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炎帝與黃帝是大約同一時(shí)代的人,堯、舜、禹為前后相繼的三代人。據《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從黃帝到舜為七代,總共十代;那么,與舜相差一代人的堯就應為炎帝七代孫榆罔。榆罔應該就是陶唐(堯唐)。陶、堯與榆,唐與罔并古音相近(陶,幽部,堯,宵部;榆,侯部;幽侯宵韻近。唐與罔同屬陽(yáng)部,為疊韻)。而舜的祖父橋牛應該就是與榆罔爭奪帝位的蚩尤。橋與蚩、牛與尤亦古音相通(橋,宵部;蚩,之部;宵之韻近。牛與尤同屬之部,為疊韻)。據《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說(shuō):“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tīng)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江水,生共工”。則從炎帝到共工為六代人。《大荒北經(jīng)》說(shuō):“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span>《海內經(jīng)》說(shuō):“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薄磅厪蜕??!?/span>弄明即駱明,白犬即白馬,故從黃帝到禹也是六代人??芍?,此炎帝當指帝直,黃帝當指顓頊。《大荒西經(jīng)》說(shuō):“有禹攻共工國山?!笨芍?,禹與共工約略同時(shí),可證老王的推測不誤。好在古籍中留下了一些帝王元年的干支,使我們可以間接知道他們所處的年代。當然,因為干支每60年一循環(huán),所以要推出這些帝王的準確在位年份,還需要借助其他記載,向前逆推。因此,要確定上古帝王的年代,首先就要弄清禹和夏啟生活的年代。那么,禹是什么年代繼位的呢?據《中國剩余定理》一書(shū)作者左銓如、劉培杰先生推定,公元前2190年有一次“五星聚”。“五星聚”又稱(chēng)“五星連珠”,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時(shí)運行到地球的同一側,和太陽(yáng)幾乎在一條直線(xiàn)上,就像西方的“行星大十字”一樣,在中國古代被看作一種異常祥瑞的天象,是預示著(zhù)改朝換代的吉兆。而《古微書(shū).孝經(jīng)鉤命訣》中有“禹時(shí)五星累累如貫珠,炳炳若連璧”的記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禹于公元前2190年繼位。《史記.夏本紀》說(shuō):“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huì )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可知禹繼位后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181年去世,而夏啟繼位的年代可以用他的兒子仲康時(shí)發(fā)生的一次日食為基準進(jìn)行推算。《尚書(shū).胤征》說(shuō):“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左傳》認為此次日食發(fā)生在夏歷四月,但與“季秋”的記載不合,季秋應為九月。唐代一行《大衍歷》推算這次日食發(fā)生在仲康五年癸巳歲九月庚戌朔,日在房二度,相當于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這一說(shuō)法被長(cháng)期采用,但卻被現代天文學(xué)家的計算所否定。陳遵媯(音龜)對照奧伯爾茲食典,認為此次日食發(fā)生于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 既然我們知道了這次日食發(fā)生在仲康五年,便不難推斷出夏啟繼位的年代。《史記.夏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夏啟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帝王世紀》說(shuō):“太康無(wú)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span>《冊府元龜》說(shuō):“太康弟仲康,在位十三年?!?/span>知夏啟與太康兩代在位時(shí)間為39年,而日食發(fā)生在公元前2137年(也就是仲康五年),因此便可推算出夏朝的起始年為距公元前2137年44年的公元前2181年,也就是說(shuō),夏啟繼位的年代應是公元前2181年,與禹崩之年正好吻合。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說(shuō):“舜即政三十三年命禹代己。”《尚書(shū).舜典》正義說(shuō):“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守,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結合前引《史記.夏本紀》“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知舜在即位三十三年時(shí)選定禹作接班人,十七年后去世,禹即位。由此,我們知道,舜于公元前2240年辛丑繼位,2208年癸酉選定禹為接班人,前2191年庚寅去世。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舜生于哪一年,還要看其他史料。《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shuō):“舜以堯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shuō):“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將兩段記載互校,應為:堯生于甲申年,甲辰年二十歲時(shí)即帝位,即位二十一年甲子年舜出生,即位五十一年甲午年舜三十歲時(shí)被征用(選為接班人),即位五十八年辛丑(辛巳為辛丑之誤)堯七十八歲時(shí)崩,次年為壬寅(壬午與甲寅均為壬寅之誤)舜三十八歲時(shí)代行天子事(即位)。舜即位五十年(辛卯,癸卯為辛卯之誤)八十八歲時(shí)崩,前一年即為庚寅,時(shí)為公元前2191年。可知堯生于公元前2317年(甲申),前2297年(甲辰)即位,舜生于前2277年(甲子),前2247年(甲午)被征用,前2240年(辛丑)堯崩,次年(前2239年壬寅)舜即位,前2191年(庚寅)舜崩,前2190年禹即位。《尚書(shū).堯典》說(shuō):“日中星鳥(niǎo),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據學(xué)者研究,這些星象出現的年代或為公元前2300年,或為前2200年,或為前2000年,或為前1500年,只有前2300年在堯的年代范圍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