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度級名老中醫治胃病十方
轉載自東醫大使
首批國度級名老中醫治胃病十方
1.蘭洱延馨飲(梁劍波)
胃神經(jīng)管能癥: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熱脅噯氣納呆等,肝郁氣滯,濕濁阻痹者。
R:佩蘭10g延胡10g普洱茶5g厚樸5g炙甘草5g素馨花12g
功效:有芬芳解郁,止氣止痛之功.
2.養陰建中湯(姚奇蔚)
胃痛胃脹嘈雜灼熱,口干苦等肺虛肝熱胃陰不足型萎縮性胃炎:
R:北沙參30g石斛20g懷山藥130g焦山楂30g桑寄生20g玉竹20g青代10g白勺10g浙貝10g
功效:有養陰建中之效.
用法:在吃法上要供冷水浸過(guò)藥面浸泡10分鐘煮沸后改用文火15分鐘服取藥液約400ml。
3.滋胃飲(周仲瑛)
萎縮性胃炎或潰瘍并發(fā)胃炎暫治不愈,胃酸缺少者,尤以胃脘隱痛,煩渴思飲,口燥咽干,食少便秘為主癥。
R:烏梅肉6g炒白勺10g北沙參10g大麥冬10g金釵石斛10g丹參10g生麥芽10g炙內金5g炙甘草3g玫瑰花3g
功效:有滋養胃陰,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為經(jīng)驗方,方似不出偶,確含妙理,復胃陰者,莫若苦寒;復酸味者,酸甘化陰,足資吾等師法。
4.健運麥谷芽湯(趙芬)
慢性胃炎之脾不建運者,有促進(jìn)食欲之效:(為脾胃良方,對胃炎有卓效)
R:麥芽30g谷芽30g內金15g山藥15g黨參10g甘草5g用法:加凈水跨越藥面一寸,浸泡一小時(shí),沸后繼沸5分鐘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復元益氣之功。
5.沙參養胃湯(李振華)
順應于各種慢性胃炎之屬脾胃陰虛者:
R:沙參20g白芍20g麥冬15g山楂15g石斛15g知母12g花粉12g內金10g丹皮10g烏梅10g陳皮10g生甘草3g
成果:養陰和胃,理氣清熱。
6.和中消痞湯(李壽山)
順應于淺表性,反流性和萎縮性胃炎:
R:黨參15g丹參15g蒲公英15g白芍15g制半夏10g黃連3g甘姜3g炙甘草6g
功效:無(wú)益氣健胃,辛開(kāi)苦降,和中開(kāi)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尾為一爐,實(shí)用于寒熱龐雜證)
7.脘腹蠲痛湯(何任)
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腸潰瘍,胃N民能癥,慢性腸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癥,慢性胰腺炎,內臟動(dòng)物N功能雜亂等而至之痛屬氣血不調者均可服用:
R:延胡索9g川楝子9g生甘草9g烏賊骨9g造香附9g沉香直9g白芍12g蒲公英20g臺片6g
功效:有緩解脘腹疼痛之效。
8.加味香蘇飲(董建華)
適用于胃脹痛為主之胃炎患者:
R:蘇梗6g香附6g陳皮6g畢澄茄6g枳殼10g大腹皮10g香櫞皮10g佛手6g
功效:有理氣和胃通降之功。
9.安中湯(張鏡人)
適用于胃炎有脘部脹滿(mǎn)疼痛,口苦,食欲減退或伴噯氣泛酸等癥有可隨證加減。
R:柴胡6g蘇梗6g六曲6g炒黃芩9g炒白術(shù)9g香扁豆9g炒白芍9g制香附9g炙延胡9g炙甘草3g八月扎15g香谷芽12g
功效:有調肝和胃,健脾安中之功;故明"安中湯"。
10.加味黃連溫膽湯(謝昌仁)
合用于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胃竇炎屬痰熱衷困胃得和降者可隨證加減。
R:陳皮6g枳實(shí)6g竹茹6g黃連2g姜半夏10g茯苓12g甘草3g
成效:有苦降辛通,化干和中之效,1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并可隨證加減。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癥。按臨床發(fā)病緩急,一般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發(fā)病急驟,輕者唯一食欲不振、腹痛、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脫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紊亂,有細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癥狀。慢性胃炎常見(jiàn)癥狀為反復發(fā)作、無(wú)規律性的腹痛,疼痛常常出現于進(jìn)食過(guò)程當中或餐后,多數位于上腹部、臍周,部分患女部位不固定;輕者為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猛烈絞痛;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繼而影響營(yíng)養狀態(tài)及發(fā)展發(fā)育。胃粘膜糜爛出血者伴嘔血、黑便。
到今朝為止,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根基上有辨證施治、辨證分型用專(zhuān)方治療、固定方藥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四種。
(1)辨證分型治療:根據中醫實(shí)際,臨床上四診所見(jiàn),將本病分為幾個(gè)臨床證型,各型隨證加減化裁而進(jìn)行治療。
萎縮性胃炎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分為中虛氣滯、肝胃不和、胃陰不足、肝胃郁熱和藹滯血瘀五型,別離用黃芪建中湯加減健中理氣;柴胡疏肝散加減疏肝和胃;沙參麥冬湯加減養陰和胃;化肝煎合左金丸清中除熱;桃紅四物湯合發(fā)笑散理氣化瘀。脾胃虛弱用香砂六正人湯合黃芪建中湯運脾和胃;肝胃陰虛用沙參麥冬湯益胃養陰;肝胃不和仿葉天士治"肝厥胃痛"方疏肝和胃;脾胃濕熱用藿樸夏苓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泄熱化濕,和胃消痞;痰熱衷阻用導痰湯合三子養親湯溫化痰濁。用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減治脾胃虛寒;柴胡疏肝散治肝胃不和;沙參麥冬湯加減治胃陰不足;三仁湯合藿樸夏苓湯加減治脾胃濕熱。脾胃氣(陽(yáng))虛和脾胃陰虛兩大類(lèi)去進(jìn)行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歸納為:①脾胃(氣)虛弱,氣滯血瘀證;②肝胃不和,郁火炎熱證;③胃陰不足,氣虛血滯證;④中虛濕阻,寒熱同化證。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實(shí)證與虛證,實(shí)證包羅氣滯、血瘀、濕阻、熱郁。虛證包孕氣虛、陰虛、脾虛、腎虛。綜合歸納,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見(jiàn)辨證分型可分以下幾種:
1.脾胃虛弱(氣虛、虛寒)型:治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常用方劑為黃芪建中湯、香砂六正人湯、良附丸等。
2.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清閑散、四逆散等。
3.胃陰缺乏型:治以養陰和胃。經(jīng)常使用沙參麥冬湯、益胃湯等。
4.脾胃濕熱型:治以清熱利濕,健脾和胃。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
5.各個(gè)證型中均插手活血化瘀之品,常用丹參、紅花、元胡等藥。
(2)辨證分型專(zhuān)方治療:對病人進(jìn)行辨證,針對每證型用一固定方治療。用胃安丸治療萎縮性胃炎證見(jiàn)肝胃氣滯者用胃安Ⅰ號(金鈴子、元胡、山楂、佛手、砂仁、黃連)治療;證見(jiàn)胃陰不足者用胃安Ⅱ號(白芍、甘草、石斛、北沙參、黃精、山楂、枳殼、黃連)治療。氣虛濕阻熱郁患者,用胃炎Ⅰ號(黨參、黃芪、茯苓、谷芽、當歸、白術(shù)、砂仁、炙甘草、神曲、佛手、枳殼、補骨脂、黃連、大棗);對陰虛熱郁、氣滯血瘀者,用胃炎Ⅱ號(黨參、桑椹、山藥、玉竹、黃芪、麥冬、山楂、雞內金、佛手、紫草、黃連、五味子、炙甘草、黃精)。以上諸方對萎縮腺體均有必然的逆轉療效。
(3)固定方藥治療
即以一個(gè)牢固方藥治療本病,而不停止辨證分型。健胃茶(緩少卿、麥冬、生甘草、橘紅、玫瑰花、白芍。虛熱型加白茶終,實(shí)熱型加綠茶末),胃樂(lè )益開(kāi)劑(金剛藤、白花蛇舌草、壁虎、僵蠶),胃炎沖劑(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蘇梗、白芍、甘草、香附),胃炎流浸膏(沙參、桑寄生、玉竹、白芍、元參、山藥、山查、青黛、丹參、黃芪、陳皮),胃寶(珍珠粉、澤瀉、青黛、白及、生甘草、黑梅、三七面、大黃粉、虎魄),養胃沖劑(黃芪、黨參、白芍、生苦草、山藥、陳皮、生香附、烏梅、糖),等等,上述處方根基以益氣養陽(yáng)、理氣和胃為法。借有效萎胃片、胃復康、復胃湯、天丁集及單味枸杞子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皆獲得了較好療效。
(4)中西醫連系治療:中西醫連系治療萎縮性胃炎,中醫分脾胃虛寒、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肝胃不和四型辨證施治,同時(shí)肌注胃炎Ⅰ號(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魚(yú)腥草、敗醬草提取制成針劑),西藥加維生素B?1、B?2、C,膽汁返流加胃復安。療效以臨床癥狀、胃鏡病理鑒定。中藥砂仁、佛手加維生素C制成胃安Ⅰ號。以益氣養胃湯共同服用維生素C、胃蛋白酶,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等。以上道明晰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西醫分離治療療效不錯。
我的經(jīng)驗方:
【處方】:黨參15g、黃芪20g、茯苓12g、當歸12g、白術(shù)15g、金鈴子10g、元胡10g、山楂15g、佛手15g、砂仁10g、白芍12g、甘草6g、石斛12g、北沙參12g、黃精12g、枳殼10g;
【主治】:慢性胃炎證見(jiàn)氣血單虛、胃陰不敷者。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5-10劑。
【濫觴】:憑據(王燾.《外臺機密方》經(jīng)驗方加
現代醫學(xué)認為結腸炎是由感染,本身免疫性因素遺傳,神經(jīng)精神等因素釀成的結腸炎性改變。
1、甚么是慢性腸炎?
