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乳仔豬所遭遇的問(wèn)題及以管理營(yíng)養方式
提高其生長(cháng)型態(tài)(上)
一、前 言離乳對仔豬而言,是一很大的緊迫,因其面臨許多的改變,包括食物型態(tài)、畜舍、豬群、接觸的微生物種類(lèi)、乳汁免疫喪失……等。而仔豬本身的生理發(fā)育尚未成熟,如消化的濃度不足,免疫系統尚未完全建立,體組成中脂肪比率偏低…等,使仔豬對營(yíng)養的消化吸收能力、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溫度變化的適應力…等,均較生長(cháng)肥育豬差。因此仔豬離乳後常有厭食、下痢、生長(cháng)停滯、失重…等現象發(fā)生,其嚴重性會(huì )受到離乳仔豬的體重及日齡的影響。離乳仔豬飼養的好壞對往後生長(cháng)肥育期的發(fā)育有很大影響,而離乳仔豬的飼養目標,應是縮短生長(cháng)停滯期,使仔豬能快速生長(cháng),因此必須有適當的離乳體重、注意飼料原料的選擇及營(yíng)養含量、良好的管理、衛生防疫及飼料添加物的添加…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達成。
二、離乳前仔豬的情況
(一)食物型態(tài):
仔豬在離乳前以母奶為主要食物來(lái)源,母豬的每天泌乳量從初乳的3.5~4.5公斤至高峰期的7.5~8.5公斤,平均5.5~6.5公斤,因此仔豬在離乳前,每天可從母豬中得到600~1000公克的乳液,其成分如表一所示。乳液中的蛋白質(zhì)以酪蛋白為主,而乳液中的脂肪其脂肪小滴細小,且有一脂蛋白的外膜,可防止脂肪小滴聯(lián)結在一起,並有助於微膠粒(micella)的形成,且哺乳仔豬的乳糖濃度很高,因此仔豬對乳汁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及乳糖,均能容易的加以消化,且母豬的乳液是暖和的,並每隔1.5~2 hrs哺乳一次,使仔豬不會(huì )感到飢餓,此外每天並能從教槽料中攝取20~50克飼料。表一 母 豬 乳 汁 成 分 (%)
| 泌乳量(公斤) | 乾 物 質(zhì) | 蛋 白 質(zhì) | 脂 肪 | 乳 糖 | 灰 分 |
6.5 | 18.4 | 5.83 | 6.17 | 5.42 | 0.92 |
(二)消化的分泌情形:
1.乳糖:仔豬出生後即有非常高濃度的乳糖,並隨日齡而增加分泌至2週齡,2週齡以後即明顯的下降。
2.脂肪:仔豬出生後即有適當的脂肪,而其分泌雖有增減,但變動(dòng)的幅度不大。
3.胰蛋白;仔豬出生後即有適量的胰蛋白,並隨日齡的增大而分泌量增加。
4.胃蛋白:仔豬出生時(shí)並沒(méi)有分泌胃蛋白,但隨著(zhù)日齡增加而呈線(xiàn)性增加。
5.麥芽糖:仔豬出生時(shí)並沒(méi)有分泌麥芽糖,但隨著(zhù)日齡增加,其濃度增加至5週齡時(shí),其分泌以達高峰。
6.蔗糖:仔豬出生時(shí)並沒(méi)有分泌蔗糖,但隨日齡增加,其濃度提高,至3週齡之後,即達穩定狀態(tài)。
7.胃酸:對成熟豬而言,其胃內pH值為2.0,而哺乳仔豬胃內的pH值為3.0~5.0,而離乳仔豬胃內的pH值在3.0以上,要至8~10週齡以上才能分泌足量的胃酸。仔豬消化酵素的消長(cháng),其消化濃度要至5週齡才足夠所需,至2月齡始完全成熟。
