn)穿等配合應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山慈菇、山茨菇(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玉樞丹《百一選方》:山慈菇、麝香、千金子霜、雄黃、紅芽大戟、朱砂、五倍子。治感受外邪,食物中毒等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漏蘆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下乳汁。
【臨床應用】1.用治瘡癰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腫痛等癥。
本品苦寒,有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對于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應用;對于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應用。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2.用于各種腫瘤。
漏蘆在臨床上又可用于各種腫瘤。如用于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jiàn)穿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漏蘆(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四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漏蘆湯《衛生寶鑒》:漏蘆、升麻、大黃、黃芩、藍葉、玄參。治臟腑積熱發(fā)毒,頭面紅腫,咽喉阻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急疫癘。
【藥用】本品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小便淋瀝澀痛及痢疾、腹瀉等病癥。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上述諸種病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烏蘞莓、鴨拓草等同用。
2.用于熱癤癰腫初起,下肢潰爛,湯火傷及外傷出血等癥。四季青既能清熱解毒,且可涼血止血。用治熱癤癰腫初啟,可用鮮葉適量,洗凈,加食鹽少許,同搗爛,外敷患處。治下肢潰爛及湯火傷,可用干葉研成細粉,用麻油調涂患處。外治創(chuàng )傷出血,可用鮮葉洗凈,搗爛外敷傷口;也可用干葉研細,撒敷在傷口上,外加包扎。
【處方用名】四季青、野冬青(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感冒寧《上海中成藥》:四季青、大青葉、防風(fēng)、紫蘇、荊芥。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
【藥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酸,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癰,皮敷創(chuàng )傷,蛇蟲(chóng)咬傷等癥。
烏蘞莓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治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腫及皮膚創(chuàng )傷發(fā)炎紅腫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鴨拓草等同用。對熱癤瘡癰初起及蛇蟲(chóng)咬傷,可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細,用麻油或凡士林適量,調勻,外敷患處。
2.用于尿血、尿道澀痛等癥。
烏蘞莓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小便,故可用治小便不暢、尿中帶血、尿道澀痛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車(chē)前草、馬蘭根或連錢(qián)草、萹蓄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烏蘞莓(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鮮者加倍,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錦葵科木芙蓉的花。
【性味與歸經(jīng)】微辛,平。
【功效】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臨床應用】1.用于疔瘡腫毒,乳癰及肺癰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對于一切瘡癰腫毒、乳癰等癥,初起外用,能消腫止痛;已成者內服,有排膿之功。有可治肺癰,單用鮮花一至二兩(干花減半),水煎,加冰糖五錢(qián)沖服,也可配合魚(yú)腥草同用。
2.用于血熱崩漏。
芙蓉花還能涼血清熱,可配蓮蓬殼,用治血熱崩漏。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燙傷,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調服。
【處方用名】芙蓉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煎服。
【附藥】芙蓉葉:本品即木芙蓉的葉。性味苦微辛平。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外治疔瘡、腫毒。鮮葉可搗爛外敷干葉研末,稱(chēng)“玉露散”,用蜜水調涂于腫處。
【藥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用】用于瘡瘍癰腫。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對于瘡瘍癰腫、紅腫熱痛之癥,既可內服,亦可外敷。如發(fā)背初起或瘡瘍癰腫,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細末,用鮮雞蛋白調和外涂。此外,水火燙傷,亦可用白蘞末外敷。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jì)韧?span lang="EN-US">白蘞散《沉氏尊生》:白蘞、赤芍、當歸、連翹、黃芩、白芷、瓜蔞仁、川芎、天花粉、乳香、防風(fēng)、桔梗、柴胡、白蒺藜、生甘草。治癰疽潰瘍不收。
【藥用】本品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根及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寒。入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用】1.用于肺癰,痰熱壅滯,咳吐膿血,以及百日咳等病癥。
魚(yú)腥草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常與桔梗、鮮蘆根、瓜蔞皮、冬瓜子、生苡仁、桃仁、象貝等用同用,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等癥;與百部、鵝兒不食草、麥冬、蜂蜜等藥配伍,可用于百日咳。
2.用于各種實(shí)熱性的癰毒腫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而消癰腫,故可適用于熱毒癰腫,可單味煎湯內服,也可用鮮草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魚(yú)腥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因本品含有揮發(fā)油,故不宜久煎。外用適量。
