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泄瀉
泄瀉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質(zhì)稀薄或如水樣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病證,可伴有腹脹腹痛等癥。相當于“急性腸炎”、慢性腸炎”或“腸功能紊亂”等。
9.1 診斷依據
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療常規?泄瀉》。
9.2 證候分類(lèi)
9.2.1 寒濕瀉: 大便清稀或如水樣,腹痛腸鳴,畏寒食少,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濡緩。
9.2.2 濕熱瀉: 瀉下急迫,糞便黃褐酸臭,肛門(mén)灼熱,可伴有發(fā)熱。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9.2.3 傷食瀉: 腹滿(mǎn)脹痛,瀉后痛減,大便臭如敗卵,納呆,噯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膩,脈滑。
9.2.4 脾虛瀉: 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jìn)油膩或飲食改變則大便次數增多,伴神疲乏力。舌淡,舌苔薄白,脈細。
9.2.5 腎虛瀉: 晨起泄瀉,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甚至完谷不化,臍腹冷痛,形寒肢冷,喜暖。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細。
9.3 治療方案
9.3.1 辨證施治
9.3.1.1 寒濕證: 溫散寒濕,健脾止瀉。成人腹瀉,腹部操作以沉緩的一指禪推法和摩法為主,刺激重點(diǎn)為任脈路線(xiàn)從中脘至氣海、關(guān)元段;背部操作以按揉法和擦法為主,刺激重點(diǎn)為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從膈俞到三焦俞段。小兒腹瀉可采用如補脾經(jīng),推三關(guān),補大腸,揉外勞,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按揉足三里等操作。
9.3.1.2 濕熱證: 清熱利濕,理氣止瀉。成人腹瀉在寒濕瀉推拿操作程序的基礎上增加下肢手法操作,以按揉法為主,下肢刺激重點(diǎn)為陰陵泉、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小兒腹瀉可采用如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等操作。
9.3.1.3 傷食證: 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成人腹瀉在寒濕瀉推拿操作程序的基礎上強化腹部操作;小兒腹瀉可采用如補脾經(jīng),清大腸,揉板門(mén),運內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揉龜尾等操作。
9.3.1.4 脾虛證: 健脾益氣止瀉。成人腹瀉在寒濕瀉推拿操作程序的基礎上,增加按揉脾俞、胃俞及直擦脊柱兩側,亦可捏脊;小兒腹瀉可采用如補脾經(jīng),補大腸,推三關(guān),摩腹,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等操作。
9.3.1.5 腎虛證: 補腎溫陽(yáng)固澀。成人腹瀉在寒濕瀉推拿操作程序的基礎上,重點(diǎn)在關(guān)元、氣海、神闕用掌揉法和摩法,以局部有微熱為度,并橫擦命門(mén)、腎俞、八髎;小兒腹瀉可采用如補脾經(jīng),補大腸,推三關(guān),摩腹,揉臍,揉關(guān)元、氣海、神闕, 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擦涌泉等操作。
9.3.2 其他療法
9.3.2.1 刮痧: 適用于急性腹瀉患者,在脊柱兩側及諸肋骨間隙反復刮擦,至皮下出現瘀血為度。
9.3.2.2 熱熨: 將食鹽炒熱,包在布袋內,敷于臍部。
9.3.2.3 溫灸: 適用于慢性腹瀉患者,重點(diǎn)溫灸穴為神闕、關(guān)元、氣海等。
9.4 注意事項
9.4.1 并發(fā)癥處理: 出現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紊亂,立即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維持酸堿平衡。
9.4.2 出現高熱及明顯脫水、酸中毒患者,應在高熱減退,水、電解質(zhì)平衡后再采用推拿治療。
9.4.3 注意飲食、飲水衛生。
9.4.4 慢性腹瀉者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零食、冷飲及油膩食物。
9.4.5 急性腹瀉患者應隨時(shí)注意病情變化,必要時(shí)應中西醫綜合治療。
9.5 療效評定
9.5.1 治愈: 急性腹瀉患者大便轉為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指標正常;慢性腹瀉患者大便能長(cháng)期保持正常,營(yíng)養狀態(tài)改善,臨床檢驗指標正常。
9.5.2 好轉: 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指標正常。
9.5.3 未愈: 大便及其他癥狀未見(jiàn)明顯改善。
9.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shù)語(yǔ)疾病部分》第22條,第35 款;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1.1條,第17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