(三)免疫系統的發(fā)展狀況:母豬的胎盤(pán)有6層,因此胎盤(pán)阻隔了大分子的免疫球蛋白(主為IgG)通過(guò),至使仔豬於胚胎階段,並不能從母豬得到抗體(免疫球蛋白),因此仔豬必需經(jīng)由初乳的攝取而得到免疫球蛋白,以取得對疾病的抵抗。而仔豬本身對抗原的刺激,於懷孕期的第84天即能反應,並產(chǎn)生抗體,但要到8~10週齡時(shí),始發(fā)育成熟,但從母豬初乳中取得的抗體至3週齡之後,其對某些疾病的保護能力即不足。但仍能從母乳中得到局部的腸道免疫保護效果,稱(chēng)為乳汁免疫(主為IgA),因為由初乳移行為常乳時(shí),IgG量雖急速減少,但IgA的減少率低,因IgG主由血清移行而來(lái),而IgA主由乳腺內產(chǎn)生,因此仔豬對腸道的病原菌仍有抵抗力。
(四)對溫度的調節能力:初生仔豬的體表面積大,體組成中的脂肪含量?jì)H1.5~2.0%,且可供熱能的肝醣貯存亦低,因此仔豬對寒冷的抵抗力很小,仔豬從2週齡起對體溫的調節力即緩慢增加,至3~4週齡時(shí)其體組成的脂肪量為15~18%(Cromwell,1988),其適溫為23~27℃,對低溫的適應能力仍薄弱。 三、離乳後的情況
(一)食物型態(tài):如前述哺乳仔豬以母奶為主要食物來(lái)源,母奶為溫暖的液體,其成分以酪蛋白、乳糖、極細小且成微膠粒狀的脂肪及大量水分所構成,並每隔1.5~2小時(shí)哺乳一次,且含有IgA等免疫球蛋白,能對腸道提供保護,而離乳之後以含大量澱粉及植物蛋白為主的固狀飼料,水分要由冷水來(lái)供應,因此會(huì )造成離乳仔豬厭食及飼料攝取量降低,同時(shí)飼料中含有飼料抗原,會(huì )刺激腸道造成腸道形態(tài)改變及使仔豬發(fā)生下痢,且仔豬的消化對消化受到某些限制,造成消化率降低,而使離乳仔豬處於能量不足的狀況,造成失重、脂肪蓄積量減低、生長(cháng)渟滯等情況發(fā)生。
(二)畜舍及豬群的改變:
離乳時(shí)仔豬離開(kāi)哺乳仔豬,並與其他仔豬混群,被移置於全然陌生的保育舍中,其原有的社會(huì )序位遭到破壞,而會(huì )發(fā)生打鬥,以重新建立社會(huì )序位。同時(shí)由於環(huán)境的改變,原本一仔豬一乳頭每隔1.5~2小時(shí)哺乳一次亦不存在,而必須花1~1.5天的時(shí)間去尋找飼料及水源,並和其牠仔豬競爭採食位置,使弱小仔豬的生存再度面臨威脅。(三)消化分泌的減少及小腸型態(tài)的改變:
Harrtman (1961)指出離乳會(huì )造成胃、胰臟、小腸分泌的消化減少,並需到六週齡才能逐漸恢復,Schever (1973)指出離乳會(huì )減低胰脂肪的分泌,並須幾週才能恢復,並指出消化的分泌隨日齡的增加而增加。小腸型態(tài)的改變包括小腸絨毛的萎縮、脫落、腺窩深度的增加(表示絨毛分泌尚未成熟,會(huì )減低對乳糖及葡萄聚糖的消化能力)及吸收不良等。而消化分泌的減少及小腸型的改變除了離乳的緊迫外,尚有以下幾點(diǎn)原因:
Kidder and Manners (1978)指出仔豬於六週齡前的十二指腸pH值是偏低的,僅6.0,不適合於在此部位作用的消化進(jìn)行消化。二個(gè)月齡以上的豬隻其胃的pH值為2.0,而離乳仔豬在3.0~5.0之間,仍因胃酸分泌不足,不能維持胃蛋白所需的活性,而降低對植物蛋白的消化,同時(shí)對細菌的殺滅效果降低,為小腸型態(tài)改變的因素之一。
Cera et al. (1988a)指出在離乳仔豬日糧中添加脂肪,會(huì )造成空腸絨毛萎縮、脫落,而減少小腸的分泌及吸收面積,影響小腸的消化吸收。飼料抗原:
離乳仔豬飼料抗原的反應,主要來(lái)自哺乳仔豬採食少量的教槽料所致,因教槽料的大豆蛋白對哺乳仔豬而言是一種異(外來(lái))蛋白,因此會(huì )刺激腸道產(chǎn)生抗體,其反應時(shí)間約需7~14天。飼料抗原容易造成仔豬腸道絨毛萎縮、腺窩深度增加,消化分泌減少,而影響仔豬的消化吸收,並造成營(yíng)養性下痢。