①當代醫教以為結腸炎是由感染,本身免疫性因素遺傳,神經(jīng)精神等因素釀成的結腸炎性改動(dòng)。
②傳統醫學(xué)認為本病屬于中醫學(xué)"痢疾"領(lǐng)域,多由飲食不節、精神刺激、感受四時(shí)疫情,治療不妥、拖延日久、寒濕熱三邪蘊結而成,病程日久、反復爆發(fā)、固執易愈、易轉癌變,臨床統計轉癌率高達5%-10%以上。
2、中治療療:
多采納溫腎運脾,活血理氣,澀腸止瀉,調度胃腸。
【丹方】:姜蓮養腸湯
【處方】:干姜3克慌腳雞10克阿膠10克澇蓮草20克當歸10克黃連6克白術(shù)10克木香6克防風(fēng)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陰陽(yáng),祛邪厚腸止瀉。
【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等)。癥見(jiàn)腹瀉耐久反復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夾赤白粘液,腹痛隱綿,按之不減,形體消瘦,四末不溫,神倦怠怠,納谷不馨,脘腹不適,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飲,舌質(zhì)淡紅或暗紅,多細裂紋,苔薄白微膩,脈虛濡或細弦略數。
【用法】:每日1劑,頭煎2煎藥液合并約400毫升,遲早2次空肚分服。個(gè)中阿膠應燉烊化,分2次兌入藥液中。癥狀減緩獲得療效后,可以上方子量比例,研末(阿膠烊化)為丸,每服10克,日二次空腹吞服,以資穩固,以2-6個(gè)月為好。
【方解】:慢性腹瀉,機因龐大。因其經(jīng)久不已,陰陽(yáng)虧虛,精血不足自不待行;氣血郁滯,寒熱濕濁壅遏不化更加習見(jiàn)。本方以干姜、白術(shù)、炙草溫中健脾益氣,合補腎溫陽(yáng),暖土止瀉之慌腳雞溫補脾腎,煦養腸腑;阿膠、旱蓮、當歸滋陰清熱養血,此中阿膠必不成少。毛姜、當歸尚能活血行血,與行氣止痛之木香為伍,可以使郁滯日久之腸腔頭緒流利,氣血通運;黃連清熱瀉火,燥濕厚腸,與辛熱之干姜同用,久結之寒熱可得清散,內困之濕濁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風(fēng)中潤藥之防風(fēng),升散調運于胃腸間,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結者能散,郁者能達,醒脾悅胃,活躍氣血,若此氣血兩調,寒溫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
【加減】:濕熱偏盛者,加馬齒莧30克;便血或赤凍多者,加地榆10克、鴉膽量(每服15粒,去殼吞服,日2次);陰虛偏甚,污量多者,加烏梅20克。
【案語(yǔ)】:凡是慢性腹瀉屬上述機理者,投之見(jiàn)效。然效方之效齊在松扣病機,隨證化裁,如只按圖索驥,膠柱飽瑟,效方一定即效也。臨床應用應把握其辨證要面:以病程長(cháng)遠,形體瘦弱,面龐蕉萃,腹痛隱頓,按之不減,畏寒肢熱,唇紅口干,不甚喜飲,便瀉鶩溏為主癥。
援用
王圣尉主任的治療陽(yáng)萎我的經(jīng)驗方
概要:中醫認為陽(yáng)痿有虛實(shí)之分,虛有陰虛、陽(yáng)虛、心脾兩虛、心腎不足之別;實(shí)有肝郁、濕熱、血瘀之異。
1、中醫辯證施治:
中醫將陰莖疲軟不舉或舉而不堅,乃至影響性生涯謂之陽(yáng)痿,"陰痿"或"筋痿"其意即為陽(yáng)痿。中醫認為陽(yáng)痿有虛實(shí)之分,虛有陰虛、陽(yáng)虛、心脾兩虛、心腎不足之別;實(shí)有肝郁、濕熱、血瘀之異。臨床要通過(guò)辨證今后再處方下藥,一般分以下證型治療。
①陰虛火旺:多見(jiàn)于青丁壯,有腳淫史。陰莖能勃起,但臨勢即硬,心悸出汗,肉體重要,心渴喜飲,腰酸膝軟,足跟痛苦悲傷,尿黃便干,舌紅苔少,或有剝苔、龜裂等,脈細數。治以滋陰降火,方選兩地鱉甲煎。藥物舉例:生生地各10克,菟絲子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6克,金櫻子10克,生鱉甲(先煎)15克,牡蠣(先煎)15克,丹皮10克,天花粉10克,川斷10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
②命門(mén)火衰:多見(jiàn)于老年人,或房勞過(guò)度,或少年手淫致使精氣虛損。陰莖不克不及勃起,精液清涼,頭暈耳叫,面色皓白,畏寒喜熱,精神委靡,腰膝酸軟,舌苔薄白,脈沉細無(wú)力。治以溫腎補陽(yáng),方選還少丹加減。藥物舉例:熟地10克,枸杞子10克,鎖陽(yáng)10克,仙茅12克,仙靈脾12克,陽(yáng)起石12克,山英肉10克,巴戟天10克,五味子6克,石菖蒲6克,肉蓯蓉10克,楮實(shí)子10克。水取服。
③心脾兩虛:思慮郁悶,益悲傷脾。多見(jiàn)于腦力勞動(dòng)的人。陰莖勃起堅苦,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精神疲憊,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耒衰弱。治以補益心脾,方選歸脾湯加減。藥物舉例:黨參10克,黃芪10克,白術(shù)10克,茯神10克,酸棗仁10克,龍眼肉7枚,木香6克,炙甘草3克,炒當歸10克,炙近志10克,補骨脂10克,菟絲子10克。水煎服。
④懼怕傷腎:恐則傷腎,恐則氣下。多有性交吃驚嚇史。每臨性糊口時(shí)陰莖即萎,害怕多慮,心悸易惕,夜寐不安,遺精早泄,舌淡苔白,脈弦。治以補腎寧神,方選桂枝龍骨牡歌頌加減。藥物舉例:桂枝6克,龍骨(先煎)15克,牡蠣(先煎)15克,炙甘草3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巴戟天10克,石菖蒲6克,炙遠志6克,菟絲子10克,當歸10克,茯苓神10克。水煎服。
⑤肝郁不舒:多見(jiàn)于情懷不悅的人。陰莖不舉,或舉而不脆,精神煩悶,伴性欲減退,胸悶不舒,腹脹脅痛,舌質(zhì)暗紅,脈郁不揚。治以疏肝解郁。方選沈氏達郁湯加減。藥物舉例:升麻6克,柴胡6克,川芎6克,香附10克,白蒺藜12克,橘葉4克,制首烏10克,枸杞子10克,肉蓯蓉10克,巴戟天10克,枳殼6克。水煎服。
⑥濕熱下注:濕熱下注,宗筋馳縱,可導致陽(yáng)痿,經(jīng)所謂壯人煙氣是也。多見(jiàn)于形體瘦削的人,或嗜食酒醇美味的人。陰莖萎軟不舉,陰囊濕潤,尿后余瀝,或有臊氣,體困疲倦,口干或苦,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象濡數。治以清利濕熱,方選柴胡勝濕湯加減。藥物舉例:柴胡6克,羌活6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苡仁15克,黃柏6克,龍膽草6克,當回10克,防已10克,萆解10克,麻黃根6克,蒼術(shù)6克。水煎服。
⑦血脈瘀滯:多見(jiàn)于血管性陽(yáng)痿的患者;或因跌挨損傷,背重過(guò)度,強力行房,金刃所傷,損傷血絡(luò );或雖無(wú)明隱外傷史,但病程日久,久病入絡(luò ),引起血脈瘀滯而陽(yáng)痿不舉。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diǎn),脈澀晦氣。治以活血化瘀,方選活血散瘀湯加減。藥物舉例,當歸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川芎6克,蘇木10克,丹皮10克,丹參10克,枳殼6克,全瓜蔞10克,花擯榔10克,柴胡6克,制軍6克,紅花6克。水煎服。
二、我的經(jīng)驗方:
撮要:可見(jiàn)于性神經(jīng)虛弱、慢性虛強疾病中。中醫認為是命門(mén)火衰、心脾受損、驚駭傷腎、濕熱下注有閉。
1【主治病癥】(命門(mén)火衰、心脾腎盈虛。)
2【方藥稱(chēng)號】九子強腎湯。(本方偏偏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3【處方用藥】制熟附子10克(另包,開(kāi)水先煎30分鐘以上,再下其他藥。)菟絲子10克女貞子12克枸杞子15克覆盆子12克金櫻子15克車(chē)前子12克韭菜籽12克蛇床子12克五味子12克肉蓯蓉20克淫羊藿15克巴戟15克仙茅10克芡真10克鹿角6克(依法炮制后研極細分兩次用湯藥沖服。)
4【服用要領(lǐng)】一日一劑,連服5-10劑?;蚍烈帍鸵话銥橹?。
5【方藥來(lái)歷】作者按照(《王氏驗方匯編》)加減化裁經(jīng)歷方。
3、特點(diǎn)藥物:"太白草藥茶"在百度搜刮'太白草藥茶'。
淺表性胃炎
炎的50%~85%擺布。本病的發(fā)病頂峰春秋為31~50歲,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基本病變是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與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有[1]時(shí)可見(jiàn)到概況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腸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體的減少。病變部位常以胃竇明顯,多為滿(mǎn)盈性,胃鏡搜檢為胃粘膜充血、水腫及點(diǎn)狀出血與糜爛或伴有黃紅色粘液性滲出物。目前海內按炎性細胞浸潤粘膜層的深淺將本病分為輕、中、重三度。凡浸潤粘膜淺層1/3者為輕度;觸及中1/3者為中度;超越粘膜層2/3者為重度。
大大都淺表性胃炎患者缺累臨床癥狀,局部患者常有上腹部脹悶、噯氣、吐酸、食欲消退,或無(wú)規律上腹隱痛,食后加重等諸多表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jīng)治療多能康復;若失于治療,則可進(jìn)一步開(kāi)展,固有腺體因炎癥毀壞而削減,能夠轉化為萎縮性胃炎。
