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翻譯
【始計篇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yáng)、寒暑、時(shí)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tīng)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tīng)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tīng),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shí)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wú)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wú)算乎!吾以此觀(guān)之,勝負見(jiàn)矣。
孫子兵法》十三篇注譯
《孫子兵法》一書(shū)史籍記載甚早。在先秦時(shí)期,《戰國策·齊策》、《呂氏春秋·上德》、《韓非子·五蠹》等篇就對該書(shū)有所記錄。最早對該書(shū)進(jìn)行整理是在西漢初年《漢書(shū)·藝文志》中說(shuō):“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zhù)三十五家?!睗h武帝時(shí),軍政楊仆又“捃摭遺逸,紀奏兵錄”,進(jìn)一步整理該書(shū)。東漢末年,曹操得《孫子》佳本,并為其博大精深的軍事理論所感染,云“吾觀(guān)兵書(shū)戰策多矣,孫武所著(zhù)深矣”,于是發(fā)奮注釋?zhuān)蔀榻裉飕F存的最古注釋本。唐宋時(shí)注家很多,出現多種單注本、集注本,《崇文總目》著(zhù)錄的有蕭吉、陳*、賈林、何延錫等家;《郡齋讀書(shū)志》記錄的有李筌、杜牧等家。其中梅堯臣、王*、何去非三家注釋的為單行本。當時(shí)社會(huì )上最流行的是《十一家注》本和《武經(jīng)七書(shū)》本。明清時(shí)期,考據風(fēng)興盛,注釋《孫子兵法》者更多,有劉寅、趙本學(xué)、鄧廷羅、顧福堂、孫星衍等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劉寅《武經(jīng)七書(shū)直解》、趙本學(xué)《孫子書(shū)校解引類(lèi)》和孫星衍的《孫子十家注》。據有人統計,在孫武以后的2000多年里,研究《孫子兵法》而留下姓氏者有200余家,著(zhù)作500余部,真可謂汗牛充棟!
本書(shū)注譯以新校本為底本,參考其他各本,力求詳盡準確,為讀者提供一個(gè)通俗的讀本。
計第一
孫子曰:兵①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故經(jīng)④之以五事⑤,校⑥之以計⑦,而索其情⑧: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⑨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⑩。天者,陰陽(yáng)⑾、寒暑、時(shí)制⑿也。地者,遠近、險易⒀、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⒁也。法者,曲制⒂、官道⒃、主用⒄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⒅,將孰有能?天地孰得⒆?法令孰行?兵眾孰強⒇?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tīng)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tīng)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tīng)(21),乃為之勢(22),以佐其外(23)。勢者,因利而制權(24)也。
兵者,詭道(25)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26),實(shí)而備之(27),強而避之,怒而撓之(28),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29)。攻其無(wú)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30)也。
夫未戰而廟算(31)勝者,得算多(32)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wú)算乎?吾以此觀(guān)之,勝負見(jiàn)(33)矣。
【注釋】
①兵:兵含義很廣,指兵器、軍械、兵卒、軍隊等?!墩f(shuō)文》:“兵, 械也。從*,持斤,并力貌”?!吨芏Y·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為戰爭等義。此處指戰爭。
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皆兵之由也?!倍拍磷ⅲ骸皣嫱?,人之死生,皆由于兵?!倍Z林注:“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陳之地?!彼屃x狹。戚繼光《大學(xué)經(jīng)解)謂此句“正以釋國之大事也。地字虛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國亡?!逼溽屳^公允。
③不可不察:《爾雅·釋估》:“察,審也?!贝司溲陨钊肟疾?、研究。
④經(jīng):織機上的縱線(xiàn),引申有“綱”、“綱領(lǐng)”之義。此為動(dòng)詞,意為“以……為綱進(jìn)行研究”。
⑤五事:五個(gè)方面的情況,即下文“道、天、地、將、法”五個(gè)方面的情實(shí)。
⑥校:比較。
⑦計:《說(shuō)文》:“計,筭 也?!庇嬌瞎胖富I碼。
⑧索其情:索,求索,探索?!稄V雅·釋詁三》:“索,求也?!鼻?,指敵我雙方的實(shí)情。
⑨民與上同意:上,指國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謂民眾與國君統一意志。
