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大黃
  
大 黃
 
 
  【別名】西大黃、北大黃、南大黃、川軍、將軍、錦紋大黃。
  【處方名】大黃 生大黃 生軍 醋大黃 酒大黃 熟大黃 酒熟大黃 熟軍 制軍 大黃炭
  生大黃,又名生軍:瀉下之力峻烈,易傷胃氣;適用于清瀉實(shí)熱,欲攻下者宜用。入湯劑應后下,或用開(kāi)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
  醋大黃,又名醋制大黃、醋炙大黃:緩其瀉下之性 ,入肝破血,能瀉血分實(shí)熱,以消積化瘀為主。用于食積痞滿(mǎn)、產(chǎn)后瘀滯、癥瘕癖積等癥,并可調經(jīng)。
  酒大黃,又名酒制大黃、酒炙大黃、酒洗大黃(生大黃100kg用黃酒10kg):瀉下力緩,借酒升提之性,引藥上行,善驅上部火熱下行,以清上焦實(shí)熱為主。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癥。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酒炙大黃(生大黃100kg用黃酒20kg):瀉下清熱之力較生品緩和,可作緩下藥;具有清熱化濕、活血祛瘀之功,體虛邪實(shí)而不耐攻者適用。
  大黃炭:緩和苦寒瀉降蕩滌之性 ,瀉下作用極弱,瀉火逐瘀之力大減,具收斂吸附作用,可奏止血止瀉之效。多用于腸中積熱、大便下血等出血證,治療出血性腸炎療效尤佳。
  生用為峻下藥,制用為緩下藥。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較好,體虛者用制大黃也較適宜。小劑量服用時(shí)有健胃、收斂作用。
  【概說(shuō)】大黃,性味苦寒,藥性峻烈沉降,入于血分;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具有瀉熱導積、消脹通便,清熱瀉火,抗菌消炎,利尿、利膽、疏肝、降壓,降脂、除脂、減肥、活血逐瘀、涼血止血之功效。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瘕積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mǎn),大便秘結,二便不通,傷寒時(shí)癥,溫熱瘴瘧,發(fā)熱譫語(yǔ),濕熱泄痢,里急后重,黃疸水腫,瘀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目赤暴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血熱妄行所致各種出血,陽(yáng)黃,水腫,淋濁,溲亦,熱毒疔瘡癰瘍,湯火傷。還可用于胰腺炎、慢性胃炎、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急腹癥、急性菌痢、消化道潰瘍、中毒性腸麻痹、腸傷寒、外科手術(shù)后腹脹、新生兒臍炎、膽囊炎、急性膽道感染、膽結石、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淤膽型嬰兒肝炎綜合征、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糖尿病腎病、流行性腦膜炎、流感、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腮腺炎、大葉性肺炎、乳腺炎、排卵功能失調、宮頸糜爛、外陰潰瘍、淋病、皮炎、濕疹、帶狀皰疹、高血壓、高脂血癥和動(dòng)脈硬化。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佟稖罕静荨罚喝胧?、足陽(yáng)明經(jīng)。
 ?、凇毒V目》:足太陰,手、足陽(yáng)明,手、足厥陰五經(jīng)血分藥。
 ?、邸侗静萁?jīng)解》:入手太陽(yáng)小腸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手少陽(yáng)三焦經(jīng),兼入足陽(yáng)明胃經(jīng)、手陽(yáng)明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瀉下攻積,滌胃通腸,導瀉濕熱,利膽退黃,瀉火解毒,活血化淤,逐瘀通經(jīng),涼血止血。主治實(shí)熱便秘,食積痞滿(mǎn),積滯腹痛,下痢赤白,腹痛里急,濕熱黃疸,血熱吐衄,時(shí)行熱疫,譫語(yǔ)狂亂,目赤,咽腫,牙痛,痄腮,喉痹,腸癰腹痛,癰疔瘡瘍,瘀停經(jīng)閉,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上消化道出血;外治水火燙傷,凍傷。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各種出血者。
  【用藥配伍】
  1、大黃配芒硝:大黃苦寒,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蕩滌胃腸實(shí)熱,通瀉燥結積滯;芒硝咸寒軟堅,潤燥通便,清熱瀉火。兩相配伍,相須為用,攻下實(shí)熱積滯之效更為顯著(zhù)。常用于治療陽(yáng)明實(shí)熱積滯、腹痛拒按、大便堅結、壯熱神昏、譫語(yǔ)、苔黃燥、脈滑數者,如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
  2、大黃配甘遂: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如《金匱》所云:“諸有水者可下之”。故與大黃配伍,大黃的瀉下之功效有助于遂水滌飲使攻逐水熱互結之邪的力量尤雄。如大陷胸湯。此為瀉熱逐水之峻劑。臨床用于治療胸腹停水實(shí)證,取效甚捷。
  3、大黃配柴胡:柴胡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yáng)氣,為治少陽(yáng)病之妙品。二藥配伍,外解少陽(yáng),內瀉熱結,治療少陽(yáng)病兼陽(yáng)明腑證。如內外兼顧,表里雙解之劑大柴胡湯。臨床常用此方加減治急腹癥,如急性膽襄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等,效果明顯。