飲食要有規律,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微量元素要公道拆配,增強體育熬煉,多和同齡伴侶交換,連結身心興奮都長(cháng)短常主要的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體現缺乏特同性。差別的患者臨床顯示各有差別,有的患者可無(wú)癥狀和特點(diǎn),多半患者可有上腹部隱痛、食后飽脹、食欲不振及噯氣等,且癥狀時(shí)輕時(shí)重,可反復發(fā)生發(fā)火或歷久存在。茲將本病能夠出現的臨床顯露作一歸納。
(1)最多見(jiàn)癥狀是上腹疼痛,約占85%。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數無(wú)規律,與飲食無(wú)關(guān)(有的患者空腹溫馨,飯后不舒),通常是彌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jìn)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癥狀加重,少數與天氣轉變有關(guān)。這類(lèi)上腹疼痛用解痙劑及抗酸劑不容易緩解。
(2)腹脹,占70%。常因胃內潴留、排空提早、消化不良所致。
(3)噯氣,約占50%的患者有此癥狀,患者胃內氣體增多,經(jīng)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臨時(shí)減緩。
(4)反復出血也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常見(jiàn)施展闡發(fā)。出血原由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根蒂根基上并發(fā)的一種胃粘膜急性炎癥改變。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吐逆、乏力、便秘或腹瀉等。
(6)慢性淺表性胃炎缺少典范的陽(yáng)性體征。體魄查抄時(shí)可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瘦削及貧血。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古還沒(méi)有完整了然,經(jīng)研討發(fā)現幾近任何能影響機體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此中比力明白的病因有:
(1)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jiàn)于急性胃炎以后,胃粘膜病變經(jīng)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逐步演化而成慢性淺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抱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恒久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經(jīng)發(fā)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癥改變。
(3)抽煙: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臨時(shí)大量抽煙可以使幽門(mén)括約肌敗壞,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縮短,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Eward發(fā)現,每天吸煙20收以上者40%可發(fā)生胃粘膜炎癥。
(4)藥物: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zhì)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損害。
(5)刺激性食品:持久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拙食品,和過(guò)餓或過(guò)飽等無(wú)紀律的飲食方法都可粉碎胃粘膜護衛樊籬而發(fā)作胃炎。
(6)輪回及代開(kāi)功用停滯:胃粘膜的布局和功能的完全性及其對各類(lèi)毀傷因素的防備才能,均取充沛的粘膜血流量緊密親密相干。充血性心力弱竭或門(mén)靜脈下壓時(shí),使胃恒久處于瘀血和缺氧狀況,招致胃粘膜屏蔽功能削弱,胃酸排泄削減,細菌大量繁衍,輕易形成胃粘膜炎性損傷。慢性腎功效衰竭時(shí),尿素從胃腸道排擠增加,經(jīng)細菌或腸道水解酶感化發(fā)生碳酸銨和氨,對胃粘膜發(fā)生刺激性傷害,致使胃粘膜充血水腫,乃至糜爛。
(7)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經(jīng)纖維胃鏡發(fā)明或證明膽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個(gè)主要緣由。由于幽門(mén)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shù)后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并損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背彌散至粘膜內引起一系列病理回響反映,導致慢性胃炎。
(8)幽門(mén)螺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xué)者M(jìn)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初次別離出HP。爾后浩繁學(xué)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jìn)行了大量嘗試研究,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育出HP,繼而發(fā)現HP的感染水平與胃粘膜的炎癥水平呈正相干關(guān)系。故1986年,天下胃腸病學(xué)會(huì )第八屆集會(huì )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緣由之一。HP致病機理大概主如果通過(guò)破損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終究引起胃粘膜的炎癥。
(9)心身因素:由于心思衛生不安康,歷久處于精神嚴重、憂(yōu)愁或抑悶形態(tài),可引起滿(mǎn)身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jīng)長(cháng)時(shí)候處于鎮靜狀況,亦會(huì )導致胃粘膜血管舒縮功能雜亂,制成胃粘膜血流量淘汰,破損胃粘膜屏障作用,長(cháng)此以往構成胃粘膜慢性炎癥反響。
現在慢性淺表性胃炎還沒(méi)有特異性藥物治療,一般主張無(wú)癥狀者勿需治療,有癥狀者可根占有關(guān)病因、病理及臨床癥狀給予合理用藥。具體治療方法以下:
(1)病因治療:
消滅致病身分是醫治戰防備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上策。故應制止精力嚴重,戒煙,適當限定喝酒,盡可能不平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主動(dòng)治療慢性扁桃體炎、副鼻竇炎、蛀牙及吐喉部傳染灶。
(2)飲食療法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飲食宜平淡,有紀律、按時(shí)定量,防止過(guò)酸、過(guò)辣、生冷及細糙食品。
(3)藥物治療
[2]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藥物治療大要可分為兩類(lèi):珍愛(ài)胃粘膜的藥物及消除傷害胃粘膜因素的藥物。
保護胃粘膜的藥物: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加強胃粘膜粘液的分泌,耽誤胃上皮細胞壽命及輕度按捺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珍愛(ài)胃粘膜不受膽汁損傷,避免H+反散布。用法100mg,日3次,2周后改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時(shí)服,4~5周為一療程。副作用有水鈉潴留,故宜同時(shí)服用氫氯噻嗪和鉀鹽。
②硫糖鋁:該藥能與胃蛋白酶絡(luò )合,抑制該酶分解蛋白質(zhì),并能與胃粘膜蛋白質(zhì)絡(luò )合成保護膜,阻撓胃酸、胃蛋白酶和膽汁酸的滲入滲出、腐蝕。此外,本藥亦能促進(jìn)胃粘膜細胞的新陳代謝。用法:1.0g,日3~4次。
③麥滋林-S顆粒:該藥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間接作用于胃粘膜,使部分炎癥消失。L-谷氨酰胺與胃腸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路,介入促進(jìn)構造修復以到達治療目標。用法:670mg,日3次。