【按語(yǔ)】1.魚(yú)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鮮凈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yú)腥氣,不耐久聞,故以氣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時(shí)候,往往顧名思義,以為此藥氣腥味劣,難以下咽。這是未經(jīng)實(shí)踐的原故。其實(shí),此藥陰干后,不但沒(méi)有腥氣,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時(shí),則揮發(fā)出一種類(lèi)似肉桂的香氣;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紅茶汁,仔細口嘗,也有類(lèi)似紅茶的味道,芳香而稍有澀味,毫無(wú)苦味,且無(wú)腥臭,對胃也無(wú)刺激性。
2.魚(yú)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癰(肺膿瘍)的要藥。近年來(lái)在臨床應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用于大葉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及腸炎、腹瀉等疾患,頗有療效;本否又有利尿作用,故又可用于尿路感染、尿頻澀痛。
【方劑舉例】銀葦合劑(本院曙光醫院):銀花、連翹、魚(yú)腥草、麻黃、豆豉、桃仁、桔梗、生甘草、冬瓜仁、薏苡仁、杏仁、蘆根。治急性支氣管炎及較輕的大葉性肺炎。
【藥用】本品為蓼科植物野蕎麥的根莖和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澀、微苦,涼。入肺、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淤,祛風(fēng)濕。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及肺癰、咯痰腥臭等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臨床用治咽喉腫痛,常配伍燈籠草、筋骨草等同用;用治肺熱咳嗽,或肺癰,可單用本品一兩,隔水燉汁服,也可配合魚(yú)腥草等藥同用。
2.用于手足關(guān)節不利,風(fēng)濕痛及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血阻滯腹痛等癥。
本品兼有活血散瘀及祛風(fēng)濕的作用,治療手足關(guān)節不利,風(fēng)濕筋骨酸痛等癥,常配合桑枝、絡(luò )石藤、蒼朮等藥同用;用治痛經(jīng)及產(chǎn)后瘀血阻滯腹痛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加紅糖煎服。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痢疾。
【處方用名】野蕎麥根、開(kāi)金鎖(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錯隔水燉汁服。
【按語(yǔ)】1.野蕎麥在上海地區中藥店稱(chēng)為開(kāi)金鎖,系由形狀而得名。此藥過(guò)去在臨床上應用不多,近年來(lái)發(fā)現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用治肺膿瘍(肺癰),療效很好,但必須隔水燉汁煎服;如加水煎汁服,則療效不顯。
2.經(jīng)臨床實(shí)踐體會(huì ),本品隔水燉出的汁,味很澀,微苦,用治急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療效,可使痰液分泌檢減少,咳嗽逐漸減輕。
【方劑舉例】復方金蕎片(上海中成藥):開(kāi)金鎖、生干蟾、魚(yú)腥草、百部、一見(jiàn)喜。治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骨結核。
【藥用】本品為虎耳草科值物虎耳草的新鮮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寒。有小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肺癰咳吐膿痰,以及耳中流膿水等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用治肺癰咳吐膿痰,可用鮮草一兩,配合鮮忍冬葉二兩,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治耳中流膿,可用鮮草洗凈打汁,加冰片少許,滴耳。
2.用于風(fēng)疹搔癢,皮膚濕疹。
本品又能清熱涼血,用于風(fēng)疹搔癢,皮膚濕疹,可配合蒼耳草、葎草等藥,既可煎湯內服,又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鮮虎耳草(用新鮮者,隨用隨采)
【一般用量與用法】鮮草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平。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腸癰腹痛及乳癰腫痛等癥。
紅藤善于清熱解毒散結,為治腸癰的要藥,常與大黃、厚樸、蒲公英或金銀花、連翹、丹皮、苡仁等同用;治乳癰腫痛,可與蒲公英、天花粉、貝母、銀花、連翹、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祛風(fēng)活血作用,可用于筋骨酸痛,跌撲傷痛等癥。
【處方用名】紅藤(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
【方劑舉例】紅藤煎《臨床經(jīng)驗匯編》:紅藤、紫花地丁、乳香、沒(méi)藥、連翹、大黃、延胡索、丹皮、銀花、甘草。治腸癰。
【藥用】本品為敗醬草科植物白花敗醬的全草。其同屬植物黃花敗醬、狹葉敗醬及巖敗醬,也可作同類(lèi)品入藥。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微寒。入胃、大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行瘀,消癰排膿。
【臨床應用】1.用于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
本品辛能散結,寒可泄熱。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yú)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shí)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
2.用于實(shí)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chǎn)后瘀滯腹痛等癥。
敗醬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chǎn)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癥。
近年來(lái)本品在臨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處方用名】敗醬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本品藥材來(lái)源較復雜,屬于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應用,不見(jiàn)市售。
據《中藥志》說(shuō):「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褂终f(shuō):「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shí)圖考》中即稱(chēng)作苣蒔菜,并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惯@說(shuō)明現在市上出售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應用時(shí)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
【方劑舉例】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薏苡仁、附子、敗醬草。治腸癰有膿。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平。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腸癰,及毒蛇咬傷等。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與蒲公英、筋骨草等配合應用。治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與半邊蓮配合應用。治毒蛇咬傷,用鮮草二兩,煎服;另取鮮葉一把,洗凈,搗爛敷換處。
