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陰挺
陰挺是因氣虛、腎虛所致,以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甚至脫垂于陰道外,或陰道前后壁膨出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相當于“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等病。
38.1 診斷依據
38.1.1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下降達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脫出于陰道外。
38.1.2 常伴陰道前壁或后壁不同程度的膨出,脫出的宮頸因與內褲摩擦而引起潰瘍、炎癥、出血等。
38.1.3 伴腰骶部疼痛或小腹下墜感。走路、負重、久蹲、久咳、努責大便均可使癥狀加重。
38.1.4 根據子宮脫垂的程度分3度: 子宮頸距離處女膜緣少于4 cm,但未達到處女膜邊緣為Ⅰ度輕型;如子宮頸已到達處女膜邊緣,但未超過(guò)該邊緣,為Ⅰ度重型。如子宮頸已脫出陰道口外,子宮體仍在陰道內為Ⅱ度輕型;當子宮頸及部分宮體已脫出于陰道口外,為Ⅱ度重型。子宮頸及子宮體全部脫出于陰道口外為Ⅲ度。
38.1.5 小便頻數或失禁,或尿潴留。
38.1.6 Ⅰ度子宮脫垂應與子宮頸延長(cháng)癥相鑒別。
38.2 證候分類(lèi)
38.2.1 氣虛: 子宮下垂,勞則加劇,小腹下墜,乏力倦怠,懶言少氣,面色不華或 白,四肢乏力,尿頻,帶多,質(zhì)稀色淡。舌淡胖,舌苔薄,脈細無(wú)力或緩弱。
38.2.2 腎虛: 子宮下垂,腰骶酸痛,頭暈耳鳴膝軟,尿頻夜間為甚,帶下清稀。舌淡,脈沉細。
38.3 治療方案
38.3.1 辨證施治
38.3.1.1 氣虛證: 補腎益氣,升陽(yáng)舉陷,方如補中益氣湯加減。
38.3.1.2 腎虛證: 益腎固脫,方如大補元煎加減。
38.3.2 其他療法
38.3.2.1 中成藥: 根據病情可選用補中益氣丸、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
38.3.2.2 針灸: 取維胞、子宮、三陰交為主穴,配長(cháng)強、百會(huì )、陰陵泉等穴,均用補法,同時(shí)灸百會(huì )穴。有膀胱膨出者,針提肛肌穴,以有往上抽動(dòng)感為度。
38.3.2.3 外治法: 用于子宮頸或陰道有炎癥感染,分泌物滲出多者。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 g,蛇床子、枯礬各15 g,煎湯薰洗坐浴?;虻?5 g,五倍子9 g,烏梅10 g,煎湯薰洗。
38.3.2.4 子宮托: 適于Ⅰ度和Ⅱ度子宮脫垂者,常取環(huán)狀子宮托放入陰道,將子宮上托,早放晚取。月經(jīng)期、妊娠3個(gè)月后停放。
38.3.2.5 手術(shù): 適用于子宮脫垂Ⅱ~Ⅲ度,伴陰道前后壁膨出者。
38.4 注意事項
避免重體力勞動(dòng),經(jīng)常保持大便通暢,有慢性咳嗽者,要積極治療。
38.5 療效評定
38.5.1 治愈: 子宮回復到正常位置,癥狀消失。
38.5.2 好轉: 子宮脫垂有所上升,從脫垂Ⅲ度或Ⅱ度改善到Ⅰ度脫垂,癥狀減輕。
38.5.3 未愈: 治療后子宮脫垂和癥狀無(wú)明顯改善。
38.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shù)語(yǔ)疾病部分》第14條,第34 款;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1.3條,第33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