④胃炎干糖漿:該藥首要由硫酸慶大霉素、鹽酸普魯卡因、VitB12等成份構成。具有消炎、行痛,增進(jìn)胃粘膜建復等感化。用法:5g,日3次。
⑤思密達:該藥對細菌和病毒有很強的固定能力,對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強的掩蓋能力。經(jīng)由過(guò)程與黏液的作用可進(jìn)步消化道粘膜膠質(zhì)的韌性,以反抗各種進(jìn)擊因子。用法:3g,日3次。
⑥其他:維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氫氧化鋁膠10mg,日3次口服;蓋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護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消弭胃粘膜侵害因素的藥物:①節制HP感染:HP與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勾當性胃炎干系親近,殺滅HP的藥物有益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體外實(shí)驗HP對青霉素、氨基甙類(lèi)、四環(huán)素類(lèi)、頭孢菌素類(lèi)、大環(huán)內酯類(lèi)、硝基咪唑類(lèi)、呋喃類(lèi)及鉍劑敏感。故臨床常選用以下藥物:三鉀二枸櫞酸鉍鹽(TDB)120mg,日4次,4周為一療程;羥氨芐青霉素1.5g,日2次,連服8天,改為1.0g,逐日2次,再連服28天;呋喃唑酮0.1g,日3次,持續服用2~4周;甲硝唑0.4g,每日3次口服,連服14天為一療程;瑞貝克口服每次80mg,每日2次,連服3~4周為一療程;等等。
別的,還可以經(jīng)過(guò)聯(lián)適用藥增強斷根HP的結果。②胃壁細胞受體拮抗劑:組織胺H2受體、胃泌素受體和乙酰膽堿受體拮抗劑,均能減少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療胃炎,尤其關(guān)于高胃酸者尤其適合。臨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僧替丁、法莫替丁等;丙谷胺、阿托品、普魯本辛等也可用于本病。哌吡氮平能挑選性抑止胃酸分泌而對心率、瞳孔、前列腺素及胃腸爬動(dòng)均無(wú)顯明影響。用法:50mg,日2次。洛賽克為H+-K+-ATP酶停滯劑,亦可克制胃酸分泌。
③節制和改善膽汁反流的藥物:幽門(mén)功能紊亂,膽汁反流粉碎胃粘膜屏障致胃炎,故可用胃復安、止嘔靈、嗎丁啉、西沙比利及消膽胺等治療,此類(lèi)藥物均有促進(jìn)胃排空、防止反流的作用。具體用法:胃復安10mg,日3次;止嘔靈50~100mg,日3次;嗎丁啉10~20mg,日3~4次;西沙比利5~10mg,日2至3次;消膽胺3~4g,每日4次。④抗胃蛋白酶藥物:硫化多糖能與胃蛋白酶結合而使之滅活,避免胃粘膜受損,常用者有硫糖鋁、硫酸軟骨素等。
今朝慢性淺表性胃炎還沒(méi)有特異性藥物治療,一般主張無(wú)癥狀者勿需治療,有癥狀者可根據相關(guān)病因、病理及臨床癥狀賜與合理用藥。具體治療方法以下:
(1)病因治療:
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療和預防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上策。故應躲免精力慌張,戒煙,適量限制飲酒,只管不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積極治療慢性扁桃體炎、副鼻竇炎、蛀牙及咽喉部熏染灶。
(2)飲食療法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飲食宜油膩,有規律、定時(shí)定量,避免過(guò)酸、過(guò)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藥物治療
[2]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藥物醫治大致可分為兩類(lèi):庇護胃粘膜的藥物及消弭侵害胃粘膜身分的藥物。
護衛胃粘膜的藥物: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虎魄酸半酯,能加強胃粘膜粘液的分泌,耽誤胃上皮細胞壽命及輕度按捺胃蛋白酶的生機,故能掩護胃粘膜不受膽汁損傷,避免H+反分散。用法100mg,日3次,2周后改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時(shí)服,4~5周為一療程。副作用有水鈉潴留,故宜同時(shí)服用氫氯噻嗪和鉀鹽。
②硫糖鋁:該藥能與胃蛋白酶絡(luò )合,抑制該酶合成蛋白質(zhì),并能與胃粘膜蛋白質(zhì)絡(luò )分解保護膜,禁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膽汁酸的滲入、腐蝕。另外,本藥亦能促進(jìn)胃粘膜細胞的新陳代謝。用法:1.0g,日3~4次。
③麥滋林-S顆粒:該藥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癥消失。L-谷氨酰胺與胃腸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同,到場(chǎng)促進(jìn)組織修復以達到治療目標。用法:670mg,日3次。
④胃炎干糖漿:該藥次要由硫酸慶大霉素、鹽酸普魯卡因、VitB12等身分構成。具有消炎、止痛,促進(jìn)胃粘膜修復等作用。用法:5g,日3次。
⑤思稀達:該藥對細菌和病毒有很強的固定本領(lǐng),抵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強的籠罩能力。經(jīng)由過(guò)程與黏液的作用可進(jìn)步消化道粘膜膠質(zhì)的韌性,以對立各種進(jìn)犯因子。用法:3g,日3次。
⑥其他:維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氫氧化鋁膠10mg,日3次口服;蓋胃仄4片,日3次口服;前線(xiàn)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庇護和改進(jìn)胃粘膜的作用。
消除胃粘膜損害因素的藥物:①控制HP感染:HP與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舉動(dòng)性胃炎關(guān)系親密,殺滅HP的藥物有益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體外實(shí)驗HP對青霉素、氨基甙類(lèi)、四環(huán)素類(lèi)、頭孢菌素類(lèi)、大環(huán)內酯類(lèi)、硝基咪唑類(lèi)、呋喃類(lèi)及鉍劑敏感。故臨床常選用以下藥物:三鉀二枸櫞酸鉍鹽(TDB)120mg,日4次,4周為一療程;羥氨芐青霉素1.5g,日2次,連服8天,改為1.0g,每日2次,再連服28天;呋喃唑酮0.1g,日3次,繼續服用2~4周;甲硝唑0.4g,每日3次口服,連服14天為一療程;瑞貝克口服每次80mg,每日2次,連服3~4周為一療程;等等。
此外,還可以通過(guò)結合用藥加強排除HP的效果。②胃壁細胞受體拮抗劑:組織胺H2受體、胃泌素受體和乙酰膽堿受體拮抗劑,均能減少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療胃炎,尤其對高胃酸者尤其相宜。臨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丙谷胺、阿托品、普魯本辛等也可用于本病。哌吡氮平能選擇性抑制胃酸分泌而對心率、瞳孔、前列腺素及胃腸蠕動(dòng)均無(wú)明顯影響。用法:50mg,日2次。洛賽克為H+-K+-ATP酶阻滯劑,亦可抑制胃酸分泌。
③掌握和改善膽汁反流的藥物:幽門(mén)功能混亂,膽汁反流毀壞胃粘膜屏障致胃炎,故可用胃復安、止嘔靈、嗎丁啉、西沙比利及消膽胺等治療,此類(lèi)藥物均有促進(jìn)胃排空、防止反流的作用。詳細用法:胃復安10mg,日3次;止嘔靈50~100mg,日3次;嗎丁啉10~20mg,日3~4次;西沙比利5~10mg,日2至3次;消膽胺3~4g,每日4次。④抗胃蛋白酶藥物:硫化多糖能與胃蛋白酶聯(lián)合而使之滅活,避免胃粘膜受損,常用者有硫糖鋁、硫酸軟骨素等。
(1)針灸療法:臨床上常選用內關(guān)、中脘、足三里、陽(yáng)陵泉等穴。痞滿(mǎn)甚者,加刺膻中、章門(mén);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門(mén)、太沖;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滯者加解溪;長(cháng)時(shí)間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取灸法,選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利用艾條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水針:穴選脾俞、胃俞、響應夾脊、中脘、內關(guān)、足三里。
方法:選用紅花注射液、當歸注射液、阿托品0.5mg或普魯卡因1.0%打針液,打針于上述穴位,每次1~3穴,每穴1~2ml。