  4、大黃配牡丹皮:大黃苦寒,攻下瀉熱,涼血逐瘀;牡丹皮辛涼,清熱涼血散瘀。丹皮有清熱涼血散瘀之效;二藥配伍,清熱涼血、散瘀消癰之力更強。如大黃牡丹皮湯,臨床多用此方治療腸癰及腹部瘀熱內結證,效果其佳。
  5、大黃配甘草:甘草補心氣,益脾胃,并有緩和藥物峻烈之性等作用。大黃蕩滌腸胃、推陳出新,以甘草緩之,使之攻下降火、緩和瀉下而不傷胃。如大黃甘草湯及調胃承氣湯。二藥配伍,使大便通,胃氣和,實(shí)熱得除,而達瀉熱和中、調胃止嘔、邪去不傷正的目的,使攻下而無(wú)損傷脾胃之慮。
  6、大黃配龍骨、牡蠣: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此方治療傷寒誤治,邪陷少陽(yáng),熱擾心神之少陽(yáng)兼煩驚譫語(yǔ)證。其中龍骨、牡蠣平肝潛陽(yáng),重鎮安神而止煩驚;大黃瀉熱而止譫語(yǔ)。
  7、大黃配茵陳:大黃苦寒,清熱祛濕,利膽通腑,活血行瘀;茵陳苦寒,功能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二藥相伍,共奏清熱除濕退黃之功,使濕熱之邪從二便而解,從而使邪有去路,則黃疽自除、諸癥皆平。如茵陳蒿湯,為治濕熱黃疸之要方。
  8、大黃配葶藶:葶藶瀉肺平喘,利水消腫。配以大黃,借其瀉下之功以助利水。多用于水腫實(shí)證之胸腹積水,小便不利者。如已椒藶黃丸、大陷胸丸。二者同用,葶藶瀉肺行水,導水從小便而出;大黃通利大便,逐水從大便而出。前后分消,使二便通暢,水飲得除。
  9、大黃配火麻仁:火麻仁,味甘性平,本藥多脂,其功能為潤燥滑腸便,兼有滋養補虛的作用,為常用的潤下藥。與大黃配伍,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既能潤腸,又可通便。用于邪熱傷陰,或素體火旺,腸燥津枯的致大使燥結者,療效極佳。如麻子仁丸。
  10、大黃配肉桂:大黃苦寒,攻下通便,瀉火涼血,化瘀生新;肉桂辛熱,益火消陰,散寒止痛,溫補腎陽(yáng),又可平肝。大黃之苦寒,可制肉桂辛熱燥烈之弊;肉桂之辛熱,能制大黃之苦寒峻下之勢。兩藥合用,寒熱相濟,性歸平和,降氣平肝,扶陽(yáng)通便。主治偏寒性習慣性便秘、寒熱錯雜所致胃脘疼痛,及肝郁氣逆所致吐血、衄血。
  11、大黃配荊芥穗:大黃苦寒,沉降下行,攻下通便;荊芥辛溫,升散上行,疏散風(fēng)熱。大黃之重濁,降其陰;荊芥之輕清,升其陽(yáng)。二藥配伍,一降一升,表里雙解,共收瀉下通便、疏風(fēng)清熱之功。主治風(fēng)熱內蘊所致腹脹且痛、二便不通、肛門(mén)腫痛。若小便不通,倍用荊芥;大便不通,倍用大黃。兩藥相制,藥雖苦寒而不呆滯,有表里雙解之意,對風(fēng)熱諸證尤為適用。
  12、大黃配皂莢:皂莢緩痙復蘇,大黃消炎排穢。二藥配伍,大黃3份,皂莢1份,制成水丸,稱(chēng)皂莢大黃丹,共奏瀉火開(kāi)竅、消炎緩痙之功,主治急性熱病之高熱驚厥、急性胃腸炎。
  13、大黃配升麻:大黃下行降泄,清熱解毒,活血逐瘀,涼血止血;升麻輕清上升,散火郁,解火毒。二藥合用,一濁降下行,一輕清上升,相制相濟,散火郁,解火毒,涼血化瘀止血,共起清熱瀉火、解毒散郁、活血逐瘀、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頭面部眼耳鼻齒等器官衄血。
  14、大黃配生地:大黃苦寒直折,藉滌蕩以祛瘀;生地甘寒育陰,憑涼營(yíng)以止血。大黃走而不守,地黃守而不走。兩者配用,動(dòng)靜結合,開(kāi)闔相濟,且補且瀉,亦填亦削。大黃得地黃,則清泄而不傷陰,逐瘀而少耗血之慮;地黃得大黃,則養陰而不膩滯,止血而無(wú)留之弊。相反而實(shí)相成,乃兩者配用之特色。具有養陰涼血、逐瘀瀉熱之功效。主治熱擾營(yíng)血夾瘀的咳血、吐血、血淋、諸衄、經(jīng)漏諸血證。
  15、大黃配蜂蜜:兩藥相配,為蜜黃飲:大黃末10~5g,蜂蜜30g,沖服。具有甘寒陰化、潤腸通下之功,可用于手術(shù)后粘連性腸梗阻大便秘結者及其他大便燥結者。
  16、大黃配牽牛子:大黃清腸通便,牽牛子逐水消積,均為苦寒之品。牽牛子苦寒性降,通瀉之力甚強,遍達于三焦,走氣分,使水濕之邪從二便出,以清除三焦氣分濕熱壅滯,為治氣滯便秘之要藥;大黃苦寒沉降,氣味俱厚,力猛善走,能直達下焦,蕩滌胃腸積滯,清瀉血分實(shí)熱,用治胃腸宿食燥糞、腹部脹痛、大便不通。二藥伍用,藥力猛增;通閉解結,勢不可擋;實(shí)熱便秘,用之速效。
  17、大黃配藿香:大黃通腑泄熱,蕩滌胃腸積滯腐穢,活血解毒;藿香散表里,化里濕,辟穢化濁。兩藥并用,具有化濕泄熱,導滯解毒功效,臨床可用治濕熱穢濁蘊阻于脾胃,口舌生瘡、口膩口臭等癥;對急性心肌梗塞便秘屬濕熱互結用之頗宜。
  18、大黃配杏仁:大黃功能瀉熱通腑,杏仁長(cháng)于宣降肺氣。二藥配伍,臟腑同治,瀉熱通腑有助于肺氣宣降,肺氣肅降有助于瀉腑通便,可用治肺腸俱熱之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大便秘結、右脈實(shí)大,如宣白承氣湯。
  19、大黃配火麻仁:大黃苦寒攻下,蕩滌積熱;麻仁甘平,潤腸通便。二藥合用,一攻一潤,大便則通。如大黃丸,治胃腸實(shí)熱燥結。
  20、大黃配白及:大黃苦寒,長(cháng)于清瀉血中瘀熱、涼血止血;白及苦澀而涼,功專(zhuān)止血消腫、斂瘡生肌。二藥合用,清斂并施,通澀兼有,相反相成,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消腫、收斂止血之力。
  10、大黃配黃連:大黃清熱瀉火、涼血消癰,最能蕩滌腸中積滯;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以清瀉心胃火見(jiàn)長(cháng)。二藥伍用,共呈攻下積滯、清熱解毒之功。用于治療因火熱亢盛、迫血上溢的吐血、衄血,以及咽喉腫痛,目赤口瘡、牙痛等實(shí)火上炎證。如瀉心湯。
