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把唐朝時(shí)盛行的格律很?chē)赖?a target="_blank">律詩(shī)、
絕句稱(chēng)為
近體詩(shī),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形式較為自由的詩(shī)稱(chēng)為
古體詩(shī)。
漢字有
四聲——平、上、去、
入聲,其中平聲包括陰平(第一聲)和陽(yáng)平(第二聲),上(第三聲)、去(第四聲)、入聲即為仄聲。
律詩(shī)規律:
平仄交替,粘對循環(huán) (以下平聲仄聲分別以-、1表示)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兩字即可:
(1) ---1 1 (1)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3)-- 1 1 --1
(4) --1 1- (4)1 1 --1 1-
近體詩(shī)講究平仄聲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與聲律美。
五言絕句有四種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這種律化的句式稱(chēng)律句。近體詩(shī)通常限用
平聲韻。
近體詩(shī)上下兩句稱(chēng)一聯(lián),上句叫出句,下句叫
對句。格律要求一聯(lián)內兩句平仄聲相對或基本相對,后一聯(lián)出句與前一聯(lián)對句兩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為準)。違犯這兩條,謂之“失對”、“失粘”。
根據以上規則,五言絕句有以下四種平仄格式:
A.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如,王之渙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如,
李端:
聽(tīng)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
周郎顧,時(shí)時(shí)誤拂弦。
*拂:
入聲字 C.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如,盧綸
塞下曲二:
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méi)在石棱中。
*白、石:入聲字
又如,西鄙人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guò)臨洮。
*七:入聲字
D.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如,王涯 閨人贈遠(其一)
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為報
遼陽(yáng)客,流光不待人。
七言絕句簡(jiǎn)稱(chēng)“七絕”是近體詩(shī)的一種。七言句式可看作是五言句式的增長(cháng)。在五言律句前加與首節平仄相反的二字既成七言律句(就是七言去掉前兩個(gè)字就是五言,所以就不介紹五言絕句的寫(xiě)作章法了)下面介紹一下七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李白 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guò)萬(wàn)重山。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曾幾
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shí)日日晴,小溪泛盡卻
山行。綠陰不減來(lái)時(shí)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劉禹錫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
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shí)月,夜深還過(guò)
女墻來(lái)。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
登高處,遍插
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