(3)按摩療法:慢性淺表性胃炎按摩治療可有摩腹揉穴法、臟腑點(diǎn)穴法、指壓合營(yíng)吸吸法、推顫運點(diǎn)捏脊法等八種伎倆,尤以摩腹揉穴法為常用。其主要由摩腹、按揉足三里穴、按揉胃俞穴、膏擦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四個(gè)環(huán)節組成,以患者中脘穴為中間,作環(huán)形推拿10~15分鐘;然后醫者按揉兩側足三里穴,得氣后持續按揉100次閣下;今后再按揉胃俞穴,得氣后再按揉100次閣下;最初表露背部,醫者在兩手小魚(yú)際涂抹少許水楊酸甲酯凡士林油膏,緊貼患者背部自肩胛骨內側緣至髂嵴,沿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循行線(xiàn)路,曲線(xiàn)往返磨擦1~2分鐘,局部有明顯的紅熱反映。每日或隔日1次,30次為一療程,隔1~2周后可反復。
(4)其他療法
①吳茱萸1份、食鹽2份。用法:將吳茱萸研成細末,插手食鹽拌勻,在鍋內炒熱,布包熨于臍部,延續40分鐘,天天熱熨2次。主治:寒邪客胃型淺表性胃炎。
②生姜、烏梅各適量。用法:用開(kāi)水浸軟后擦舌,每日5~6次。主治:胃失和降型淺表性胃炎。
③金沸草、代赭石各等份。用法:共研為細末,以醋調后,涂于胃脘部。主治:胃失和降型淺表性胃炎。
④灶心土、蔥白、吳茱萸、薄荷各等量。用法:上藥共為粗末,用醋炒熱,布包熨于胃脘部。主治:脾胃虛寒型淺表性胃炎。
⑤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用法:制成膏劑,每次1貼,微火葬開(kāi),揭于胃脘部。主治:脾胃虛寒型淺表性胃炎。
⑥黃芩、黃連、梔子、白芍、甘草各適量。用法:共為細末,以涼水調成糊狀,敷于臍部,中用紗布籠蓋,膠布流動(dòng),每2日換藥一次。主治:熱正阻胃型淺表性胃炎。
⑦艾葉適量,黃酒2份,陳醋1份。用法:將艾葉揉爛,插足黃酒,陳醋拌勻,在鍋內炒熱,分紅2份,用布包裹,趁熱敷于胃脘部,冷則改換,每次40分鐘,每日1至2次。主治:寒邪客胃型淺表性胃炎。
⑧三棱15g,莪術(shù)15g,肉桂10g,陳艾45g,木香10g,草果10g,公丁香10g,水仙子15g,紅花15g,高良姜12g,砂仁6g。用法:共為細末,布3尺合成雙層,內鋪棉花,將藥末展在棉花中心,用線(xiàn)縫好,防備藥末聚集和漏出,晝夜兜在胃脘部,藥末每隔一月?lián)Q一次。主治:淺表性胃炎。
⑨菜油或行氣止痛藥液。用法:利用銅錢(qián)蘸油,自上而下反復捋刮足三里、上巨虛至下巨虛。主治: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飲食保養】
飲食上調養總原則:無(wú)刺激性,含低纖維質(zhì),易于消化,具有充足營(yíng)養的飲食;少食多餐;進(jìn)餐時(shí)要放松,保持心境高興。
---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發(fā)多與飲食因素有關(guān),如持久飲用烈性酒、濃茶、咖啡、過(guò)量的辣椒調味品和攝取過(guò)咸、過(guò)酸與過(guò)粗糙的食物重復刺激胃粘膜。更緊張的另有不公道的飲食風(fēng)俗、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質(zhì)和B族維生素長(cháng)時(shí)間缺乏使胃粘膜變性。
主要浮現是上腹飽悶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燒親信脹等癥狀。
鑒于飲食對淺表性胃炎的致病有關(guān),以是飲食調治對治療淺表性胃炎有側重要的意義。
1.避免吃各種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濃縮咖啡、生蒜芥末等對胃粘膜有損傷的食物,同時(shí)避免吃過(guò)硬、過(guò)酸、過(guò)辣、過(guò)冷、過(guò)熱和過(guò)度粗糙的食物??蛇x用易于消化食物并注重罕用油炸、油煎等烹飪辦法。食物宜平淡軟爛。
2.增添營(yíng)養、注意選擇營(yíng)養代價(jià)高的蛋白質(zhì)食品和維生素豐碩的軟食,如牛奶、豆腐、胡蘿卜和一些發(fā)酵的食品,食物要細嚼慢咽。
3.飲食要有規律,守時(shí)定量,不暴飲暴食,養成杰出的飲食習慣,減輕胃部承擔。三次正餐食量較少可于餐間準時(shí)加餐。留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質(zhì)食物也有少許主食。
【慢性淺表性胃炎保健小處方】
1、糊口有規律,表情悲觀(guān),戒煙忌酒,切勿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難消化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悶脹、泛酸、噯氣者,宜用嗎丁啉或胃復安,飯前半小時(shí)服用。
4、有胃部脹痛者,可用解疼劑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藥。
5、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少少數人惡變胃癌,是以每一年須舉行一次胃鏡復查。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種致病因子的反復侵襲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革,最后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
病因病機
西醫熟悉
病因
一般認為幽門(mén)螺旋桿菌感染和免疫因素為主要因素。飲酒、飲食不節、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損傷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膽汁反流等為其誘發(fā)因素。
病理
淺表性胃炎的炎癥限于胃小凸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層,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細胞浸潤,引起粘膜充血、水腫、排泄。多發(fā)于胃竇,偶然有大批糜爛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竇有較多的糜爛灶,或伴疣壯突出,稱(chēng)慢性糜爛性或疣狀胃炎。
萎縮性胃炎,炎癥深化粘膜固有膜,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使粘膜層變薄,粘膜皺襞平展,甚或消失,常伴隨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門(mén)患者幽門(mén)括約肌功能平衡,使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因為該內容物有膽汁的返流,而引發(fā)膽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膽結石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熟悉
脾胃衰弱為其內涵因素,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勞勞過(guò)度為其引發(fā)因素。
飲食不節,積滯不化,郁遏氣機;憂(yōu)思末路怒,肝失疏泄,氣滯胃腕;過(guò)度辛勤則耗耗傷氣血,過(guò)度安閑則氣機不舒。
脾胃素虛,加上以上諸因素致氣機不順暢,郁滯胃脘,起落變態(tài)是本病的根本病機。
癥狀辨證
緩性胃炎年夜多無(wú)較著(zhù)癥狀,部門(mén)患者呈現上背飽脹沒(méi)有適、胃脘隱痛、喧鬧噯氣、厭食惡古道熱腸等。普通胃體胃炎可睹厭食、體重加沉,或伴血虛;胃竇胃炎或陪膽結石,特別是膽汁返流較多者,可引發(fā)慢性腐敗而出現明明痛苦悲傷、喧鬧、熾熱等,嚴峻時(shí)可泛起小量上消化講出血,如嘔血、烏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醫書(shū)本中多屬胃痛、痞滿(mǎn)、噯氣、嘈雜等范疇。
本人經(jīng)多年索求,歸納出脾胃虛弱、睥虛積滯、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等證型,可歸并肝膽火勝、腸腑濕熱等。
中醫治療
以健睥消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
以枳實(shí)消痞丸為主加減
枳實(shí)消痞丸系金元時(shí)期明醫李東垣所創(chuàng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kāi)胃進(jìn)食。"原方為丸劑,我經(jīng)多年摸索,用本方加減做湯或濃縮加工做丸散劑,治療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實(shí)10-12g黃連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樸10-15g人參10-20g炙甘草6g
白術(shù)10-15g茯苓10g麥芽15g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jiàn)胃痛、胃脹、痞滿(mǎn)、噯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欠安等癥狀者均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
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肝胃反面者,合柴胡疏肝散;怒火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胃氣上順較著(zhù)者,加蘇梗,肝膽火甚者,加柴胡、黃芩;腸腑濕熱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熱真假刪減。