  21、大黃配黃芩:大黃苦寒沉降,清血分實(shí)熱,可用于血熱妄行而溢出者;黃芩苦寒味薄,瀉火解毒,可用于內熱亢盛,迫血妄行之出血證,炒炭止血之功尤強。兩藥苦寒相合,協(xié)同增效,瀉火涼血以止血,且無(wú)血熱吐血不止之慮。
  大黃配黃連、黃芩:清瀉心火,導熱下行??芍涡南缕?。
  22、大黃配枳實(shí):內瀉陽(yáng)明熱結,行氣消痞,攻積導滯。大黃與枳實(shí)皆苦寒之品,苦降寒清。大黃苦寒,功在蕩滌瀉火,擅下胃腸結熱有形積滯;枳實(shí)下氣消痞,主治胃腸結氣之無(wú)形氣痞。熱結胃腸則氣滯難行,氣結于中則腸垢難下,兩藥配伍,有瀉熱除積、利氣消痞之功。臨床用于:(1)腸胃食積化熱之腹脹便秘,胸腹痞滿(mǎn),舌苔老黃,脈滑數;(2)痢疾初起,腹中脹痛,或脘腹脹滿(mǎn),里急后重者。須注意大黃苦寒峻猛,枳實(shí)行氣力猛氣銳,有“沖墻倒壁”之功,故孕婦、脾胃虛弱者當慎用;陽(yáng)虛寒凝及熱結津虧而致便秘者忌用。
  23、大黃配厚樸:大黃苦寒,具有攻積導滯通便之功。厚樸辛開(kāi),行氣散滿(mǎn),燥濕運脾,能除胃腸氣滯。二藥伍用,行氣滯,瀉熱結,可使胃腸宿食速去,中焦氣機調暢。用于治療氣滯不行、實(shí)熱內積之內實(shí)氣滯證。如厚樸三物湯,具有行氣攻下之功效。
  大黃配枳實(shí)、厚樸:主治胸腹胃脘脹滿(mǎn)疼痛而便秘者。
  24、大黃配附子:大黃能入血分,苦寒攻逐積滯,取其瀉下之用以破結;附子入氣分,辛熱溫里扶陽(yáng),取其辛溫大熱之性以散寒凝之陰邪。大黃之苦寒,可制附子之熱,而存其溫通之性;附子之大熱,能制大黃之苦寒,而存其走泄之用。二藥配伍,寒熱并用,具有溫下寒實(shí)積滯之功效。用以治療陽(yáng)虛寒凝內結、瘀滯不解所致腹痛便秘、寒疝腹痛及婦女血滯經(jīng)閉等病,效果頗佳。還可用于治療慢性結腸炎、慢性菌痢、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慢性盆腔炎、慢性膽囊炎、尿毒癥、慢性闌尾炎、腎功能衰竭等病。大便秘結者,用生大黃;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黃。便秘難下,大黃、附子用量為2:1;便瀉則改為1:2。凡用附子,均用炮制品,勿用生附子。用10g以上者,必須先用水煎0.5~2小時(shí)以上。
  25、大黃配細辛、附子:大黃苦降,瀉下積滯;細辛、附子辛溫,溫里散寒止痛。三藥配伍,共成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劑,治療寒積里實(shí)腹痛,如大黃附子湯。
  26、大黃配桃仁:桃仁為活血祛瘀通經(jīng)之要藥。配伍大黃,取其活血祛瘀通經(jīng)之功,則破瘀活血之力更強,更兼有瀉熱之效。用于瘀血阻滯證,可收良效,如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
  27、大黃配桂枝:桂枝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陽(yáng)。二者配伍,既可解表,又可攻里。如桂枝加大黃湯。表證未解,里實(shí)已成,表里俱急者,用之頗宜。能調和營(yíng)衛,兼通實(shí)滯,有其表里雙解之妙。
  大黃配桃仁、桂枝:通經(jīng)活血,治療月經(jīng)不調、閉經(jīng)。
  28、大黃配梔子:梔子善于清瀉三焦之火邪而除煩。大黃除實(shí)于下,梔子清熱于上。二藥配伍,清泄心中郁熱,通利二便。如梔子大黃湯。
  大黃配山梔、黃柏:利濕退黃,治療陽(yáng)黃。
  大黃配人參:扶正攻下。
  大黃配茯苓:可使內熱從二便分消。
  大黃配玄參:潤腸通便。
  大黃配知母:清熱潤燥。
  大黃配赭石:肝氣上逆。
  大黃配防己:決壅利水。
  大黃配槐角:治療痔瘡。
  【臨床應用】
  1.用于胃腸積滯、大便秘結。大黃瀉下通便,蕩滌胃腸積滯,為治積滯便秘之要藥;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shí)熱便秘尤為適宜。治里實(shí)熱結而兼氣虛或兼陰虛津虧者,可與補氣血藥或養陰生津藥同用,以攻補兼施、標本并顧;治熱結而氣血不足者,可與人參、當歸等同用,如黃龍湯;治熱結津傷者,可與麥冬、生地、玄參等同用,如增液承氣湯;治氣虛便秘,可與人參、黃芪等同用;治血虛便秘,可與當歸、白芍等同用;治陰虛便秘,可與麥冬、天冬等同用;治陽(yáng)虛便秘,可與附子、干姜等同用;治脾陽(yáng)不足之冷積便秘者,須與附子、干姜等溫里藥同用,如溫脾湯;治腸胃燥熱、津液不足所致便秘,可與麻仁、杏仁、枳實(shí)、厚樸、芍藥、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如麻仁丸,以潤腸泄熱、行氣通便。治食積、氣滯便秘,可與木香、檳榔等同用;治食積腹痛、瀉而不暢者,可與青皮、木香等同用,以攻積導滯。
  治療陽(yáng)明腑實(shí)、熱結便秘、脘腹痞滿(mǎn)、腹痛拒按,甚則高熱不退、神昏譫語(yǔ),或雜病熱結便秘者,用大承氣湯:大黃9-15克,枳實(shí)9-12克,厚樸6-15克,芒硝9-30克(分2次沖服)。水煎,分2次服。以攻下泄熱通腑。
  治療習慣性便秘:生大黃35克,瓜蔞仁12克,枳實(shí)15克。開(kāi)水浸泡,取汁頓服,每日1劑。便軟后, 每劑藥粉碎成顆粒狀,分3包,每天1包,浸泡服。1個(gè)月為1療程。
  治療熱郁脾胃、氣機壅滯不暢所致心下痞滿(mǎn)、脈關(guān)上?。ù珀P(guān)尺三部脈均浮,且以關(guān)脈尤為明顯)、按之濡軟者或心下疼痛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6g,黃連3g。如病證以心下痞滿(mǎn)為主,用滾沸開(kāi)水浸漬方藥約15分鐘,去滓,每日分2次溫服;如以心下疼痛為主,用水煎煮方藥。以清泄熱結。