2.用于跌撲損傷、腰痛及腦震蕩等癥。
本品有活血散瘀作用,治損傷腰痛,可用鮮草二兩至三兩(干草一兩),加紅棗、紅糖、黃酒適量,燉汁服;用治腦震蕩,可與活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脫力勞傷、體虛無(wú)力,可配合仙鶴草、紅棗等同用。
【處方用名】鬼針草、盲腸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
【藥用】為金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平。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鮮草二兩至三兩煎服;另外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2.用于腸癰腹痛,跌打損傷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消腫,用治腸癰腹痛,可配合白花蛇舌草、紅藤等藥同用;用治跌打損傷,除煎湯內服之外,還可用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此外,目前臨床上有用本品制成注射用針劑,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轉氨脢偏高。
【處方用名】地耳草、田基黃(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肝三方(本院第五門(mén)診部)田基黃、崗捻根、炙鱉甲、丹參。治肝炎,谷丙轉氨脢正常,而其它項目不良者。
【藥用】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微酸,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解蛇毒。
【臨床應用】1.用于水火燙傷及癰腫創(chuàng )瘡瘍等癥。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對于水火燙傷,可用鮮草洗凈搗汁外涂;用于癰腫初起,除煎湯內服外,同時(shí)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還可消癰退腫。
2.用于毒蛇咬傷。
垂盆草善解蛇毒,為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常用藥品,可單用鮮草半斤,用冷開(kāi)水洗凈,搗爛絞汁內服,每日一至二次;也可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chē)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服,并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3.用于傳染性肝炎。
近年來(lái),臨床上單用本品治療傳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無(wú)黃疸性肝炎,以及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dòng)期),對降低血清轉氨脢有一定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黃赤等濕熱癥狀減輕或消除。
此外,本品近又用于癌腫。
【處方用名】垂盆草(洗凈,曬干,切碎用)、先垂盆草(鮮草,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鮮草一兩至四兩,大劑量可用半斤,煎服或洗凈絞汁服。外用適量。
【按語(yǔ)】1.垂盆草原為民間治療瘡癰及毒蛇咬傷的常用草藥,但因一般中藥店不備,故過(guò)去在臨床上殊少應用。近年來(lái)發(fā)現本品可用治傳染性肝炎,對降低轉氨脢有良好的近期療效;根據臨床初步體會(huì ),有些病患在停藥后又有轉氨脢升高的現象,為了提高療效,有待進(jìn)一步實(shí)踐與研究。
2.本品葉小,形似鼠牙,故別名為鼠牙半枝蓮,但稱(chēng)為半枝蓮的尚有唇形科的開(kāi)頭草,為了避免品種混淆起見(jiàn),以用“垂盆草”的名稱(chēng)為妥。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平。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通絡(luò )。
【臨床應用】用于濕熱瘡毒、梅毒、筋骨拘攣疼痛及瘰歷瘡腫等癥。
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為利濕解毒的藥品。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F臨床上主要用于濕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蒼朮”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來(lái)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據報導。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午前治二兩,煎服。據文獻記載,服藥時(shí)不可飲茶。
【方劑舉例】搜風(fēng)解毒湯《本草綱目》:土茯苓、苡仁、銀花、防風(fēng)、木瓜、木通、白蘚皮、皂莢子。治梅毒筋骨攣痛。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馬蘭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平。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皮下出血,以及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頗好,對于血熱妄行的出血癥,可配合仙鶴草、鐵莧菜、菊葉三七、側柏葉等止血藥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配合板藍根、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藥物同用。
2.用于濕熱黃疸及小便淋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并能利尿,用治濕熱黃疸,可配合茵陳、山梔、大黃、平地木等藥同用;治療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淋瀝刺痛,可配合鳳尾草、萹蓄、瞿麥、海金沙、車(chē)前草等藥同用。
此外,還可用于毒蛇咬傷,可將新鮮全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
【處方用名】馬蘭根(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錢(qián),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肺、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臨床應用】1.用于感受風(fēng)熱,或痰熱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等癥。
射干為治咽喉腫痛常用的藥品,能清熱毒、消腫痛,常和牛蒡子、桔梗、甘草等配合應用。
2.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癥。
射干清肺熱而消痰涎,用治咳嗽痰喘,常與麻黃、紫菀、款冬等配合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
1.射干能降逆祛痰、破結泄熱。本品目前臨床上除用為消痰、利咽的藥物之外,在鱉甲煎丸中還用以消癥瘕、除瘧母、通經(jīng)閉。別名為烏扇。
2.本品配牛蒡子或黃芩,則清熱利咽;如配麻黃,則消痰平喘。
【方劑舉例】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射干、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紫菀、款冬、生姜、大棗。治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