⑽不畏危:曹操注:“危者,危疑也?!庇衢小吨T子平議·補錄》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釋畏字,其所據本無(wú)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p>
⑾陰陽(yáng):指晝夜、睛晦等自然天象。
⑿時(shí)制:指季節更替。
⒀險易:《說(shuō)文》:“險,阻難也”,泛指險阻難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
⒁智、信、仁、勇、嚴:孫武認為這是將領(lǐng)必須具備的五個(gè)方面的素質(zhì)。此句《潛夫論》引作“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嚴也?!?/p>
⒂曲制:軍隊的組織、編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p>
⒃官道:各級將吏的職責區分、統轄管理等制度。
⒄主用:軍備物資、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
⒅主孰有道:孰,誰(shuí)。道,曹操注:“道德智能?!贝司渲改囊环降膰妹裥?,政治清明。
⒆天地孰得:曹操注:“天時(shí)、地利?!崩铙茏⑼?。即指哪一方得天時(shí)、地利。
⒇兵眾孰強:指哪一方的軍隊武器裝備、物資保障更好。
(21)計利以聽(tīng):以,通“已”。聽(tīng),從,采納。此句謂籌謀有利的作戰方略已被采納,即戰爭決策已定。
(22)勢:適勢?!犊脊び洝す恕罚骸吧溥h者用勢?!编嵥巨r云:“勢為形勢?!?/p>
(23)以佐其外:佐,輔助,輔佐。外,曹操注:“常法之外也”,未準。梅堯臣曰:“定計于內,為勢于外,以助成勝?!贝司渲^造勢以佐助人君有效地達到戰爭目的。
(24)權:權變之舉。制權,即采取應變行動(dòng)?!盾髯印ぷh兵》:“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shí)遷移,隨物變化?!?/p>
(25)詭道:欺詐、多變的方式?!秾O臏兵法·威王問(wèn)》:“詐者,所以困敵也?!贝司溲杂帽蛘?,應以機變?yōu)樵瓌t。
(26)亂而取之:杜牧注:“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贝司溲詳橙颂幱诨靵y狀態(tài),要乘機進(jìn)攻。
(27)實(shí)而備之:曹操注:“敵治實(shí),須備之也?!泵穲虺甲ⅲ骸氨藢?shí)則不可不備?!睌尘邔?shí)力,則需嚴加戒各。
(28)怒而撓之:怒,士氣旺盛。梅堯臣注:“彼福急易怒,則撓之,使憤急輕戰”,注釋頗偏。撓,擾之意,又訓為屈。此句意謂敵人士氣旺盛,我當謹慎屈避其鋒銳,待其氣衰,再攻擊。
(29)親而離之:離,離間《廣雅·釋詁一》:“離,分也?!贝司湟鉃閿橙藘炔繄F結,則設計使它們分裂。
(30)不可先傳:曹操注:“傳,猶泄也?!倍拍磷⒃唬骸皞?,言也?!贝巳渲^軍事家克敵致勝的奧秘,不可以事先講明。
(31)廟算:《新注》曰:“古時(shí)候興兵作戰,要在廟堂舉行會(huì )議,謀劃作戰大計,預計戰爭勝負,這就叫廟算?!?/p>
(32)得算多:謂指具備取勝的條件多。
(33)見(jiàn):同“現”,呈現,顯現。
【譯文】
孫子說(shuō):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guān)系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過(guò)對敵我五個(gè)方面的情況進(jìn)行綜合比較,來(lái)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shí),三是地勢,四是將領(lǐng),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戰時(shí)他們才會(huì )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shí),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地勢,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jìn)退方便等條件。將領(lǐng),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ài)、勇猛、嚴明等素質(zhì)。制度,就是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矚這五個(gè)方面的情況,將領(lǐng)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相反就會(huì )作戰失敗。此外,還要通過(guò)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lái)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shí)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guò)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shuí)勝誰(shuí)負了。
若聽(tīng)從我的意見(jiàn),用兵作戰就會(huì )取勝,我就留下來(lái);若是不從,打仗就會(huì )失敗,我將會(huì )離開(kāi)這里。
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能夠接受,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就掌握了主動(dòng)權。所謂態(tài)勢,即是憑借有利的情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戰爭,本來(lái)是一種詭詐之術(shù)。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敵人力量充實(shí),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傊?,要在敵人沒(méi)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shí)候采取行動(dòng)。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秘訣,不可預先講明。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kāi)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huì )失敗。何況一點(diǎn)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根據這些來(lái)觀(guān)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
