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
“黃浦”的地名得名于“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chēng)“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經(jīng)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cháng)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yù)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shí),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
“盧灣”的地名得名于“盧家灣”:舊時(shí)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后諧稱(chēng)“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shí),以境內陸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chēng)“盧灣區”。
2011年,上海市盧灣、黃浦兩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獲國務(wù)院正式批復,黃浦區、盧灣區兩區建制撤銷(xiāo),設立新的黃浦區。
靜安
相傳靜安寺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lái)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香火甚旺,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shí),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cháng)寧
“長(cháng)寧”的地名得名于“長(cháng)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筑路,以英國駐滬總領(lǐng)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chēng)“長(cháng)寧路”。1945年置區時(shí),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cháng)寧區”。
徐匯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xué)士、著(zhù)名科學(xué)家徐光啟曾于此建立農莊別業(yè),從事農業(yè)實(shí)驗和著(zhù)書(shū)立說(shuō),逝世后歸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后漸成集鎮。
普陀
“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陜西北路間筑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shí),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shí),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
閘北一詞,源于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后來(lái)所稱(chēng)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chēng)為新閘。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lái)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chē)纬闪藘蓚€(gè)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kāi)埠以后,新閘、老閘北面也開(kāi)始發(fā)展,閘北之名開(kāi)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shí),稱(chēng)“閘北區”。
楊浦
“楊樹(shù)浦港”原名“楊樹(sh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shí),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shù)浦區”。1949年改稱(chēng)“楊浦區”。楊浦”的地名得名于“楊樹(shù)浦港”。
浦東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mén)、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lái)。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shí)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shí)設有昆山縣,隸屬于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于上??h;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kāi)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國務(wù)院決定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xiāo)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h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
寶山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lè )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cháng)江口的船只導航,永樂(lè )皇帝定山名為寶山。后此山淹沒(méi)于海,但寶山的名字卻沿用至今。
金山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灣北岸,西鄰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之一,縣境東南部漕涇鎮沙積村的“高宅基”,即6400年前上海地區第一條沙岡的僅剩遺址。金山得名于近海的金山島,金山三島古時(shí)曾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chēng)金山島?,F在的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三島組成,其中大金山山頂峰搞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diǎn)。
閔行
“閔行”的地名得名于“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shí)形成集市(一說(shuō)嘉靖時(shí)有山東人閔其來(lái)滬游學(xué),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鎮,1960年置區時(shí),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伴h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jiàn)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chēng):“敏行市在十六?!?。
嘉定
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
位于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shuō)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lái)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h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shí)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1949年5月后,隸蘇南行署松江專(zhuān)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zhuān)區,1958年撤銷(xiāo)松江專(zhuān)區屬蘇州專(zhuān)區,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cháng)約10余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缺地區劃入。
松江
松江被譽(yù)為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即以境內吳淞江而命名。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并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1949年5月置松江專(zhuān)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lián)等鄉的6個(gè)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gè)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xiāo)松江專(zhuān)區,縣屬蘇州專(zhuān)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yáng)5個(gè)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青浦
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h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屬松江府。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zhuān)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昆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昆山縣葉蕩鄉劃入青浦縣,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昆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zhuān)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崇明
位于上海市北部長(cháng)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于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chēng)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chǎng)于姚劉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隸屬蘇州府,后隸屬蘇州府太倉州,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F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mén)、啟東接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