保健常識
(1)公道飲食,以防積滯傷及脾胃;(2)戒煙酒,忌過(guò)食辛辣,以免對胃粘膜的反復刺激;(3)連結表情愉快,以避免情志刺激;(4)勞逸結合,以調和胃腸功能。
病歷舉例
張學(xué)伍,男,35歲,因胃脘脹痛,嘈雜于2003年3月8日救治。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時(shí)輕時(shí)重,此次復收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療無(wú)效?,F覺(jué)胃脘脹痛顯明,食后減輕,伴嘈雜噯氣,輕度惡心,大便秘結,疲憊氣短。
胃鏡提醒:胃體部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相為主。胃竇部粘膜充血、水腫,可見(jiàn)糜爛和滲出。
查:患者瘦削,面色無(wú)華。中上腹壓痛。
舌苔厚稍黃,脈沉稍弦。
西醫診斷:慢性淺表糜爛性胃炎。
中醫辨證:脾虛積滯、胃氣上逆。
中醫治療:健脾消積,和胃降逆。
處方:
枳實(shí)(膚炒)12g黃連(吳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薄樸(姜炙)10g人參10g炙甘草6g白術(shù)(土炒)15g茯苓10g
炒麥芽15g蘇梗12g黃芩8g瓜蔞12g陳皮10g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囑:戒煙酒,忌辛辣。
二診: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脹痛減輕,食欲好轉。
原方加砂仁8g,減黃連4g,連服18劑。
三診: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脹痛、嘈雜噯氣基本消失,惡心消失,精神食納好轉。
本方增減服2月余,諸癥消失,精神食納轉佳。
隨訪(fǎng)2年正常。
許紅容,男,46歲,內受古烏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膽囊炎復發(fā),胃脘脹痛網(wǎng)上述診。
患者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結石反復發(fā)作12年,時(shí)輕時(shí)重。本次1月前復發(fā),多方治療不見(jiàn)好轉,現覺(jué)胃脘灼熱,脹痛明顯,痛及胸脅,伴厭食惡心,嘈雜噯氣,心煩頭昏,便秘尿黃,口干口苦,舌苔厚膩而黃。
胃鏡提醒: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辨證:肝胃不和,合并肝膽濕熱。
中治療療:疏肝和胃,清利濕熱。
以枳實(shí)消痞合柴胡疏肝散為主:
枳實(shí)(膚炒)12g黃連10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樸(姜炙)10g黨參10g炙甘草6g白術(shù)(土炒)15g
茯苓10g炒麥芽15g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
川芎8g香附15g黃芩10g瓜蔞12g 6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囑:戒煙酒,忌辛辣。
二診,2005年8月15日,諸癥減輕,胃脘灼熱及心煩頭昏基本消失,口苦基本消失,食納較前好轉。
原方去黃芩,照原法再服6劑。
三診:2005年8月22日,胸脅疼痛、噯氣、嘈雜及惡心消逝,口苦消逝。胃脘脹痛大減,飲食轉佳。
枳實(shí)消痞精選,部分稀釋?zhuān)庸ど?00g,每次10g,每日2次,中斷服用遠2月,諸癥消失。
2.腐敗性胃炎食療
慢性胃炎的飲食治療
1.注重食器具有營(yíng)養的食物。多吃些高卵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包管機體的種種營(yíng)養素足夠,避免貧血和營(yíng)養不良,對貧血和營(yíng)養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添富露蛋白量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肥肉、雞、魚(yú)、肝、腰等內凈。高維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穎蔬菜及生果,如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紅棗等。每餐最好吃2--3個(gè)新穎山查,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2.注意食用酸堿均衡。當胃酸分泌過(guò)量時(shí),可喝牛奶、豆乳、吃饅頭或面包以中和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時(shí),可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生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忙消化,要避免引起腹部脹氣和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豆類(lèi)、豆成品、蔗糖、芹菜、韭菜等。當得了萎縮性胃炎時(shí),宜飲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類(lèi)物資會(huì )牢牢地吸附在胃壁上,對胃粘膜起保護作用,使已受傷的胃粘膜獲得修復,酸奶中獨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謝所產(chǎn)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內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剖析蛋白質(zhì)產(chǎn)生毒素,同時(shí)使胃免遭毒素的腐蝕,有利于胃炎的治療和恢復。
3.當口服抗菌素治療某些炎癥性徐病時(shí),應同時(shí)飲用酸奶,即彌補了營(yíng)養,又避免了抗菌素對人體產(chǎn)生的副作用,由于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桿菌,可使抗菌素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征象從頭取得均衡,同時(shí)回護了胃粘膜。
2)胃痛的中醫飲食治療
胃痛,中醫稱(chēng)為胃脘痛,屬于消化體系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緣故原由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過(guò)食生冷或肥甘美味,或暴飲暴食等;憂(yōu)思憤怒,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氣逆犯胃;再者是飲食、勞倦等因素久傷脾胃,導致中氣不足、脾胃虛寒。中醫按"辨證施治"的原則,對分歧病癥治法各別,可根據病情選方治療。
1.取鮮姜3--5片,紅糖適量,以滾蛋水沏泡,趁熱飲服,服后取微汗。適用于冷氣犯胃的胃痛。
2.用大蔥3--4段,死姜3--5片,黑胡椒里適當,以開(kāi)火沖泡;或于水上煮蔥、姜半晌,服時(shí)可減少許食鹽調味,再放胡椒面,趁熱飲湯。合用于果感觸感染冷涼的胃痛。
3.取粳米100克,牛肉松25克(或別的肉松)。將粳米用常法煮粥,到場(chǎng)肉緊調勻,趁熱用食。適用于脾胃虛寒而至的胃痛。
3)急性胃腸炎的中醫飲食治療
急性胃腸炎是胃腸粘膜的急性炎癥。多發(fā)于夏春季候。以上吐下瀉、脘腹疼痛為重要臨床癥狀。在中醫屬于嘔吐、泄瀉范疇,中醫以為本病的產(chǎn)生,系受寒濕之邪或貪涼感覺(jué)寒濕,過(guò)食生冷肥膩,乃至毀傷脾胃,運化變態(tài)而致病。
1.取鮮藕1000--1500克洗凈,開(kāi)水燙后搗碎取汁,用開(kāi)水沖服,天天2次服完;或用去節鮮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凈剁碎,用消毒紗布絞取汁液,用開(kāi)水沖服。
2.用粳米60克,砂仁細末5克,將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調入砂仁末,再煮沸1--2開(kāi)后便可,日夕服用。
3.取鮮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鮮橘子汁30毫升調勻,將杯放熱水中燙溫,每日服30毫升。
4.用玉米芯750克,黃柏6克,干姜6克,共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3克,溫開(kāi)水送服。
5.取綠茶、干姜絲各3克,沸水沖泡,加蓋浸30分鐘,代茶頻飲,每日數次。
6.用白?豆60克,略炒研粉,藿香葉60克,曬干為末,夾雜為散。每次10克,每日4--5次,姜湯收下。
7.與車(chē)前子30克,紗布包,加水500毫升,煎余300毫降,來(lái)渣,加粳米密飯湯,分2次溫服。
8.用蔥白適量,搗碎炒熟,放肚臍部位,用膠布固定暖臍。每日1--2次,連用很多天。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種致病因子的反復侵襲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由于粘膜的再生革新,末了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
