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表及各朝代皇帝并附歷史朝代歌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表
朝 代 起 訖 都 城 今 地 皇 帝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下注 下注 下注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下注 下注 下注
顓頊高陽(yáng)氏 前2514~前2437 下注 下注 下注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下注 下注 下注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下注 下注 下注
唐 堯 前2357~前2258 下注 下注 下注
虞 舜 前2257~前2208 下注 下注 下注
夏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6世紀初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發(fā)
陽(yáng)翟 河南禹縣
商 約前16世紀—約前11世紀 亳 河南商丘 湯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yáng)甲
盤(pán)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殷 河南安陽(yáng)
周 西周 約前11世紀—前771 鎬京 陜西西安 武王(姬發(fā))
成王(姬誦)
康王(姬釗)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滿(mǎn))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韉)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厲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靜)
幽王(姬宮星)
東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陽(yáng)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莊王(姬佗)
禧王(姬胡齊)
惠王(姬閬)
襄王(姬鄭)
頃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簡(jiǎn)王(姬夷)
靈王(姬泄心)
景王(姬貴)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驕)
烈王(姬喜)
顯王(姬扁)
慎靚王(姬定)
赧王(姬延)
春秋時(shí)代 前770—前476 下注 下注 下注
戰國時(shí)代 前475—前221 下注 下注 下注
秦 前221—前206 咸陽(yáng) 陜西咸陽(yáng) 周赧王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莊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漢 西漢 前206—公元25 長(cháng)安 陜西西安 高帝(劉邦)
惠帝(劉盈)
高后(呂雉)
文帝(劉恒)—后元
景帝(劉啟)—中元、后元
武帝(劉徹)—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劉弗陵)—始元、元鳳、元平
宣帝(劉詢(xún))—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元帝(劉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成帝(劉驁)—建始、河平、陽(yáng)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劉欣)—建平、元壽
平帝(劉侃)—元始
孺子嬰(王莽攝政)—居攝、初始
[新]王莽—始建國、天鳳、地皇
更始帝(劉玄)—更始
東漢 25—220 洛陽(yáng) 河南洛陽(yáng) 光武帝(劉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劉莊)——永平
章帝(劉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劉肇)—永元、元興
殤帝(劉?。悠?div style="height:15px;">
安帝(劉祜)—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
順帝(劉保)—永建、陽(yáng)嘉、永和、漢安、建康
沖帝(劉炳)—永嘉
質(zhì)帝(劉纘)—本初
桓帝(劉志)—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劉宏)—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獻帝(劉協(xié))—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 魏 220-265 洛陽(yáng) 河南洛陽(yáng) 文帝(曹丕)—黃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龍、景初
齊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奐(陳留王)]—景元、咸熙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昭烈帝(劉備)—章武
后主(劉禪)—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 222-280 建業(yè) 江蘇南京 大帝(孫權)—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會(huì )稽王(孫亮)—建興、五鳳、太平
景帝(孫休)—永安
烏程侯(孫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西晉 265-317 洛陽(yáng) 河南洛陽(yáng) 武帝(司馬炎)—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惠帝(司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
懷帝(司馬熾)—永嘉
愍帝(司馬鄴)—建興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元帝(司馬睿)—建武、大興、永昌
明帝(司馬紹)—永昌、太寧
成帝(司馬衍)—太寧、咸和、咸康
康帝(司馬岳)—建元
穆帝(司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馬丕)—隆和、興寧
海西公(司馬奕)—太和
簡(jiǎn)文帝(司馬昱)—咸安
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太元
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興、義熙
恭帝(司馬德文)—元熙
十六國 304-439 下注 下注 下注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武帝(劉裕)—永初
少帝(劉義符)—景平
文帝(劉義?。?div style="height:15px;">
孝武帝(劉駿)—孝建、大明
前廢帝(劉子業(yè))—永光、景和
明帝(劉彧)—泰始、泰豫
后廢帝[劉昱(蒼梧王)]—元徽
順帝(劉淮)—升明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高帝(蕭道成)—建元
武帝(蕭賾)—永明
郁林王(蕭昭業(yè))—隆昌
海陵王(蕭昭文)—延興
明帝(蕭鸞)—建武、永泰
東昏侯(蕭寶卷)—永元
和帝(蕭寶融)—中興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武帝(蕭衍)—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簡(jiǎn)文帝(蕭綱)—大寶
元帝(蕭繹)—承圣
敬帝(蕭方智)—紹泰、太平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武帝(陳霸先)—永定
文帝(陳倩)—天嘉、天康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光大
宣帝(陳頊)—太建
后主(陳叔寶)—至德、禎明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道武帝(拓跋圭)—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拓跋嗣)—永興、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燾)—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獻文帝(拓跋弘)—天安、皇興
孝文帝(元宏)—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懊?、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詡)—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孝莊帝(元子攸)—建義、永安
長(cháng)廣王(元曄)—建明