(四)對溫度及疾病的抵抗:由前述知哺乳仔豬低溫敏感,離乳後由於各種因素,使仔豬的脂肪蓄積減少1/3~1/2,使脂肪約佔體組成的10%,增加了對溫度的敏感性。並由於環(huán)境的改變及食物型態(tài)的改變,使仔豬接觸的微生物種類(lèi)改變及腸道菌相改變,但仔豬本身所產(chǎn)生的抗體量並不高,而來(lái)自初乳的抗體亦衰退及喪失了腸道免疫,因此增加了對疾病的敏感性,尤其是消化道方面。
(五)離乳仔豬的綜合現象: 由前述可知離乳對仔豬而言,為一重大的轉變,也是很大的緊迫,由於環(huán)境、飼料型態(tài)的改變及仔豬本身各項生理發(fā)育還不是很完善,使仔豬在此階段變的很敏感且脆弱。由於厭食及飼料攝取量的降低,加上消化吸收能力的降低,使仔豬生長(cháng)停滯、失重,此種現象在離乳後二週較為嚴重。同時(shí)由於乳汁免疫的消失、腸道微生物相改變、飼料抗原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不足,使仔豬容易下痢,加上初乳抗體力價(jià)的大量衰退、仔豬本身免疫系統尚在發(fā)展階段及離乳的緊迫使仔豬容易遭受疾病侵襲,因此在離乳階段,尤其是離乳後的前二週,必須有相關(guān)的管理及營(yíng)養上的配合,使離乳仔豬能縮短生長(cháng)停滯期,並促進(jìn)其生長(cháng)。 四、管理上配合的措施
(一)離乳前的管理配合措施:1. 充分給與教槽料:
仔豬的出生重大部分介於1.2~1.6公斤間,仔豬的發(fā)育非常迅速,至一週齡時(shí)仔豬的體重為出生時(shí)的二倍,二週齡時(shí)為出生重的三倍,三週齡時(shí)為出生重的四倍,四週齡時(shí)為出生重的五倍,到了第17天仔豬光靠母奶做為仔豬的唯一養分已不足仔豬發(fā)育所需。而母奶的養分較教槽料的營(yíng)養含量為低,因此為了促進(jìn)仔豬的生長(cháng)發(fā)育、誘導仔豬消化的分泌、腸道微生物群的建立及減低離乳後飼料抗原的作用,仔豬必須儘早實(shí)施教槽,一般在7~10日齡實(shí)施,雖然仔豬在此階段,並不會(huì )採食教槽料,只會(huì )舔砥,一般仔豬要到14天左右才會(huì )開(kāi)始少量採食教槽料,然而在21日齡時(shí)仔豬已可採食10克/天左右的教槽料,並會(huì )在母豬餵料時(shí)間與母豬共同採食豬料,至四週齡時(shí)部份仔豬已可採食至20~50g/天,然而在7~14天這階段必須每天更換教槽料3~4次,以保持教槽料的新鮮,以刺激仔豬來(lái)玩和舔砥教槽料,乃為教槽料能否早日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因一般的教槽料其適口性均十分良好,為仔豬所喜食,充分採食教槽料,雖不能完全克服飼料抗原的問(wèn)題,但可使採食較多教槽料的仔豬不發(fā)生,並提高其餘仔豬對離乳後對飼料抗原較高的耐受性,雖然仔豬不教槽可避免飼料抗原的問(wèn)題(其實(shí)並儘然,因仔豬會(huì )採食母豬的飼料),但會(huì )影響哺乳仔豬的發(fā)育,並使離乳後的失重增大及延長(cháng)生長(cháng)停滯期,因此對於飼料抗原的問(wèn)題除了降低飼料原料中植物蛋白質(zhì)的量,增加魚(yú)粉及乳製品的量外,最佳的方法,仍是成功的教槽,使仔豬樂(lè )於採食(大量)教槽料。
2. 離乳前仔豬的混養:
