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泛灰色,器呈扁平長(cháng)方形,正面淺浮雕兩鹿對臥于菩提樹(shù)旁,昂首對視,四肢蜷曲于腹下,雙鹿中間有一三角形山石,山石上陰刻菩提樹(shù)干,背面未拋光,四角各鉆一對牛鼻孔。
青白玉,受沁嚴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長(cháng)橢圓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圓腹,假圈足,平底,杯內一側有一類(lèi)似橫隔擋的痕跡,素面無(wú)紋,外壁拋光,亮澤。
青白色,夾雜黑色沁斑。器體呈圓形,兩面光平,中部鉆一圓玘,內緣一側外凸,形成較窄的凹弧。通體拋光
玉骨朵 漢魏時(shí)期
外緣直徑8.92-9.43、高4.58、孔徑1.64-1.85厘米
黑龍江省寶清縣夾信子鄉光輝村出土,現藏于寶清縣博物館
黑色。主體呈圓形柱狀,上、下兩面磨光,中部自?xún)擅鎸︺@一道長(cháng)孔,體外側伸出三層尖角,每層七個(gè)。
玉珩 北齊
長(cháng)9.7,寬4.3厘米
山西省壽陽(yáng)縣賈家莊厙狄廻洛墓出土,現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有光澤,扁平體,蝙蝠形,上端有一孔,下邊沿有孔三個(gè),正面線(xiàn)刻一只展翅欲飛的鳳鳥(niǎo),空間以云紋點(diǎn)綴,背面線(xiàn)刻火焰狀的云紋。
玉哀冊 唐代
長(cháng)28.4-28.6,寬2.8-3.2,厚1.4厘米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現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漢白玉質(zhì)地,共出土44枚,殘斷較嚴重,僅8枚完整。玉冊形制規整,上下兩端1.5厘米處均有3毫米直徑的小孔,以便彼此連綴,每枚玉冊均有陰刻行書(shū)體文字,字口內填金,其中七枚玉冊背面極淺細的刻劃有“哀”字,一枚玉冊的背面有磨痕,僅可辨認一個(gè)“七”字。
山形玉擺件 唐代
長(cháng)17.7,高9.3厘米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現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質(zhì),略帶有石性。山形片狀,整器有自然黑白紋理,正面隨料材琢為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溝壑交縱,兩邊基本對稱(chēng),背面平,有磨痕。
玉幣 六朝
北京市昌平區清河絨毯廠(chǎng)外窯堆出土,現藏于首都博物館
白玉質(zhì),潤潔光亮,方孔圓錢(qián)式,錢(qián)廓微隆起,兩面碾琢減地陽(yáng)起楷書(shū),一面為“野游重光”四字,一面為“疾疫鬼名”。字紋中夾有土銹,玉幣方孔,邊廓的銳感及“野”字雖有漢代遺風(fēng),但琢刻的朱文楷書(shū),字體方正清雅,刀法平直流暢,正是六朝時(shí)期篆刻的特點(diǎn),這枚玉幣為辟邪乞福而作,后作冥錢(qián)。
白玉鳥(niǎo) 唐
長(cháng)5厘米 寬2.8厘米 重10克
白玉,質(zhì)地溫潤。圓雕,鳥(niǎo)飛翔狀,雙翅外展,以平行陰刻線(xiàn)表現羽毛。雙腿伸直并攏,圓坑眼,凹處鑲嵌綠松石。整體動(dòng)感較強,形象稚拙可愛(ài),此佩與唐代金銀器上的鳥(niǎo)紋有相似之處,如陜西省何家村窖藏、陜西省光天縣背陽(yáng)村窖藏等
青玉鹿 唐—北宋
長(cháng)4.5厘米 高2.9厘米 重36克
青白玉,局部有黃褐色條狀斑。圓雕,鹿跪臥狀,四肢收于腹下,頭部上揚,橄欖形眼微突,靈芝狀雙角,背部至底部有一長(cháng)方形穿孔。鹿體態(tài)豐滿(mǎn),從器型的風(fēng)格上看與北京首都博物館的北宋玉鹿有相似之處。
青玉闢邪 南北朝
長(cháng)5.5厘米 高4.1厘米 重73克
青白玉,圓雕。昂首挺胸,圓眼突出、寬長(cháng)眉、寬鼻頭,張口露齒。云形耳,獨角。腹部有羽翅,成跪坐狀。形象生動(dòng)。造型與南北朝石雕獸相似。玉闢邪又稱(chēng)異獸或獨角獸。造型奇特,戰國漢魏時(shí)期是制作神怪異獸的鼎盛時(shí)期。
白玉云龍佩 唐
長(cháng)5.5厘米 寬3.5厘米 重38克
白玉、質(zhì)地溫潤。圓雕,龍為行走狀,弓背,一爪前伸,舉至吻前,尾與后足交纏,下有四組云朵。此種形象的龍紋,唐代晚期、五代、遼均有出土物佐證。
白玉龍首 唐
長(cháng)6厘米 寬1.7厘米 高1.9厘米 重35克
青白色。巨目寬眉長(cháng)吻,口微張,口角處有一對穿孔,雙耳后抿,頭頂生有細長(cháng)雙角,角端捲角,眼珠、鼻孔、角端分別有圓點(diǎn)孔。整器呈長(cháng)方形,外緣輪廓線(xiàn)條分明剛健有力,細部的刻劃如毛發(fā)、胡須等以陰刻線(xiàn)紋處理,流暢準確。陜西西安南郊曲江池村出土的玉龍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玉龍首,西安唐長(cháng)安城遺址麟德殿石螭首等,均與此龍首風(fēng)格相近。
瑪瑙伎樂(lè )人物帶飾(三件) 唐
長(cháng)5.2厘米 寬5厘米 總重158克
這是整套玉帶中散失的三塊,用瑪瑙制成。紋飾為唐代獨有的胡人伎樂(lè )紋。三塊帶銙上碾琢的人物均為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分別手持“杖雞婁與牢”、“曲頸琵琶拍板”盤(pán)腿於毯上作奏樂(lè )狀,帶銙背面均有四組對穿燧孔,用於穿釘固定在革帶上。
白玉龍形簪柄一對 唐
長(cháng)5.5厘米 寬3.6厘米 總重14克
青白色。扁平薄片狀,成型對開(kāi)法制作,單面作功,背面光素,正面龍拱背行走狀,一爪捧火球至口中,龍發(fā)及長(cháng)角后展,龍身下飾如意云紋。龍尾處似不完整,應是與其他金屬鑲嵌作簪柄或金、銀步搖上的嵌飾。
白玉雙孔雀紋梳子背 唐
長(cháng)12.6厘米 寬4.6厘米 重24克
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半圓薄片狀,雙面壓地隱起雕一對孔雀??兹讣庾?、圓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飛狀??兹傅奈?、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陰線(xiàn)表現,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繪畫(huà)中的線(xiàn)描手法影響,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戰國 玉蝕花瓍管
唐 青玉武士像
透空龍紋白玉鮮卑頭
南朝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長(cháng)9.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白玉,質(zhì)堅硬蘊亮。碾琢透空的龍紋裝飾。背面鐫陰文:“庚午,御府造白玉()帶鮮卑頭。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將臣范許,奉車(chē)都尉臣程涇,令奉車(chē)都尉閣侯張余?!睆你懳挠涗浀母芍в浤旰退婕暗墓俾毴藛T,可以確認該作品為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御用品。
舊說(shuō):鮮卑,()帶頭也;由該作品銘文得到證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