射干消毒飲《張氏醫通》:射干、玄參、連翹、荊芥、牛蒡子、甘草。治咳嗽音瘖、咽喉腫痛。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廣豆根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喉。
【臨床應用】用于咽喉腫痛等癥。
山豆根功能清熱利咽,治咽喉腫痛屬于熱毒者,常配合射干、銀花、連翹、板藍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肺熱咳嗽及黃疸等癥。
【處方用名】山豆根(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按語(yǔ)】
1.山豆根苦降泄熱,主要用于咽喉紅腫熱痛屬于實(shí)火肺熱者。
2.如劑量過(guò)大,易致嘔吐,如用至一兩,能引起中毒而發(fā)生嘔吐、腹瀉、胸悶、心悸。
3.山豆根的來(lái)源尚有多種:
防己科纏繞性藤本植物蝙蝠葛的根莖,主銷(xiāo)華北,東北各??;上海地區亦曾經(jīng)用過(guò)。
豆科木藍屬的多種植物如多花木藍,和?木藍及宜昌木藍等的根,在江蘇、湖北、河南、山西等應用較多。
【方劑舉例】山豆根湯《驗方》:山豆根、荊芥、防風(fēng)、桔梗、甘草、僵蠶、薄荷、赤芍、歸尾、山梔。治咽喉腫痛。
【藥用】本品為馬勃科馬勃菌的子實(shí)體。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平。入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
【臨床應用】用于熱邪火毒郁滯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失音,肺熱咳嗽等癥。
本品能清肺利咽,用治咳嗽失音、咽喉腫痛,常與銀花、山梔、薄荷、牛蒡子、玄參等同用。
【處方用名】輕馬勃、凈馬勃(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八分至一錢(qián)五分,煎服,須包煎。
【方劑舉例】清咽消毒飲《疫喉淺論方》:馬勃、銀花、犀角、連翹、板藍根、人中黃、黃連、山梔、牛蒡、元參、薄荷、綠豆衣。治疫喉腐爛。
【藥用】本品為橄欖科植物橄欖樹(shù)的果實(shí)。
【性味與歸經(jīng)】甘、酸,平。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喉,化痰。
【臨床應用】用于肺胃熱壅所致的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及癲癇等癥。
本品有清肺利咽、化痰的功效,故可用于上述諸種病癥。據文獻記載,本品尚可用于魚(yú)骨鯁喉。
【處方用名】橄欖、青果(用新鮮者)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多者可用治二兩,洗凈,生食嚼爛咽汁,或煎服。
【附藥】金果欖:為防己科植物金果欖的塊根。形似橄欖,故名。性味苦寒。功能解毒、利咽。適用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瘡癰腫毒。一般用量為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清音丸《上海中成藥》:橄欖干、寒水石、桔梗、大青葉、甘草、飛月石、薄荷腦、冰片。治咽喉腫痛,瘖啞聲嘶,口干舌燥,咽不下利。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臨床應用】
1.用于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咽喉紅腫疼痛,甚至有發(fā)熱者,單用本品一兩,煎服,即有良好的功效;用治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可與化痰止咳藥如前胡、佛耳草、枇杷葉等配伍應用。
2.用于熱癤腫痛等癥。
本品性味苦寒,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涼血消腫,用治熱癤癰腫等癥,除煎湯內服外,亦可用鮮草搗爛外敷。對于外傷出血,可用干草研粉,撒布包扎;用治血瘀腫痛,以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筋骨草、白毛夏枯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yǔ)】
1.“筋骨草”,別名叫“白毛夏枯草”,簡(jiǎn)稱(chēng)“白夏枯草”,這是由于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上有這樣一段話(huà):「葉梗同夏枯草,惟葉上有白毛?!挂虼硕妹?。
2.白毛夏枯草一藥,在過(guò)去中藥店有售,因臨床醫生很少應用,故上海地區一般中藥店即不再備貨供應?,F草藥店有售。
3.筋骨草味甚苦,而清熱解毒的作用很強,近年來(lái)經(jīng)臨床實(shí)踐體會(huì ),用本品治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及急性支氣管炎,都有良好的療效。
【藥用】本品為報春花科植物點(diǎn)地梅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臨床應用】用于風(fēng)火赤眼,跌撲損傷,以及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治風(fēng)火赤眼,常與菊花、桑葉等配合應用;治跌撲損傷,可與當歸、川芎、落得打等配合應用;治咽喉腫痛,可單位應用,也可與筋骨草、板藍根、胖大海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點(diǎn)地梅(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
【按語(yǔ)】點(diǎn)地梅別名叫喉咽草,在上海地區草藥店又稱(chēng)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腫痛,而以治療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較好。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除痛。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苦涼泄熱而辛散,可用于感冒發(fā)熱;又善于清熱解毒,對咽喉腫痛等癥,也可應用。
2.用于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消腫除痛,對于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等癥,皆可應用,一面煎湯內服;一面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此外,對于鵝掌風(fēng)、灰指甲、腳癬等病癥,可煎湯浸洗患部。
【處方用名】一枝黃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爵床科植物爵床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截瘧。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咽痛,以及水腫等癥。
小青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故可用于外感發(fā)熱、咳嗽、咽痛,可與蒲公英、白英、野菊花、枇杷葉等同用。本品又有利尿退腫作用,可用于小兒腎炎水腫,可每天用鮮草一至二兩,煎服,連續服用,腫退后,再根據辯證,服藥調治。
2.用于瘧疾等癥
本品有截瘧作用,治療瘧疾,可單用本品一兩(或鮮草三兩),煎服,于瘧發(fā)前3~4小時(shí)服下。
3.用于疔瘡癰腫,扭傷腫痛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有活血止痛功效,對于疔瘡癰腫,或扭傷腫痛等癥,既可煎湯內服,有可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爵床、小青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鮮草一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甘草的加工品。取兩端有節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鉆孔,將甘草粉從孔內裝入,壓緊,以融化的松香將孔封固。冬月浸糞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懸臨風(fēng)處,陰干,破竹筒取甘草,曬干備用。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寒。入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發(fā)斑,血熱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熱發(fā)狂,以及咽喉腫痛、丹毒等癥。