節閔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興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興、永熙
洛陽(yáng) 河南洛陽(yáng)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孝靜帝(元善見(jiàn))—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文宣帝(高洋)——天保
廢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寧、河清
后主(高緯)—天統、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 535-557 長(cháng)安 陜西西安 文帝(元寶炬)—大統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
北周 557-581 長(cháng)安 陜西西安 孝閔帝(宇文覺(jué))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靜帝(宇文闡)—大象、大定
隋 581-618 大興 陜西西安 文帝(楊堅)——開(kāi)皇、仁壽
煬帝(楊廣)——大業(yè)
恭帝(楊侑)——義寧
唐 618-907 長(cháng)安 陜西西安 高祖(李淵)—武德
太宗(李世民)—貞觀(guān)
高宗(李治)—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kāi)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顯,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武后稱(chēng)帝,改國號為周—天授、如意、長(cháng)壽、延載、證圣、天冊萬(wàn)歲、萬(wàn)歲登封、萬(wàn)歲通天、神功、圣歷、久視、大足、長(cháng)安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神龍、景龍
睿宗(李旦)—景云、太極、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開(kāi)元、天寶
肅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德宗(李適)—建中、興元、貞元
順宗(李誦)—永貞
憲宗(李純)—元和
穆宗(李恒)—長(cháng)慶
敬宗(李湛)—寶歷
文宗(李昂)—寶歷、大(太)和、開(kāi)成
武宗(李炎)—會(huì )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李曄)—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
十國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開(kāi)封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開(kāi)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貞明、龍德
后唐 923-936 洛陽(yáng) 河南洛陽(yáng) 莊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長(cháng)興
閔帝(李從厚)——應順
末帝(李從珂)——清泰
后晉 936-946 汴 河南開(kāi)封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貴)—天福、開(kāi)運
后漢 947-950 汴 河南開(kāi)封 高祖(劉皓,本名知遠)—天福、乾佑
隱帝(劉承佑)—乾佑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開(kāi)封 太祖(郭威)—廣順、顯德
世宗(柴榮)—顯德
恭帝(柴宗訓)—顯德
十國 902-979 下注 下注 下注
宋 北宋 960-1127 開(kāi)封 河南開(kāi)封 太祖(趙匡胤)—建隆、乾德、開(kāi)寶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趙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仁宗(趙禎)—天圣、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趙曙)—治平
神宗(趙頊)—熙寧、元豐
哲宗(趙煦)—元佑、紹圣、元符
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guān)、政和、重和、宣和
欽宗(趙桓)—靖康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高宗(趙構)—建炎、紹興
孝宗(趙慎)—隆興、乾道、淳熙
光宗(趙敦)—紹熙
寧宗(趙擴)—慶元、嘉泰、開(kāi)禧、嘉定
理宗(趙昀)—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kāi)慶、景定
度宗(趙祺)—咸淳
恭宗(趙顯)—德佑
端宗(趙是)—景炎
帝丙(趙丙)—祥興
遼 907-1125 皇都(上京) 遼寧 巴林右旗 遼建國于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shuō)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chēng)契丹,1066年仍稱(chēng)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天贊、天顯
太宗(耶律德光)—天顯、會(huì )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祿
穆宗(耶律璟)—應歷
景宗(耶律賢)—保寧、乾亨
圣宗(耶律隆緒)—乾亨、統和、開(kāi)泰、太平
興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div style="height:15px;">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天慶、保大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太祖(完顏文,本名阿骨打)—收國、天輔
太宗(完顏晟)—天會(huì )
熙宗(完顏亶)—天會(huì )、天眷、皇統
海陵王(完顏亮)—天德、貞元、正隆
世宗(完顏雍)—大定
章宗(完顏璟)—明昌、承安、泰和
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崇慶、至寧
宣宗(完顏珣)—貞佑、興定、元光
哀宗(完顏守緒)—正大、開(kāi)興、天興
金 1115-1234 會(huì )寧 阿城(黑龍江) 太祖(完顏文,本名阿骨打)—收國、天輔
太宗(完顏晟)—天會(huì )
熙宗(完顏亶)—天會(huì )、天眷、皇統
海陵王(完顏亮)—天德、貞元、正隆
世宗(完顏雍)—大定
章宗(完顏璟)—明昌、承安、泰和
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崇慶、至寧
宣宗(完顏珣)—貞佑、興定、元光
哀宗(完顏守緒)—正大、開(kāi)興、天興
中都 北京
開(kāi)封 河南開(kāi)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監國)
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
乃馬真后(稱(chēng)制)
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海迷失后(稱(chēng)制)
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至元
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元貞、大德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兒只斤愛(ài)育黎拔力八達)—皇慶、延佑
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致和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天順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天歷
明宗(孛兒只斤和世剌)—至順
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zhì)班)—至順
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樂(lè )
仁宗(朱高熾)—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鎮)—正統
代宗(朱祁鈺)[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鎮)—天順
憲宗(朱見(jiàn)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載后)—隆慶
神宗(朱翊鈞)—萬(wàn)歷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啟
思宗(朱由檢)—崇禎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建國于1616年,初稱(chēng)后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guān)。