病因病機
西醫熟悉
病因
一般認為幽門(mén)螺旋桿菌感染和免疫因素為首要因素。飲酒、飲食不節、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損傷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膽汁反流等為其引發(fā)因素。
病理
淺表性胃炎的炎癥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層,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細胞浸潤,引起粘膜充血、水腫、滲出。多發(fā)于胃竇,有時(shí)有少量糜爛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竇有較多的糜爛灶,或伴疣壯突出,稱(chēng)慢性糜爛性或疣狀胃炎。
萎縮性胃炎,炎癥深切粘膜固有膜,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使粘膜層變薄,粘膜皺襞平展,甚或消散,常伴隨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份患者幽門(mén)括約肌功能掉調,使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因為該內容物有膽汁的返流,而引起膽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歸并膽結石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認識
脾胃虛弱為其內涵因素,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勞逸過(guò)度為其誘發(fā)因素。
飲食不節,積滯不化,郁遏氣機;憂(yōu)思憤怒,肝掉疏鼓,氣滯胃腕;過(guò)度辛勤則耗耗傷氣血,過(guò)分安閑則氣機不舒。
脾胃素虛,加上以上諸因素致氣機不暢,郁滯胃脘,起落正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機。
癥狀辨證
慢性胃炎大多無(wú)顯著(zhù)癥狀,部份患者出現上腹飽脹不適、胃脘隱痛、嘈雜噯氣、厭食惡心等。一樣平常胃體胃炎可見(jiàn)厭食、體重減輕,或伴貧血;胃竇胃炎或伴膽結石,特別是膽汁返流較多者,可惹起急性糜爛而出現顯著(zhù)疼痛、嘈雜、熾熱等,寬重時(shí)可出現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嘔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正在中醫冊本中多屬胃痛、痞謙、噯氣、嘈純等范圍。
本人經(jīng)多年摸索,歸納出脾胃健壯、睥虛積滯、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等證型,可兼并肝膽火勝、腸腑濕熱等。
中醫治療
以健睥消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
以枳實(shí)消痞丸為主加減
枳實(shí)消痞丸系金元時(shí)期明醫李東垣所創(chuàng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kāi)胃進(jìn)食。"原方為丸劑,我經(jīng)多年探究,用本方加減做湯或濃縮加工做丸散劑,治療慢性胃炎,結果很好。
枳實(shí)黃連生姜人參炙甘草茯苓麥芽等10余味中藥
用量、加減和煎服法:視病情輕重、病程是非、個(gè)別差別和辨證成果而定。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jiàn)胃痛、胃脹、痞滿(mǎn)、噯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欠安等癥狀者都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
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怒氣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胃氣上逆顯著(zhù)者,加蘇梗,肝膽火甚者,加柴胡、黃芩;腸腑濕熱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熱虛實(shí)增減。
保健知識
(1)合理飲食,以防積滯傷及脾胃;(2)戒煙酒,忌過(guò)食辛辣,以免對胃粘膜的反復刺激;(3)保持心情愉快,免得情志刺激;(4)勞逸結合,以調和胃腸功能。
慢性胃炎的治療(戴)
默許分類(lèi)2009-05-17 15:28:09瀏覽15批評0字號:大中小定閱
檢察文章
2008年02月07日木曜日22:58
(一)臨床浮現
慢性胃炎的病程遷延,部分患者可無(wú)任何臨床顯露,但大多數可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分外是膽汁反流存在時(shí),常顯示為連續性上中脘部疼痛,可于進(jìn)食后當即出現,可伴有膽汁性嘔吐和食道炎的體現。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可有不同的臨床特性。胃體胃炎一般消化道癥狀較少,有時(shí)可出現明顯厭食、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多系缺鐵性貧血),在我國唯一少數發(fā)生惡性貧血。胃竇胃炎的胃腸道癥狀較明顯,有時(shí)頗似消化性潰瘍,可有反復小量上消化道出血,以至出現嘔血,系胃粘膜屏障蒙受損壞而發(fā)生急性糜爛所致。
慢性胃炎多無(wú)顯著(zhù)體征,有時(shí)可出現上腹部輕度壓痛。舌質(zhì)、舌乳頭萎縮、貧血、消瘦等施展闡發(fā)。
(二)辨證分型
1.肝胃氣滯型胃脘脹痛,飽悶不適,食后尤甚。痛無(wú)定處,胃痛連脅,熱氣頻做,矢氣較舒,或有惡心吐逆、泛酸。苔白薄,脈沉弦等。治宜舒肝和中、和諧胃氣為主。
2.胃熱陰虛型脘痛固執,胃中有灼熱感,疼痛多無(wú)規律性,但夜間和空肚為多,得食較緩??诟啥?,顴赤,心煩易喜,脈弦細而數等。治宜疏肝泄熱、養陰清熱為主。
3.脾胃虛寒型胃皖部隱約作痛,喜溫喜按,食欲消退,飯后飽脹,消瘦,面色無(wú)華,神疲倦力,手足不溫,舌濃,苔白,脈沉細有力等。治宜健脾益氣、溫中和胃為主。
4.濕熱型
上腹痛、刺痛或絞痛,拒按,口臭,大便于結或溏,舌質(zhì)紅,苔黃而膩、脈弦數。治宜健脾清熱化濕。
(三)食物療法
1.肝胃氣滯型
(1)生姜橘皮煎(《中國食療學(xué)》):生姜、橘子皮各20g,水煎,每日2-3次。
(2)砂仁木香沖劑(民間驗方):砂仁5g,木香1g,藕粉、白糖適量。制法:將砂仁、木香研成面,和藕粉攪勻。食法:加白糖沖服,每日二次。
(3)黨參20g,柴胡6g,陳皮3g,黃米(大米炒至焦黃)50g。用法:上藥加水4碗煎至一碗半,代茶飲。隔天一次,連服1-6天。(《常見(jiàn)疾病飲食療法》)
(4)砂仁煮豬肚(經(jīng)驗方):豬肚1個(gè),砂仁末10g,胡椒粉、花椒姜、蔥、豬油、鹽、料酒、味粗各適量。制法:將豬肚洗凈,切片放入鍋內煮沸,撈去俘沫,下入砂仁末、胡椒粉、蔥、姜等調料,煨至湯爛。食法:飲湯食肚。
(5)蘿卜絲餅(《中國食療學(xué)》):白蘿卜洗凈,制成絲,用素油煽炒五成熟,加肉末,調勻為餡備用。面粉適量,加水揉拌,合面團稍軟,成片,挖夾蘿卜絲餡,烙成小餅,每日吃1-2個(gè)小餅,每日3次。
2.胃熱陰虛型
(1)麥冬茶(《中國食療學(xué)》):麥冬、黨參、北沙參、玉竹、天花粉各9g。將上藥共研成粗末。當茶飲,每服1劑,每日1次。
(2)番茄汁半杯,山渣汁一盅,混勻服下。一日2-3次。(經(jīng)驗方)
(3)石斛12g,玉竹9g,大棗5枚,粳米60g。石斛、玉竹煎湯后去渣,入大棗、粳米煮粥食,天天1劑,連服7-8天。(平易近間驗方)
3.脾胃虛寒型
(1)每次可用鮮牛奶150-200ml,生姜汁一湯勺,白糖少量,放瓦盅內,隔水燉服。(民間驗方)
(2)白胡椒15g,豬肚1個(gè)。用法:將胡椒略打壞,放入治凈的豬肚內,并留少量的水份,然背面尾用線(xiàn)扎緊,放沙鍋內慢火燉至爛熟,調味服食。隔2-3天服一次,連服3-5次。(《常見(jiàn)病飲食療法》)
(3)豬肚粥(《養生益壽百科辭典》):豬肚500g,洗凈,加水煮七成熟,撈出,切成細絲備用,再以大米、豬肚絲各100g,豬肚湯適量,煮成粥??杉邮[姜、五味調料。常常食用,可治脾、胃虛寒癥。
(4)木瓜500g,生姜30g,米醋500g。用法:共放瓦鍋中加水煮湯,分2-3次吃完。2-3天1劑,可常服食。(經(jīng)驗方)
4.濕熱型
(1)薏米、白扁豆煎劑(《中國食療學(xué)》):薏米30g,白扁豆30g,佛手9g,山藥30g。將上述各味洗凈,加水煎。每日1劑,連服7-10天。
(2)赤小豆山藥粥(《攝生益壽百科辭典》):赤小豆50g,生山藥(陳者良)30g,白糖適量。用法:先煮赤小豆至半熟后,放進(jìn)山藥(去皮切片)煮至成粥,加糖,朝起作早飯食用。
(3)海蜇大棗膏(《攝生益壽百科辭典》):海蜇500g,大棗500g,紅糖250g。制法:將大棗、海蜇洗凈,加紅糖水共煎成膏狀備食。逐日2次,每次服1匙。
(4)紅蘿卜粳米粥(《養生益壽百科辭典》):紅蘿卜25g,水馬蹄250g,粳米60g,陳皮9g。制法:先將蘿卜和馬蹄洗凈,煮熟,再參加粳米和陳皮,煮粥食。每日1劑,遲早食。
(四)藥酒療法
1.肝胃氣滯型
(1)胡桃青果皮60g,侵入250ml燒酒中,密閉7-10日后用,每次3-5ml。
(2)烏稍蛇或蝮蛇,用高梁酒(或米酒)浸一年以上,根據各入酒量每次約飲10-30ml擺布,每日2次。
2.胃熱陰虛型