本品以甘草為主,經(jīng)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對于上述各種實(shí)火熱毒的病癥,可配合清熱解毒藥物如石膏、黃連、連翹、玄參等同用。
【處方用名】人中黃、甘中黃(漂清,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包煎。
【方劑舉例】人中黃丸《張氏醫通》:人中黃、蒼朮、桔梗、滑石、大黃、人參、黃芩、黃連、防風(fēng)、香附。治溫疫諸熱毒。
【藥用】本品為凝結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無(wú)晶形之薄片或塊片,洗凈干燥而成。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寒。入肝、三焦、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
【臨床應用】
1.用于咽喉腫痛,牙疳口瘡等癥。
本品著(zhù)重清熱解毒,對于咽喉腫痛,或牙疳口瘡等癥,可配合黃連、黃柏、兒茶、青黛、冰片、硼砂等要,研末外敷。
2.用于咯血、衄血等癥。
本品又能祛瘀止血,對血熱所引起的咯血、衄血等癥,可配合側柏葉、大薊、小薊、藕節炭等涼血止血藥同用?,F在臨床上本品以外用為主,較少用于內服。
【處方用名】人中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淡秋石: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F時(shí)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曬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將水拌和,制成方塊。性味咸寒。功能滋陰退熱。適用于骨蒸勞熱,咽痛,口瘡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qián)至二錢(qián),煎服。另有一種咸秋石,系用食鹽與泉水煎熬而成,功用與淡秋石相似。
【方劑舉例】人中白散《外科正宗》:人中白、孩鄖茶、冰片、黃柏、硼砂、薄荷、青黛、黃連。治小兒走馬牙疳,口疳,牙齦腐爛臭黑,膿耳。手“月廉”窗、腿上窗、痔瘡。
【藥用】本品為毛艮科植物白頭翁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痢。
【臨床應用】用于濕熱或熱毒引起的痢疾。
白頭翁為治痢要藥,因它既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又能入于血分而涼血,故臨床主要用于熱毒痢、痢下赤白,或有高熱的癥候,常配合黃連、黃柏、秦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白頭翁(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按語(yǔ)】
1.白頭翁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藥,單用較大劑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頭翁湯,即以本品為主藥,配合黃連、黃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頭翁的莖葉與根作用不同,具有強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時(shí)必須注意。又全國各地作為“白頭翁”使用的有多種植物,如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翻白草等,也能用治痢疾,建議在處方使用原植物名稱(chēng)。
【方劑舉例】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治熱痢下重。
【藥用】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酸,寒。入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痢。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或熱毒引起的痢疾。
馬齒莧為治痢疾要藥,可單用本品煎服,也可配合辣蓼等藥同用。
2.用于熱毒瘡瘍。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而消癰腫,可用于熱毒瘡癰,單味煎湯內服,同時(shí)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馬齒莧(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用一兩至二兩;新鮮者可用二兩至四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yǔ)】馬齒莧為治菌痢的要藥,以用新鮮者效果較佳。本品在近年來(lái)應用范圍有所發(fā)展,如用治百日咳、肺結核及化膿性疾患等。由于本品原可做蔬菜食用,即使大量應用也很安全,故是一味值得重視的藥品。
【藥用】本品為苦木科植物鴨膽子樹(shù)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大腸經(jīng)。
【功效】治痢,抗瘧。
【臨床應用】
1.用于久痢、休息痢。
鴨膽子為治休息痢的要藥,凡冷積久痢,乍輕乍重,或愈后復發(fā),大便乍紅乍白,或硬或溏者,均可用本品單獨服用。
2.用于瘧疾。
鴨膽子單獨應用,又能治療瘧疾,有抗瘧作用。
此外,本品外用還能敷治贅疣、雞眼。
【處方用名】鴨膽子、苦參子(去殼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去殼取仁(切勿將仁敲破,以膠囊或桂圓肉或饅頭皮包果吞服。治痢,每次用十粒至十五粒,每天服三次,連服七天。治瘧,每次七至十二粒,每天服三次,連服五天至七天。外用適量,去殼打爛敷局部。
【按語(yǔ)】
1.鴨膽子一藥,在本草文獻方面,使載于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原為治冷痢久瀉的要藥。近人根據前人對于冷痢癥狀的描述,用治阿米巴痢疾,療效頗好。并且由于本品能治阿米巴痢疾,有殺滅阿米巴原蟲(chóng)的作用,故又試用本品殺滅瘧原蟲(chóng),在臨床上用治瘧級,也具有很好療效。
2.本品對腸胃道有刺激作用,凡脾胃虛弱者禁用。
【方劑舉例】鴨膽丸《醫編》:鴨膽仁、文蛤、枯礬、川連、朱砂為衣。治冷痢。
解毒生化丹《衷中參西錄》:鴨膽子、三七、金銀花、白芍、甘草。治痢疾失治,氣血兩虧,腸中腐爛,所下之物,色臭腐敗。
【藥用】本品為爵床科植物橄核蓮的葉或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痢疾、腹瀉,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等癥。
本品味甚苦,有清熱解毒作用,適用于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急性扁桃體炎及急性支氣管炎等病而見(jiàn)熱性癥候者,可單味應用;也可配合清熱藥如金銀花、黃芩等同用。上海市售成藥“抗炎寧”糖衣片,即是用本品制成的,每次吞服四至六片,每天三至四次。有些地區將本品制成注射用針劑,專(zhuān)供肌肉注射。
2.用于瘡癤腫毒,蛇蟲(chóng)咬傷等癥。
本品用于瘡癤腫痛,蛇蟲(chóng)咬傷等癥,可配合蒲公英、野菊花等藥,一面煎湯內服,一面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可解毒消腫而除痛。
此外,本品在臨床上又可用于傳染性肝炎、肺結核等疾患。
【處方用名】一見(jiàn)洗、穿心蓮、橄核蓮(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本品味甚苦,勝過(guò)黃連,入煎劑,一般用量不宜過(guò)大,如劑量過(guò)大,可能引起惡心嘔吐,故以研粉裝入膠囊或扎成片劑吞服,較為方便,又可節約藥物,每次吞服三分至六分,每天二次至三次。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小飛蓬的全草。