太祖(愛(ài)新覺(jué)羅努爾哈赤)—天命
太宗(愛(ài)新覺(jué)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世祖(愛(ài)新覺(jué)羅福臨)—順治
圣祖(愛(ài)新覺(jué)羅玄燁)—康熙
世宗(愛(ài)新覺(jué)羅胤禎)—雍正
高宗(愛(ài)新覺(jué)羅弘歷)—乾隆
仁宗(愛(ài)新覺(jué)羅顒琰)—嘉慶
宣宗(愛(ài)新覺(jué)羅旻寧)—道光
文宗(愛(ài)新覺(jué)羅奕詝)—咸豐
穆宗(愛(ài)新覺(jué)羅載淳)—同治
德宗(愛(ài)新覺(jué)羅載湉)—光緒
末代皇帝(愛(ài)新覺(jué)羅溥)—宣統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1 商朝在約公元前14世紀盤(pán)庚遷都于殷,此后商也成為殷。
2 從西周前771開(kāi)始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kāi)始。
3 春秋時(shí)代簡(jiǎn)稱(chēng)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shuō),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gè)時(shí)期,春秋時(shí)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chēng)霸,史稱(chēng)“春秋五霸”。(一說(shuō)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shí)期之后是戰國時(shí)期。
4 戰國時(shí)代主要有秦、魏、韓、趙、楚、燕、齊等國。
5 西漢時(shí)期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shí)期,爆發(fā)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6 十六國這時(shí)期,在我國北方,先后存在過(guò)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后趙(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
7 十國這時(shí)期,除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外,還先后存在過(guò)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漢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國”。
中國歷史朝代簡(jiǎn)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創(chuàng )建人 都 城
黃帝堯舜禹 約170萬(wàn)-4000年前 黃帝堯|舜 /
夏朝 前2100-1600 啟 陽(yáng)城
商朝 前1600-1100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陽(yáng)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漢高祖 長(cháng)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cháng)安
東漢 25-220 光武帝 洛陽(yáng)
三國
魏 220-265 曹操 洛陽(yáng)
蜀 221-263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孫權 建業(yè)
西晉 265-316 司馬炎 洛陽(yáng)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長(cháng)安
五代十國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趙匡胤 開(kāi)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興慶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爾哈赤 北京
歷史大事記
原始社會(huì )
約170萬(wàn)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云南元謀一帶
約80萬(wàn)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陜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wàn)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kāi)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shuō)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shí)期
奴隸社會(huì )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pán)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kāi)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dòng)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kāi)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kāi)始
封建社會(huì )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kāi)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fā)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yáng)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fā)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jìn)造紙術(shù)
184年 張角領(lǐng)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長(cháng)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kāi)始
485年 北魏實(shí)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yáng)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kāi)始開(kāi)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kāi)始 山東長(cháng)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guān)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shí)期 南詔首領(lǐng)皮羅閣合并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kāi)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shí)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kāi)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kāi)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lǐng)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開(kāi)始修建明長(cháng)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kāi)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箵糍量?div style="height:15px;">
1581年 實(shí)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fā)
1636年 后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占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guān)
1662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84年 清朝設置臺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fā)動(dòng)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大全
夏朝至清帝王表
我國一些朝代的由來(lái)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分布
中國歷代皇帝順序表(史上最完整版本)
中國各朝代國號的由來(lái),你知道幾個(gè)?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