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 天 干
京房氏的八宮卦各納十天干,由于甲為十干之首,故有納甲之稱(chēng)。京房在《易傳》中說(shuō):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yáng),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且陽(yáng)卦納陽(yáng)干,陰卦納陰干。
其中,乾坤兩卦分內、外卦,乾內卦各爻納甲,外卦各爻納壬;坤內卦各爻納乙,外卦各爻納癸。
其它六卦:震卦六爻皆納庚,巽卦六爻皆納辛;坎卦六爻皆納戊,離卦六爻皆納己;艮卦六爻皆納丙,兌卦六爻皆納丁。
溫故:納地支。 吳澤恒老師說(shuō)過(guò):“乾震子午坎寅申,艮土辰戌順行真。巽風(fēng)丑未離卯酉,坤未丑兌巳亥循。大家可參考這個(gè)裝納甲?!?/span>
溫故:裝六親,依各宮之五行屬性而定,即以該宮之屬性為“兄弟”,再根據五行生克裝其他“六親”。
至此,安世應,納甲(包括納干和納支),配六親,我們都介紹完了。為了給大家一個(gè)完整的印象,我們列出八宮卦中的各首宮卦納甲一攬,其余五十六卦,皆是依此首宮八卦之內卦及外卦組合而成,所以六十四卦之納甲皆為定式。
依此定式是納甲的最基本步驟,初學(xué)者可隨手劃卦習練,以達熟練程度。因為其后再納入卦中的其它要素皆需依起卦日等的六十花甲而定,即各爻所納要素非固定不變也,如下面介紹的納六神。
納 六 神
六神也稱(chēng)六獸,將六神納入六爻“以通神明之德”。所謂“六神”,即:1、青龍,2、朱雀,3、勾陳,4、螣蛇,5、白虎,6、玄武。依照此順序自初爻向上爻依次循環(huán)納入卦中,且初爻納哪一“神”,必須依據起卦日之天干而定。
我們先比較一下天干的五行方位和六神的五行方位:
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東方青龍屬木,南方朱雀屬火,西方白虎屬金,北方玄武屬水,中央為勾陳和螣蛇皆屬土。
故此,將六神納入卦中的方法為:
甲、乙日起卦,初爻納青龍,依次上排六爻至玄武;
丙、丁日起卦,初爻納朱雀,至上爻為青龍;
戊日起卦,初爻納勾陳;己日起卦,初爻納螣蛇;
庚、辛日起卦,初爻納白虎;
壬、癸日起卦,初爻納玄武。
由此可見(jiàn),納六神只依據天干,若不知起卦之日的天干,則無(wú)從納六神也。
吉為神,兇為煞。對六神所主,可參見(jiàn)《黃金策·總斷千金賦》,“虎興而遇吉神,不害其為吉;龍動(dòng)而逢兇曜,難掩其為兇。玄武主盜賊之事,亦必官鬼;朱雀乃口舌之神,然須兄弟。疾病大宜天喜,若臨兇煞必生悲;出行最怕空亡,如系吉神終獲利。是故吉兇神煞之多端,莫如生克制化之一理?!?/span>
拓展常識:東方青龍原稱(chēng)東方蒼龍,與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組成二十八星宿(xìu),每方或每季七宿,上述“六神”中的勾陳和螣蛇亦源自星宿之名。
勾陳宿由六顆星組成,是紫微垣(yuán)(三垣之一)中的重要星宿之一,由于天體運行的演化,目前勾陳宿已取代北極宿,處于中天之北方正中,其中的“勾陳一”就是現在的“北極星”,是中天最亮的一顆星,勾陳一亦稱(chēng)“北辰”。而古代時(shí)期的北極星是北極宿(由五顆星組成)中的“北極二”,亦稱(chēng)“帝星”?!氨睒O星”的稱(chēng)謂是因為這顆星幾乎處于正對地軸的北方上空。
螣蛇宿則是由一大批亮度很低的星組成(共二十幾顆),其位置和仰角大體與北斗七星相對,在北方玄武七宿的“龜蛇之尾”上方,因為它們的亮度很低,近、現代多已不被標明在星圖上。請注意,北極星宿和北斗星宿是兩個(gè)不同的星宿。
三垣與二十八宿在我國傳統天文學(xué)中具有重要價(jià)值。三垣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位于中天,以北極星為中心,統領(lǐng)諸群星;因諸星皆圍繞處于北方上空的北極星旋轉,正應對了皇帝座北面南,統領(lǐng)諸臣。太微垣大體上位于北斗星和南方朱雀之尾的中間;天室垣大體上位于東方蒼龍之尾與北方玄武之首上方。
二十八宿大體上相對均勻地排列于黃道周?chē)?,各宿名稱(chēng)為:
東方蒼龍——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婁(lǒ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附:古代二十八宿示意圖
注:此星圖為逆時(shí)針旋轉(觀(guān)星者位于圈外),各宿沿黃道自東向西依次出現在南方低緯度上空,不同季節所能觀(guān)到的星宿不同。紫微垣因正處北方地軸上空,故不受季節所限,一年四季皆可觀(guān)到,其位置大體上是在以北極星為中心,以北斗星為半徑的圓形范圍之內。
二十四節氣與太陽(yáng)歷
由于農歷為陰陽(yáng)合歷,其中年、月為太陰歷,日、時(shí)為太陽(yáng)歷,而起卦納甲必須以太陽(yáng)歷為準,所以我們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與月、季、年的對應關(guān)系。
我們以前說(shuō)過(guò),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是兩至兩分,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長(cháng)的一天;春分和秋分黑白天各半。
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kāi)始算,至大寒,共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一年分四季,每季六個(gè)節氣,即三“節”、三“氣”;一季為三個(gè)月,每月兩個(gè)節氣,即一“節”、一“氣”。
我們按季和月依次說(shuō)明如下,其中,單數為“節”,偶數為“氣”: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分別對應一月、二月和三月。
夏季——立夏、小滿(mǎn),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分別對應四月、五月和六月。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分別對應七月、八月和九月。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分別對應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mǎn)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由此可見(jiàn),以四“立”分四季,四“立”均為“節”;前述的兩至和兩分皆為“氣”,且兩至和兩分之始又分別正處于每季的正中。如下圖所示:
圖中已劃分出節氣與月份的應對,還可以看出,以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gè)月,子月為十一月,而正月為寅月。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我們常說(shuō)的“一陽(yáng)初動(dòng)”,即表示一年中的“子月”,又特指“冬至”之時(shí)刻,或一天中的“子時(shí)”之始,即陰極陽(yáng)生;而我們常說(shuō)的“三陽(yáng)開(kāi)泰”,則是由十二辟卦中的“地天泰卦”而來(lái),其對應立春,表示一年之初始,萬(wàn)物之復蘇。
圖中的黃鐘、大呂、太簇等等表示十二音律。
拓展常識:“天道”與“地道”旋轉的方向不同。如上圖中所示,以地支表示的二十四節氣和月份為“地道”,以“人道”(即我等所處之位)觀(guān)之,可視為逆時(shí)針旋轉;而最外圈所示之二十八宿為“天道”,以“人道”觀(guān)之,其天象示現次序為——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故為順時(shí)針旋轉(觀(guān)星者位于圈內)。這正應了天道為先天,地道為后天;也說(shuō)明了起卦納甲必須納天干的重要意義。天、地、人,三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