【功效】清熱解毒,止瀉。
【臨床應用】用于痢疾,腹瀉不止。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并有止瀉作用,對于細菌性痢疾及急、慢性腸炎,可單用本品一兩(鮮草用一兩五錢(qián)),煎汁加糖服;也可配合馬齒莧、辣蓼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小飛蓬(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雞眼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臨床應用】
1.用于濕熱黃疸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并有利濕作用,配合茵陳、金錢(qián)草、田基黃等藥同用,治療濕熱黃疸等癥。
2.用于腹瀉、痢疾。
本品有利濕止瀉作用,對于腹瀉、痢疾都可應用。臨床常配合馬齒莧、車(chē)前草、辣蓼等同用。
【處方用名】雞眼草、螞蚊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
【藥用】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微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止瀉,平肝明目。
【臨床應用】
1.用于腹瀉、痢疾。
本品有解毒止瀉的功效,治療腸炎腹瀉及細菌性痢疾,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老鸛草一兩同用。
2.用于風(fēng)火赤眼及夜盲癥。
本品清熱平肝而明目,故可用于風(fēng)火赤眼及夜盲癥。在治療夜盲癥時(shí),可用鮮草一兩至二兩,加鴨肝二、三個(gè)同燉湯,熟后,吃鴨肝及湯。
【處方用名】葉下珠(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
【臨床應用】用于暑熱煩渴,瘡毒癰腫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暑、除煩、解毒等功效,故可治上述諸癥。民間在夏季常用綠豆煮湯冷飲,以解暑熱。
此外,本品又可用以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綠豆四兩、生甘草二兩,煎汁候冷,頻頻飲服。
【處方用名】綠豆(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四兩,煎服。
【附藥】綠豆衣:本品即綠豆的種皮。性味甘寒。功能解熱毒,退目翳。它的清熱消暑作用,比綠豆較好。一般用量為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綠豆飲《證治準繩》:綠豆、黃連、干葛、甘草。治誤服熱毒之劑,煩躁悶亂,做吐狂渴者。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七葉一枝花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有小毒。入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解痙。
【臨床應用】
1.用于熱毒瘡瘍、惡瘡、咽喉腫痛、蛇蟲(chóng)咬傷等癥。
本品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應用,治熱毒瘡瘍;與鬼針草等同用,治毒蛇咬傷。
2.用于癌腫。
七葉一枝花用于癌腫,常與石見(jiàn)穿、半枝蓮、夏枯草等藥配伍應用。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小兒高熱驚風(fēng)抽搐。
【處方用名】七葉一枝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煎服。
【按語(yǔ)】1.七葉一枝花原名為蚤休,又名重樓,俗稱(chēng)草河車(chē)。但上海地區中藥店所售的蚤休(草河車(chē)),原植物為蓼科的拳參,故為了避免品種混淆起見(jiàn),只稱(chēng)本品為七葉一枝花。
2.本品清熱解毒的功效頗好,用于小兒高熱驚風(fēng)抽搐,系取它苦寒降泄的作用,以達清熱定驚的目的。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開(kāi)頭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臨床應用】
1.用于熱毒瘡瘍,毒蛇咬傷,以及肺癰等癥。
半枝蓮用治癰腫瘡瘍,有解毒、消腫作用;用治毒蛇咬傷也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可單獨應用,或配合清熱解毒藥同用,既可內服,也可外用,用治肺癰,可配合魚(yú)腥草、開(kāi)金鎖等同用。
2.用于肺癌、以及腸胃道癌癥。
本品用于肺癌,常與蜀羊泉、尋骨風(fēng)、魚(yú)腥草等配合應用;用于胃腸道癌癥,常與白花蛇舌草、石見(jiàn)穿、八月禮、半邊蓮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利尿、祛瘀止血,可用于腹水及損傷出血等癥。
【處方用名】半枝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yǔ)】1.半枝蓮一藥,原名開(kāi)頭草,別名為狹葉韓信草,一般在開(kāi)花時(shí)采全草入藥。因它的小花交互對生,集成偏側總狀花序,形如牙刷,故俗稱(chēng)牙刷草。
2.本品原用于毒蛇咬傷及瘡癰腫毒等癥;近年來(lái)在臨床上用于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癌腫及吐血損傷出血等癥。
【藥用】本品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祛風(fēng)濕。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發(fā)熱,乳癰、惡瘡等癥。
白英味苦微寒,功能清熱解毒,用治感冒發(fā)熱、乳癰等,可配合蒲公英、銀花、一見(jiàn)喜等藥同用。
2.用于濕熱黃疸、腹水等癥。
白英有利尿作用,治療濕熱黃疸或腹水腫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錢(qián)草、茵陳等藥同用,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泄。
3.用于風(fēng)濕痹痛。
白英有祛風(fēng)濕作用,用于風(fēng)濕痹痛,可與秦艽、槍活、獨活等藥同用。
近年來(lái)用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于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癥。
【處方用名】白英、蜀洋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
【藥用】本品為一年生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甘,寒。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利尿。
【臨床應用】
1.用于咽喉腫痛,癰腫疔毒等癥。
龍葵有清熱解毒和散結的作用,治療咽喉腫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葉等藥同用。治療外科癰腫疔毒,可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內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藥同用。
2.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本品兼有利尿作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癥,可配合澤瀉、木通等藥同用。
近年來(lái)在臨床上常用本品治療癌腫,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龍葵、龍葵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按語(yǔ)】據古代文獻記載,服食本品可解勞少睡?,F在臨床上試用本品作為避倦防睡藥,在實(shí)踐中體會(huì )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似有一定療效,值得做進(jìn)一步研究。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