  2.用于濕熱積滯所致黃疸、痢疾、淋證及熱結積滯所致肝膽病變。大黃具有瀉下通便、導瀉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治腸道濕熱積滯所致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jiàn)效,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痢疾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常與黃連、木香等同用,以清除腸道濕熱積滯。治濕熱黃疸者,常與茵陳、梔子等配伍,如茵陳蒿湯,以利膽退黃、清化濕熱;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chē)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
  治療病毒性肝炎,癥見(jiàn)黃疸、腹脹、便秘、舌苔黃膩者:大黃10g、茵陳20g、山梔10g、白茅根15g、白花蛇舌草15g。
  治療熱結積滯所致膽石癥、膽囊炎,用膽道排石湯:生大黃9-12克,枳殼、木香各9-12克,郁金、茵陳各9-15克,金錢(qián)草30-6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
  3.用于急性腹痛、痛而拒按: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膜炎、婦科盆腔膿腫。
  治療膽絞痛:生大黃10~20g,木香10g,加開(kāi)水30ml浸泡10分鐘后,頻頻飲服。
  治療肝膽濕熱、腑氣通降失調所致急性膽道感染,用大黃清化湯加減:大黃10g(后下),柴胡10g,黃芩10g,木香10g,銀花15g,蒲公英30g,玄明粉10g分沖,連翹15g,紅藤3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以清熱化濕、利氣通腑。
  治療濕熱內蘊中焦所致急性病毒性肝炎,用大黃清化湯加減:大黃10g(后下),柴胡10g,黃芩10g,茵陳20g,黑山梔15g,板蘭根30g,大青葉15g,郁金10g,連翹10g。以疏肝利濕、清熱解毒、化瘀通下。
  治療脾胃濕熱內滯、互阻中焦所致急性胰腺炎,用大黃清化湯加減:大黃10g(后下), 柴胡15g,黃芩15g,枳殼12g,木香6g,玄明粉10g(分沖),紅藤30g,敗醬草30g,黑山梔10g。3劑,1日2次。
  治療氣滯血瘀化熱所致急性闌尾炎,用大黃清化湯加減:大黃10g(后下),柴胡10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紅藤30g,敗醬草30g,冬瓜子30g,黃連5g,丹皮10g。2劑,水煎,日服2次。以通利攻下、清熱解毒化瘀。
  治療大腸火熱所致急性闌尾炎,用大承氣湯加減:大黃、枳實(shí)、延胡索、木香各20g,厚樸30g,芒硝沖10g,每日1劑。以清熱通腑解毒。
  治療腸胃氣滯所致闌尾炎,用大黃麻子仁丸加減:大黃、麻子仁各50g,厚樸、枳實(shí)、桃仁、延胡索、木香、白芍、杏仁各25g,為末,煉蜜為丸,每服10g,每日1~2次。
  治療腸梗阻:生大黃15g,糯米50g,蜂蜜100g。生大黃研末,糯米炒至微黃后研末,兩藥混勻后,加入蜂蜜,調成糊狀后服用,成人1次頓服,兒童可1次頓服或數次分服。
  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用大承氣湯:生大黃(后下)15g,枳實(shí)10g,芒硝(沖服)、厚樸各12g,桃仁9g,炒萊菔子20g。
  4.用于急性傳染病及感染性疾病而見(jiàn)口燥咽干、舌苔焦黃者:治流行性出血熱,可與芒硝、桃仁、桂枝等配伍,有助于患者渡過(guò)少尿期。治腦膜炎,可與黃連、黃芩、芒硝、地黃、龍膽草等配伍。治急性腸炎,可用單味大黃。治腸傷寒,用大承氣湯加甘草,藥共5味,以便通、退熱。
  治療急性肺炎:大黃1.5g,芒硝9g,元參15g,甘草6g。水煎200ml,每日服l~2劑。
  治療傷寒并熱霍亂(涎流吐逆,不能言語(yǔ),牙齒動(dòng)搖,喘氣悶絕):大黃、人參各15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熱服即安。
  5.用于熱邪旺盛、火熱上炎所致面熱頭昏、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大頭瘟等實(shí)火證。大黃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所致目赤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睡臥不寧、譫語(yǔ)狂妄等證,可與黃芩、梔子等同用,如涼膈散,以瀉火通便、清上泄下。治肺胃熱盛、風(fēng)熱上攻所致頭暈腦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fā)火眼、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可與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等同用,如黃連上清丸,以清熱通便、散風(fēng)止痛。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
  治療急性結膜炎:生大黃研末,開(kāi)水沖服,每次6g,每日2次。
  治療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生大黃6~9g,土牛膝10~15g。煎湯250~300ml,酌量加入冰糖。如果大便秘結,沖入玄明粉6g。年齡在6歲以上者,分3次1日服完;6歲以下者,分2天服完。瀉下以后,生大黃可以改為熟大黃,繼續服用2~3天。
  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用生大黃9~24克,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
  6.用于火熱亢盛、熱傷血絡(luò )、迫血外溢所致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赤白帶下等血分實(shí)熱證。大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治心氣不足、心胃火盛、迫血妄行所致吐血、衄血、咯血,可與黃連、黃芩配伍,如三黃瀉心湯,以苦寒瀉火、清泄三焦。