甘蔗汁和葡萄糖各1盅,混淆服,每日日夕各一次。(民間驗方)
3.脾胃虛寒型
噴鼻菜汁1000g,葡萄酒500ml。用法:將噴鼻菜浸進(jìn)酒中,3往后,往葉,喝酒,痛時(shí)服15ml。(官方驗圓)
4.濕熱型
蒲公英(全草)25g,水煎服,逐日1劑,分早、中、早3次,每次加米酒一湯勺,連服7-10日為一療程。(平易近間驗方)
(五)茶療法
1.肝胃氣滯型
(1)二綠茶(《江西中醫藥》):綠萼梅6g,綠茶6g。上二味,沸水沖泡5分鐘即可。每日1劑,不拘時(shí)溫服,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
(2)玫瑰佛手茶(《食療本草學(xué)》):玫瑰花6g,佛手10g,上二味,沸水沖泡5分鐘即可,代茶飲。每日1劑,不拘時(shí)溫服,具有理氣解郁,和胃止痛之功。
2.胃熱陰虛型
徐長(cháng)卿、北沙參、當歸各3g,黃蔑4.5g,烏梅肉、生甘草、紅茶各1.5g。上藥共研為粗末,滾水沖泡。食法:代茶頻飲,每日1劑,連服三個(gè)月為一療程。
3.脾胃虛寒型
茶葉6g,老姜10g,水煎服。每日1劑。(履歷方)
4.濕熱型
茶葉、白沙糖各250g。用法:上二味加水適量,煮數沸,候冷沉淀去渣,貯于干凈的容器中加蓋,于枯燥區儲藏。經(jīng)6-12往后,若色如陳酒,結面如羅皮,便可服用;若已結面,則只要7-14日,便可飲服。用法:每日2次,早、晚將上茶蒸熟后各服1調羹。具有和中化濕清熱,消炎斂潰之功
治療慢性胃炎驗方八首
慢性胃炎包羅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學(xué)"胃脘痛"、"痞滿(mǎn)"、"吞酸"、"嘈雜"、"納呆"等病范疇,為臨床常見(jiàn)多發(fā)病,發(fā)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且復發(fā)率較高。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飲食不節(凈),損傷脾胃;勞逸變態(tài),中氣虧虛等所致?,F總結出治療慢性胃炎經(jīng)驗方八首,以供參考。
一、益氣溫胃湯
方藥組成:黨參12g,黃芪30g,白術(shù)12g,山藥15g,?豆10g,白芍15g,陳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明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吳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不舒,隱約作痛,脘部如墜,空腹為甚,食入稍減,喜熱喜按,逢寒加重,便溏不實(shí),神疲倦力,少食納呆,舌淡肥大,苔薄白或白滑,或邊有齒印,脈沉細弱或浮大無(wú)力等。胃鏡查抄見(jiàn)胃黏膜呈淡白色或慘白色,黏膜粗亂,或見(jiàn)散在斑片狀充血。中醫辨證屬脾失健運,胃陽(yáng)不足,脾胃虛寒者。
二、益陰養胃湯
方藥組成:沙參15g,麥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诳噬跫踊ǚ?;胃脘灼熱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烏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晦澀加栝樓15g,決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綠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疼痛,嘈雜炙烤,知饑少納,口干引飲,舌光剝或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或弦細;或胃酸缺乏,胃鏡搜檢見(jiàn)胃黏膜輕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見(jiàn)腺體萎縮。中醫辨證屬肝脾陰傷,胃陰虧虛者。
3、渾熱和胃湯
方藥組成:黃芩10g,連翹12g,敗醬草20g,黃連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吳茱萸3g、海螵蛸12g、鍛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灼熱疼痛,口苦且干,嘈雜易饑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結,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胃鏡見(jiàn)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等。中醫辨證屬中焦郁熱,邪熱犯胃者。
4、疏肝安胃湯
方藥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烏藥12g,蘇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蟲(chóng)10g、元胡12g;脹劇加枳殼12g、佛手12g;噯氣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痞滿(mǎn),或隱痛,痛引兩脅,或攻撐作痛,舌紅苔薄白,脈弦。中醫辨證屬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5、化瘀理胃湯
方藥組成:丹參30g,檀香10g,砂仁6g,五靈脂10g,蒲黃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臺烏10g。若挾郁熱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氣虛加黨參20g,白術(shù)12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疼痛,或刺痛、鈍痛,把柄固定,舌質(zhì)暗紅或暗紫瘀斑,舌底絡(luò )脈多粗治而長(cháng)色青,脈澀滯不順暢。胃鏡多見(jiàn)腺體萎縮或伴腸腺化生、異型增生。中醫辨證屬肝脾性滯血瘀。氣滯易致瘀,血瘀多夾氣,臨癥要辨別氣滯與血瘀的主次,矯捷用藥,要留意氣中血藥、血中氣藥的選用。
6、苦辛調胃湯
方藥組成:半夏10g,黃連6g,黃芩10g,吳茱萸6g,干姜10g,黨參12g,甘草10g。偏寒者加良姜12g、川椒6g;偏熱衰者加山梔10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痞滿(mǎn),食后為甚,或隱痛綿綿,便溏,兼見(jiàn)燒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燒心而不喜涼飲食為凸起表示,舌質(zhì)淡紅苔膩,或黃膩或淡黃膩,脈細弱。中醫辨證屬虛實(shí)寒熱并見(jiàn)者。本證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氣虛的根本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煩忙,郁而化火,或虛火內灼而引起,因而在用藥上要把握寒與熱、虛與實(shí)的主次進(jìn)行調節。
7、化濕醉胃湯
方藥組成:藿香12g,佩蘭12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蒼術(shù)12g,厚樸10g,茯苓12g,菖蒲12g。偏寒濕加半夏10g、陳皮10g、干姜10g;偏濕熱加黃芩10g、黃連6g。
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胸脘痞悶,納呆少食,口淡有趣,渴而少飲,腸鳴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膩(黃膩多濕熱,白膩多寒濕),脈濡細或緩等癥。中醫辨證屬濕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8、消食開(kāi)胃湯
方藥組成:蒼術(shù)12g,厚樸10g,山楂12g,神曲10g,麥芽15g,半夏10g,茯苓12g,陳皮10g,生姜10g。食阻氣滯作脹加雞內金12g、砂仁6g;甚則大便欠亨,腹痛脹滿(mǎn)者加枳實(shí)10g、大黃10g;嘔惡痞滿(mǎn)者加藿香10g、木香6g;油膩肉積所傷者,重用焦山楂;米食所傷者以神曲、麥芽為主;面食傷者以萊菔子為主。
主治:慢性胃炎復加積滯中阻,癥見(jiàn)胃脘飽脹痞痛,噯腐吞酸,惡聞食臭,糞便同臭,舌苔厚膩,脈滑。中醫辨證屬飲食積滯者。
慢性胃炎,出格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多見(jiàn)虛實(shí)相兼或虛多實(shí)少之癥。初病在氣,久病見(jiàn)陰虛絡(luò )瘀或虛寒兼瘀者為多。治療上一要補虛扶正,即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長(cháng)胃黏膜細胞回護因子的開(kāi)釋?zhuān){解胃腸功能,藥用黨參、黃芪、麥冬、當歸、菟絲子、枸杞子等;二要活血和絡(luò ),改擅胃部血液輪回,促進(jìn)炎癥細胞接收,藥用丹參、川芎、赤芍、發(fā)笑散;三要清熱解毒,防止癌變,對付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者,選用白花蛇舌草、莪術(shù)、半枝蓮、龍葵等;四要根據患者體質(zhì),病情寒熱虛實(shí)因人而治;五要留意飲食調理,忌生泠、辛辣煎煩忙及厚膩之品,同時(shí)要調情志、避風(fēng)寒,才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