【臨床應用】用于癰腫疔瘡,瘰歷結核,癌腫,蛇蟲(chóng)咬傷,水火燙傷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并能散結,用于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可配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等藥同用;用于癌腫,可配合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等藥同用;用于水火燙傷,可配虎杖根同用。
【處方用名】蛇莓、蛇果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涼。入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
【臨床應用】1.用于腸癰(闌尾炎),瘡癤腫毒等癥。
本品與紅藤、敗醬草等同用,可用治腸癰;與銀花、連翹等同用,可治療瘡癤腫毒等癥。
2.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癥。
本品與山梔、黃柏、茵陳等同用,治濕熱黃疸;與白茅根、車(chē)前子、茯苓等同用,可治小便不利等癥。
近年來(lái),本品又用治各種癌癥,療效待進(jìn)一步觀(guān)察。此外,還可用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擊毒蛇咬傷等癥。
【處方用名】白花蛇舌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二兩,煎服。
【藥用】本品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痢疾、腹瀉、小便淋痛不利,濕熱帶下等癥。
本品有清熱利濕之功,用于痢疾、腹瀉,可配合辣蓼、馬齒莧等藥同用;治療小便淋痛不利、濕熱帶下,可配萹蓄、瞿麥、海金沙、碎米蕎等同用。
2.用于咽喉腫痛,尿血,便血,痔瘡出血等癥。
本品功能涼血解毒,用于咽喉腫痛,可配大青葉、板藍根等藥同用;用于尿血、便血、痔瘡出血,可配側柏葉、大薊、小薊、藕節炭、蒲黃炭、等藥同用。
3.用于胃腸道癌腫。
臨床上有以本品配合半枝蓮、半邊蓮、藤梨根等藥,用于胃癌、腸癌等癥。
此外,本品又可配合垂盆草、田基黃、平地木、蒲公英、金錢(qián)草等藥,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處方用名】鳳尾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尿路感染方《中醫普及教材》:鳳尾草、蒲公英、萹蓄、車(chē)前草。治尿頻、尿急、尿道澀痛。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豬殃殃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癤腫毒,腸癰腹痛,癌腫,蛇蟲(chóng)咬傷等癥。本品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瘡癤癰腫,可配合蒲公英、地丁草等藥同用;用于腸癰腹痛,可配合紅藤、大黃等藥同用;近年來(lái)臨床上又試用于癌腫或白血病,常配合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馬蹄金、忍冬藤、枸杞根、丹參、黃精、等藥同用。又本品可治蛇蟲(chóng)咬傷,可用鮮草搗爛外敷并煎汁內服。
2.用于水腫、小便淋痛不利。
本品又能利尿消腫,用于水濕腫滿(mǎn)或小便淋痛不暢等癥,可配合杠板歸、車(chē)前草、海金沙、金錢(qián)草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豬殃殃(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臨床應用】
1.用于瘰歷,乳癰,瘡瘍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臨床常與象貝、牡蠣、夏枯草、玄參等配伍治療瘰歷;與蒲公英、鹿角霜等配伍治療乳癰;與銀花、連翹、地丁草等配伍治療瘡癰等癥。
2.用于肝癌、乳癌、淋巴腫瘤等癥。
天葵子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因此,近年來(lái)用于肝癌、乳癌、淋巴腫瘤等疾病,臨床常與七葉一枝花、八月禮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天葵子(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藥用】本品為彌猴桃科植物彌猴桃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酸、澀,涼。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利尿止血。
【臨床應用】
1.用于各種癌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臨床常與野葡萄藤、半枝蓮、半邊蓮、白茅根等配伍,使用于各種癌癥,尤其對于腸胃道方面的癌癥應用更多。
2.用于風(fēng)濕骨痛,以及黃疸等癥。
藤梨根能祛風(fēng)除濕、利尿,可配合尋骨風(fēng)、絡(luò )石藤、防己等用于風(fēng)濕骨痛;配蒲公英、田基黃等治黃疸。
【處方用名】藤梨根、彌猴桃根(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藥用】本品為豬的膽汁。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目赤腫痛、肺熱咳嗽、百日咳、濕熱黃疸等癥。
豬膽汁的清熱解毒作用比較顯著(zhù),為臨床所常用。如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以及小兒百日咳,都可單用本品隔水蒸熟飲服;用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也可配合白花蛇舌草、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據報導對黃疸傳染性肝炎也有一定療效。
【處方用名】豬膽汁(用新鮮的膽汁或煎熬成膏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燉服,膽汁膏每服三分。
【按語(yǔ)】動(dòng)物的膽汁供藥用的頗多,如鴨膽汁治百日咳;羊膽汁用治肺結核;蛇膽汁用治目疾、風(fēng)濕痛;熊膽汁用治肝熱目赤、熱摁抽搐等。但是,青魚(yú)膽有毒,不宜服用。
清肝明目藥,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適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于肝陽(yáng)上擾的癥候。
【藥用】本品為莧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入肝經(jīng)。
【功效】清肝火,退目翳。
【臨床應用】用于肝熱所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等癥。
本品為厥陰肝經(jīng)之藥,多用于目疾,對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癥,常與決明子、密蒙花、菊花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近年來(lái)在臨床上又用于高血壓病而見(jiàn)肝火亢盛、頭脹頭暈等癥,常與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葙子(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錢(qián)至五錢(qián),煎服。
【按語(yǔ)】1.青葙子一藥,在上海地區別名“草決明”。在廣東等地區將決明子稱(chēng)為“草決明”。為了避免混淆,建議處方使用原植物名稱(chēng),勿用“草決明”別名。