作戰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chē)千駟①,革車(chē)千乘②,帶甲③十萬(wàn),千里饋糧④,則內外之費,賓客⑤之用,膠漆之材民車(chē)甲之奉⑦,日費千金,然后十萬(wàn)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⑧,屈力殫貨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⑩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⑾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⑿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糧不三載⒁,取用于國,因糧于敵⒂,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⒃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mài)⒄,貴賣(mài)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⒅。力屈、財殫,中原⒆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chē)罷馬⒇,甲胄矢弩,戟盾蔽櫓(21),丘牛大車(chē)(22),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wù)食于敵(23),食敵一鐘(24),當吾二十鐘;* 稈(25)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26)。故車(chē)戰,得車(chē)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chē)雜(27)而乘之,卒春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28)。
故兵貴勝,不貴久(29)。
故知兵之將(30),生民之司命(31),國家安危之主(32)也。
【注釋】
①馳車(chē)千駟:馳,奔、驅。駟,《詩(shī)經(jīng)·清人》:“駟介旁旁”。鄭玄箋云:“駟,四馬也?!辈懿僮ⅲ骸榜Y車(chē),輕車(chē)也,駕駟馬?!贝司湓?huà)謂套四匹馬的輕型戰車(chē)一千輛。
②革車(chē)千乘:革車(chē),《札記·明堂位》:“革車(chē)千乘?!编嵭ⅲ骸案镘?chē),兵車(chē)也?!辈懿僮ⅲ骸案镘?chē),重車(chē)也,言萬(wàn)騎之重?!倍拍磷ⅲ骸案镘?chē)輜車(chē),重車(chē)也,載器械、財貨、衣裝也?!贝司湓?huà)意為裝載軍械物資的兵車(chē)千乘。
③帶甲:春秋戰國時(shí)期稱(chēng)武裝士卒為帶甲。
④饋糧:《周禮·玉府》鄭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則曰獻,通行曰饋?!别伡Z,運送糧草。
⑤賓客:各國諸侯的使節及游士。
⑥膠漆之材:張預注曰:“膠漆者,修飾器械之物也?!贝搜灾圃炫c維修弓矢等作戰器械的物資。
⑦車(chē)甲之奉:張預注:“車(chē)甲者,膏轄金革之類(lèi)也?!贝司湟鉃榍Ю镄熊娷?chē)甲修繕的花費。
⑧鈍兵挫銳:兵器鈍壞,銳氣受挫。梅堯臣注:“兵杖鈍弊而軍氣挫銳?!?/p>
⑨殫貨:殫,《說(shuō)文》:“盡也?!睔椮浹晕镔Y耗盡。
⑩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謂兵不勝而敵乘其危殆,雖智者不能盡其善計而保全?!逼湔f(shuō)是。
⑾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說(shuō)文》:“拙,不巧也?!彼?,速勝。巧,工巧。久,拖延。李贄《孫子參同》卷二注:“寧違毋久,寧拙毋巧;但能速勝,雖拙可也?!?/p>
⑿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兇器,久則生變?!?/p>
⒀役不再籍:投,兵役。籍,名冊,這里作動(dòng)詞,指征調。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冊繼續征發(fā)兵役。
⒁糧不三載:三,意指極多。曹操注云:“始載糧,后遂因食于敵,還兵入國,不復以糧迎之?!毖圆欢啻芜\送軍糧。
⒂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曹操注:“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币?,依、就,此為順便奪取之意。
⒃貧子師:其意謂因戰爭運輸財物而誤衣時(shí),國家與百姓不能不貧困。
⒄近于師者貴賣(mài):貴賣(mài),言物價(jià)上漲。曹操注云:“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貪財,皆貴賣(mài),則百姓虛竭也?!毖攒婈狇v地附近物價(jià)上漲。
⒅財竭則急子丘役:財竭。財力枯竭。丘役,指軍賦。據《周禮》記載: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從西周至春秋,軍賦不斷增加,春秋時(shí),丘出戎馬一匹,牛三頭。丘為征收軍賦的基層單位。此句話(huà)意思為國家財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⒆中原:泛指國內。
⒇破車(chē)罷馬:罷,同“?!?。戰車(chē)破損,馬匹疲病。
(21)戟盾蔽槽:戟,合戈矛為一體的古兵器。*,盾。蔽櫓,一種主要用子防衛的大型盾牌,以大車(chē)輪類(lèi)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稱(chēng)蔽槽。王皙曰:“蔽,可以屏蔽;櫓,大楯也?!?/p>
