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清熱湯
組成:生地、生石膏、金銀花各30克;天花粉、知母、蘆根、黃芩、荊芥、防風(fēng)、積殼、龍膽草各10克;甘草3克。
功能:養陰清熱,散風(fēng)生津。
主治:皰疹性結膜炎,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匐生性角膜潰瘍,角膜云翳,角結膜干燥證,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色素膜炎,滲出性脈絡(luò )膜炎。證見(jiàn)眼紅,疼痛,流淚,羞明,視物不清,或視力下降,甚至失陰。伴有咽喉疼痛,口渴欲飲,鼻內生瘡,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絳或苔薄白,脈弦細而數。
服法:先將藥物泡入砂鍋內10分鐘,煮沸25分鐘后,倒入碗內。然后加水第2次煎煮,15分鐘后將藥液倒入第2碗中,每日晚上服第1煎碗內藥液,次日早晨服第2碗藥,每日1次,急重癥患者,每日可服2次。
加減運用:咽喉痛劇加川貝母6克,麥門(mén)10克;大便秘結,眼部病情較重,加大黃、瓜蔞、青黛、蘆薈各10克;胃納欠佳,胸部膨悶,加青皮、麥芽、神曲、山楂各10克。
益陰止血湯
組成:生黃芪30克、熟地24克、麥冬,知母,當歸各10克、牛膝12克、白芍15克、丹參20克、白茅根、劉寄奴各30克、艾葉炭6克。
用法:水煎兩遍,水煎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能:滋陰益氣、清熱涼血、補血止血。
主治:無(wú)痛性血尿,由于熱蓄腎與膀胱,損傷脈絡(luò ),營(yíng)血妄行,血從尿出者。
加減運用:無(wú)痛性血尿,雖有虛實(shí)老新的不同,但在治療上多以清熱瀉火、滋陰涼血止血為基本原則,而在此原則基礎上應以隨癥加減藥物為妥。如小便帶血而出現陰虛火動(dòng)證型者,宜去黃芪、當歸、艾葉炭,加黃柏10克、旱蓮草12克、龜板15克(先煎):小便熱赤,帶血鮮紅,屬于心火亢盛證型者去芪、歸,加出梔子10克、嫩柳枝60克(清明節前后帶葉采集,切段備用);小便頻數帶血,其色淡紅,其質(zhì)不稠,屬脾腎兩虛證型者,去知母、麥冬,加白術(shù)10克、山藥15克、巴戟天10克、胡桃仁15克,兼服左歸丸,每次9克,日2次,早晚用藥湯送服。
扶正養陰湯
組成:生地黃12克、熟地黃12克、天門(mén)冬12克、麥門(mén)冬12克、京玄參12克、生黃芪15克、潞黨參15克、漏蘆30克、土茯苓30克、魚(yú)腥草30克、升麻30克。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功能:扶正養陰、清肺除熱、解毒消腫。
主治: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有正氣虛弱、肺陰虧損、邪熱內蘊的患者。
加減運用:口干甚者加知母12克、石斛12克(先煎)、天花粉30克、制首烏12克;脾虛甚者加云茯苓15克、苡仁15克、淮山藥12克、黃精12克、咳嗽痰盛者加蒸百部15克、馬兜鈴12克、射干12克、佛耳草30克;熱盛痰血者加芙蓉葉30克、野蕎麥根30克、七葉一枝花30克、花蕊石30克(先煎);氣滯血瘀者加八月扎12克、延胡索15克、兩面針30克、露峰房30克。
滋陰降火止血湯
組成:水牛角15克(剉碎先煎)、生地3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蒲黃炭12克、側柏葉炭12克、艾葉炭9克、荷葉9克、藕根24克茜草炭9克、大小薊炭各9克、茅根24克、四七末3克(沖服)、花蕊石9克。
功能:滋陰降火,止血化瘀。
主治:陰虛火旺,血隨火升而致的咳血、大咯血、吐血,顴紅、舌紅,脈象細數。
用法:清水四碗,先煎水牛角,后納諸藥,煎成一碗,田七末分二次沖,待涼后,一匙一口緩緩喂服。每天一劑,煎二次分服。
加減運用:火旺較甚者,加強清火之藥,如黃芩、桑白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清肝火,知母清腎火;出血多而危急需搶救者,可速先用新鮮童便一碗、或生藕汁一碗,一匙一口緩緩喂服,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失血暴甚欲脫者,加用潞黨參60克,另煎湯服,以益氣固脫。
椎盤(pán)突出方
處方:L4、5或L5S1華佗夾脊穴、環(huán)跳、股門(mén)、陽(yáng)陵、飛揚。
功能;舒經(jīng)和絡(luò )、解痙鎮痛。
主治:椎間盤(pán)突出癥。
針灸法:針華夾穴視病人的胖瘦,選用1、5或2寸毫針,斜向椎盤(pán)方向刺入,用瀉法,使局部有較強的針感,環(huán)跳用3寸針,用瀉法,要求針感下達足底心,余穴用1.5~2寸毫針,均用瀉法,留針半小時(shí),其解痙鎮疼療效較為滿(mǎn)意。
加減運用:足跗痛者加昆侖跗陽(yáng),急性期針后拔火罐,慢性期患肢畏寒者,用溫針灸法,疼痛劇烈不能動(dòng)彈者,配合背晃療法和牽引等方法,起到相得益彰的功效。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lèi)藥方、驗方等僅供專(zhuān)業(yè)中醫人士參考學(xué)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