由於離乳仔豬須併欄混養,會(huì )造成打鬥以重新建立社會(huì )序位,對離乳仔豬而言是一很大緊迫,因此為了減緩離乳後併欄對仔豬所造成的緊迫,可在離乳前一週將哺乳欄的隔間取出,讓仔豬能在哺乳階段行混養,其欄數視自己保育舍一欄所收容的仔豬數而定,最好不超過(guò)5欄,而以3欄最佳,如此可讓亦併欄的仔豬先混養,仔豬間雖會(huì )打鬥,但仍接受母豬哺乳,對仔豬不致造成影響,但可減少離乳後混養的打鬥。
3. 適當的離乳體重及按仔豬大小分欄:
仔豬最低的離乳體重為5.0~5.5公斤,最好在5.5公斤以上才離乳。如離乳體重在5公斤以下時(shí),仔豬在消化、免疫、體溫調整能力和緊迫適應上…等各方面都沒(méi)準備好,在此情況下離乳,需特別的飼料,同時(shí)會(huì )加重失重、生長(cháng)停滯期延長(cháng)及死亡率提高,因此體重在5公斤以下者應集中一頭母豬繼續哺乳。而離乳仔豬應按大小分欄,可避免弱小仔豬和較大豬隻的競爭,可提高較小仔豬的生存空間,同時(shí)給與較小仔豬較佳的飼料品質(zhì),可提高其離乳適應性,及較佳的生長(cháng),而提高豬群的整齊性。
(二)離乳後的管理措施:
1.保溫:離乳前仔豬的適溫在23~27℃,離乳後因各項因素,使仔豬消耗蓄積的脂肪,增加其對溫度的敏感性,此現象在6週齡之後才會(huì )逐漸改善,因此在離乳至6週齡間仍必須注意保溫,使溫度在21℃~27℃之間。
2.離乳後48小時(shí)內實(shí)施限飼:由於仔豬在離乳前每隔1.5~2小時(shí)哺乳一次,同時(shí)消化的分泌尚未達高峰,對飼料的消化率降低,因此離乳後前二天應少量多餐,以免消化不良。
3.飲水中添加維他命礦物質(zhì): 仔豬離乳時(shí)於飲水中添加維他命及礦物質(zhì),可緩和乳離所造成的緊迫、增加仔豬的體力、防止仔豬脫水…等,對離乳仔豬有助益,因此仔豬離乳後一週內,於飲水中應添加維他命及礦物質(zhì)。
4.應增加飼料槽面積:仔豬於離乳前,每頭仔豬有一屬於自己專(zhuān)用的乳頭,而離乳後仔豬必需面對其牠仔豬的競爭,為了緩和此種競爭,應充分供應飼料槽面積,每個(gè)孔洞以餵3頭仔豬為佳,並在離乳後一週內,於地面定期灑佈一些飼料,讓仔豬在未找到飼料位置時(shí),並增加採食面積,有助於仔豬的整齊度。 五、以營(yíng)養方式促進(jìn)離乳仔豬的生長(cháng)
(一)飼料原料的選擇:
Cera et al., (1988b)指出離乳仔豬對玉米油的利用率優(yōu)於豬油,而豬油的利用率優(yōu)於牛油(tallow),但這種優(yōu)勢會(huì )隨著(zhù)日齡的增重而逐漸喪失,如表二所示。而Thaler et al., (1988)指出混合大豆油和椰子油供應離乳仔豬,其效果較大豆油、椰子油、精選白色牛油(grease)及椰子油和grease混合為佳,並指出離乳後的二週內於日糧添加脂肪其能量利用率較無(wú)添加脂肪者差,如表三所示。
表二 離乳仔豬日齡對不同脂肪來(lái)源的表面消化率之影響| 項 目 | 脂 肪 來(lái) 源 | |||
| 玉米油(1) | 豬 油(2) | 牛 油(3) | SE | |
| 脂肪的表面消化率(%)a 離乳第一週a離乳第二週b離乳第三週c離乳第四週d SE | 78.96 80.48 88.82 88.79 0.59 | 68.12 71.76 83.55 84.90 1.36 | 64.82 72.36 81.82 82.48 0.80 | 3.29 2.29 1.18 0.65 |
a:週齡間呈線(xiàn)性反應(P<0.01)。 (Cera et al., 1988b)b:對照組(1)對(2),(3)(P<0.01)。c:對照組(1)對(2),(3)(P<0.01)。表三 離乳仔豬(6~15公斤)日糧中添加脂肪的影響(University of Kentucky)