  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居多,其次為胃炎、胃潰瘍、胃癌、十二指腸炎等證:1)口服生大黃粉,每次1.5~3g,每日2~4次。2)大黃制劑(精黃片)每次3片,每日3次。視大便情況調整服藥次數,一般控制在每天大便4-6次?;颊叻?-4天,直至血止。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癥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用三黃瀉心湯加味:黃芩10~12g,黃連6~8g,大黃10~15g,田七6~8g,白芨15~20g。每天一劑,每劑藥濃煎兩次,兩煎混合成400ml,分三次服,7天為一療程。
  治療幽門(mén)螺旋菌陽(yáng)性之慢性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所致出血:精制大黃片3片,每日3次,飯前服用。
  治療急性糜爛性胃炎所致出血:每日用制大黃3.0-5.0克,研碎放入300 -500毫升開(kāi)水中,浸泡半小時(shí)左右,液體變黃即可服用。每次30-50毫升,每隔1小時(shí)服1次,出血較重者可加三七3.0克。
  7.用于瘀血凝滯所致婦女月經(jīng)閉止、少腹疼痛、產(chǎn)后瘀滯腹痛、乳癰、腸癰、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大黃具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jīng)作用,既可下瘀血,又可清瘀熱,為治瘀血證之常用藥物。治婦女瘀血經(jīng)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以破血逐瘀、清熱潤燥;治跌打損傷所致脅下瘀血腫痛、痛不可忍或其他部位瘀血腫痛,可與當歸、紅花、桃仁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絡(luò )。
  治療產(chǎn)后惡血沖心或腹中血塊、胎衣不下:大黃30g,丹參、桃仁、枳殼各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3次服。加減:神昏者,加鉤藤、大竺黃各10g。
  治療腸癰腫痞,用大黃牡丹湯:大黃、牡丹皮、桃仁、芒硝各9g,冬瓜仁15g。水煎服。五味合用,共奏瀉熱逐瘀,散結消癰之功。有膿當下膿,無(wú)膿當下血。
  治療乳癰腫痛,用金黃散:大黃、甘草各30g,共研為末,以好酒熬成膏,攤布上貼腫處。同時(shí),取藥末一匙10g,用溫酒送服。次日當有瘀血、惡物排出。
  8.用于熱毒瘡瘍,燒燙傷。大黃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并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燒燙傷,可單用大黃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9.用于癌瘤積毒,可敗毒抗癌:
  治療白血病  大黃、玄參、生地黃、大青葉各9克,天花粉6克,蟬蛻、人中黃各4.5克,牡丹皮3克  水煎服,日1劑。能使淤熱、出血、腫痛等癥狀消失。宜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有效率47%。
  治療食管癌  大黃15克,黃連、黃芩各9克,硇砂1克(兌)  水煎服。能使癌腫消除,吞咽順利。有效率88%。
  治療胰頭癌  大黃、柴胡各9克,生半夏、枸橘葉、過(guò)路黃各30克  水煎服,日1劑。能使腫痛消失。
  治療子宮癌:酒大黃30g,赤芍、當歸、黃芪各30g,北重樓90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早、晚各服l丸;
  治療直腸癌:大黃3g,鴉膽子15粒,蟾酥0.015g,共為細末,每口服1次;
  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或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用加減三黃丸。
  治療腦動(dòng)脈硬化癥:服用生大黃片(每片含生大黃0.6g),開(kāi)始每次3片,早中晚各1次,以保持每日2—3次微軟溏便為度,逐漸加量,最大劑量每次15片,分3次服,連服3個(gè)月。
  治療高脂血癥:1)大黃粉每天1-1.5克,分3-4次服,30天為1療程,共2個(gè)療程;2)大黃浸膏片每片0.5克,每次4片,每日3次,飯后服,連用1個(gè)月為1療程;3)口服大黃醇提片,每晨3片(每片0.25克),連服3周;4)每日睡前服大黃沖劑1包(每包6克),連服60天。
  治療肝脾虛綜合癥:大黃12克,枳實(shí)8克,厚樸 5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3劑。
  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1)屬濕熱重者,用降濁湯:大黃30g,苦參20g,甘遂、牡蠣各10g;2)正氣虛弱者,加人參5g,黃芪10g;3)嘔吐者,加姜厚樸10g,蘆根20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用法用量】?jì)确杭鍦?-15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或入丸、散:0.2-15克(膠囊、合劑同)。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患處。
  1.生大黃煎煮時(shí)間約15~20分鐘,火力先猛后文火。
  2.大黃用量有大、中、小三個(gè)劑量段:大量(15g以上)攻下,中量(10~12g)活血通經(jīng),小量(3~6g)除痞退黃。(注:治療便秘,我之常用量為7-15g。)
  3.大黃用于攻積導滯之勢猛,瀉火解毒之力強,入煎時(shí)須注明后下。若泡湯兌服或研末吞服,則其力更峻。
