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脹(慢性膽囊炎)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年),《中醫消化
病診療指南》(李乾構,周學(xué)文,單兆偉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年)。
主要癥狀:右上腹脹滿(mǎn)疼痛,反復發(fā)作。
次要癥狀:惡心、噯氣,腹脹、善太息。
多發(fā)生于 40 歲至 65 歲,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體型為多見(jiàn)。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實(shí)用內科學(xué)》(復旦大學(xué)上海醫學(xué)院、《實(shí)用內科學(xué)》編委會(huì )、陳灝珠共同編
著(zhù),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年),《臨床診療指南-普通外科分冊》(中華醫學(xué)會(huì )編著(zhù),人
民衛生出版社,2006 年)。
癥狀:右上腹持續性隱痛或脹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區,高脂餐后加??;反復發(fā)作的
胃灼熱,噯氣,返酸,腹脹,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
體征:部分患者有膽囊點(diǎn)的壓痛或叩擊痛。
實(shí)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可不升高,少數患者轉氨酶升高。
影像學(xué)檢查:B 超檢查可明確診斷,合并膽囊結石且發(fā)生過(guò)黃疸、胰腺炎的患者應
行 MRCP 或 CT 等檢查了解膽總管情況。
(二)證候診斷
1.肝膽郁滯證:右脅脹滿(mǎn)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悶脘脹,善太息,噯氣頻
作,吞酸噯腐。苔白膩,脈弦大。
2.肝膽濕熱證:右脅脹滿(mǎn)疼痛,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口苦心煩,大便粘滯,或見(jiàn)
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3.氣滯血瘀證:右脅刺痛較劇,痛有定處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質(zhì)紫暗
或舌邊有瘀斑,脈弦細澀。
4.肝郁脾虛證:右脅脹痛,倦怠乏力,情緒抑郁或煩躁易怒,腹脹,暖氣嘆息,口
苦,惡心嘔吐,食少納呆,大便稀塘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脈弦或細。
二、治療方法
— 369 —

脾胃科中醫診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肝膽郁滯證
治法:利膽疏肝,理氣通降。
推薦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香附、陳皮、甘草、蘇梗、
青皮、郁金、木香等。
中成藥:膽舒膠囊,四逆散顆粒等。
2.肝膽濕熱證。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利膽
推薦方藥:大柴胡湯加減。柴胡、黃芩、茵陳、芍藥、半夏、生姜、枳實(shí)、大棗等。
中成藥:消炎利膽片等。
3.氣滯血瘀證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推薦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柴胡、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延胡
索、香附、枳殼、紅花、炒五靈脂、生蒲黃等。
中成藥:血府逐瘀顆粒等。
4.肝郁脾虛證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助運。
推薦方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柴胡、芍藥、葛根、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
皮、炙草、神曲、山楂、麥芽等。
中成藥:逍遙丸等。
(二)針灸治療
1.體針:取膽囊穴、陽(yáng)陵泉、膽俞、太沖、內關(guān)、中脘、足三里。每次 2~3 穴,
用毫針行中強刺激,每穴運針 3~5 分鐘,留針 10~20 分鐘,隔 5 分鐘行針 1 次,每日
針刺 1 次。用電針亦可。
2.頭針:取頭部胃區(以瞳孔直上的發(fā)際處為起點(diǎn),向上作平行于正中線(xiàn)長(cháng) 2cm 直
線(xiàn))。用毫針中度刺激,每次運針 5 分鐘,留針 20~30 分鐘,隔 5 分鐘行針 1 次,快速
捻轉,每日針刺 1 次。
3.耳針:取肝、交感、神門(mén)等穴。每次 2~3 穴。強刺激,留針 20~30 分鐘,每日
1~2 次。
4.點(diǎn)挑:取肝俞、脾俞、三焦俞、足三里、膽俞等穴。采用挑筋法或挑提法,每次
取 3~4 穴,1~3 日挑 1 次,5~10 日為 1 療程。臨床上可根據病情辨證取穴。
(三)其他療法
— 370 —

