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xué)早就有關(guān)于本病的記載,唐宋以前稱(chēng)為“粉刺”、“面皰”,明清以后則稱(chēng)為“酒刺”,“肺風(fēng)粉刺”。用中醫藥的方法治療痤瘡具有肯定的臨床療效。
1、內治
⑴肺熱證
主證:顏面紅色丘疹,粉刺,膿皰,心煩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清肺熱
方劑:公英消痤方(經(jīng)驗方)
組成:公英、桑皮、地骨皮、黃芩、枇杷葉、連翹等。
⑵肝火痰濕證
主證:顏面紅色丘疹,粉刺,膿皰,病情與情緒有關(guān),女性經(jīng)前皮疹加重,心煩性急,肝經(jīng)循行部位脹痛,口苦,舌質(zhì)紅,苔薄黃,或苔黃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清肝利濕,化痰散結
方劑:清肝公英方(經(jīng)驗方)
組成:生梔、茵陳、蒲公英、浙貝母等。
⑶熱凝血瘀痰阻證
主證:顏面紅色丘疹,粉刺,膿皰,主要特點(diǎn)為顏面部有大量囊腫、結節,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見(jiàn)于囊腫性、結節性、聚合性痤瘡及毛囊阻塞三聯(lián)征。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痰散結。
方劑:仙方活命飲加減
組成:銀花、千里光、乳香、沒(méi)藥、穿山甲、浙貝母等。
⑷腸胃濕熱證
主證:顏面紅色丘疹,粉刺,膿皰,伴便秘、尿黃、納呆、腹脹,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通腑
方劑:清胃消痤方
組成:黃連、生石膏、升麻等
⑸虛火上炎證
主證:顏面紅色丘疹,粉刺,膿皰,伴腰膝酸軟,午后潮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降火
方劑:知柏地黃湯
組成:知母、黃柏、生地、山茱萸、丹皮、澤瀉、茯苓、淮山。
⑹痰濕凝滯證
主證:顏面有大量白頭粉刺,舌淡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化痰、散結
方劑:黃連溫膽湯
組成:黃連、法夏、陳皮、竹茹、枳實(shí)、茯苓等。
2、外治
八白散:水煎外洗,或外搽。具有消炎和皮膚深層清潔作用,并能促進(jìn)中藥透皮吸收,對面部痤瘡有明顯療效。每周2-3次。
3、痤瘡中藥研究進(jìn)展
晚近,中藥治療痤瘡又有了一定進(jìn)展。中藥體外抗痤瘡桿菌試驗表明:丹參、連翹、虎杖、黃柏、大黃、黃連和茵陳等藥對痤瘡丙酸桿有高效抑制作用。黃芩、龍膽草、金銀花、紫花地丁、當歸、川芎等對痤瘡丙酸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上述藥物我們可以在辨證的基礎上酌情應用。丹參酮是丹參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可抑制皮脂腺活性,減少皮脂的產(chǎn)生;具有抗痤瘡丙酸桿菌作用,能減輕炎癥。丹參酮對膿皰、丘疹和結節等炎性皮損療效較好,對粉刺和囊腫療效較差。
根據研究,某些中藥有退色素作用,對痤瘡皮損愈后色素斑點(diǎn)的治療,我們常在內服中藥中加川芎、白芷等藥,往往能收到較好療效。
注:以上藥方進(jìn)攻參考,使用前需遵醫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