  4.用于瀉下,大黃不宜久煎,故須后下;用于清濕熱,則煎煮時(shí)間可稍長(cháng)些。
  【使用注意】大黃峻烈、攻下破瘀力強,易傷正氣,故表證未解,氣血虛弱,脾胃虛寒,無(wú)實(shí)熱、積滯、瘀結者,以及孕婦胎前、產(chǎn)后,均應慎用或忌服。
  大黃為峻烈攻下之品,易傷正氣,如非實(shí)證,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婦女月經(jīng)期、懷孕期、哺乳期均應忌用。
  血枯經(jīng)閉,血虛便閉,病在氣分、不在血分者禁用。
  習慣性便秘不宜久用大黃,當從調整升降出入功能著(zhù)手。長(cháng)期使用大黃可形成藥物依賴(lài)。
  《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chǎn)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輕用大黃。
  《本草綱目》: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chǎn)后,并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雷公炮制藥性解》:傷寒脈弱及風(fēng)寒未解者禁用。
  《本草經(jīng)疏》:凡血閉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熱積;寒熱由于陰虛,而不由于瘀血;瘤瘕由于脾胃虛弱,而不由于積滯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腸燥,而不由于熱結不通;心腹脹滿(mǎn)由于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于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陰血虛,而不由于經(jīng)阻老血瘀結;吐、衄血由于陰虛火起于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于血分實(shí)熱;偏墜由于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濕熱實(shí)邪所犯;乳癰腫毒由于肝家氣逆,郁郁不舒,以致?tīng)I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而不由于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fā)。法咸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本經(jīng)逢原》:腎虛動(dòng)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藥性論》:忌冷水。惡干漆。
  【宜忌】
  適用大黃者,大多體格健壯,肌肉豐滿(mǎn),食欲旺盛,容易腹脹;或大便秘結,口唇暗紅,皮膚易生瘡痘;或血壓、血脂、血黏度偏高。
  宜用于充實(shí)性體質(zhì)老年病人:如營(yíng)養狀態(tài)比較好,無(wú)明顯虛弱表現,面部暗紅,腹部充實(shí)有力,食欲較好,大便干結或便秘,舌質(zhì)暗紅,體檢血壓、血脂、血液黏度、血尿素氮較高者,或有膽囊炎膽石癥、體型肥滿(mǎn)者。體質(zhì)比較充實(shí)的老年人經(jīng)常少量飲用大黃水,可以強身健體、延壽,很少患高血壓、冠心病,而且腸胃消化功能好、食欲強、不易感冒、頭腦清楚、無(wú)便秘及前列腺肥大。大黃之補,是通補,即以通為補。
  適用大黃的舌苔多呈黃苔,或黃膩苔,或焦黃苔。在急性傳染病中,尤以焦黑苔為特征。
  【炮制】
  《藥品化義》: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生用,則能速通腸胃;制熟以酒,性味俱減,僅能緩以潤腸。
  《本草逢原》:若峻用攻下,生用;邪氣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藥至高分而驅熱下行。
  《湯液本草》:大黃,陰中之陰藥……酒浸入太陽(yáng)經(jīng),酒洗入陽(yáng)明經(jīng),余經(jīng)不用酒……大黃須煨,恐寒則傷胃氣。
  《醫宗說(shuō)約》:酒浸蒸熟曬干,如此九次,能上達巔頂,治頭目疾及久積涸病。治瀉痢姜汁拌炒。治傷寒熟結生用。治瘡瘍熱結酒炒。
  《本草切要》:凡蘊熱之癥,一切火熱之大便秘結,必用苦寒.以大黃可也。若跌撲損傷,血有所淤,閉而不行,必加酒炒大黃;又有陽(yáng)明胃火,腮頰腫痛等,必用姜制大黃,以清痰降火。
  《本草正》:大黃欲速者生用,泡湯便吞;欲緩者熟用,和藥煎服。
  《本草新編》:欲其上升須加酒制,欲其下行須入芒硝,欲其速馳生用為佳,欲其平調熟煎尤妙。
  大黃生者走后陰,熟者走前陰,醋制入血分。
  大黃經(jīng)蒸燉煮制后,葸醌類(lèi)衍生物均減量2/5左右,而苷類(lèi)基本未受影響。高溫炮制的大黃炭成分破壞較大,只保留各類(lèi)蒽醌衍生物1/3左右,番瀉苷已不存在。酒制后大黃酸的含量明顯減少。酒炒、醋炒制品鞣質(zhì)量減少約18%,大黃炭則減少近80%,酒燉大黃減少量約50%。大黃炭和酒燉大黃對胰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強。酒炒大黃對胰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強。生熟大黃對治療急性消化道出血均有較好的止血作用。各種炮制對大黃的解熱作用則影響不大。
  【化學(xué)成分】大黃含有蒽類(lèi)衍生物、苷類(lèi)化合物、鞣質(zhì)類(lèi)、有機酸類(lèi)、揮發(fā)油類(lèi)等。