脾胃科中醫診療方案
1.耳穴壓豆
借助探棒尋找陽(yáng)性反應點(diǎn),辨證分析,確定治療方案、選穴配方,75%乙醇棉球擦
洗并消毒耳廓,再次核對穴位。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止血鉗夾王不留行籽對準耳穴貼
壓,貼壓時(shí)稍加用力,注意刺激的強度,使耳廓有發(fā)熱、脹麻感(即得氣)為度。
2.推拿療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左側臥位,醫生坐于其背部,在右側季肋部用輕快的摩法 3~
5 分鐘,并分別對日月、章門(mén)、期門(mén)諸穴用指揉法各 1 分鐘。
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其右側對上腹部及右側季肋部用魚(yú)際揉法或全掌揉法各 1 分
鐘。并對下胸及上腹部施以分推法 20~30 次。再按揉陽(yáng)陵泉、膽囊、丘墟諸穴各 1 分
鐘以有酸脹得氣感為度。
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均可,用食、中指或拇指對膈俞、肝俞、膽俞等背穴施以指揉
法,每穴約 1 分鐘。
最后擦膽囊部,以熱為度,搓兩肋結束治療。
(2)辨證治療:對膽囊炎疼痛甚者,先在肢體遠端陽(yáng)陵泉、膽囊穴附近尋找敏感
的壓痛點(diǎn),找到痛點(diǎn)后以相對重而揉的按壓或按揉法予以刺激,可達緩急止痛之功效。
對消化道癥狀明顯者可加強揉中脘和按揉足三里穴。
3.中藥穴位貼敷
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中藥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肝病治療儀等療法。
(四)健康指導
1.飲食調理:多飲水,忌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鴨、荷包蛋、油炸食物等,
減少烹調用油,在烹調方法上以蒸、燉、煮為主。忌刺激性或產(chǎn)氣食品,如牛奶、蘿卜、
洋蔥等,忌飲酒。
2.情志調攝: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正確對待疾病,避免誘發(fā)或加重疾病的不
良情緒。
三、療效評價(jià)
(一)評價(jià)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年)擬定。
1.主要癥狀療效評價(jià)標準
主要癥狀的記錄與評價(jià)。按癥狀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
療前總積分×100%,計算主要癥狀改善百分率。
(1)痊愈:癥狀消失。
(2)顯效:癥狀改善百分率≥80%。
— 371 —

脾胃科中醫診療方案
(3)進(jìn)步:50%≤癥狀改善百分率<80%。
(4)無(wú)效:癥狀改善百分率<50%。
(5)惡化:癥狀改善百分率負值。
痊愈和顯效病例數計算總有效率。
中醫癥狀量化分級標準:所有癥狀分為無(wú)、輕、中、重四級,無(wú)癥狀;輕度:癥狀
輕微,只有關(guān)注時(shí)才能感覺(jué)到,不會(huì )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中度:癥狀尚能夠忍
受,已經(jīng)部分影響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重度:癥狀明顯,難以忍受,明顯影響了
日常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在主癥分別記 0、2、4、6 分,次癥分別記 0、1、2、3 分。
2.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
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
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
無(wú)效:癥狀,體征無(wú)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
3.臨床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影像學(xué)檢查膽囊或膽管壁增厚、毛糙、透聲三項
恢復正常。
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大部分消失,影像學(xué)檢查膽囊或膽管壁的增厚、毛糙、
透聲三項中 2 項或 2 項以上改善。
有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或部分消失,影像學(xué)檢查膽囊或膽管壁的增厚、毛糙、透
聲三項中 1 項或 1 項以上改善。
無(wú)效:癥狀、體征及影像學(xué)檢查均無(wú)改善。
(二)評價(jià)方法
1.初次就診時(shí)進(jìn)行癥狀、中醫證候學(xué)及腹部 B 超評價(jià)。
2.治療過(guò)程中每周對主要癥狀、中醫證候學(xué)進(jìn)行定期評價(jià)。
3.治療結束時(shí)對所有患者進(jìn)行主要癥狀、中醫證候學(xué)、腹部 B 超評價(ji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