(22)丘牛大車(chē):曹操注:“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chē),乃長(cháng)級車(chē)也?!贝搜詾榕@妮w重車(chē)輛。
(23)智將務(wù)食于敵:務(wù),追求,力爭。食,取食。明智的將領(lǐng)務(wù)求就食于敵國。
(24)鐘:古容量單位?!蹲髠鳌ふ压辍罚骸褒R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則十鐘。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大矣!”曹操注:“六解四斗為鐘?!?/p>
(25)* 稈:* ,同“箕”,即豆秸?!稘h書(shū)·楊?lèi)羵鳌罚骸胺N一頃豆,落而為箕?!倍拍磷⒃唬骸?,豆秸也;稈,禾藁也?!?/p>
(26)取敵之利者,貨也:梅堯臣曰:“取敵則利吾人以貨?!睂Z取敵人資財者要以實(shí)物予以獎勵。
(27)車(chē)雜:雜,混雜,混編。此句謂將俘獲敵戰車(chē)混編入己車(chē)陣中。
(28)是謂敵勝而益強:曹操注:“益己之強?!倍拍磷ⅲ骸暗脭匙湟?,因敵之資,益己之強?!边@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更加強大。
(29)兵貴勝,不貴久:貴,重也。曹操注:“久則不利,兵猶火也,環(huán)戢將自焚也?!币庵^用兵作戰貴在速戰,持久則不利。
(30)知兵之將:知,識?!吨芏Y·大司徒》:“知仁圣義忠和?!编嵭ⅲ骸爸?,明于事?!贝酥^懂得用兵的將帥。
(31)鳳之司命:司,《詩(shī)經(jīng)·羔裘》:“邦之司直”,毛亨傳:“司,主也?!贝酥^民眾命運的掌握者。
(32)國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勢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辈懿僮ⅲ骸皩①t則國安?!贝酥^國家安危的主宰。
【譯文】
孫子說(shuō):按一般的作戰常規,出動(dòng)戰車(chē)千乘,運輸車(chē)千輛,軍隊十萬(wàn),越地千里運送糧草,那么前后方的軍需,賓客使節的招待費,膠漆器材的補充,車(chē)輛盔甲的供給等,每天都要耗資巨萬(wàn)。只有作好了準備,十萬(wàn)大軍才能出動(dòng)。
用此軍隊作戰,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就會(huì )使軍隊疲憊,挫折銳氣,攻城就會(huì )耗盡人力,久駐在外,會(huì )使國家財政發(fā)生困難。如果軍隊疲憊、銳氣挫傷,戰斗力下降,財力不足,那么諸侯國就會(huì )乘機舉兵進(jìn)攻,盡管有足智多謀的人,也難以收拾這種局面。所以在用兵上,雖笨拙的指揮官也要速戰速決,沒(méi)有見(jiàn)過(guò)講究指揮工巧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聽(tīng)說(shuō)過(guò)。因此說(shuō),不能全面了解戰爭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征調,糧餉不再三轉運,武器裝備在國內準備充足,糧草補給在敵國解決,這樣,軍隊的軍糧就能滿(mǎn)足了。
國家由于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cháng)途運輸。長(cháng)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huì )貧困。臨近駐軍的地方物價(jià)必然飛漲,物價(jià)飛漲就會(huì )使國家的財政枯竭。國家因財政枯竭就會(huì )加重賦役,軍力衰弱、財政枯竭。國內百姓窮困潦倒,每家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經(jīng)費,亦因車(chē)輛的損耗、戰馬的疲憊,盔甲、箭弩、戟盾、矛櫓的制作補充及丘牛大車(chē)的征用,而損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揮員務(wù)求在敵國內解決糧草供應問(wèn)題。就地取食敵國一鐘的糧食,等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鐘;奪取當地敵人飼草一石,相當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
要使戰士勇于殺敵,就要激勵軍隊的士氣;要使軍隊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就必須用財物獎勵。因此在車(chē)戰時(shí),凡繳獲戰車(chē)十輛以上的,獎賞最先奪得戰車(chē)的士卒,換上我軍的旗幟,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chē)陣之中;對于敵人的俘虜,要給予優(yōu)待、撫慰和使用他們。這樣就會(huì )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所以,用兵貴在速戰速決,不宜曠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將領(lǐng),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
公告:家園開(kāi)放同城/同行/同專(zhuān)業(yè)搜索功能縱橫馳騁
謀攻第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①;全軍②為上,破軍次之;全旅③為上,破旅次之;全卒④為上,破卒次之;全伍⑤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⑥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其下攻城⑨。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⑩,具器械⑾,三月而后成,距閩⑿又三月而后己。將不勝其忿,而蟻附⒀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⒁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⒂,故兵不頓⒃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⒄,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⒅,少則能逃⒆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⒇也。