  1. 蒽類(lèi)衍生物分為:① 游離型蒽醌衍生物有9種,如蘆薈大黃素、土大黃素、大黃酚、ω-羥基大黃素、大黃素、異大黃素、蟲(chóng)漆酸D、大黃素甲醚、大黃酸;② 結合型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酚、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葡萄糖甙;③蒽酚和蒽酮類(lèi)化合物:大黃二蒽酮、掌葉二蒽酮,以及與糖結合形成的甙,如番瀉甙A、B、C、D、E、F等。
  2. 苷類(lèi)化合物:土大黃甙、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méi)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
  4. 鞣質(zhì)類(lèi)(大黃鞣酸及其相關(guān)物質(zhì)):沒(méi)食子酰葡萄糖、d-兒茶素、兒茶精、沒(méi)食子酸、大黃四聚素。此類(lèi)鞣質(zhì)為收斂成分。大黃四聚苯經(jīng)水解,得沒(méi)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黃明。沒(méi)食子酸一部分是游離的,一部分和葡萄糖結合成沒(méi)食子酰葡萄糖甙。此類(lèi)鞣質(zhì)及相關(guān)物質(zhì)有止瀉作用,與蒽醌衍生物的甙類(lèi)之瀉下作用恰恰相反。
  5.大黃中還含有揮發(fā)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大黃含有的脂肪酸:如己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棕櫚酸具抗菌作用,亞油酸有降血脂作用。
  6.大黃尚含有有機酸:蘋(píng)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素酸等。大黃還含有草酸鈣、葡萄糖、果糖和大量淀粉。其含非葡萄糖甙性的樹(shù)脂,水解后產(chǎn)生沒(méi)食子酸、肉桂酸和數種蒽醌衍生物。
  7.大黃中還含有多種無(wú)機元素:鉀(K)、鈣(Ca)、鎂(Mg)、鑭(la)、銅(Cu)、鋅(Zn)、錳(Mn)、鐵(Fe)、鉛(Pb)、鈷(Co)、鎳(Ni)、鈦(Ti)、鉑(Pt)、汞(Hg)、鍺(Ge)等,以鐵、錳、鋅含量較高,銅、鉛、鈷、鎳含量較低。

  【藥理作用】
  現代醫學(xué)證明,大黃具有導瀉、利膽、保肝、抗潰瘍、消炎、解熱、抗菌、抗病毒、降壓、降血脂等作用。
  1.大黃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一般在服藥后6~10小時(shí)排出稀便。大黃的瀉下有效成分主要是番瀉甙與結合型蒽醌甙,且番瀉甙的瀉下作用較蒽醌甙為強,但含量則遠較后者為少。由于大黃含有兩種相反成分:蒽醌衍生物的甙類(lèi),鞣酸及其相關(guān)物質(zhì)。前者能抑制腸內水分吸收,刺激腸黏膜,促進(jìn)腸蠕動(dòng),從而導致瀉下;后者有收斂作用而能止瀉。故大黃在生用、短煎、大劑量的情況下有瀉下作用;而在制用、久煎、小劑量的情況下,瀉下作用減弱,同時(shí)出現止瀉作用。
  大黃的瀉下作用機制:大黃經(jīng)口服后,結合狀態(tài)的葸苷大部分未經(jīng)吸收直接到達大腸,在腸內細菌酶的作用下,還原成葸酮,刺激腸黏膜,并抑制鈉離子從腸腔轉運至細胞,使大腸內水分增加,蠕動(dòng)亢進(jìn)而致瀉;部分蒽苷從小腸吸收,到體內也可還原成蒽酮,再經(jīng)大腸或膽囊分泌人腸腔而發(fā)揮作用。
  研究證明,大黃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腸,能使中遠段結腸的蠕動(dòng)加快,而不妨礙小腸對營(yíng)養物質(zhì)的吸收。因大黃含有較多具收斂作用的鞣質(zhì)及沒(méi)食子酸類(lèi),故在制用、久煎、小劑量使用時(shí),反有止瀉作用,或在生用、大劑量瀉下之后發(fā)生繼發(fā)性便秘,如與芒硝等藥物伍用可無(wú)此弊。若煎藥時(shí)間過(guò)長(cháng)蒽醌甙分解,而鞣質(zhì)成分保留,只具有便秘作用。
  2.大黃具有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作用
  3.大黃具有止血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是是α-兒茶素、沒(méi)食子酸。大黃酚可縮短血液凝固時(shí)間,有止血作用。
  4.大黃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首先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雙球菌最敏感,其次對白喉桿菌、枯草桿菌、傷寒與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幽門(mén)螺桿菌、綠濃桿菌、布氏桿菌、草分枝桿菌、草狀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鼠疫桿菌等亦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主要是抑菌而非殺菌。大黃抑菌有效成份主要為游離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的抗菌作用最強。大黃對常見(jiàn)致病性皮膚真菌、寄生蟲(chóng)及流感病毒、孤兒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其浸出液能殺死溶組織變性原蟲(chóng)、阿米巴原蟲(chóng)、陰道滴蟲(chóng)、血吸蟲(chóng)及鉤端螺旋體等其他敏感微生物。大黃煎劑對多種真菌,如許蘭毛癬菌、趾間毛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有抑制作用。
  大黃素對腸管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有解痙降壓作用。
  大黃及大黃酸、大黃素均有利尿作用,可使尿中鈉和鉀含量明顯增加,并促進(jìn)輸尿管的蠕動(dòng),從而增加排尿量。其中以大黃酸作用最強。