| 脂 肪 | - |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消耗Mcal ME/增重1公斤 | 0.31 0.59 1.96 6.27 | 0.31 0.57 1.91 6.45 |
26個(gè)試驗3416隻仔豬,平均添加4.8%脂肪。而在蛋白質(zhì)原料方面,乳製品如脫脂奶粉、乳清粉及魚(yú)粉用於離乳仔豬,有促進(jìn)仔豬生長(cháng)的效果,如二者能併用則效果更佳,其用於較早離乳的仔豬效果更佳,一般用量乳製品在10~15%,魚(yú)粉在3~5%可得良好效果,然而其在六週齡之後,乳製品及魚(yú)粉促進(jìn)仔豬生長(cháng)的效用會(huì )漸喪失(如表四)。而分離大豆蛋白及精製大豆粉在離乳仔豬前的效用優(yōu)於大豆粕,提高隻日增重及改善飼料效率,但在保育後期此種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表示六週齡之後仔豬對大豆粕已能充分消化(如表五)。由此可知在保育前期飼料中,並不適合於添加大量脂肪,而選用二種植物油混合使用,可提高脂肪的利用率,在蛋白質(zhì)來(lái)源方面,動(dòng)物性蛋白應佔30%,而以乳製品及魚(yú)粉的效果最佳,在植物蛋白方面,如能採用部分的分離大豆蛋白或精製大豆粉亦能提高仔豬的生長(cháng)性狀,而在後期則可大量採用大豆粕為蛋白質(zhì)來(lái)源。而仔豬對不同穀物的消化率無(wú)多大差別(如表六)。表四 離乳仔豬日糧中使用乳清粉及魚(yú)粉的效果(University of Kentucky)
| 乳 清 粉 | - | + | 魚(yú) 溶 粉 | - |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27 0.48 1.84 | 0.29 0.51 1.79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29 0.54 1.90 | 0.30 0.54 1.82 |
乳清粉:8個(gè)試驗,3393頭仔豬。魚(yú)溶粉:8個(gè)試驗,1336頭仔豬。
表五 4 週 齡 離 乳 仔 豬 供 餵 不 同 蛋 白 質(zhì) 來(lái) 源 的 效 果(臺糖畜研所)
| 蛋 白 質(zhì) 來(lái) 源 | 脫脂奶粉 | 分離大豆蛋白 | 精製大豆粉 | 大 豆 粉 |
供試仔豬頭數 開(kāi)始體重(Kg)結束體重(Kg) 第一週隻日增重(Kg)全期1~4週隻日增重(Kg) 第1週飼料採食量(Kg/天)全期1~4週飼料採食量(Kg/天) 第1週飼料效率(F/G)全期1~4週飼料效率(F/G) | 15 6.890 16.403 0.131 0.338 0.220 0.539 1.679 1.595 | 15 6.880 15.275 0.075 0.299 0.179 0.516 2.386 1.729 | 15 6.933 15.585 0.061 0.3308 0.188 0.520 3.082 1.687 | 15 6.974 16.128 0.047 0.328 0.554 0.529 3.276 1.610 |
表六 離乳仔豬對各種穀物來(lái)源的生長(cháng)性能(University of Kentuckg)
| 玉 米a | 高 梁 | 大 麥 | 燕麥(10~25%)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40 0.77 1.90 | 0.42 0.65 1.54 | 0.36 0.66 1.87 | 0.41 0.81 1.98 | 0.42 0.64 1.55 | 0.36 0.67 1.88 |