夫將者,國之輔(21)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22)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23)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jìn)而謂之進(jìn)(24),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25)。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26)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27)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28)至矣,是謂亂軍引勝(29)。
故知勝(30)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31)者勝,上下同欲(32)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33)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34);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釋】
①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未訴諸兵刃使敵舉國屈服是上等用兵策略,經(jīng)過(guò)交戰攻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曹操注:“興師深入長(cháng)驅?zhuān)嗥涑抢?、絕其內外,敵舉國來(lái)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p>
②軍:泛指軍隊,亦作為軍隊編制單位?!吨芏Y·地官·小司徒》鄭玄注:“軍,萬(wàn)二千五百人?!辈懿?、杜牧注引《司馬法》:“一萬(wàn)二千五百人為軍?!?/p>
③旅:《說(shuō)文》:“五百人為旅?!辈懿僮⑼?。
④卒:古代兵制單位,百人為卒。卒長(cháng)為百夫長(cháng)?!吨芏Y·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p>
⑤伍:舌代最基本的兵制單位,五人為伍。
⑥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百戰百勝固善,然終有殺傷、耗損,故非善之善者。
⑦上兵伐謀:上兵,用兵作戰的上策。張預注:“兵之上也?!币着嗷峨s記》謂“義不能通”,“上兵”應作“上正(政)”,其說(shuō)非是。伐謀,用智謀使敵人屈服,曹操注:“敵始有謀,伐之易也?!贝说橐鉃樯系鹊挠帽呗允且灾\略取利。
⑧伐交:伐以交。以外交途徑戰勝敵人,散敵之聯(lián)盟,固已之交與,亦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标惏?、張預等以為“交”謂伐于兩軍交合,義短。李筌注:“伐其始交也?!泵鲜显唬骸敖缓蠌妵?,敵不敢謀?!惫省敖弧贬屢浴巴饨弧睘樯?。
⑨其下攻城: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指示代詞,其中。
⑩修槽轒辒:修,《國語(yǔ)·周語(yǔ)》“修其簠簋”,韋昭注:“修,備也?!辈懿僮ⅲ骸爸我??!辈?,曹操注:“大楯也?!鞭M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chē),用排木制作,外蒙生牛皮,下可藏十數人。杜牧注;“轒辒,四輪車(chē),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lái)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俗所謂木驢是也?!?/p>
⑾具器械:具,修置,準備。此句言置備攻城的各種器用、械具。
⑿距闉:為攻城而堆積的向敵城推進(jìn)的土丘,堆積用來(lái)觀(guān)察敵情,攻擊守城之敵,既可于其上施放火器,又便于登城,是古代攻城必修之工事。杜佑注:“距闉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于城也。積土為山曰堙,以距敵城,以觀(guān)虛實(shí)?!遍?,通“堙”。
⒀蟻附:曹操注云:“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緣墻?!毕?,名詞用如狀語(yǔ),意為“如蟻一樣……”。
⒁拔:破城而取之曰拔。
⒂必以全爭于天下:全,此言全國、全軍。此句謂要用全勝的戰略爭勝于天下。
⒃兵不頓:兵刃不鈍,兵鋒未損。比喻戰斗力未損,士氣未挫。
⒄十則圍之:此句“十”與以下幾句“五”“倍”皆言我與敵比較,我所處的力量地位?!笆奔词队跀?。此言絕對優(yōu)勢,但非一定為實(shí)數之十倍。
⒅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倍,比敵人多一倍。敵,即匹敵。言有多一倍于敵人之力量則可分割敵人而消滅之,雙方勢力大體均等則可以抗擊。
⒆逃:與下文“避”異文同義,指主動(dòng)地采取不與敵爭鋒的辦法,并非消極地逃跑。
⒇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之,此為“若”義。此句言只知固執硬拼的小敵,必為大敵所擒。
(21)國之輔:李筌注:“輔,猶助也?!币鉃閲妮o佐。
(22)隙:缺也,疏漏之意。此言將領(lǐng)佐君不周,有疏漏。
(23)患干軍:患,作動(dòng)詞,為患、貽害。此言危害軍隊。
(24)謂之進(jìn):謂,可訓“使”,見(jiàn)《廣雅·釋詁》。故“謂之進(jìn)”可作“使之進(jìn)”,命令他們前進(jìn)。
