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div>
5、黃帝姓姬:出自《國語(yǔ)·晉語(yǔ)四》。
6、軒轅得名:《釋名》(東漢·劉熙)、《漢書(shū)·律歷志下》、《楚辭集注》、《史記集解·五帝本紀》、《冊府龜年》、《通志》、《皇王大紀》等多書(shū)皆言黃帝發(fā)明車(chē)乘而得名軒轅。
《帝王世紀》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得名。
緯書(shū)中,黃帝多稱(chēng)帝軒。
此外,《路史·后紀五》記載:“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绷_蘋(píng)注,言“荼”名源于《河圖挺佐輔》:“黃帝告天老曰,荼昔夢(mèng)兩龍以白圖授予?!比欢短接[》等書(shū)引文“荼”皆為“余”,意為我,羅泌當有誤。
7、軒轅氏:《莊子·胠篋》和上博簡(jiǎn)《容成氏》列出的上古帝王中都有軒轅氏,依順序看在神農氏之前,非黃帝?!堵肥贰で凹o七》直言軒轅氏不是黃帝,是早于黃帝的一位事跡不詳的上古帝王。
8、相貌:見(jiàn)《孝經(jīng)援神契》、《帝王世紀》等。
9、黃帝少年事:見(jiàn)《大戴禮記·五帝德》、《鬻子·數如》等。
10、大填:《韓詩(shī)外傳·卷五》:“臣聞黃帝學(xué)乎大填?!薄痘释醮蠹o》作大真,《云笈七簽》作大顛。
11、涿鹿:《世本》:“黃帝都涿鹿。涿鹿在鼓城南?!贝呵镉泄膰?,位于今河北晉州市。關(guān)于涿鹿在張家口涿鹿縣的最早文獻為《水經(jīng)注》。
12、黃帝為政:綜見(jiàn)《國語(yǔ)·魯語(yǔ)上》、《商君書(shū)·畫(huà)策》、《禮記·祭法》、《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和《帝王世紀》等。
13、阪泉之戰:見(jiàn)《列子·黃帝》、《史記·五帝本紀》、《漢書(shū)·律歷志下》等。
《春秋命歷序》載,黃帝代炎帝時(shí),是榆罔五十四年。
14、土德來(lái)由:可參考《史記索隱·五帝本紀》和《論衡·驗符篇》。
15、封鉅:見(jiàn)《史記·孝武本紀》、《新唐書(shū)·宰相世系表》、《路史·后紀四》。
16、伯陵:見(jiàn)《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
《左傳·昭公二十年》:“有逢伯陵因之?!倍蓬A注:“逄伯陵,殷諸侯,姜姓?!?/div>
《路史·后紀四》:“伯陵為黃帝臣,封逢實(shí)始于齊?!?/div>
逢、逄,通假。伯陵為炎帝后裔無(wú)異議,但封于何時(shí)存疑。
17、祝融、共工、后土:《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有戲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路史·前紀八》有祝融氏,在禪通紀,又名祝誦氏、祝龢(hé)氏、祝和氏?!堵肥贰ず蠹o四》:“祝庸為黃帝司徒?!庇?、融通假。
共工之子后土見(jiàn)《國語(yǔ)·魯語(yǔ)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家語(yǔ)·五帝》等。
18、六相:出自《管子·五行》。
19、常先:常先在《路史》中被拆分為恒先和桓常,不知何據。民間有“常先蒙鼓”的傳說(shuō)。
20、奢龍:《綱鑒易知錄》作蒼龍,《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奢比尸,《路史·后紀五》言奢比便是奢龍。
21、蚩尤形象:見(jiàn)《初學(xué)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龍魚(yú)河圖》和《述異記·卷上》。
22、九黎:《國語(yǔ)·楚語(yǔ)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表f昭注: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史記集解·五帝本紀》:“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div>
23、蚩尤與少昊:《逸周書(shū)·嘗麥解》:“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div>
《遁甲開(kāi)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后,與少昊治西方之金?!蔽鞣轿逍袑俳?,所以此處并不是說(shuō)少昊在西方。
24、蚩尤作五刑:見(jiàn)《尚書(shū)·呂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