註:a.玉米第一列為與高梁比較,第二列與大麥比較,第三列與燕麥比較高梁:13個(gè)試驗,1016頭仔豬,大麥:2個(gè)試驗,96頭仔豬,燕麥:16個(gè)試驗,1606頭仔豬。
(二)採用完全日糧的效果較簡(jiǎn)單日糧為佳:由上述可知在保育前期仔豬對乳製品、魚(yú)粉、分離大豆蛋白及混合二種植物油脂可得較佳的生長(cháng)效果,因此離乳後繼績(jì)供應教槽料至5週齡,並有一週的緩衝期更改為保育料,至離乳15天後全部供應保育料,保育料應避免使用玉米-大豆粕飼料,如此可緩和離乳後的緊迫,並可促進(jìn)仔豬的生長(cháng),如表七所示。表七 離乳仔豬供餵簡(jiǎn)單日糧與完全日糧成績(jì)比較(University of Kentucky)
簡(jiǎn)單日糧 | 完全日糧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28 0.50 1.83 | 0.30 0.53 1.77 |
(三)硫酸銅的添加:豬對銅的需要量為6mg/kg飼料,但在飼料中添加125~250ppm的銅,可防止豬隻下痢,增加飼料採食量、隻日增重及改善飼料效率,如表八所示。但添加過(guò)量的銅由豬隻腸道排出,易引起銅的環(huán)境污染,並可能對廢水處理造成困擾,因銅離子(Cu2+)有殺菌之功效,對好氣及厭氣菌均能造成危害,因此為了防範過(guò)量使用銅而造成豬中毒及環(huán)境之污染,在78年9月19日所修訂之中國國家標準,在保育料的銅量訂有上限為150ppm,因此保育料中如要添加銅做為生長(cháng)促進(jìn)劑,以125ppm為宜。表八 在保育豬(7~14kg)日糧中添加硫酸銅對生長(cháng)性能的影響(University of Kentucky)
| 銅250 ppm | - |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23 0.46 2.04 | 0.2 0.53 1.86 |
(四)抗生素的添加:在仔豬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可預防仔豬的疾病、改善飼料效率、增進(jìn)飼料採食及隻日增重(如表九所示)。添加抗生素有一特性,環(huán)境條件愈差效果愈明顯,因此在衛生條件差及採用較低蛋白質(zhì)或低離胺酸時(shí),其效果較佳,但使用抗生素時(shí),應依照經(jīng)濟部所頒定的飼料添加物使用規範內的劑量、種類(lèi)、時(shí)間來(lái)添加,其有更大之功效,如表十所示,但仍需注意CNS之銅最高量。表九 在保育料中添加抗生素之效果(University of Kentucky)
| 抗 生 素 | - |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38 0.86 2.27 | 0.45 0.95 2.12 |
表十 在保育料中併用抗生素及硫酸銅之效果(University of Kentucky)
抗生素 銅(250ppm) | - - | + - | - + | + + |
| 隻日增重(Kg) 飼料採食量(Kg) 飼料/增重 | 0.26 0.54 2.10 | 0.30 0.58 1.95 | 0.31 0.59 1.91 | 0.34 0.63 1.84 |
飼料營(yíng)養雜誌(53~63)
92年.第五期─林正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