(25)縻軍:縻,原義為牛轡,可引申為羈絆、束縛。杜牧注:“縻軍,猶駕御羈絆,使不自由也?!薄缎伦ⅰ吩疲骸笆`軍隊,使軍不能根據情況相機而動(dòng)。
(26)同三軍之政:同,畢以珣《孫子敘錄》謂有“冒”義,有干預之意。政,政事,指軍中行政事務(wù)。曹操注:“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泵穲虺甲ⅲ骸安恢诬娭畡?wù)而參其政,則眾惑亂也?!?/p>
(27)權:權變,權謀。
(28)諸侯之難:諸侯國乘其軍士疑惑之機,起而攻之的災難。
(29)亂軍引勝:亂軍,自亂其軍;引勝,失去勝利。杜牧、王皙等注“引勝”為“致敵之勝”,于義亦通。梅堯臣注云:“自亂其軍,自去其勝”,可謂精確。
(30)知勝:預測勝利。
(31)識眾寡之用:懂得眾與寡的靈活運用。
(32)上下同欲:欲,意愿。同欲,亦即同心同德之謂。上下,曹操注指君臣。此句言君臣上下同心同德。
(33)將能而君不御:御,駕馭。在此為制約之意。此句言將領(lǐng)有才能,君主不得參預干涉。
(34)百戰不殆:殆,危。百戰不殆,即言每戰必勝而無(wú)危險。
【譯文】
孫子說(shuō):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gè)“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gè)“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gè)“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戰而使敵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dòng)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wàn)不得已時(shí)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櫓、轒辒,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gè)月的時(shí)間。構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gè)月。將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lái)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jìn)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于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面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就會(huì )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chē)揖蜁?huì )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么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了解軍隊在什么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不通詳三軍內務(wù),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huì )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huì )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國軍隊乘機而進(jìn)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diǎn):懂得什么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wú)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干而君主不從中干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shuō):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形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①,以待敵之可勝②。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③。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④,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⑤。
不可勝者,守⑥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⑦之下;善攻者,動(dòng)于九天之上⑧,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jiàn)勝不過(guò)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⑨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⑩也。故舉秋毫⑾不為多力,見(jiàn)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wú)智名,無(wú)勇功⑿。故其戰勝不忒⒀,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乙?。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⒂,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⒃,二曰量⒄,三曰數⒅,四曰稱(chēng)⒆,五曰勝⒇;地生度(21),度生量(22),量生數(23),數生稱(chēng)(24),稱(chēng)生勝(25)。故勝兵若以鎰稱(chēng)銖(26),敗兵若以銖稱(chēng)鎰。勝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