  生大黃有抗凝和活血的雙重作用。生大黃與丹參聯(lián)用,可使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下降更明顯,使凝血酶原時(shí)間、凝血酶時(shí)間顯著(zhù)延長(cháng)。
  大黃酚和大黃素有明顯的止咳作用。
  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大黃所含鞣質(zhì)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生大黃煎劑對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可能是治療急性胰腺炎的主要作用機理。
  大黃蒽醌類(lèi)可促進(jìn)膽汁分泌,有利膽、排石作用。
  大黃可用于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主要原于其瀉下作用。慢性腎功能衰竭時(shí),腎臟的結構破壞,功能喪失,含氮的代謝廢物潴留體內,通過(guò)瀉下可促進(jìn)其從腸道排泄,減輕氮質(zhì)血癥,從而緩解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癥狀。
  【不良反應】
  1.大黃性味苦寒,久服易損傷脾胃。生大黃內服過(guò)量,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昏、腹脹、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一般停藥后即可緩解。另外,因大黃含有可引起腹瀉的成分蒽醌,長(cháng)期服用,可導致繼發(fā)性便秘。
  2.便秘患者久服大黃,可引發(fā)貧血、肝硬變、電解質(zhì)代謝紊亂(低血鉀)等并發(fā)癥。大黃中含大量草酸,長(cháng)期服用可能引發(fā)腎、膀胱結石等副作用。
  3.長(cháng)期使用蒽醌類(lèi)物質(zhì)可導致一種結腸黑色沉著(zhù)病,多見(jiàn)于過(guò)度或濫用蒽醌類(lèi)緩瀉劑(如波鼠李皮、番瀉葉、蘆薈、大黃和瀉鼠李皮)。腸鏡檢查橫結腸至直腸粘膜呈網(wǎng)絡(luò )狀改變,粘膜表面有密集的黃褐色色素沉著(zhù);病理檢查顯示粘膜組織內有大量含有色素顆粒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大多數情況下,結腸黑色沉著(zhù)病隨藥物的間歇使用呈可逆狀態(tài)。
  4.長(cháng)期服用含有蘆薈、大黃、番瀉葉等藥制成的瀉劑而出現“黑便”的患者,經(jīng)檢查顯示癌癥病人時(shí)有出現。大黃素及其蒽醌類(lèi)化合物,在一定的給藥劑量和用藥時(shí)間下,對甲狀腺、脾、肝、腎、骨髓、膀胱可引起非腫瘤性損害增加,可增加癌的發(fā)生率,可能會(huì )出現一定的腎毒性和致癌性。使用蒽醌可使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的發(fā)生率減少。
  5.年老體虛、氣血不足之便秘患者,用大黃雖能通便,但耗傷正氣,可使津虧氣弱、便秘加重。
  【文獻摘錄】
  1.《神農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2.《本草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shí)熱燥結,潮熱譫語(yǔ),黃疸,諸火瘡。
  3.《本草新編》:大黃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蕩滌積滯,調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陳致新,導瘀血,滾痰涎,破癥結,散堅聚,止疼痛,敗癰疽熱毒,消腫脹,俱各如神。欲其上升,須加酒制;欲其下行,須入芒硝;欲其速馳,生用為佳;欲其平調,熟煎尤妙。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緩也。
  4.《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shí),腸間結熱,心腹脹滿(mǎn),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5.《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jīng)候,利水腫,破痰實(shí),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shí)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6.《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guān)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7.《藥品化義》: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guān)奪門(mén)之力,故號將軍。專(zhuān)攻心腹脹滿(mǎn),胸胃蓄熱,積聚痰實(shí),便結瘀血,女人經(jīng)閉。
  8.《中藏經(jīng)》:其本實(shí)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精必長(cháng)其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中藥黃芩的藥理作用及配伍應用(全文)
黃芩酒制的炮制方法及臨床應用
倪海廈《神農本草經(jīng)》補充藥物
【轉載】陳蘇生論柴胡牡蠣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國老藥-甘草
中國古今養顏益壽良方 → 附錄一 常用美容中藥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