2.青葙子常于清肝降火,又有擴散瞳孔的作用,故對肝腎不足所致的目疾及瞳孔散大者,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青葙子散《證治準繩》:青箱子、紅藍實(shí)、枳殼、大黃、菊花、甘草、決明子、甘草、細辛、茺蔚子、麻黃、車(chē)前子、鯉魚(yú)膽、鴨膽、羚羊角。治熱毒翳障。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決明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咸,微寒。入肝、膽經(jīng)。
【功效】清肝明目。
【臨床應用】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青盲內障等癥。
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等癥,系肝火上擾,或風(fēng)熱上壅頭目所致。決明子既能清泄肝膽郁火,又能疏散風(fēng)熱,為治目赤腫痛要藥。風(fēng)熱者,常與蟬衣、菊花等同用;肝火者,常配龍膽草、黃芩、夏枯草等同用。青盲內障,多由肝腎不足所引起。決明子清肝而明目,常與補養肝腎藥如沙苑蒺藜、女貞子、枸杞子、生地等同用,以治青盲內障。
此外,決明子還有潤腸通便作用,能治療大便燥結。近年來(lái)臨床上又用于高血壓病而呈現肝陽(yáng)上擾、頭暈目眩等癥候者,常與鉤藤、生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決明子(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qián)至五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決明子散《濟生方》:決明子、石決明、菊花、蔓荊子、黃芩、石膏、芍藥、川芎、木賊、羌活、甘草。治風(fēng)熱頭痛,或目赤腫痛。
決明子湯《圣濟總錄》:決明子、柴胡、黃芩、防風(fēng)、苦竹葉、升麻、甘草、菊花、細辛治肝臟實(shí)熱、目生赤肉、澀痛。
【藥用】本品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花莖或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入肝、胃經(jīng)。
【功效】疏散風(fēng)熱,明目退翳。
【臨床應用】用于風(fēng)熱目疾、腫痛羞明、翳膜遮睛等癥。
谷精草善于散風(fēng)熱,功能退翳膜,為眼科常用藥物,對風(fēng)熱目疾,翳膜遮睛等癥,常與菊花、桑葉、防風(fēng)、生地、麥冬、赤芍、牛蒡子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谷精草、谷精珠(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谷精龍膽散《證治準繩》:谷精草、龍膽草、生地、紅花、荊芥、甘草、赤芍、牛蒡、茯苓、木通。治目赤翳障,頭風(fēng)齒痛。
谷精散《證治準繩》:谷精草、蟬退、綠豆衣(一作白菊花)、豬蹄退。治斑疹入目生翳膜。
【藥用】本品為馬錢(qián)科植物密蒙樹(shù)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寒。入肝經(jīng)。
【功效】清肝熱,明目退翳。
【臨床應用】用于目赤腫痛、多眵、多淚、羞明畏光、目昏生翳等癥。
本品為眼科常用藥,對目赤腫痛、多淚羞明及眼生翳膜等癥,常與菊花、石決明、木賊草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密蒙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煎服。
【方劑舉例】密蒙花散《和劑局方》:密蒙花、羌活、白蒺藜、木賊、石決明、菊花。治目赤腫痛、羞明及翳膜。
【藥用】本品為蝙蝠科動(dòng)物蝙蝠等的糞便。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寒。入肝經(jīng)。
【功效】清肝明目,散瘀消積。
【臨床應用】用于肝熱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內外障翳及小兒疳積等癥。
肝開(kāi)竅于目。夜明砂為肝經(jīng)血分藥,具有清肝熱、散瘀血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熱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捎帽酒穯挝冻次⒔?,研細,每天一錢(qián),分二次用開(kāi)水調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黃芩、赤芍、丹皮、鮮生地、白茅根等藥煎汁服用。
據文獻記載,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內外障翳,常將本品研末,納入豬肝內,煮食飲汁。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疳積及跌撲損傷、瘀血作痛等癥,亦取它散血、消積的功效。
【處方用名】夜明砂(焙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qián)至三錢(qián),布包煎服;或炒研細末,每此用開(kāi)水調服四分或五分。
【方劑舉例】決明夜靈散《證治準繩》:石決明、夜明砂、豬肝,用米泔水煎。治雀目夜昏。
【藥用】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千里光的幼嫩莖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平。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癤腫毒,皮膚濕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對于瘡癤腫痛,可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等藥同用;治皮膚濕疹瘙癢,可用鮮草洗凈,搗爛取汁外涂;用治細菌性痢疾,可與金銀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
2.用于風(fēng)火赤眼等癥
本品又有清肝明目作用,故適用于風(fēng)火赤眼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何桑葉、菊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千里光(洗臼,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1.清熱瀉火藥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竹葉
淡竹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2.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
秦皮
苦參
白鮮皮
3.清熱解毒藥
①治濕熱病藥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fēng)熱。
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貫眾:
②治熱毒瘡瘍藥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紫花地?。呵鍩峤舛?,涼血消腫。
野菊花:清熱解毒。
魚(yú)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大紅藤:清熱解毒,活血,祛風(fēng),止痛。
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
熊膽:清熱解毒,息風(fēng)止痙,清肝明目。
③治熱毒瀉痢藥
穿心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④治咽喉腫痛藥
射干: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4.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5.清虛熱藥
青蒿: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
白薇: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地骨皮: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銀柴胡: 清虛熱,除疳熱。
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